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宋词 > 陆游词集

韩维《城西书事》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城西书事——[宋] 韩维
 蔬畦绕茅屋,林下辘轳迟。霜蔓已除架,风飘空挂篱。
 
【注释】
 城西:陉(xínɡ)州城(今河北井陉)的西方,太行山区。
 书事:记事。
 蔬畦:菜园子。
 绕:围绕。
 林下辘轳迟:意思是说,到了深秋季节,汲水浇园的活计已经不用做了。辘轳(l&ugra一ve; lu),安装在井上提吊井水的工具。迟,缓慢,不紧张。
 霜蔓(w&agra一ve;n)已除架:意思是说,架上的瓜菜、豆子已经收摘、卸架了。霜蔓,秋霜打过的藤蔓,这里指那些攀爬在架上生长的瓜类和豆类的蔓子。
 风飘空挂篱:意思是说,藤蔓割下来挂在了屋旁篱笆上,被风吹得飘来飘去。
【古诗今译】
 一座农家的茅草屋,四周环绕着菜园子。在茅草屋旁的大树下,主人正在慢慢悠悠地摇着吱呀作响的辘轳。那些秋霜打过的丝丝缕缕的藤蔓被主人从棚架上割扯下来挂在了篱笆上,任由秋风把它们吹得飘来飘去。
 
【赏析】
 韩维(1017-1098),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太子少傅,在政治上属于王安石新一党一。元祐旧一党一执政,被贬均州,卒年八十二岁。韩维和王安石一同受欧陽修培植,与苏舜钦、梅尧臣作诗和唱,诗风古淡舒畅,在当时颇有名声。
 这首绝句是诗人任陉州(今河北省井陉县)通判时写的。陉州地处太行山麓,作品描写的是北方山区的深秋乡村景色*,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北方地方色*彩。
 作品通篇都蕴含一着诗人的一种浓郁的思想感情,那便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农民勤劳美德的赞美,对恬淡、闲适、安静、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蔬畦绕茅屋”。“畦”,即田园中分成的小区。“蔬畦”,就是种菜的小畦子,一个一个的蔬菜小区。“茅屋”,就是当地农民们居住的茅草房,坐落于田园之中的小茅草屋。在这句诗里,诗人用一个“绕”字将“蔬畦”与“茅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乡村田园场景。一座小茅草房,四周环绕着一个个规整有致的菜畦,虽然几经秋霜洗礼,令人读来仿佛眼前依然殷红碧绿,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林下辘轳迟”。“林下”,当理解为树下。蔬畦边上或田园中央,一棵老树,树下一口老井,井上架着古老的传统的汲水工具——辘轳。那辘轳在吱吱呀呀地唱,在慢慢悠悠地转,当然不是自己在转,是茅草屋的主人在不紧不慢的摇着辘轳打水。至于为何要用一个“迟”字,我们完全可以从后一句的“霜蔓”联想到,这个秋霜遍地的季节,主人打水并不是为了浇灌菜园子,所以才有“迟”字一说。这个“迟”字用得很有分量,它告诉读者屋主人摇辘轳打水是不紧不慢的,从这不紧不慢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已然丰收的年景。
 “霜蔓已除架”。“霜蔓”,秋霜打过的瓜、豆的攀爬的藤蔓,即瓜类和豆角类农作物的秧子。“已除架”,已经从棚架上割扯下来了。在农家,秋尽东至之季节,农民们都要将园子和大地里的庄稼秸秆收拾回来,一是为了下年方便春播,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解决过冬的烧火柴草。作品中的茅屋主人也不例外,他将那些攀爬在棚架上的瓜秧和豆角秧割扯下来,是为了晒干以备烧火取暖之用。屋主人将那些“霜蔓”割扯下来晾晒在哪儿了呢?那是后话,答案在下一句诗里便可以得知。从这一句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为过冬儿而有条不紊地归拢院子的农民的形象。
 “风飘空挂篱”。“风飘”的是什么?是摘净了瓜、豆的“霜蔓”,在哪儿呢,在地上堆放着那是不可能“风飘”的。接下来的“空挂篱”告诉读者,前文茅屋主人割扯下来的“霜蔓”都挂在了茅屋周围的篱笆上了,因此秋风才得以将它们在空中吹得飘来飘去。写得很悠闲。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虽然四句诗写的都是景物,但是田园之中的劳动情景,茅屋主人悠然的动作举止和安然的神态却体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仿佛令读者读后觉得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这就是诗人的手笔之高超所在。
 
2010年5月6日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