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王陵之谜

清西陵由来之谜

有人说雍正杀了康熙,有人说雍正是篡改遗诏后上台的,所以不敢葬在东陵其父康熙的身旁。也有人认为,雍正开辟西陵的主要原因是他挑到了好风水的地方,所以硬搬了一些理由来证实他没有违反伦理道德。至乾隆时,也往风水好的东陵跑,又不想让自己的父亲一个人在西陵孤零零,遂为后代定出了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雍正上台七年后,命人为他寻找建陵的吉地。据《工科史书》等原始档案记载,受命勘测的人先在沿长城一线的东陵孝陵、景陵旁边的马兰关、平顶山、鲇鱼关、大安口、冷嘴头、沙坡峪、罗文峪、甘家峪、马蹄峪等处“卜择吉地”,都说没有相宜的营建之处。后来选择了遵化州之东的九凤朝一陽一山,离孝陵、景陵不远,和雍正帝的初意相符合。选定之后,预备了一批木料和砖瓦石料,准备动土兴建。但一精一通堪舆的大臣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一陽一山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如此一说,雍正帝当然不会用这个地方了。折腾了一段时间,在东陵并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

为了保证陵墓建在一个风水好的地方,雍正又派出堪舆家在各地进行挑选。后来怡亲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受命在京师西南一带翻山越岭寻找陵址,至易州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这块林木茂密、地势高爽的万年吉地,遂竭力向雍正推荐。他们称那块地方西有云蒙山,北有泰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是“乾坤聚秀之区,为一陰一一陽一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览了奏折之后,也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然而,雍正如果选择这块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清朝制度,作为皇帝是不便马上表示同意的,便故意说地方虽美,只是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而内心深处他实在是舍不得那块新卜的风水宝地。他又明知故问地让大臣们为他考证另辟陵区“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善于揣摩上意的大臣们对于雍正想违祖制又想在人前表露孝心的意图一眼就看穿了,所以他们从浩繁的史籍中引经据典,以证明历代帝王父子营建陵墓不在一起是极为正常的。他们从各种史书中找出了具体的例子,如夏禹葬在浙江的会稽,而自启以下,葬在山西的夏县,少康又在河南的太康,其间相去何止千里。又如商汤葬在河南的偃师,太甲在山东的历城,太戊在彰德府的内黄,武丁在陈州的西华,相去各有五六百里。至于汉唐诸帝,虽然都在陕西,但汉代的高帝、文帝、景帝、武帝分别葬在咸一陽一、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分别葬在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处,其间相去远的有四五百里,近的有二三百里。而泰宁山天平峪万年吉地虽与孝陵、景陵相去百里,但“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迩,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为遥远”,与古人相比较,这算不得什么。况且“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开亿万斯年之厚泽”,陵地的选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皇上应根据风水情况断定陵址。经过大臣们这一番陈说,雍正降旨表示:“大学士、九卿等,引据史册典礼陈奏,朕心始安”。这样,泰宁山太平峪入选,成为世宗万年吉地。雍正八年,雍正特派恒亲王、内大臣常明、尚书海望和查克丹、侍郎留保和德尔敏等,后又续派侍讲学士塞尔敦、朝一陽一等先后总理,郎中苏尔泰、罗丹苏、住安图等监督,于八月十九日在泰宁山下动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区。泰陵经过约8年的紧张施工,在乾隆元年(1736)建成。

雍正不随父葬东陵而新辟陵区的原因,还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雍正是篡改了康熙的遗诏,靠一陰一谋爬上帝位,由于心中有鬼,他担心若和康熙葬在一起,会受到康熙的报复,自己死后不会得到安宁,因而把远离东陵数百里的易州天平峪确定为自己的墓地。然而,这只不过是后人的一种传说而已,并无明确证据。也有人说雍正是杀父自立,所以他不会与康熙葬在一起。这也仅是传说,恐怕不见得是可靠的。也有人认为雍正这个皇帝好大喜功,另辟陵区主要是想突出自己。更有人认为雍正是一位心高志大的皇帝,他不甘居于人下,哪怕这个人是他的父祖。如果在东陵内为自己建造陵寝,当然不敢公然超过祖宗,于是就另起炉灶。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于雍正的接位,在当时的朝廷和民间有着极为不利于他的传说。宫廷中甚至有人说他是杀父篡位。这场风波,一直到雍正驾崩后,仍然未能平息。这对雍正皇权的巩固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为了显示自己掌握皇权的力量,从而慑服反对者,他另辟陵区,用提高自己陵寝的地位,扩大陵寝建筑规模的手段,来达到镇服反对者的目的。是否真有这层因素在内,尚待更多资料的佐证。雍正追求好风水,违反祖宗制度开辟西陵,除了为他自己建陵之外,还想叫嗣皇帝也追随他葬入西陵。他的儿子乾隆最初并不想违背父意,在西陵选好了一处吉地,准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以示孝敬。谁也想不到,乾隆七年,乾隆帝又派王大臣及钦天监的官员相得东陵胜水峪,是“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的好地方,并于次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兴工营建陵寝,就是后来的裕陵。自己陵建立后,,乾隆想想不妥,如果后代子孙大家都这样效法,以好风水作为选择陵寝的原则,那么就会把雍正一人孤零零地留在西陵。既要子孙在自己的周围,又不想让父亲无人围在他的身边,乾隆六十一年十二月谕旨:“按清朝成例,皇帝登基后要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时,我刚刚登上宝位,本想在雍正帝的泰陵旁挑选一块地方建陵。但想到父皇陵寝在京城的西面,我的万年吉地建在父皇陵墓的边上,这样长此以往,我的子孙也想把陵墓建在他的祖父和父亲的附近,全部在京西挑选吉地,却和京城东面的顺治孝陵和康熙景陵日渐疏远,如此不能体现后代对祖宗的孝思,申明自己对祖宗的爱慕。因此,我的万年吉地就建在东陵界内的圣水峪。如果嗣皇帝(指嘉庆)及孙子、曾孙辈因为我的吉地建在东陵将来也挑选东陵,那么就要和西陵的泰陵疏隔了,也不能体现皇位代代相继的涵义。所以嗣皇帝的万年吉地应当在西陵界内挑选,让有关衙门根据这个规定去执行,在泰陵附近认真谨慎地选一块好地方。到了我的孙子继承大位时,他的吉地又应当建在东陵界内。这样我大清王朝景运庞鸿,代代相继,每个皇帝依照昭穆次序,分成东西,一脉相连,不使与自己的祖宗互相隔绝。遵化和易州两个地方,山川深邃,灵秀所锺,吉地很多,也没有必要在其他地方另外选择陵址,妨害老百姓的土地,这是个万世的好办法。我的子孙应当严格按照我的话去做,这应是我大清无疆之福。”按照乾隆的说法,由于最初三帝已经造成了东西两陵的局面,后代的皇帝为了表明自己血统,需按昭穆分葬东西两陵,也不必再去另择地方。嘉庆死,葬到西陵去了,他的儿子道光上台,按规定要葬到东陵。事实上,这样的昭穆制度后代不断加以违反,并没有全部执行,如道光本应葬东陵,结果到西陵去了。慈禧下令将本应葬在西陵的同治追随他父亲咸丰到东陵去了。

今天我们按常理推断,清陵分成东陵和西陵的根本原因,是帝王们挑选陵址时以封建迷信为指导,一味追求好的风水而造成的。为了能葬入风景优美的地方,雍正以及后代的一些帝王将“子随父葬”的制度轻易抛弃,人伦关系和忠孝道德在他们的眼里不值一钱。当然,清陵之所以分成东西两大陵区,也不能完全排斥政治上可能存在的一些因素,但这需要历史学家用更详细的资料来证实。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