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帝立太子之谜
万历皇帝的王皇后没有生子,宫人出身的王恭妃生下了长子常洛,神宗最宠爱的郑妃生下了三子常洵。长期以来,神宗一直不立太子,于是大臣们认为皇帝想立常洵,遂前赴后继不怕被责被贬被杖,一次又一次地上疏劝谏。皇帝与大臣们的纷争前后长达三十多年。
万历六年(1578),礼部奉慈圣皇太后旨意,选得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的长女王氏为万历皇后,并于二月十九日完成了皇帝的大婚典礼。其时神宗十六岁, 而皇后只有十三岁。大婚后,皇后一直未有生育,到万历九年十二月才生下了皇长女。这年的一天,神宗来到母亲居住的慈宁宫拜见母亲,却想不到被一个亭亭玉立 的宫女王氏吸引住了。王氏年方十七,端庄秀丽,体态丰腴,情窦初开,神宗一见,欲火顿炽。等到慈圣太后发现此事时,王氏的体型已发生了变化。万历十年六 月,王氏被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恭妃生下了神宗最长的儿子常洛,即就是后来短命的光宗。
这年的三月,神宗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女人,即十四岁就进宫的淑嫔郑氏。郑氏有着倾城倾国、羞花闭月之貌,她聪明机灵,善解人意,是神宗感情的寄托。万 历十四年(1586)正月,郑氏生下了神宗第三子常洵。由于神宗对王恭妃和郑氏的情爱不同,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由此拉开了帷幕。
十四年二月,鉴于神宗已有数位皇子,首辅申时行上疏请求尽早册立太子以确定名分,神宗以长子年幼为由推说待二三年后再行册封。
郑氏生下常洛,神宗想册封她为贵妃。册封之前,神宗要预先公布礼仪以便有关部门作必要准备。消息公布后,有一位老臣提出异议:“按伦理和习惯,这种尊荣应首先授予皇长子的母亲恭妃王氏。”这一异议虽引起了神宗的不快,但册封典礼仍按原计划进行。
其时常洛已经五岁,其母还未受封,而常洵刚出生,郑贵妃就获殊宠,这不能不使那些早就疑心神宗要废长立幼的大臣的担心。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 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等先后上言,认为神宗应收回成命,先封王恭妃,而后及于郑妃。神宗大怒,斥责他们是揣摩上意,认为自己册封贵妃和立太子无关,数人 一并获罪,被贬到边远地区。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辅臣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等再次提出册立太子之事,又被神宗拒绝。辅臣们说:“皇长子已经九岁了,应该让他接受教 育。”神宗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让长子、三子与辅臣见面,却不提立太子之事。十月,群臣上疏请立太子,神宗大怒,将诸臣全体夺俸,申时行告病辞官,王家屏从中 调解,神宗才同意次年册封。但诺言到期时,神宗又一推再推,王家屏只得辞官而去。按照明朝大臣们的思维,太子的设立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神宗一再推托的 目的无非是不想立长子而立三子为太子,而百官们当然是不能坐视不见的,他们不愿自己只食俸禄而不为国家的根本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否则后世肯定会觉得朝中 无忠君爱国之人了。于是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大臣前赴后继,一个接着一个。万历二十一年(1593)辅臣王锡爵归省回朝,密疏请立太子。神宗命他起草了两 篇上谕,前者大意是立嫡不立庶,后者大意是先立庶子。神宗不听王锡爵的劝阻,坚持采用前谕,廷臣闻讯后大惊失色,当即前去诘问王锡爵,工部郎中岳元声等言 辞十分严厉,王锡爵只能默默无语,一边摇头一边叹气。此后王锡爵多次极力主张立皇长子,神宗都未允准。
因为王氏出生低贱,神宗对其母子的态度近乎虐待。朱常洛长到十四岁,神宗还未给他指派老师。长到十九岁,也不为之成婚,又不立为太子。王恭妃被打入 冷宫,神宗根本不见她一面。不久,有大臣发现了一个秘密,王皇后常常生病,神宗之所以一拖再拖,其实是在打算一旦王皇后病逝,就册郑贵妃为皇后,这样根据 立嫡不立长的原则,常洵就可成为太子了。给事中王德完听说后,认为如果郑贵妃遂愿,写进史册,后人必定会嘲笑明朝无忠臣,当即写了奏章送给皇帝,结果被廷 杖一百后除名。尚书李戴等连疏力救,忤旨被责。
万历二十六年(1598)五月,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弹劾山西按察使吕坤所着《闺范图志》逢迎郑贵妃,于国本有碍。当时市面上流行一本讽刺国戚郑承恩及 吕坤的《忧危竑议》,于是有人告发此书与戴士衡等官员有关,这些人全部受牵连被贬。三年后,大学士沈一贯以“子孙无穷,天伦之乐”劝神宗册立太子。
在深宫中颐养天年的慈圣太后对立储问题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时,她觉得自己已到了非出面不可的地步了。当神宗前去请安时,她问:“为何迟迟不立常洛为 太子?”神宗由于没有想到其母也在关心这个问题,遂脱口而出:“彼宫女子也。”然而神宗最大的错误是她的母亲其实当年也是宫女,这话一出口,太后大怒,马 上说:“你自己也是宫人的儿子。”神宗这才一下子醒悟,史书说他惊恐到“伏地不敢起”。讲出的话难收,神宗只有认命的份了。看来太子不立已不行了。无奈之 下,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月,神宗十分勉强地立常洛为皇太子,郑贵妃所生常洵封为福王。至此,争吵了十五年之久,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而且使得神 宗皇帝身心交瘁,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不过,这件事情还没真正地完结。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有人用假名撰写《续忧危竑议》,指责神宗心在第三子,沈一贯有靖难之计。神宗大怒,命东厂、锦衣卫严密侦查搜捕著书之人,牵涉 了许多官员被捕入狱。最后也在被捕之列的顺天生员皦生光自己承认书是他写的。皦生光说:“朝廷捉到我就能结案了,如果我不承认,各位先生何处逃生?”次年 年初,皦生光被处死,事件逐渐平息下去。不过,书是否是皦生光所写尚是一谜。
常洵封藩,应该离京住到自己的封国里,非奉旨不得入京。但郑贵妃却让儿子十多年住在京城不赴封国洛陽。大臣们屡次向神宗劝谏让福王离京,但神宗一再 强调客观理由。神宗先是说福王府第没有建成,迫使工部加紧修建。王府建成后,神宗又称寒冬腊月,行动多有不便,等到来年春天再上路。可到了第二年春天,却 说如要去,非给他四万亩田庄不可。大臣们上疏说,根据《大明会典》规定,亲王禄米为一万石,并且不能随意增加。明朝土地有限,而圣子神孙不断,如果每位都 要数万亩土地,朝廷是拿不出这么多土地的。万历四十一年(1613)六月,锦衣卫王曰干报告郑贵妃的内侍与方士王子诏等谋害太子,又加上两年后“梃击案” 的发生,神宗终于下令福王离京就藩。
王恭妃在常洛册为皇太子时双目已失明,渐渐卧床不起以至无翻身之力。此后神宗允许太子去看望她,但已是奄奄一息。万历四十八年(1620),枯瘦如 柴的王氏凄凉地死去,举朝为之震惊。首辅沈一贯和大学士叶向高上言神宗按照礼仪应厚葬,神宗反应十分漠然,没有答应。在大臣们的一再要求下,才给王恭妃谥 号为“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准许埋葬于天寿山东面左侧的平岗地上。同年十月,才由她的孙子熹宗朱由校把她迁到神宗的定陵寿宫中。
国本之争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明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就是这样争论得难解难分。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