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__第四讲
上一讲我们讲到五祖大师把所有跟他学佛的弟子门人召集起来,布置了一个功课。一个什么功课呢?就是让大家把自己学佛的心得体会拿出一个报告来。这个报告如果见地非常了不起,就传给他第六祖这个位子。这个功课不简单!把这个功课布置了以后呢,经文是这样的: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这一段经文。五祖大师布置功课以后,大家听了五祖大师上面的开示以后,从法堂里面退出来,私下里就一交一 头接耳了。说“我们这些人呀,不需要那么费尽心思了。不要去想了,作什么偈呀,写什么报告呀,有什么心得体会呀,不用那么麻烦了。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我们大家当中最了不起的就是神秀法师了。神秀法师他是我们的教授师”。教授师在佛门里面是一个专门的职务,也是一个学位,相当于学校里面的教务长。大家都说“神秀法师是我们的教务长,我们大家都跟着他学,我们大家各方面境界没他高,肯定是他得了,没话说了。我们也不要去穷思苦想,编来编去编一些偈颂出来,有什么用啊!而且还枉用心力,相当于白费心机”。这些人就达成一个共识——好了,我们以后就跟随神秀大师学佛法就可以了,不用劳心劳力写什么偈颂了。这段经文很有意思。大家对五祖大师布置的这个功课是这么反应的。古往今来大概都这样吧!没有承当力,没有承当的勇气,也不敢承当,所以面对这个功课大家都偃旗息鼓了。神秀大师呢,他有反应了。经文:神秀思维: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神秀法师他就想了,大家都看着我呢,都认为我是他们的教务长,他们大家不作,我可要作,我如果不作一个偈颂出来给五祖看的话,我的境界五祖大师不知道。学佛的境界要通过一个表达流露出来。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这几句话很关键。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这是古时候高僧大德经常提到的一个比方,相当于草民造反一样。在过去封建社会打这个比方很恰当,相当于一个莫名其妙的草民突然之间跑到一个山头说我就是皇帝了,这样说法是要被杀头的,一点不开玩笑的。你不能说把你抓住了你说我是开玩笑的,我是说着好玩的,这种玩笑是不能开的。“凡心夺其圣位”就是这个意思。就相当于一个凡夫,一个草寇莫名其妙说他自己就是天子了,如果怀着这个心就跟那种人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如果不写一个偈颂出来,五祖大师不知道这么多年我跟随他学佛法的境界,实在是太困难了。经文记载就这么几句话。学佛要承当啊,不能承当你的这个魄力、进取精神都出不来的。以前我们有这么一个笑话,大概在十二三年前,那时候有二三十个学僧,初出家三年、五年的都有,我给他们上课,有一次我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出来。通过一段时间佛法的开示、学习 ,我想看看他们对事情的承担。我布置了一个功课是什么呢?写一篇文章。长短你自己定,怎么写都可以,佛法不论长短,只要你写出功夫来。我说“假如我是方丈”,就是这个题目,“假如我是方丈”。你如果是方丈你有什么“施政纲领”,你怎么带领大家,在弘法利生方面也好,自修方面也好,利他方面也好,你有什么想法。布置完了,今天布置完明天一交一 ,一交一 上来我一看,好几篇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是方丈,阿弥陀佛,师父,我不敢当。”或者说“师父,我很惭愧,不敢当。”这样谦虚就用得不伦不类了。这个地方不需要你这样谦虚,你得说出对这件事情你自己的看法、想法。老师在很多问题上不一定都超过学生,一百个学生发挥他自己的想象,同样一个问题说不定有些学生的答案就超过老师的想象,超过老师的水准。你要去激发学生对那个事情的判断力,他的主观主见,有主见的人就很可贵。如果这个老师很死板,老师说“万里无云”,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写万里无云,如果哪一个学生写“一碧如洗”就不行,那是这个老师不行,不是学生不行。“万里无云”也好,“一碧如洗”也好,都是描写蓝天,都是描写那种晴空万里的境界,为什么要一百个人整整齐齐说“万里无云”呢?开智慧怎么开啊?如果整整齐齐说万里无云那叫禁锢智慧,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未老先衰就成那个样子。所以这个地方五祖大师叫大家作偈,大家自己不愿承当,自己不愿承当就不怪别人了。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法堂旁边有一段走廊,走廊的墙壁上面打算请一个居士叫卢珍,这个卢珍在朝庭里面担任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名称叫“供奉”。这个地方读经文,大家不要搞错了,“供奉”两个字不是拿一个什么东西去供奉,这个地方的供奉是一个官职名称。卢珍是一个居士,他担任这个职务。打算请这个卢珍居士,他大概是画画画得比较好,请他画[楞伽经变相图]和[五祖血脉图],什么叫血脉图?就是一代传一代,佛法里面的传承图称之为血脉图。流传供养,那个墙壁上面打算画这么一些图画。神秀法师他作偈成已,他把这个偈颂作好了。这个“偈”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偈是佛门里面专用的、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既不是诗又不是词,有时候押韵有时候不押韵,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也可以。比方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首偈有时候四句,有时候六句,有时候八句,有时候每句四个字,有时候五个字,有时候七个字,这个字数不一样,这是佛门里面常见的文学体裁。神秀法师做好一首偈,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可见这个份量不一般。他作好一首偈,几次想一交一 给五祖大师看,可是走到法堂面前了,心中恍惚,遍体汗流,可以说六神不安,汗都出来了,这是一种真正用功夫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是下功夫修行都会出现这样一些大同小异的现象。当然不用功的人就会想,哪有这样严重?至于这样吗?心中恍惚,遍体汗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讲一个事情,佛门里面禅堂打坐参禅参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参到非常用功的程度,走路都互相撞的。大白天互相走路,一个从这边走过来,一个从那边走过来,“咣”撞上了,看一下,回头走了。不理解的人,唉呀,这个和尚学佛已经学傻了!撞得不知道疼了!念佛参禅他会参到这种境界,这很正常的。前后经四日,经过了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十三次想去一交一 给五祖看都没有这个勇气。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这时候神秀法师他想:算了,不如我就把这个偈写在走廊的墙上,改天五祖大师从这经过的时候他看到了,看到了他如果说:好,可以。那我就出来恭恭敬敬礼拜,说这就是我写的,如果说不好,那我就很惭愧了,我这么多年学佛就枉学了,而且非常非常自责,我这么多年受人礼拜供养,非常不好意思,对不起信士的供养!这就是一个修行人随时随地都要具备的一种心念。所以佛门是讲报四恩,报四恩不是跑到殿堂上做功课的时候念给佛菩萨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不是念给佛菩萨听,是念给自己听,佛菩萨才不要听你的呢!是夜三更,到了当天晚上三更天了,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到了晚上三更天,神秀法师自己拿着一个灯,大概是蜡烛或油灯,拿了这么一个灯,拿了毛笔就写在那个墙上。这个偈是怎么写的呢?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千古流芳这两首偈颂,神秀大师和惠能大师这两首偈颂,可能佛门里面所有的偈倾都没有这两首偈颂流传面这么广,知道的人这么多,很多不学佛的社会人士都知道这两首偈。神秀大师讲的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应当怎么修,佛法怎么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要随时随地把他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要让灰尘染上去。这个灰尘不是世间的灰尘,不是地上的灰尘。什么叫尘埃?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惹尘埃,尘埃不来惹你,你还去惹尘埃。有时候我们怎么染上尘埃的,不是尘埃跑来染你,是你自己寻死觅活的找尘埃来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心上。说得对不对啊?非常对。五欲六尘都是尘埃,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埃。色:颜色,眼睛看到的,好看的,固体的,液体的,喜欢的颜色,喜欢的形状,喜欢的状态,喜欢的姿态都叫色。声音,某个人的声音好听,想方设法都要听到他的声音。香味,各种各样的香味。佛法不说臭味,不说“臭”这个字,她对世间所有的味道都用这一个字来下定义,叫做“香”。根据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有好香,恶香;我厌恶他,虽然他香,但是我厌恶,叫恶香;我喜欢的香味,你再闻不习惯,我闻着喜欢叫好香,你看这个定义定得多好。还有吃的味道,舌头尝出这个味道好吃不好吃。触,接触,哪怕碰一下、拍一下,皮肤跟皮肤接触都叫触。法,就是概念,某一个概念在心中形成了先入为主,是好,是不好,是喜欢,是讨厌,是爱恨一交一 加,有时候一个概念说不清楚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又爱又恨,那也叫法,法就是概念。这些都是尘埃,哪里是跑到地上去染尘埃!地上这个尘埃很好洗,你冲个凉就冲得干干净净了,心里的尘埃非常折磨人。所以神秀大师写这首偈非常实在。以前有个师父他讲给我听他遇到一件事情,这个师父长得很英俊,比我还英俊(众笑)。英俊了就麻烦了,后来有一个女孩子就经常去接触他,去亲近他,听他讲佛法,有一天这个女孩子就目不转睛的坐在这个师父面前,这个师父讲给我听,说她睁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他,这脸象苹果一样,白里透红的。这个师父说:我一看赶紧跑掉。怎么说呢?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你们很多居士都喜欢听我讲这个故事。其实很多居士来学佛,是学佛吗?不是。他喜欢听师父讲这些他比较感兴趣的。这个师父说这个话很有道理啊,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学佛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这个师父他搞清楚自己的目标了,所以后来那个女孩子不来了,他也清静了。还有一个女孩子也是给师父写喜欢他的情书,你们都喜欢听,你喜欢听这就讲给你听。这个师父狠狠的把她骂了一顿,骂得她简直是无地自容,骂得无地自容她还要写。所以啊,学佛也好,不学佛也好,干事业的人都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那个守卫边疆的战士,他知道自己的使命;那个钢铁厂的工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农民种田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出家学佛也要知道自己的使命。这个师父的事情后来被一个老居士知道了,她“啪”的一拍大腿“唉呀,真可惜啊”,我问她怎么可惜啊?“唉呀,我来给他们搓合一下嘛,师父也是人嘛”!是啊,这个老居士真好心啊!?不愧是过来人啊,她真知道师父也是人啊!她还要给师父介绍一个“师母”!你们知道为什么菩萨没有男女相吗?很多人都来问我“观世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个问题真难回答!笼统的回答“菩萨无男女像”,“哦,菩萨不是男也不是女”,这话就错了。菩萨示现出来男性他就是男性,示现出来女性她就是女性,身体有男有女,心性没男没女。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从哪里引起的吗?就是“男女”。众生被折磨得身心一交一 瘁,原因在哪里?就是“男女”。有时候为一句话可以亡国败家。从古到今,“烽火戏诸侯”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一个漂亮的女人。皇帝为了看她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了看这个女孩子笑,不惜拿国家大事来开玩笑,最后国都玩垮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为了博取女孩子的笑,跑死了很多马,跑死了很多人。当然,男喜女色,女也喜男色,天底下最大的烦恼就是这个烦恼。可是我们学佛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冷静思维,还要火上浇油。没有认清楚真相,还来东搓合西搓合,搓合来搓合去,给居士搓合,给师父也要搓合,闲得没事干了吗?比丘戒里有一个戒就是不允许涉足婚姻男女之事。居士戒里面也有这样的条文。要知道烦恼在哪里。我刚刚初出家那几年的时候,有居士出于好心“师父啊,你们这个营养不良 啊,我给你做一点营养的吃。鸡、鸭、鱼、肉、海鲜我都做给你吃。”这是好居士吗?她心真好,可是她太糊涂啊!师父要喝酒吗?我帮你买茅台酒!师父要抽烟吗?我帮你买中华烟!师父啊,我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今天拿了两条烟来请你笑纳!希望大家引起注意。我的妈妈也是一位老居士,我和我弟,她就我们两个儿子,我弟弟出家时,她真舍不得,送到车站,看着我带着我弟弟上中巴车,那个车开了很远很远以后,我转过身看见我妈妈还在那个车站,直到看不到人影了我都感觉到她还在那里站着。父母养儿女,世俗人养一头猪都比养儿女划得来!这世间最大最划不来的,最让人痛彻肝胆,最让人没有回头路的就是恋爱、家庭、儿女,你们苦得还不够吗?你们的苦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东边还没苦完又去折腾西边的,西边还没搞清楚又去把南边的账接上了,你们算不完的罗圈账啊!要清楚啊!所以是不是菩提树、是不是明镜台一定要清楚,这是真心实意的提醒大家。秀书偈了,神秀大师写完这首偈了,把他对佛法的见地呈现出来了。便却归房,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了,人总不知,没有人知道他做了这些事情。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惟,坐卧不安,直至五更。你看神秀大师他把这首偈写出来以后,照样坐卧不安,很难过,他凭什么要难过呢?他为什么要难过?好好的日子,又没有天灾,又没有人祸,又没有人逼他、催他,他自己在那里难过什么?为什么要难过呢?为什么要难过到这种程度呢?五祖明日见偈欢喜,我就与法有缘了,我对佛法有一定的见地了;如果说不行,就是我自己的业障,自己修佛法修了这么多年没有收获。圣意难测,佛法的最高境界实在是高不可攀了。房中思维,坐卧不安,直至五更,一直通宵达旦没有睡着觉。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其实五祖大师早就知道神秀大师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最高,我们这里讲最高讲的是顿悟。禅宗里面传法,传佛心印,所讲的境界是拿最高标准来要求,我们不要把自己位置搞错了,我们该站在什么位置上说话那绝对不能搞错的。不要把释迦牟尼佛讲的话我们也拿起来说,祖师讲的话我们也拿起来说,这就不知惭愧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呵斥小乘阿罗汉,把阿罗汉都呵斥得一塌糊涂,说他们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我们读了这本经以后,俨然以佛自居了。我们也一天在那指指点点,这个罗汉也不行,那个罗汉也不行——这简直太恐怖了,比恐怖份子还恐怖!(众笑)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是站在什么位置。这里是用最高境界来看待神秀大师,五祖大师可以发这样的言,可以这样看,我们是只能仰看。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给画图相。到天亮了五祖大师就把这个卢居士找来了,卢供奉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卢珍居士。来了以后,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个卢珍居士来了以后,本来是约好请他来给墙上画画,来了看到神秀法师写的这首偈颂,五祖大师就给这个卢居士说:抱歉,远远的把你从家里请来,现在不用画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就把这首偈留在这里吧,不用画了,大家照着这个偈颂去修学,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按照这个偈讲的道理去修学佛法一定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叫学僧弟子过来在这里摆上香炉点香,是对这首偈颂的一种恭敬。佛法要从恭敬当中求,在什么地方恭敬呢?一点一滴。我们为什么学佛得不到利益呢?原因是自己给自己打折扣。自己的言行举止给自己求福报打了折扣,叫做原地踏步,甚至还倒退。谁造成的?自己给自己造成的。说到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在灵岩山看到有净土十三祖这个画像,就是有一个画家,是一江一 浙一带很有名的画家,这个画家可不是一般的画家,讲家庭底子,讲富贵底子,讲福报底子,讲社会地位都是很厉害的,他的简介灵岩山有,他恭恭敬敬画了净土宗十三代祖师的像,一幅一幅的挂在那里。我注意一个细节,他在落款的时候,每一位祖师这个像,都是盘腿坐在那个法座上面,从初祖慧远大师到十三祖印光大师,十三位祖师这个像,他每一幅像要落款,第几代祖师,下面要落谁画,谁沐手敬绘,沐手就是洗干净手,恭恭敬敬绘画的这个像,他在落他这个名字的时候,他的这个名字都落在祖师的那双鞋下面,就是画上的那个祖师,坐在法座上面,下面不是有一双出家人穿的那个僧鞋吗他画家的名字就落在那个僧鞋下面,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细节里面看出很多名堂。过去有一个书法家,非常有名,大家都求他的墨宝,求都求不到,想方设法去求,很难得到他一幅墨宝。后来有一天,他家旁边有一个人,就经常在那里随地大小便。随地大小便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这个书法家实在没办法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墙上“不可随处小便”贴在那个墙上。唉,这个字条过几天被人揭走了,因为这个书法家的字很值钱,难得,“不可随处小便”被人拿去以后一个字一个字拆下来,重新拼凑一下就变成“小处不可随便”!你们小处随便了吗?往往因为随便给自己造成业障。佛法讲随缘、随和,而随便就不行。所以佛法是恭恭敬敬求来的。我在三年前的时候遇到有一个人,一个居士好心好意的把他介绍来跟我认识,这个居士把他带进来,这事真是把那个居士都方得有点下不来台了。这个人横着迈着步子就进来了,“咔嚓”一下往那个凳子上一坐,然后他说:我们俩来切磋一下佛法。我就问他,我说“你什么时候到庙里来的”?他说“来了一会儿了”。我说“你经过大雄宝殿了吗”?“经过了,我就是从那边走上来的”。我说“你礼佛了吗”?“礼佛,一切有相皆是虚妄,佛法平等,众生平等,哪里需要礼佛”!我说“那你先回家去,想清楚,学会礼佛以后再来向我请教”!我就把他打发了。所以学佛法是这样学的。佛法从哪里来?从一个头一个头磕来的,一拜一拜拜来的。我们拜名、拜利、拜权、拜势、拜色、拜财,就是不拜佛,那你的脑筋真有问题!所以门人炷香礼敬,五祖大师这里讲这个话,做这个动作是有他深意的。尽诵此偈,即得见性。照这个偈颂把它烂熟于胸,自然会得到利益。门人诵偈,皆叹“善哉!”。这些其他学僧都说:好,真是了不起。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五祖大师把神秀法师叫到法堂中去问:这首偈是你作的吗?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法师说:确实是弟子我作的,我作这首偈不敢妄求祖位,不是因为你老人家说写首偈颂出来要传第六祖这个位置,我不是冲这个来的,望你老人家慈悲,看看我有什么见地,哪地方不对,需要指正的。五祖大师说,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你作这个偈,到门外,还差一步,没到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是了不可得吗?五祖大师这话也有深意,我们不敢妄加揣度。五祖大师的意思,我们用心去领会就行了。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段话五祖大师为什么对这首偈评价未见自性,原因在哪里?前面说了,这是高标准,我们从这段话去领会这是怎么样一个标准。无上菩提,要求无上菩提怎么求呢,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当下就要见到。拨云见日,不是叫你慢慢去拨,那个云层很厚,怎么样拨云见日呢?“唰!”当下见到。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这跟净土法门里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一样的,“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五祖大师这里说的就是念念清净念念佛。我们是一念清净一念佛。二十四小时我们有一小时清净,那一小时你就是佛,还有二十三小时你就是业障鬼子!你做到念念清净了吗?没有。佛法没有半点折扣,尤其是讲佛法,讲佛法是非常非常不好讲,在过去佛门里对讲经说法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当初出家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尼众老师父,就是女师父,她从小七、八岁出家,八十多岁圆寂,我亲近过她,她有一句对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的感慨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说什么话呢,她说:唉呀,现在你们真有福报了,她是对那些居士讲,在那个庙上经常有许多居士来亲近她,她就经常用这句话来感慨,她说:你们现在真有福报呀,一交一 通也方便了,各方面的条件也好了,听经闻法都很方便了,你们要珍惜呀,我当初出家的时候,我跟着我的一个师叔。这个老师父她讲她的一个师叔,就是她师父的师弟,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讲辈份,居士之间没有这样论的。她说:我跟我的一个师叔,到成都去听一个法师讲经,走好多天的路呀,草鞋都走烂了好多双,脚都走起泡了,才听到法师讲经。她这句话反映出很多问题,有客观上时代、条件不一样的问题,从佛法来讲也反映出那时候很严谨,至少比现在严谨得多。听经闻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讲经说法对这个讲经的人是有要求的。不要讲很高的标准,简单的说,面对经文你惭愧吗?如何面对经文,如何讲给别人听?经典上说不杀生,你杀生了吗?不偷盗你偷盗了吗?不邪一婬一你邪一婬一了吗?不妄语你欺骗人了吗?你自己都杀生,你自己都贪、嗔、痴,你讲给别人听,谁信呀?!你自己这边讲经那边骂人,这边讲经那边偷东西,这边讲经那边给人家造谣,谁信呀!所以佛法要有见地,要有修持,才可以讲。讲到这里,我自己都非常惭愧!我是被这样逼着鸭子学鸡叫,这样逼着讲。所以尤其在佛法上面不能轻忽!!佛法是轻松的,佛法是开心的,佛法是用来开心的钥匙,用佛法的智慧打开你心灵的窗户,让你的心变得一陽一光,但佛法的开心不是滥开心,不是泛滥成灾的那个滥开心,不是油腔滑调。所以要念念自见万法无滞,念念自见,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懈担一真一切真,动静自如如,我们是一会儿真,过一会儿就不真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如如,如如就是不动,如如不动。不动什么呢?不动心。我们有些师父背的这个香袋,背在身上朝山拜佛的这个香袋,那个香袋上面经常有写一句话,有的写“一尘不染”,有的写“如如不动”,有的写“*轮常转”,各种各样的词句。如如不动,还有些就干脆写三个字:“不动心”。不动心就是我们的心随时随地安住在佛法上面,如如之心即是真实之心。一秒钟就换了好几种想法,一秒钟就对佛法打了好几次折扣,那你的福报也跟着打折扣了,你的收获也跟着打折扣了。禅宗里面讲的是这个高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随时随地有境界到你面前都能验证出你是不是真的如如不动,所以若如此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能够达到这样的见地,那你的无上菩提就象一个太一陽一一样,这个太一陽一跟你溶为一体了,你自已就是太一陽一,这个无上菩提,这个太一陽一,一陽一光随时随地发出能量出来,一切一切的冰雪在一陽一光面前消融得干干净净,无上菩提产生的作用。“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回去再好好的想一想,另外再作一首偈,拿来我看。汝偈若得入门,付汝衣法,如果再做一偈,境界提高了,入门了,我就传衣法给你,五祖大师说完这些话后,神秀作礼而出,礼拜了退出来,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好!寝食难安了。饭都吃不下,觉都睡不着,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到这种地步了。复两日,过了两天了,有一童子从碓房过,唱颂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有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不一定说年龄很小,不会是七八岁、五六岁那种小孩子,所以这个地方讲的童子是寺庙里面来发心出家,打算出家,父母送到庙里来,还没有正式受戒,或者说还刚刚是个小沙弥那样身份。有这么一个童子,从六祖大师干活的那个碓房,碓房就是堆柴、煮饭、洗菜的杂务房间,从那个门口经过,嘴里就在念神秀大师这首偈,这个念肯定是挂在嘴边上的念了,“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这样念了,六祖大师听到了,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这是六祖大师对自己的一句很谦逊的评语,六祖大师不好说自己怎么怎么样,所以他很谦逊,略略这样提了一下,虽然我没有得到五祖大师当面的指点,我也没有象其他的学生一天到晚亲近五祖大师,我被派到这个柴房里面来干活,但我心里面对佛法的认识,对佛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见了,遂问童子曰,就问这个小沙弥,颂者何偈,你刚才在念什么呢,童子曰:尔这葛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命人皆颂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这是这个童子回答的话。我们注意看,这个童子回答的第一句话说:尔这葛獠。有意思吧!“葛獠”两个字是贬义,是五祖大师在第一次见到六祖时说的话,对六祖大师的蔑称,一种轻蔑的称呼,其他人学什么不好学,学这个挺好学的,你看很有意思吧!这个佛门里面有很多意思非常有意思,很多很多的意思都没法说这个意思,心里面要懂这个“意思”就行了,是不是!学其他的不好学,学这个挺好学的。五祖骂六祖说:你这个蛮子。其他人也跟着学会了:你这个蛮子!就这个意思。尔这葛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你一天到晚在这里干活,不知道五祖大师都说了,世间上的人,最大的事就是生死大事,欲得传付衣法,让大家作一首偈来,他老人家要传法了,令门人作偈来看,如果悟了佛法大意,就把第六祖传给他;现在神秀法师已经把这个偈写出来了,写在那个走廊上面,五祖大师看到了,让我们大家照着念,跟着神秀大师学,就像神秀大师这首偈说的境界一样,照着这个偈去修行,就一定会有收获,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不会堕三恶道了,你看这个童子说得多理直气壮。能曰,惠能大师说:我亦要颂此,结来生缘,同登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月余,未能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你看六祖大师怎么回答这个童子。我也要颂这个偈,结一个来生的法缘,大家一起成佛,“上人”,他称六祖为葛獠,六祖称他为上人,善知识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世间人谁先谦虚谁是上人,谁先狂妄谁是下人,谁先包容对方谁棋高一着,这就看谁先了,谁先拿出一个很好的姿态,谁就一定先赢。我们平时经常说一句话:“但是…,可是…”,可是他怎么样呢,可是他又怎么怎么样呢。经常有居士问我,师父,谁谁谁怎么样怎么样;我就说,你怎么样,可是他又怎么怎么样,但是他又怎么怎么样呢,我说师父这里没有“但是”!其实很多时候那个“但是”就是制造矛盾的砝码,你不断的给对方设但是,设了很多“但是”,对方不“但是”都“但是”了!很多时候对方的那个“但是”是你逼出来的。所以“上人”这两个字,我们经常用最好,我们对谁都“阿弥陀佛,上人,请多指教”,多好!但是你不要咬牙切齿的对对方说,明明自己心里非常不情愿,青面獠牙的向对方说:“上人”!啊,对方受不了啦,你也受不了啦!(众笑)你自己痛苦到极处了,你自己的笑是狰狞的笑,你还干脆不如不笑;那种强挤出来的狰狞的笑,对方吓都吓跑了。上人,我此踏碓八个月余,我在这里干粗活杂活已经八个多月了,从来没有亲近过老法师,没有亲近过五祖大师,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请你把我带过去,这个偈在哪里,你就把我带到哪里,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这个童子挺高兴,就把六祖大师带到偈颂面前,走廊那里。能曰,惠能大师说: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我不识字,请你读给我听听吧,时有一江一 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这时就有一个居士姓张,张居士,也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这个官职名称叫别驾,所以称他张别驾,他的名字叫日用,张日用,张日用居士就高声把这个偈念了一遍,念给惠能大师听。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念完了以后,惠能大师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你帮我把它写到墙上。你看接下来这个张别驾,这个张居士也跟着说这个话了,葛獠,汝亦作偈,其事稀有。你看,五祖大师投下一个“葛獠”,大家都“中毒”了。这叫什么,钓鱼呀!禅宗里面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撒下金钩钓麟龙”。经常提到这种说法,撒下一个金钩,钓上麒麟和龙来,撒下金钩钓麟龙。可是呢,我们经常有些人不是麟龙,叫做撒下金钩钓“螃蟹”!左钓一个“螃蟹”,右钓一个“泥鳅”!“葛獠”,五祖大师对六祖这个称谓,越品尝它的滋味越妙。其他人都跟着学来称呼六祖:葛獠,你也能够作偈吗,这种事情太稀有了,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你还能作偈!?能启别驾言:惠能大师马上回答这个张居士说:欲求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你看惠能大师跟他吵了吗,不用。惠能大师也没有说“你怎么这样说话呢”,不用嘛!惠能大师的话,字字句句才有份量呢:欲学无上菩提,要想求得无上菩提,要学佛法就不要轻于初学,不要对任何人产生轻视心。只要你主动轻视别人,你很有可能自己没有退路!凡夫经常是自己把自己将得没有退路可走。有十分才华最好只显露两三分,不要有三分才华去显露五分。如果对方也是一个比较刨根问底的那种——“你还有什么绝活呢”?“没有了”。你不就山穷水尽了吗!学世间法都如此,更不要说学佛法了。释迦牟尼佛也强调不能轻视任何众生。印光大师也非常强调不要轻视一切众生。其实历代祖师,一切善知识都这样强调。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首先拉出一个架势来就把对方给轻视了。可是对方只要一显山露水,自己就慌不择路,狼狈逃窜,经常都是这样。学佛法不能轻视人,下下人有上上智,这句话振聋发聩。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六祖大师说完这句话,张别驾不愧是张别驾,不愧是张居士,确实灵光度极高的,一点就透,一拨就转。这也是禅宗里面经常提到的,我们作为学佛的心性一定要象盘中明珠,盘子里面的一颗透光透亮的宝珠,一拨就转,不要死拨不转,打都打不转,累死了!宝珠放在玉盘里面,或是玛瑙盘子里面,不管什么盘里面,你轻轻一拨,“滴溜溜”,这就是灵光度特别高。张居士就是这样的。所以,别驾言:汝但颂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这个张居士不但转得很快,立马就把六祖大师给抓住了。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什么样的人面前有什么样的根基反应过来。我们反不反应过来呢?有时候叫做慢半拍,等到你那半拍醒过来时,机会又过了。所以这个张居士说,不要往下讲了,刚才这个话已经点到他心里去了,不要往下讲了,汝但颂偈,我为你写,你说吧!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因为张居士他已经非常高灵敏度了,已经感觉到面前站的这个人已经很了不得了。说话听音了,什么样的人听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话从什么样的人嘴里说出来,而且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因为六祖大师的《坛经》里面要做很多介绍,讲到后面讲到六祖大师的法子法孙很多祖师的时候我们大家会越来越心胸开阔,你要知道这些祖师都是吼天吼地的大智慧狮子,都是惊天动地的人物,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张居士他有点狡猾狡猾的!你如果得到佛法真传了你先要度我,你今天把我将醒了,呵斥我我也接受了,这是应该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两个今天的这段对话呀,好!惠能大师说,他把他的偈颂说出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大师名扬千古的偈颂。从字面上解释:菩提本没有树,明镜也没有台,本来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哪里有尘埃呢。这是从字面上来解释。实际生活中是有的嘛,菩提树是有的嘛,明镜台也有嘛,那个梳妆台、镜子那不就是明镜台吗?他为什么说没有呢?本来无一物,一个东西都没有,一个概念都没有,在哪里去惹尘埃呢?几年前有一个台湾的居士,是一个慈祥的妈妈,她给我讲她家里发生的一个事情。这个居士学佛很虔诚,她说她儿子很乖,很聪明,很听妈妈的话,但是对妈学佛的一些现象,这个儿子经常讲一些调皮的话。有一天妈妈在那里诵经,诵经就诵到六祖大师这首偈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她这个话音刚落,她儿子在那边跟着妈妈的话就接了一句话,说:“菩提本有树,明镜也有台,本来有一物,到处惹尘埃”。这个儿子真聪明,顺着这个话就来了。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这样的,我们是“菩提本有树,明镜本有台,本来有一物,到处惹尘埃”。确确实实如此,一点都没有说错呀!“本来无一物”是六祖大师的话。我们是“本来有一物”,可能还不只有一物呀,有千物、万物呢!因为心里面的妄想杂念太多,所以我们面对圣境,面对高境界是非常非常仰视,而我们自己学习 佛法,要一步一步走。六祖大师把这首偈颂说出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下次再讲。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