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2)
世谓清谈放旷起于晋,非也。汉末已有之矣。仲长统《见志诗》日:"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裂风雅。"郑泉嗜酒,临卒谓同类日:"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为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二子盖阮籍、刘伶之先着鞭者也。
蔡中郎秘《论衡》
中郎以《论衡》为谈助,盖目为稗官野史之流,且此篇骤出未行而新奇可喜,故秘之帐中。如今人收录异书,文固非所论也。自《论衡》不甚称,后世究竟举主,多归咎中郎者,特为一洒之。
蔡邕有后
白乐天诗:"各有文姬才稚子。"自注:蔡邕无子,有一女文姬。昔人谓邕无子,悉以书授王粲。按《羊祜传》: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母弟。祜讨吴有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关内侯。《蔡充别传》;祖睦,蔡邕孙也。按邕传不言有子无子,此可补传缺。
汉末史传屈笔
汉末之董承、耿纪,晋仞之诸葛、毋丘,齐兴而有刘康、袁粲。周灭而有王谦、尉迟迥,斯皆破家徇国、视死犹生,而历代诸史皆书之曰"逆",将何以激扬名教、以劝事君者乎?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今之书事也,使忠臣义士羞。若使南董有灵,必切齿于九泉之下矣。
孔文举关系
坡公极口诵服孔文举,而或者非之,且议其疏。嗟夫!孔文举在,无人敢议九锡;文举既死,董昭掀然而谈矣。此岂全无所关系者耶?李卓吾日:老瞒专国二十五年,终不敢篡汉自立,则孔融虽死,其所裨于汉帝者弘矣。杀其身无益于君,已胜于老死牖下者万万,况有益于君耶!西汉哀、平未甚失德也,而王莽从容焉饰智矫廉以取之,潜移默运而不觉,其视此何如也?故知"虎豹在山,藜藿不采",非虚语矣。
刘表工书
今人皆知临池家有锺元常,而不知元常有同学友一胡一 昭,又不知元常与昭皆受书法于刘景升也。董北苑日:刘景升为书家祖师,锺、一胡一 皆其弟子。昭肥繇瘦,各得一体耳。今景升遗迹绝无存者,《艺文志》有《刘表集》,亦已久亡。独《三国志》载表与袁尚兄弟书,其笔力不减崔、蔡之流,而表初又为一党一 人,在"八及"之列,其文行如此,宜乎书法之工也。
曹操不复姓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
曹操疑冢
曹操疑冢,在漳河上。宋人俞符有诗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一尸一。"陶九成以为此言诗之斧钺也,予则以孺子之见耳,使孟德闻之,必见笑于地下。夫孟德之棺,岂真在于疑冢哉?多设以疑人耳。然始为疑冢者孔林。
曹操讽汉复九州
三桓讽鲁作三军,合《周礼》矣,其志乃欲卑公室而夺之权。曹操讽汉复九州,合《禹贡》矣,其志乃欲广冀州而益其地。凡奸人欲济其邪谋者,未尝不引经术也,况鬼蜮如操耶!
孙权之劣
魏武因弱为强,不阶尺土,几一海寓。其人不足论,才足称也。孙权自守虏耳,借父兄之业,亡能尺寸广也。使昭烈处权,所就当止此乎?苏氏以刘不如孙,非也。
昭烈先声
昭烈间关于袁绍、吕布、刘表、曹操之间,困矣而气不衰也,败矣而望不挫也。魏武以天下英雄推之,鲁肃以天下枭雄名之,周瑜、陆逊、程昱、郭嘉咸惴惴焉,一胡一 先声之震如此也!迹昭烈平生言论风旨,盖犹有帝王之度焉,远非孙、曹等也。虽其传弗远,亦炎德之将终与?
借荆州所以保吴
鲁子敬许以荆州借刘先主,后世议之,此论非是。史称曹公闻孙权以土地借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彼知先主得荆州,辅车之势成,天下未可遽取也。由是言之,借荆州之事,岂唯刘氏所以取蜀,亦孙氏之所以保吴者矣。
荆、蜀形势
荆,天下重地,豪杰所急也,然未有以荆取天下者。无论刘表、萧铣、马殷辈,以楚成之强,庄之伯,灵之贪,玄之横,友谅之桀,而中原不能尺寸也。夫蜀诚一隅,然秦得之轻诸侯矣,汉得之壹四海矣,孔明自昭烈卒,出祁山者六,曷谓欲长守蜀也?
取刘璋不系孔明
汉昭烈于十六年冬,从刘璋之迎而击张鲁。是时孔明留守荆州,至明年乃自葭萌据涪,出法正之计,昭烈亦强从之。若使孔明在,举措当不如此。今以取刘璋为孔明病,盖亦未之考也。
昭烈遗命之非
汉昭烈与诸葛孔明经营西蜀,以窥中原,无非为兴复刘氏耳。昭烈既崩,其志未遂,嗣子刘禅,昏愚暗弱,虽有孔明,亦未如何。昭烈生前,岂不知之,晏驾顾命,宜日:"嗣子可辅,辅之,如不可辅,则择刘氏之贤者立之。"孔明王佐之才,必有以处此,而刘氏兴矣。昭烈智不及此,乃日:"如不可辅,卿可自取。"是置孔明于嫌疑之地,欲变而择贤,则天下将以昭烈之言而疑已,欲不变,则刘禅又不足与有为,此孔明所以不能混一天下而汉祀遂斩也。宋张文潜有诗:"永安受命堪垂涕,手挈庸儿是天意。"足为孔明置词矣。
《梁父吟》讥晏子
孔明《梁父吟》,当不止一篇,世所传仅此耳。寓意盖讥晏氏。夫三子恃功暴恣,渐固难长,借使驾驭有方,则皆折冲之器。既不能以是为齐景公谋,又不能明正典刑以张公室,徒以权谲毙之。至于崔抒弑君,陈恒擅国,则隐忍徘徊,大义俱废。复沮景公用孔子,而甘与梁丘据辈等列乱朝,区区补苴罅漏,何救齐亡?而后世犹以为贤,至有"管、晏"之目。此《梁父吟》所为作也。自拟隆中,宁取乐毅,而不及晏,厥有旨哉!
孔明比管、乐有取
孔明自比管、乐,后人多疑其谦,不知此自有深意。比管仲取其尊王也,比乐毅取其复仇也,盖隐隐有兴复汉室之图,于比拟间微示其意。乃说者比度才智,较量浅深,于古人心事,毫未窥其所主,何哉?
子房、孔明学术
诸葛孔明,材似张子房而学不同。子房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方秦之末,可与图天下者,非汉高祖而谁?项羽决不足以有为也。故其初即归高祖,不复更问项羽,与范增之徒异矣。然而黄老之术,不以身易天下,是以主谋而不主事,图终而不图始,一陰一行其志而不尽用其材,虽使高帝得天下而己不与也。孔明有志于汉者,而度曹操、孙权不在于是,故退耕以观其人,唯施之刘备为可,其过荀文若远矣。以备不足与驱驰中原而吞操,宁远介于蜀,伺二氏之弊。乃矫汉末颓弱之失,一齐之以刑名,错综万务,参核名实,用法甚工,而有罪不贷,则以申韩为之也。唯其所见各得于心,非因人从俗以苟作,此所以为黄老而不流于荡,为申、韩而不流于刻,故卒能辅其才而成其志也。
孔明事业文章
孔明,三代之佐也,而与留侯,梁公、范文正俱为殊绝人物。二表,三代之文也,而与《陈情》《酒德》《归去来》俱为第一文章,信笃论乎!"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可与言孔明者,杜氏而已。"大哉言也!《伊训》《说命》相表里。"可与言二表者,苏氏而已。
《出师表》缺句
孔明《出师表》,今世所传,皆本《三国志》。按《文选》所载,"先帝之灵"下"若无兴德之言"六字,他本皆无,于义有缺,当以《文选》为正。
司马懿非孔明敌
司马仲达出奇制胜.变化如神,虽孙权亦惮之。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拒,去不敢追。贾诩等尝逼之战矣,兵一交一 即败,不敢复出。姑以待弊为名,而其为计者,不过日夕望其死而无他术也。然孔明始试其兵,或以饥退,晚年杂耕渭滨,为久驻之基,木牛流马,日运而至,则其弊不可待矣。迟之一二年,仲达将何辞哉?不战则君疑之,同列议之,国人轻之,其英气无所骋,固不免于战,战则败耳。惜乎!军前之星遽陨,使后世竖儒得肆饶舌也!
杨颙不知孔明
孔明为相,身校簿书。主簿杨颙切谏,以为徒劳。后之览者,无不为孔明惜也。张和仲日:杨主簿深达相臣之体,而未亮孔明之心。夫死生有命,况孔明之死生何等关系,而谓食少事烦,竟致夭没也?不意死仲达犹能绐后生明眼人!
武乡遗言不及姜维
武乡亟称姜伯约,论者以为失焉。观亮遗言,第举琬、祎而不及维,料之审矣。然维于亮,要不负所知也。以禅之庸、皓之佞,非维则久亡矣。
八阵图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王武子曾为《夔州之西市俯临一江一 岸沙石下看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鹤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频滂滉漾,大树十围,枯桤百丈,破礶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雷奔山裂,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及乎水已平,万物皆失故态,唯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垂六七百年间,淘洒推激,追今不动。在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三尺。耕者或铲平之,经旬余复突出。此乃其一精一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
汉祚之长
汉之亡也,贬献帝为公,后为山一陽一夫人。相传至玄孙秋,犹为公,行汉正朔,用天子礼乐,西晋亡而汉祀始绝。前后计之,汉盖已有五百余年,深仁厚泽之报,固不爽也。老瞒篡汉,以贻子孙,相传五帝,共享国四十一年。其一被弑,其二见废,唯丕、睿仅存耳。然则老瞒不亦枉苦心耶!
高贵乡公文学
史称高贵才慧夙成,好问尚词,即其幸学与诸博士论难,信然。自古末世之君多文采,若隋炀、陈、唐二后主最隽,然不过华靡藻丽耳。至深于经术,莫如高贵。人主之学,与韦布异,不能不为之浩叹。
李密《陈情表》讹字
李密《陈情表》有"少仕伪朝"之句,责备者谓其笃于孝而妨于忠。尝见佛书引此文,"伪朝"作"荒朝",盖密之初文也。"伪朝"字盖晋改之以入史耳。刘静修诗有云:"若将文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盖指此类乎?
阮籍巧附司马昭
阮籍既为司马昭大将军从事,闻步兵厨酒美,复求为校尉。史言虽去职,常游府内,朝晏必预,以能遗落世事为美谈。不知此正其诡谲,佯欲远昭而一陰一实附之,故示恋恋之意,以重相谐结。小人情伪,有千载不可掩者。不然籍与嵇康,当时一流人物也,何礼法疾籍如仇,昭则每为保护;康徒以钟会片言,遂不免耶?至劝进之文,真情乃见。籍著《大人论》,比礼法士为群虱之处裈中。若籍附昭,乃裈中之虱,但偶不遭火焚耳。使王凌、毋丘俭等一得志,籍尚有噍类哉!
晋室久乱
王济以人乳蒸豚,王恺使妓吹笛,小失声韵便杀之;使美人行酒,客饮不尽亦杀之。时武帝在朝,而贵戚敢如此,知晋室之乱也久矣。
晋武以不废立致乱
自古帝王多以废立致乱,而晋武独以不废立致乱。举神器之重,以畀昏童,自以由太子而及遹,是由历及昌之意也,而宁知遹不克终而死耶?天之祸败人国,固有出于意外者,是所谓报施之巧也。不然,狼顾之懿,方且贾德色于九原,而古公亶父,何不作法于凉也?
晋史矛盾
《晋书》载:惠帝闻蛙鸣,问为官蛙私蛙;见饿者,云"何不食肉糜?"由此言之,愚昧甚矣。及荡一陰一之败,兵人引嵇绍斩之,帝日:"忠臣也,勿杀!"绍血溅帝衣,左右欲浣衣,帝日:"嵇侍中血,勿浣也。"由此言之,英明甚矣。一惠帝也,相去数年,何其乍愚乍明如此?史之言,或虚或实,必居一于此矣。
惠帝废储
贾谧之谮太子于后也,后信之,以其未有可废之罪,故为不臣之语,强使醉而书之。然其迹甚明,其情易察,孰有臣子将为逆于君亲而敢露其手书乎?惠帝昏庸,既莫之辨,遂使储君被诬,莫能自白,卒冤以死,不亦哀哉!夫事之可验,莫如手书,而亦有不可尽据者,此类是也。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