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白话金刚经讲解

《金刚经》讲解(二)(2)

这样度脱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众生得到度脱。

须菩堤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佛告诉他说:“须菩堤,如果菩萨的心中有自己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一切生灭事物的相状,那么他就不能成为菩萨。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为事物的相状,一般是指已经反映到思想中的相状。我、人、众生、寿者是逐步扩大的四个概念,即“我”代表个人、我自己;“人”代表人类;“众生”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寿者”指一切有寿命、有生有灭的东西。

这时,释迦牟尼说了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即一方面说灭度了无数众生,另一方面又说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灭度。这样让须菩堤完全听不明白了。可见,释迦牟尼的徒弟和我们常人是一样,并没有拈花一笑那么神奇,他同样和我们一样听不明白,于是就问为什么。

释迦牟尼这才说出了整个《金刚经》的核心:“不执着于相”。如果心中还有各种事物的相状,那么他就没有觉悟、不是菩萨。

这个话好象很难理解,其实并不难理解,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而不居”、“为而弗恃”等思想。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去教堂礼拜时唱赞美歌,歌声清彻嘹亮,可牧士却批评她不是真心赞美上帝。因为她用声音在赞美自己的歌喉,而不是用心去赞美上帝。

同样,汶川地震,有许多明星去赞助,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助受灾的百姓,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一个人帮助朋友,并借给朋友一百元钱,一直便惦记着朋 友什么时间还,这些都属于心中有相,虽然不能说做法不对,但一定不是佛主所说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一定是做事不留名,心中不留任何得失好坏等是非念头。

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成佛大原则,以后将用各种方法来解释这一大原则。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