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人物志

八观第九

八 观 第九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有八种观察人的方法:一是观察其人的对恶欲与正义的取舍,就能看清楚是否是没有恒心的“间杂之人”;二是观察其人的言谈举止和应变能力,以审视其日常处事态度;三是观察其人的志向和才质,从而了解是否名实相符;四是观察其人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分辨出是否为“依似之人”;五是观察其人所爱与所敬,就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情况;六是观察其人的喜怒哀乐,以辨明是否能够宽容或疑惑;七是观察其人的短处,以此了解他的长处;八是观察其人的聪明才智,以了解能做成什么事。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若违胜至,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什么叫“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大凡人的质性有正义与恶欲之分,如若恶欲胜过正义,恶欲就会使正气无法显现出来,所以似正而非正。而仁心出自于慈悲为怀的天性,却有虽有慈悲的心而无仁义的人;仁义之人必然会体恤他人,却有虽有仁义而不体恤他人的人;严厉必然刚直,却有虽严厉而不刚直的人。有些人见到可怜的人时则会流下同情的眼泪,而将要把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分给别人时却很吝啬,这就是有虽有慈悲的心而无仁义的人。看见身处危急之境的人时则会动恻隐之心,而将要前往求助时却畏惧祸患,这就是虽有仁义而不能体恤的人。虚情假义时则声色俱厉、义正辞严的人,顾忌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和欲望 时则内心怯懦,这就是虽有严厉而不刚直的人。“慈而不仁”的人,是吝啬掩盖了慈悲;“仁而不恤”的人,是畏惧多于恻隐;“厉而不刚”的人,是贪欲胜于正义。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者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所以说:当慈悲之心不能战胜吝啬之情时,就不能做到仁爱;当仁爱之心不能战胜畏惧之情时,就不会体恤他人;当正义之心不能战胜贪欲之情时,就不能做到公正无私。因此如一个人没有仁心占据得多,那么他的技能和力量都成为危害他人的利器;如果一个人贪婪成性,那么他的坚强威猛的性格就成为招致祸害的阶梯。也有善良的人救助恶人,没有造成祸害;对于爱心深厚的人,虽然对方傲慢无理也没有因此离开;助人一心向善的人光明正大,虽然疾恶如仇也不会去伤害对方;救济他人十分慷慨,虽然有时取他人财物也不算贪。所以仔细观察一个人对恶欲与正义的取舍,是不是 “间杂之人”,就可以清楚了解了。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

什么是“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人总是将真实的表情和情感藏在内心,要想探求其内心真实情感,一定要观察其言辞的核心之意,观察其应酬对答。观察其言辞核心之意,犹如鉴别音乐的美妙与否;观察其应酬对答,犹如看见人运用智慧的能力与否。因此观察言辞及应对,足以彼此辨别认识其内心状况。

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馀也。

那样就会出现论点鲜明而意旨端正,此为性情坦荡的人;不善言辞及应对,此为是深奥玄妙的人;明辨是非,此为通情达理的人;忽此忽彼而变化无常,此为思绪杂乱无章的人;具有预先知道未来的必然结果,此为圣贤;事后可以分析深奥的事理,此为睿智的人;观察事理超乎常人,则是聪明的人;内心聪明而外表不表露,此为大智若愚的人;极致细微的道理都能了解,此为玄妙莫测的人;直抒胸臆,则为疏朗的人;越了解就越获益非浅,此为真才实学的人;用道听途说的东西炫耀,此为虚伪的人。自吹自擂(唯恐别人不知),此为才智不足的人;虽有才能而不矜夸自傲,则是智慧有余的人。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徵见於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所以说凡是容貌与表情不相符时,必然是有内在原因的。内心忧虑时的表情,精神疲倦而无光彩;身有疾病时的表情,心神杂乱而容貌不整洁;心情舒畅时的表情为喜形于色;暗暗生气时的表情,来历的表情非常明显;心怀忌恨时的表情,神色晴不定。表现的行为举止,也和言辞有紧密联系。因此,说话轻松愉快而表情不悦的人,其实内心与此相反;说话不能前后相一致而表情真诚可信的人,表明不擅长言辞;话还未说出就表现出满脸怒容的人,表示已愤怒填胸而不能自我控制;说话将要说出前就怒气冲冲的人,表示想强迫别人接受不愿接受的结果。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是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是无法掩饰的;虽然希望去掩饰,神色上也无法掩饰,心中的感觉与口中的直言已清楚表明,即使千变万化也可由外而知内。所以观察一个人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变化,而其日常处事态度就可以了解了。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什么叫“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偏材之人”的特性,如兼有两种以上的才能,则最有特性的才能互相促进,就会产生种种美名。所以骨质挺直且气质清高的人,就会有“美善”的美名;气质清高且刚劲有力的人,就会有“刚烈”的美名;足智多谋且精通事理的人,就会有“能干”的美名;富于智慧且坚强诚恳的人,就会有“担当重任”的美名;具备品质端正和优秀的才质的人,则成就良好的品德;加上勤奋学习 ,则能文理粲然。所以观察一个人兼有的才能有多少,而各种不同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就能知道了。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所以为宕则异。

什么叫“观其所由,以辨依似”?爱揭人所短的人心胸狭隘,不能公正地处理事情;依靠揭人所短显示自己是率直的人,用揭人所短的方式斥责善良的人;放荡不羁显示其为如流水般通畅的人,其实无法通晓天下所有的规律;通过放荡不羁显示自己似乎很通达的人,其实行为傲慢而不知节制的放纵。所以说,虽然率直的人会揭人所短,专司指责他人所短的人也揭人所短,揭人所短的行为是一样,但其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通达的人固然放荡不羁,随心所欲的人也不放荡不羁,放荡不羁的行为是一样的,但其原因是不同的。

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 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然而怎样才能区别开来呢?率直而能 和的人,是有品德的人;率直而喜欢揭人所短的人,是偏激的人;揭人所短而又不正直的人,是依似之人。放荡不羁而有节制的,是通达的人;随心所欲而有些过分的人,是偏差之人;放荡不羁而不节制的人,是依似之人。偏差之人和依似之人,目的相同而其本质不同,这就是所谓似是而非。所以,轻易的承诺的人看似很热情而其实被认为缺乏诚信;认为什么事都很简单的人看似很能干而其实无任何成效;急速进取的人看似悍而事实是退得更快;待人处事苛刻的人似乎明察秋毫而事实上会使事情更烦琐;喜欢暗中给人小恩小惠的人看似惠及大众而其实没做成什么事;表面上对上级服从的人看似忠诚可靠而其实在背后伤人;这些都属于似是而非的人。也有另外的似非而是的人,大权在握的人看似奸臣而事实证明对国家有功劳;有大智慧的人看似愚笨而其实内心很精明;博爱的人看似是虚幻而事实上内心充满爱意;正直的言论好像是针对人而其实是性情忠诚。观察分析各种人的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反复研究人情的真假,似审理诉讼案件区分有理与无理时非常困难。不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怎么能分辨清楚呢?所以只听其口中之言或相信其外貌,经常失去真实情况;只从人的真情假义作出判断,可能失去其贤能。贤能与否的观察,应仔细观察其接近的材质类型。所以,观察其接近的材质类型,其性格气质属于的类别,可以知道了。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於敬,少於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於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节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

什么叫“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大概人伦之道的最高准则,莫过于爱和敬。所以,《孝经》以爱为最高的品德,以敬为重要的原则;《易经》以感应为德,以谦卑为准则;《老子》以“无为”为德,以“虚无”为准则;《礼记》以敬为根本;《乐经》以爱为主旨。然而人情的实质,是对人有爱和敬的诚意,就代表道德高尚合为一体,其行为举动就获得人心,行事就会畅通无阻。然而对人爱的分量不能少于敬的分量,如果爱少于敬,那么只有清廉有节操的人归附,而大多数人不愿意追随;如果爱多于敬,那么虽然清廉有节操的人不高兴,但可得到众人的真心拥戴。为什么会这样?因人与人相敬,过于严肃造成彼此有较大的距离,这种关系难以持久;而人与人相爱,使人感情上相亲近而心意浓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说,观察一个人的相爱相敬的诚意,而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通畅的道理,就可以得到而了解了。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之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驳其所乏则婟;以恶犯婟则妒。此人情之六机也。

什么叫“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人的情感表现有六种反应:欲望 能满足就会高兴;能力得不到发挥就会埋怨;他人在自己面前自夸炫耀就会讨厌;人在自己面前态度谦卑就喜欢;攻击他的缺陷就会忌讳;用自己的长处打压他的短处就会妒恨。这就是人的情绪的六种常态反应。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术士乐计策之谋;辩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则正人哀;政乱不治,则能者叹;敌未能弭,则术人思;货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想完成自己的愿望。因此勇猛的人乐意通过奋发的力量的功效(达成所愿);善良的人乐意通过纠正不正之风(达成所愿);有能力的人乐意通过治理乱政(达成所愿);有智谋的人乐意通过出谋划策(达成所愿);擅长辩论的人喜欢通过诡辩的言辞(达成所愿);贪财的人喜欢通过积聚财货(达成所愿);被君王 幸的人喜欢通过揽权(达成所愿)。如果帮助其达成愿望,则没有不非常高兴,这就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如果不能发挥其所有的能力,则其目的就无法达到,目的达不到就会忧愁悲伤。因此,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则刚烈的人就会感到愤慨;社会风气不正,则正直的人就会感到悲哀;政治混乱而不去治理,则有能力的人就会感叹不已;强敌不能被制服 ,有智谋的人就会反思;货财积累的不多,贪财的人就会忧愁;权势不大,受 幸的人就会悲哀。这就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

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婟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想高人一等,所以讨厌别人自夸。自夸都是想表明自己比别人强,因此,喜欢自夸其优点的人,则没有不招来厌恶的。这就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人之常情没有人不会有好胜之心,所以都喜欢别人谦让,谦让的态度表明甘居人下,处于人下有推让的含意。因此,不论贤人或愚人,只要以谦恭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则没有人不表现出非常愉快的神情,这就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人之常情都想掩饰自己的短处,展现自己的长处。因此,如果别人攻击他的短处,就如同拿东西冒犯了他,这就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婟”。人之常情都想超越比自己强的人。陵驾人之上触犯其所厌恶的,虽然感觉厌恶,但不会去伤害。如果以己之长攻击别人的短处,这就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嫉妒和厌恶都产生了。

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以佯爱敬为见异,以偶邀会为轻己,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以上六种情绪反应,都源自好胜的本能。因此君子待人接物,对别人的冒犯时不予计较,不计较就会对人谦恭有礼,因此可以避免受到别人的伤害。小人就不是这样,既不了解人的情绪反应,而总希望别人顺从自己,以别人表面上爱和敬的行为视为对自己的欣赏,以别人偶然的邀请看作对自己的轻视,如果使其不快,就心怀怨恨。所以,观察一个人在与人相处时情绪上的反应,其贤良与粗鄙的态度就可以了解了。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软;介之失也,拘。

什么叫“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凡属于“偏材”的人,都有其短处。所以直率的缺失是“讦”(揭人的短处);刚强的缺失是“厉”(严厉); 和的缺失是“软”(软弱);耿介的缺失是“拘”(拘谨)。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软,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软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直率的人不揭人所短,就不能被认为其直率;既然欣赏其直率,就不要非议直率的人揭人所短;揭人所短的性格,是直率的人的特征。刚强的人不严厉,就无法促成其刚强的性格;既然欣赏其刚强,就不要非议刚强者的严历;严厉的性格,是刚强的人的特征。 和的人如不软弱,就无法保持其 和的性格;既然欣赏其 和,就不要非议 和的人的懦弱;软弱的性格,是 和的人的特征。耿介者不拘谨,就无法坚守其节操;既然欣赏其耿介,就不要非议耿介的人的拘谨,拘谨的性格,是耿介的人的特征。然而人有短处,未必有长处;有长处,肯定以其短处为特征。所以,观察一个人的短处特征,而其材质的长处即可了解了。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

什么是“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仁爱是德的基础,道义是德的节制,礼仪是德的文理,诚信是德的巩固,智慧是德的统帅。智慧源于聪明,聪明对人的重要性,就像白天的太,夜晚的烛火,人越聪明,越有远见。有远见之明,是很难做到的。

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材艺巧,未必及理;理义辩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覆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

所以,勤学苦练,未必能成才;材质技艺湛巧妙的,未必能懂得道理;理论分析透彻,未必有智慧;处事有智慧,未必能得道;只有得道,才能周全完美。也就是说,勤学不如有材质,有材质才不如懂理,懂理不如有智慧,有智慧不如得道。道,事物反复变化的规律。因此,如果分别讨论,就单一才能而言,则仁爱是最重要的;如果把各种才能综合起来,则聪明就是统帅。所以用聪明带领仁爱,则无人不感怀深受;用聪明带领道义,则无往不胜;用聪明领会道理,无所不通。

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实不充则恢,好辩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名也。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然而,如果没有聪明,没有什么事能做成功。所以好虚名而无真才实学则变成浮夸,好辩论而不懂道理则变成烦琐,好法律而不深思熟虑则变成苛刻,好权术而计谋不足则变成奸诈。所以,有好的材质而好学,聪明的人成为老师;力量相同而有争斗,有智慧的人称雄;品德方面并驾齐驱,通达的人可称为圣人。圣人的称呼,是指聪明和智慧到了极致。因此,观察其聪明的程度,其所能达到的材质就可以了解了。

【总结】阐述了八种观人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应用及结果。通过对恶欲与正义的取舍反映其本性;通过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变化反映其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其所获得的名声反映其所具备的才能;通过行为反映其性格特征;通过所爱和所敬反映其沟通能力;通过其情绪的六种反应反映其人生态度;通过了解其缺点而明白其优势;通过其聪明程度反映其成就。由此可以全面了解人的各种信息。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