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偈颂(2)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一由 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偈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立一切法,一切法不立。

僧志彻,一江一 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于师。

偈颂:觉者为人师,二主亡彼此;迷者是弟子,立秀欲害能。

师他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偈颂:心中无所障,自然能通达;有因必有果,欠钱不欠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曰: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一精一进。

偈颂:六祖大慈悲,以德来报怨;感化其行昌,出家去修行。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偈颂:师恩难以报,传法度生回;若欲化他人,自先当觉悟。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偈颂:佛性常不变,众生焉成佛;众生分别心,执此故有常。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偈颂:无常即真常,真常能缘起;有常即无常,无常因性空。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偈颂:佛性不二法,岂有常无常;执真亦是假,用假能成真。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偈颂:佛性若不变,何能发菩提;物物皆有性,何能徧一切。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偈颂:见相认邪常,日用计无常;不落常无常,明体悟真常。

行昌忽然大悟,乃说偈言: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偈颂:众生执邪常,佛说法无常;二乘执无常,佛说性真常。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一陽一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

偈颂:若识本来样,必能道究竟;既然无所住,岂有所见主。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偈颂:不落二边见,不离两头用;缘生来应对,缘灭去不留。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曰: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戏论?神会礼拜悔谢。

偈颂:觉者见己过,迷者说人非;智人心不痛,愚人身心苦。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偈颂:莫问人悟否,只问己有无;修行自家事,成就个人得。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偈颂:一切尽是无,无心者识之;死守经义上,知解成宗徒。

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行于世。

偈颂:神会终有悟,大弘曹溪禅;南北之纷争,由他立正宗。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偈颂:学道泯分别,无别名实性;众人不达理,故建一切教。

【唐朝征诏第八】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偈颂:名利如流水,权势似云烟;辞疾终林麓,随缘度众生。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一习一 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偈颂:渐修有次第,持戒修诸善;由定而发慧,依此得解脱。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偈颂:心悟不拘相,着相岂能悟;诸法本空寂,无生亦无灭。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荆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偈颂:道体无明暗,相对立假名;法本无比较,绝对无分别。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偈颂:二乘对治修,以智破烦恼;大乘无相对,烦恼即菩提。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偈颂:相有明暗分,其性本无别;迷时分智愚,悟了无增减。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偈颂:凡圣性实同,无二亦无别;性相本如如,常住不变迁。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偈颂:外道所说法,相对生灭法;六祖言实性,本自无生灭。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偈颂:修行之要诀,分别莫思量;心体常寂净,妙用如恒沙。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偈颂:师如维摩诘,托疾说不二;阐扬顿教法,传佛之心要。

【法门对示第九】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偈颂:佛有十弟子,六祖亦如是;师在终身侍,灭度各一方。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偈颂:说法泯对待,出没离二法;两边既不立,中道亦不存。

三科法门者,一陰一、界、入也。一陰一是五一陰一,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偈颂:三科含一切,身心及世界;八万四千法,唯要人见性。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偈颂:自性生万法,藏识含善恶;思量转为识,莫思即成智。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偈颂:自性生邪见,恶用众生用;自性起正见,善用即佛用。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一陰一与一陽一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偈颂:有此故有彼,有一陰一故一陽一生;无此故无彼,无一陰一故一陽一灭。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偈颂:法相本无言,说法借名相;无相亦无法,无人也无说。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偈颂:诸法无二相,分别有对待;凡愚有彼我,圣智相安然。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偈颂:自性生妙法,普化一切众;离相并离空,执着两不通。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偈颂:学禅莫执空,谤经不闻法;自误又毁他,罪障深且重。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偈颂:学教勿着相,执有去求真;说有或言无,断常不见性。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偈颂:不执非不做,不染非不想;当作则应作,作时心不染。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偈颂:为人演经义,无住行法施;不取于诸相,如如不动也。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偈颂:因缘所生法,何者不是空;彼此两相因,何者真实有。

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偈颂:因有故缘有,因去缘无踪;穷极因与缘,缘起即性空。

【付嘱流通第十】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荆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偈颂:六祖将入灭,法身实不灭;悲悯念众人,断疑生信心。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会不动神情,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在山,竟修何道?

偈颂:弟子不舍师,悉皆涕泪泣;神会不动情,顺逆心无碍。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偈颂:未知生何来,不知死何去;法身本常住,无来亦无去。

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偈颂:一切既不实,诸相同虚幻;若说见真如,此见亦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偈颂:欲要悟真如,离假即是真;自心不离假,何处觅此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偈颂:有情可解动,无情岂能动;坐禅身不动,如同草木石。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偈颂:若要真不动,随缘心不动;不动又不起,焉能成佛道。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偈颂:善分一切相,离相性不动;若有此正见,真如自妙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偈颂:学道要一精一进,勤行须会意;有幸闻大乘,莫当门外汉。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偈颂:说法当契机,共论一佛乘;若人不堪受,随顺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偈颂:佛法无所诤,诤非佛法意;执意论对错,自迷不能觉。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偈颂:师意若不懂,岂能悟佛意;法脉不可断,永续佛慧命。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偈颂:此经是法宝,识者能得之;普愿广流通,以法度群生。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一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颂:今时机缘熟,传法不传衣;依法来修行,佛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偈颂:自心即是佛,切莫存狐疑;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偈颂:一相三昧者,于相不执着;一行三昧者,于行不动心。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一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偈颂:自迷不见性,闻法始觉醒;顿悟自本觉,究竟觉圆满。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偈颂:法无二种相,心无两样情;此心本清净,莫舍有取空。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橶。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偈颂:叶落终归根,万法源自性;来去本无言,一切总随缘。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偈颂:正法无有言,有道能悟之;眼藏一切智,无心自会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偈颂:有难亦有兴,缘聚风云起;在家及出家,依教果定成。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一尸一佛、一尸一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偈颂:古佛已无量,今我仍众生;古今佛众生,自性皆平等。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拿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悞!

偈颂:西天二十八,中土有五祖;合为三十三,皆为释迦子。

大师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偈颂:法海请师言,大师留遗教;不忍众生苦,传法度迷津。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偈颂:众缘所生法,当下即是空;若识自众生,即见自家佛。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偈颂:心佛与众生,本来无分别;谄曲佛众生,平直众生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颂:我心有佛种,无种何成果;心外无万法,万法由心生。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偈颂:真如是真佛,邪毒乃魔王;邪来即魔生,正来即佛在。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偈颂:魔佛同自性,邪正各不同;正见除三毒,此魔变成佛。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偈颂:一身说三身,体相自如用;若能见三身,即是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偈颂:心染化净性,净性在化中;性净行自正,圆满果报身。

一婬一性本是净性因,除一婬一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偈颂:贪欲本净因,离欲净性身;性中离五欲,剎那即真佛。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偈颂:今生闻顿教,忽悟自性佛;若不趋向此,何处去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偈颂:心若见其真,即是成佛因;不见外觅佛,妄动是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偈颂:留此顿教法,度人须自悟;欲来学道者,不见枉修行。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祝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偈颂:师虽将灭度,弟子各安住;莫着世间相,离此出世间。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偈颂:自性无动静,本来无生灭;法身无来去,一切无对待。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偈颂:不动具诸善,无为念不恶;寂静尘劳断,心平任随行。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一兽 哀鸣。

偈颂:生公说妙法,顽石亦点头;六祖迁化时,林白众兽哀。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偈颂:圣哲虽已逝,法宝遗人间;百川入大海,五宗归曹溪。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偈颂:立碑彰德行,昭示于后人;宪宗谥称号,大鉴禅师也。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偈颂:祖祖皆单传,六祖遍地开;谁媲释迦佛,唯有能大师。

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一尸一之,永镇宝林道常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偈颂:诸佛之秘要,藏于此心中;历祖之心法,总归在坛经。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