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山魈=悲惨世界
山魈属猴科,是产于非洲的珍贵动物。汉字“魈”,从字面解释,就是鬼的肖像的意思。
山魈长相怪异,身长仅七八十公分,头却占了三分之一,一张大脸上布满了红黄黑白蓝紫各种色彩,眉骨高突,两眼漆黑深陷,嘴吻四周密密一圈白色或橙色胡须,确实像传说中的鬼脸。
山魈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性动物。昆明圆通山动物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了一雄一雌两只山魈,如今已发展到大大小小近三十只了,变成一个繁荣、喧闹的山魈大家庭。
最早进来的那只雄山魈,前几年因病去世了。最早进来的那只雌山魈,年事已高,脸上斑驳的色块消退了,变成一片模糊的暗褐色,屁股上那一大块鲜红的臀疣也 暗淡得与体毛融为一色,脸颊两侧和额顶橄榄色的鬃毛变得枯涩灰白,许多生理现象表明,它已到了晚年,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我们给它起了个绰号叫:老祖宗。
这个绰号显然是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剽窃来的,《红楼梦》里的贾母,在四大旺族中辈分最高,被儿孙们尊奉为老祖宗。
给这只老年雌山魈起这么个绰号,再贴切不过了。笼舍里的三十只山魈,都是它的儿孙,刚出生才一个月的两只山魈幼崽,是它的重孙。四代同堂,儿孙绕膝,若是在讲究孝道的人类社会,它一定坐享天伦之乐,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此老祖宗,却比不得贾母这个老祖宗。贾母在贾府锦衣玉食不说,儿孙还争相拍她马屁,一言九鼎,连贾政都要听她的。而这只老年雌山魈,随着一年比一年衰老,地位却越来越低,不仅得不到尊重和孝敬,反而经常遭白眼和呵斥。
开饭了,山魈们一拥而上,把食槽挤得水泄不通。雄山魈凭借着强壮的体魄,霸道地占据最好的进食位置,雌山魈一只前爪紧紧搂抱着怀里的幼崽,奋不顾身地抢 夺木薯,塞进自己的嘴和孩子的嘴里。可怜的老祖宗,身体虚弱、动作迟钝,钻头觅缝想挤到食槽边去,却怎么也挤不进去,呜呜哀号着,在圈外焦急地跑来跑去, 老半天了,还是什么也没吃到。
两只雄山魈为争食而扭打,一小截木薯从食圈里飞迸出来,落在水池旁,老祖宗和一只年轻山魈同时扑向那截木 薯。老祖宗先一步赶到,大约是饿极了,抓起那截木薯就往嘴里塞。年轻山魈扑了空,呜呜愤怒地叫着,抓扯老祖宗,老祖宗背上的毛一绺绺被拔了下来,抱头逃 窜,活像一个落魄潦倒的老乞丐。若论辈分,老祖宗是这只年轻山魈的奶奶,孙子欺负奶奶,是严重的忤逆行为,但却没有哪只成年山魈站出来管一管这只蛮横不讲 理的年轻山魈。
平时,山魈们成群结队在假山上晒太阳或在水池边嬉戏耍闹,老祖宗总是被遗忘在一边,孤独地蜷缩在某个角落里,有时整整一天都没谁答理它一下。
山魈像许多其他种类的猴子一样,有互相整饰皮毛的习惯,这既是清除寄生虫的好办法,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然而,自从老祖宗孀居以来,就没看见有谁替 它整饰过皮毛。它身上的毛又枯又乱,就像寒风中的衰草,整天不停地用前爪在身上东抓西搔,看得出来,因为没有谁替它整饰皮毛,它饱受寄生虫的折磨。
下雨了,昆明的气候,四季如春,一雨成秋,气温骤然下降。山魈是生活在热带丛林里的动物,耐不得寒,也讨厌没完没了的淫雨,都挤在假山腰那条能遮风挡雨的石缝里。
石缝狭小,“人”满为患,最外面那几只山魈,离滴水檐仅几公分,再往外跨半步,就淋到雨中了。照例,老祖宗战战兢兢地站在石缝的最外层。刮起了西风,雨丝被吹斜了,灌进石缝,老祖宗位置不好,首当其害,雨丝裹湿了它的全身,冷得它瑟瑟发抖。
为了躲避斜飘进来的雨丝,老祖宗用力往后挤了一步,不小心踩在一只半大山魈的腿上,半大山魈被踩疼了,呜咽了一声。半大山魈的母亲--一只大花脸雌山 魈,勃然大怒,眼睛斜吊,额毛耸立,低吼一声,照着老祖宗的脸狠狠推了一掌。老祖宗被推出石缝,一屁股跌坐在岩石上。冷雨无情地浇在它身上,它艰难地爬起 来,用哀求的眼光望着大花脸,歪着头想重新回到石缝里去。大花脸龇牙咧嘴咆哮着,凶猛地挥舞一只前爪,不让老祖宗进石缝。我虽然听不懂山魈的语言,但从大 花脸憎恶的表情和狠毒的音调不难猜测是在骂:滚开,老不死的!老祖宗孤零零站在凄风苦雨中,发出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啸叫。
据一位负责喂养山魈达二十年之久的老员工介绍说,十年前,也是这么一个阴霾的天气,刚出生才两个多月的大花脸在水池边玩耍,一不小心滑进池去,水淋淋像 只落汤鸡,老祖母毫不犹豫地从三米高的假山顶跳下来,把它捞起,紧紧贴在自己温热的胸口,轻搓慢揉,用自己干燥的身体擦干它身上的水珠,用自己的体温焐热 它冷得瑟瑟发抖的身体。
对比之下,反差太强烈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恨儿女无孝心!
我们都为老祖宗悲惨的遭遇而气愤。它含辛茹苦把一帮儿女养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俗话说养儿防老,可当它年老体衰时,不仅得不到敬重与爱戴,反而受到欺凌,这也太过分了,天理难容啊!
后来我发现,人类社会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动物界只行得通一半。爱幼的动物比比皆是,尊老的动物却打着灯笼也难找。
大象步入老年后,便会成为群体里不受欢迎的人,没有谁帮它泥浴,也没谁有兴趣理睬它,孤独得就像生活在沙漠里,只好离开象群,在森林流浪,等待死神前来收容。
老年雄狮一旦丧失狩猎能力,肯定会被从狮群中驱逐出去,形单影只,跟在鬣狗群后面,像乞丐似的捡食鬣狗们遗弃的残渣剩羹,最后免不了自己也成为贪婪的鬣狗群果腹的美餐。
老斑羚在群体中的地位排在最末等,当羊群遭到豺群袭击,只会出现身强力壮的母斑羚和公斑羚护卫着小斑羚一起逃命,而绝不会有谁来到老年斑羚身边护卫它们 一起逃离危险;如果有一只小斑羚不幸被凶残的豺盯上,母斑羚会毫不迟疑地掉转头来援救,仗义的公斑羚也会奋不顾身赶过来解围,但要是一只老年斑羚被豺群围 住,绝不会有哪只壮年公斑羚或母斑羚肯冒险前来相救。不仅如此,它们还会产生一种危险被引开,自己可以轻轻松松逃命的欣喜。
同其他哺乳 类动物一样,山魈并非不讲感情的冷血动物,但它们的感情对幼不对老,套用一句动物行为学的术语,就叫做“情感下倾”。在山魈群中,幼崽受到母山魈无微不至 的关怀,不是抱在怀里就是骑在背上,抢到好吃的总是先让幼崽吃饱,淘气的幼崽在草地上打滚,粘了一身草屑泥尘,母山魈便会用一种慈祥的表情,温柔地舔理幼 崽身上的皮毛。
在动物界,只讲情感下倾,不报养育之恩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母蛇在孵卵期间,十天半月不吃不喝不睡,苦苦厮守在窝边,小蛇出壳后,对为了生养它们而耗尽心血的母亲连看也不看一眼,就游向四面八方。
那些晚成鸟,亲鸟呕心沥血将雏鸟喂大,雏鸟一旦翅膀长硬,便会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头也不回地远走高飞,从此以后,这辈子再也不会回到老巢来看望亲鸟。
小金猫长大后,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划定了自己的猎食领地,有朝一日,当年老体衰的母金猫来到小金猫领地,想弄点东西充饥,小金猫会像对付入侵者那样把母金猫赶走。
只有一种动物,长大后一段时间里会帮母亲的忙,那就是银背豺社会里著名的帮手豺制度。母豺养大一茬幼豺,凡公豺通通离家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而雌豺却留在母亲身边,帮助母亲共同抚养下一茬幼豺,这就是帮手豺的含义。
这很有点像是在尽孝,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认为,上一茬雌豺之所以花费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滞留在母亲身边,是为了学习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宝贵经验,以利于将来少走弯路,更好地养大自己的孩子,本质上仍是一种情感下倾。
动物何以会情感下倾?动物词典为何没有孝?生物学是这样解释的:对动物而言,情感绝非空洞的甜言蜜语,而是建立巢穴、提供食物、梳理皮毛、安全保护等等 一系列实在具体耗神费力的服务,可以说情感是生命的资源。由于环境险恶,由于生存压力,动物的情感便十分宝贵,不可能到处给予,只能用在最有利于自我的地 方。
对个体生命来说,如果情感上仰,以孝为本,上一代固然会活得不错了,但对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繁殖两大本能,并无益处;如果情感下倾,有限的生命资源集中到后代身上,必然增大后代存活的可能。后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后代活着就意味着自我的不灭,其利益所在是不言自明的。
对群体而言,如果把情感投向老朽无用的生命,让它们多多消耗宝贵的食物和水源,就意味着健康的和成长中的生命会降低食物和水源的占有量,在危险面前让它 们多一份存活的机会,则意味着健康的和成长中的生命少一份活下去的希望,这与汰劣留良的规律背道而驰,不利于群体的发展与壮大,当然是行不通的。
价值所在,所以动物都选择情感下倾。
曾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讲北海道山村因为贫穷,流行这样一种风俗:将上了年纪的老人背到山上去,或者饿毙,或者喂狼,以省下粮食腾出空间给下一代更多活下去的机会。
可见人类在面临困境时,也是情感下倾的。
人类由于使用工具、驯养牲畜和种植粮食,总体上来说,生存环境较之动物优越得多了,生存压力较之动物减轻得多了,完全有能力在抚养好孩子的同时,也给老 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高度的物质文明,为人类修正和补充狭隘的情感投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是有理智的动物,明白人人都会衰老,假如仍抱残守缺死守着 情感下倾不放,最终有一天自己也免不了会品尝孤独凄凉的滋味。于是,人类的词典里便有了孝字,人类文明社会便有了尊老爱幼的说法。这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 进步。
老祖母身体本来就虚弱,淋了半天雨,感冒发烧,翌日早晨便去世了。
老祖母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好几只带崽的雌 山魈便猛烈摇动笼舍的铁丝网,冲着它们熟悉的管理人员欧欧尖啸,催促管理人员快点把老祖母的尸体抬出去,好像很讲卫生的样子。前不久,一只出生半个月的幼 崽死了,母山魈紧紧抱着幼崽的尸体不放,直到幼崽的尸体腐烂长蛆,也不让管理人员来抱走,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用麻醉枪先把这只母山魈射倒,然后再收拾幼崽 的尸体。
动物的情感下倾,可见一斑。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