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课外文言文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原文

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 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 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鸟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

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 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 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 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长 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 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 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 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 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 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赏析: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 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 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逊),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 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