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
比丘要谦虚一点,他能让烦恼破除,让妖魔外道恐惧。我们学法的人没有这种正气。不去化除众生的烦恼不正确的,见违法行为不敢迎面而上,没有这种心态。菩萨摩诃萨这种名称一出现就是给我们强调发了菩萨愿心还要锻练自己的承受能力,只要这个驱壳没死我都不退回菩萨心,我宁愿以我自身的痛苦换得众生的安宁,以我自己的辛苦换得大众的内修佛法。你这样才叫当家。当家当父母,儿女有什么事情你也不管。问你要钱,你说没有。所以一定要有这种能力。生儿育女你不能光图小时候乖。慢慢他长大了,你要有一爱一心去教育他,帮助他,引导他成长,这是你做父母应尽的责任。否则你就不够一个父母的资格。我们现在发了菩萨心,受了三皈五戒你就要学这种承受能力。
河北一个两夫妻吵架,妻子说你受了菩萨戒的哒,你怎么能讲这种话?他一下没道理了就说:受了菩萨戒就怎么样?我把菩萨戒舍了。他为了图自己一时的自在,口头上要赢,就把佛弟子的身份舍了,这样舍了痛苦万分,他就不愿承受来自菩萨戒的约束。你出家人还破口大骂,他说出家人又怎么样,出家人还是人。这个时候他就把出家人的资格降低为一般老百姓,那就不行。这个时候人家给你要求你是出家人你就不要这样做。点醒你。众生都是菩萨,他时时刻刻检点你,督促你来学佛。你要知道他是帮助你的。众生给你说过修学上的绝巧是诸佛菩萨化显来度化你的。
所以我们说发心度众生,你首先要知道众生是来度我的。众生怎么度你的?一个众生给你检查你,监督你。面临众生你要能有菩萨心肠,你能帮助十个二十个,帮助尽虚空遍法界的人,他才叫菩萨摩诃萨。在学十善业道经的时候,有这么多大比丘众和菩萨摩诃萨们他们在听十善业道经。我们现在要跟着这些人去学习。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叫六种成就。佛是主成就,龙宫是处成就,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具叫众成就。所以六种成就是每一个真正的佛经必然具的六种成就。给我们表示这是可靠的从释迦牟尼佛那里传下来的。那个进修,佛在龙宫讲十善业道经的时候,世尊就是世初世间最尊贵最无比的人,世间上的人都尊敬他。那叫世尊。龙王告诉他一切众生心想一故,造业于一,唯有诸去龙转。这一句是这部经的核心。你要记住一,十善业道经的中心思想你就掌握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戒龙王一切众生都是因为他们心里想的不同,所以他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同。众生的身口意善业一业为主。他的烦恼都是从心起的。功德都是从心起的。要知道心是一切根本。八万四千佛田都是从自心开始的。学习佛法要掌握这一种。四十二章经上给我们说四心达本,要认识自心,心的相状,心的本体,心的利用。你要能认识自心才能真真实实地认识自己。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镜子里这个胖瘦高矮这个就是智海,这是假象,真正的智海就是你那颗心。所以你的形式规范,人家一看你做事,这就是智海的行一事规范,他的风格就是这样的。他写的字是这样,声音是这样,种种的差别。你写的字咋样,你开言吐语怎样,这些都是你自心引起的。心是根本,这些行为是从心里启发起来的一种行为,一种形式。所以你要能认识清楚,这是最初的四心大本。一切学佛的根本。要能认识自心,否则学习佛法你就没有基矗所有念佛的人要识心达本。不识心达本你念佛就念不到实处。禅宗公案中有一个人在那里坐了很久了,始终得不到道,有一个祖师在他面前使劲磨砖。他说你这个砖再磨也不能成镜子。祖师说:既然我磨砖不能做镜子,那打坐又怎么能成佛?就像马车不走了,你不打马你去打车,车也不会走。你要知道车是马拉的。车不走你打马就走了。我们身口意善业都是自心造就的,都是自心的影响势力范围。如果你自心的身口意善业改正不了就要从心上下功夫。如果你身口意你都改正不了,那就说明你修行没有抓住根本,你要抓住根本了,你就知道是修心,你知道是念的心。你起心动念的过程,念佛的过程中是不是口头念,你实实在在用心念了。你所有的念佛修行不会念不走,不会修不走。修不走说明你的方法没有对。所以你要知道一切众生心想一故,造业于一。他想麻将好耍他就去麻将了。他要知道听经闻法难得,四十里外他也会赶来听。所以自己心里欢喜的不同,追求的就不同。心里想的不同,所造作的行为也不行。
所以我们看这些众生,人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行为上就怎样表现出来。所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面相,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家庭都是自己造就的,没有别人给你影响。我们生得漂亮与否不能报怨父母。不能报怨老天不公道,不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行为成就的。你要明白了我们就知道一切佛法的根本在自心,在你的想法当中。虚妄的心念就是能使众生落到虚妄的真实当中。所以什么叫虚妄的真实呢?本来是虚妄的东西,虚妄久了就成了一种真实。你钻不出虚妄的圈子。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要知道这个根本。一切为心造。要懂得这个心的利用就是这样的。行为上的种种不同就产生了我们现在果报上的种种不同。所以这些都要从因果上去会。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的众生,从佛开始,菩萨,声闻,圆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牲。十法界的众生,一个法界和一个法界不同,就是在一个法界当中,,人法界当中,人与人不同,哪几个的面貌长得是一样的?找不到同要的面貌的人。为什么?心里想的不同。所以大家要把这个道理认识清楚,一个人就是一本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烦恼。从众生的个体差别一性一当中,你要能认识到心的变化万千,心的不可折磨,同样的东西,你想的不同我想的不同。这就是差别,同样是一根蜡烛两个人来描述不一样。
同样是讲经部法,你们大家这么多来听,最后叫大家来复述,每个人复述的不一样。他自己领会的不一样,他心里接受的不一样就产生差别了。这个差别是众生差别所引起的因。我们现在很多还不大重视,一旦发了菩萨心,度化众生就要注重这种差别。在这些差别中,能认识众生的个体一性一。这个人喜欢什么,那个人喜欢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方法就不一样,有些一爱一哄的人你发火就不行。他不一爱一打。所以每个众生的一性一质不一样,如果掌握不好,你自己做事中就不顺利。待人处事的过程中就不顺利。众生是刚强的,你要搞清楚他的一性一格,否则你就不能度化他。当菩萨从这里你要能看出,从心上要能觉察自己的心。心的升驻意灭怎样起的,不仅要觉悟自己的心,你能认识自己的差别是怎样造成的。能认识众生的差别是怎样造成的。不能你高高在上,你吼人家,人家就不会接受,原因就是你把自己抬得很高。所以众生始终就是功高我漫,菩萨始终是谦虚无我。他能把自己放得很低,水始终流向低处。我们发了菩萨心了,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