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道教书籍 > 老子集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83]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8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85]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86]

【注释】

[83] 道理虽然简单,朴实,但是却“放之四海而皆准”,“天下莫能臣也”。

[84]“侯王若能守之”,这就是说统治必须假以时间,形成传统。而需要统治者做的无非是“守之”而已。好象很简单,其实有的时候“无为”要比“有为”困难。例如法家的例子,大刀迎面砍下,这时人们往往会用手迎,虽然牺牲了手,却可能保住了头。

而道家对此有不同解释。道家认为,那迎面砍下的其实只是幻影罢了,如果你一动不动,一切都不会发生。当然,如果路遇强盗,似乎法家的说法更加可靠;而如果是处理国家大事,则双方就都有道理了。例如佛教中所说“魔由心生”。

[85]“市场经济”的重要原理:均衡状态。是由国家通过强力使社会处于稳定状态,还是“无为”,让社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稳定状态?

认为社会不能找到稳定状态是不对的。社会只是在在所谓“稳定状态”上下波动。 国家只是在这种波动过于剧烈,以至于脱离波动的正常范围的时候,才行使它的力量,使不稳定的社会趋于稳定。

那么如何确定这个至关重要的“稳定状态”呢?几乎所有的政治科学都围绕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回答。

[86]其实这里是解释“无为而治”的又一个地方。这里集中论述“无为”如何“而治”,即治理。

天地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命令而自然趋于稳定。因为从一开始就按照“名”的要求建立制度,所以似乎虚幻的“名”就获得了实体,同时也就知道了自己的限制,可以保证这种统治的延续。“道”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在天下之间,就象河流奔赴江海一样。

从这里特别明显地看出老子所谓“无为而治”的意义了。老子的“道”与其说是收敛、约束的,不如说是没有外在限制的、仅服从自身规律的。这就与儒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例如与儒家的“男女授受不亲”相反,道教将“房中术”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研究。所以相对儒家学说,道家的观点是“放纵”的。

而我们同时也有理由认为,道家的观点是更高的。例如禹治水采取了“疏导”的办法,结果成功了;而他的前辈,没有采取这种方法,结果失败了。

关于这一点,可以与后面老子对“礼”——其实就是对儒家——的评论结合起来看。

【译文】

“道”长久没有名称。质朴的“道”虽然小,但天下的人不敢使它臣服。王侯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服从。天地互相配合而降下甘露,人们没有去命令它而自然均匀,开始立制,就有了名称,名称已具有之后,也要知道用名须有限度,知道用名有限度,使不会遇到危险的原因。要比方“道”怎样存在于天下,那就犹如川谷的水向江海流注一样。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