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禁食狗肉之谜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然而,要问起来他们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忌食狗肉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满族人自己,还是民俗专家,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找不到大家认可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忌穿狗皮,忌食狗肉,然而,要问起来他们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忌食狗肉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满族人自己,还是民俗专家,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找不到大家认可的答案。关于满族人忌食狗肉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但每种说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一是黄狗救驾说。故事的大概是:努尔哈赤在青少年时候,由于家境破落,他曾投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当差。由于努尔哈赤聪明伶俐,李总兵把他留在帐下当亲兵。有一天,李总兵突然接到皇上的“圣旨”,说天上紫微星下降人间,东北地方有天子象,便派李成梁缉捕。光一陰一如箭,很快过了半年,未能发现未来“天子”的踪迹,因而使李成梁整天闷闷不乐。这天,他叫亲兵努尔哈赤给他打来洗脚水,为他洗脚,李成梁十分得意地说:“你看我能当上总兵,就是因为我脚上长了三个红痣。”努尔哈赤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不瞒帅爷,我脚上也有七个红痣呢!”
李总兵听过,大吃一惊,但未动声色,心想,我寻找多时的真命“天子”原来在我的身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很高兴地回到卧室和他的小妾名唤梨花的说了。梨花与李有杀父之仇,自然对李谈不上感情,久而久之,梨花背着李成梁喜爱上努尔哈赤。这天夜里,她见李成梁早已睡熟,悄悄地爬起来,到门房叫醒了努尔哈赤,把李总兵要把他解送京师领赏一事告诉他。努尔哈赤吓得一身冷汗,便忙跪倒在地说:“夫人相救,实是再生父母,他年得志,先敬夫人,后敬父母。”梨花催他赶快逃跑,努尔哈赤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偷骑一匹大青马,仓皇地向长白山驰去,平时他豢养的老黄狗,也悄悄地跟他一路而去。
第二天,李成梁不见了努尔哈赤,到后院一看大吃一惊,自己的爱妾梨花用白绫吊死在柳树之下,立即省悟,勃然大怒。且说努尔哈赤跑了一夜,人困马乏,想要下马休息一下。但是李成梁的人马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他了,他急中生智,便钻进前面的草甸子里。追兵赶到眼见那片草甸子呆呆地站在那儿,真是望草兴叹啊!过了一会儿,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火烧掉这一片草甸子,努尔哈赤必被大火烧死,回去也就交差了。这时努尔哈赤已经跑得一一精一一疲力竭,,躺在草地上就睡着了,他哪知道大火就要烧到头上。当他醒来觉得自己在水泊中躺着。忙站起来一看,周围的草都已烧光了,只有自己心爱的老黄狗累死在自己身旁。他明白了这一定是黄狗跳到水中将身子弄湿,再回到自己身边,将草和衣服弄湿,才使自己保住了命,可是黄狗已累死了。他顿时痛哭流涕,并对黄狗说:“我的好伙伴儿,你对我真是恩重如山啊!将来我要是坐了天下,祖祖孙孙永远不吃你的肉,不用你的皮制衣,不用你的皮做手套,不用你身上的东西作药材,不虐待你的后辈儿孙”。于是满族的老百姓也追随效仿,便有了今日之“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的满族传统习俗。满学专家闫崇年在其所著《努尔哈赤传》一书中采用了这个说法。
此外在《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义犬的故事》中对于“黄狗救驾”有另一种版本:萨尔浒大捷后,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不料被早有篡权野心的叔叔龙敦灌醉后送回大帐,龙敦见罕王人事不省,而周围又无人,就拔出钢刀砍向罕王。不料,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忽然窜到帐内,先咬醒罕王,再向龙敦扑去,死死咬住龙敦不放,不幸为龙敦所杀,但此时罕王已醒,很快杀死了龙敦,平定了叛乱。之后,罕王爷厚葬了大黄狗,又吩咐部下:“山中有的是山猫野兽,尽可以打来吃用,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畜。”
每个满族人在幼年时期就已对“黄狗救驾”的传说耳熟能详了,但是这个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并不是很可靠。首先努尔哈赤并没有在所谓的李成梁处当过差,再说如果努尔哈赤曾正式下令不许食狗肉的话,在《满文老档》这样的原始档案中应该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遍查该资料,却一无所获。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仅凭一个在几百年前才出现的奇闻轶事来解释早已影响满族习俗的说法很值得怀疑。
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赵宏在《略谈满族文化之饮食习俗》认为:“考诸史籍,实因满族先人在古代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众所周知,早期满族人以狩猎、采集为生,这两项生产活动都要由狗来帮助。在《清朝文献通考》卷27《舆地三》中记载,构成满族主源之一的建州女真,原来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以及黑龙江下游,这一地带居民世世代代“不知耕种,以捕鱼为生,其来往行猎,并皆以犬,即所谓使犬部也。”看来,使犬是当地渔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严寒的北方,马、牛等牲畜难以驯养和繁殖,狗就成为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此外,猎物被射伤了,由狗去最后夺取;采集时迷失了方向,进入森林之后找不到家了,要狗来领路,返回采集点或居住村落。特别是与野猪搏斗中,狗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据说成年野公猪很难对付,较之熊、虎更加凶猛。它不仅体大力猛,巨齿獠牙,而且混身凝结着在松树上蹭痒时由松油所形成的厚厚“铠甲”,真是刀槍不入。只有狗群将猪围攻得坐在地上团团打转,露出胸口那一处没有“铠甲”薄弱而又致命之处,猎人才能趁机冲上去,一矛将那千余斤猛兽刺死。从以上分析可知,狗不仅是满族人获得衣食之源的重要帮手,而且是猎人与野兽搏斗的生死战友。因此,满族人绝不肯对达“仁义”的狗“食其肉,寝其皮”。
这样的说法乍一看起来,还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按照这一说法,满族的先人就已经不食狗肉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南宋马护著有《茅斋自叙》一书,该书中写到“金初女真风俗”,称:“遇阿骨打与诸酋共食,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人置稗饭一碗,加匕其上,列齑韭、野蒜、长爪,皆盐渍者,别以木碟盛猪、羊、犬、虾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众所周知,阿骨打是完颜部女真人,是大金国的创建者,而女真正是满族的先辈。那么在他们宴桌上有狗肉,在吃法上既可以燔烤,又可以烹煮,还可以生吃。这显然否定了满族的先人——女真族人已经有了不食狗肉风俗的说法。
最后,还有一些满学专家从萨满信仰的图腾崇拜来解释这一禁忌。如: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中提到:“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的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那不应该始于满族,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满族)。前面已经证明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就是说,要么满族的早期先人没有狗图腾崇拜之说,要么就是虽有此说但金太祖阿骨打并不遵行。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不管怎样,将满族忌食狗肉跟他们祖先的图腾崇拜联系起来的说法,还缺乏合理的解释。
显然,不论是风俗说还是图腾说,之所以不能为人们所信服的理由正是在于其违背了“风俗”与“图腾”的一般定义。对此,民俗学家有了新的解释,他们引用《黑龙江志稿》卷六中的一段记载:清代一些满族部落,譬如“库雅喇新满洲”中,氏族平日恪守不食狗肉不用狗皮的禁忌,但却“选家犬肥洁者畜室中饲以梁肉,以备祭天。”那么,这种习俗应如何理解呢?他们认为,这是在一定宗教场合下对图腾动物加以宰杀的习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众多原始民族中。也就是说,将某物奉为图腾与杀之以供祭祀并不矛盾。
看来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尚有待时日。我们拭目以待学界的成果,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