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帝陵中的宝宫之谜
女真是个游牧民族,迁徙性较大,祖先死后就不能像汉人一样进行土葬,每年进行祭祀,只能采取火化的办法,将骨灰装在罐子里,带来带去就比较方便。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顺治帝,清初皇帝死了以后,都是沿袭这个习俗进行火化入葬。
女真人是实行土葬的,一般在死后的第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清初的几个皇帝,沿用女真族的习俗,仍然实行火葬,这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清朝后来的皇帝觉得火葬是身处东北地区女真先人的事情,多少有点野蛮,便加以禁止,且对自己老祖宗火葬的事情也不好意思多说,所以各种官书上的记载就隐讳不提。
努尔哈赤死时是否火化,后代的《清实录》等官方史书含混不清,只说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后与大妃同枢出宫,浮厝在城内西北隅,至天聪三年(1629)才入土安葬。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停尸三年是不能想像的,一般是先焚化后将骨灰置于罐中再入土安葬。《清圣祖实录》说,皇太极改造富陵地宫后,“安奉太祖高皇帝宝宫”,其实是对骨灰罐进行了安葬。
皇太极是清朝第二代皇帝,于1643年八月九日突然死于沈一陽一故宫清宁宫。因为天气太热,第二天晚上尸体就放到了棺材中,梓宫停放在沈一陽一故宫的崇政殿内。这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又将梓宫迁到沈一陽一城北的昭陵。当时没有另外新建陵墓,只是在昭陵上面新建了殿宇,作为暂时安放棺材的地方,并没有入土安葬,也没有进行火化。因为清朝的丧葬习俗是在没有新造好坟墓以前,要停丧于家,造好坟墓才能出殡。
一年以后,也即1644年八月九日,为皇太极举行第二次安葬祭礼。章京、尚书、内大臣等百官守护着棺舆从昭陵中间的大道走出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事奉了小皇帝并率百官跪在地上,进献三爵酒,默哀。皇太后和所有的妃子也默哀进行悼念。这之后,大家就“恭捧宝宫安奉”。记录清朝历史的史书如《清世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都没有明确谈到尸体火化的事情,但宝宫却入土了。那么,皇太极是否被火化?
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认为,是否火化,关键要看一年前的“梓宫”到了一年后为啥变成了“宝宫”。他认为梓宫和宝宫大有分别,放尸体的叫梓宫,而宝宫所藏的必非尸体,而是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所谓宝宫,其实就是一个灰罐,在帝王家称为宝宫。所以1644年下葬的其实是一个骨灰罐。
在康熙年间编修的《顺治实录》中也谈到皇太极的葬礼,说当时是“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即连棺带人一齐火化了。又说众人奉移大行皇帝梓宫敬安陵寝,“诸王等近焚榻前举哀”,所以有专家说是在“焚榻”上火化的,同时还焚化御衣及陈设等物。
1661年元月,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死,四月十七日,即顺治帝死了100天,康熙皇帝到他的梓宫前,“行百日致祭礼”。一年以后的元月七日,康熙再次来到顺治的宝宫前,“行期年致祭礼”,进行周年纪念。这时的梓宫也变成了宝宫,说明已经火化。第二年的四月,康熙亲送顺治帝的宝宫到孝陵安葬。
不但顺治帝自己被火化,他最亲爱的董妃死了也是火化。外国传教士汤若望记载道:“按照满洲习俗,皇后皇妃的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座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被焚烧。”董妃住在东六宫的承乾宫,这样说来,非但董妃尸体要被烧掉,就连承乾宫也同时被烧。焚烧尸体的地点,汤若望说是在故宫北面的景山,时间是在“三七”,即死后的21天。当时有个和尚为董妃写了一偈:“出门须审细,不比在家时。火里翻身转,诸佛不能知。”
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也是火化后入葬的。公主死了,也要进行火葬。皇太极第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卒于康熙十七年(1778),今天考古发掘仅仅发现她的骨灰而没有遗体。清初一些贝勒墓中,都没有棺椁而仅有装骨灰的瓷罐。
清初皇帝死后一般都火化,其实是女真民族的习俗。雍正皇帝曾说:“本朝从关东发迹南下,靠了军事力量到处作战,迁徙无常。父母亲死了以后,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所以只能用火化。”整个民族在迁来搬去,对父母亲遗体处理最好的办法是火化,带着骨灰行走就十分方便。努尔哈赤时代的老百姓死了,第二天就在野外焚化,而到皇帝自己死了,也觉得这种方式很好。
顺治皇帝比较特别,年仅24岁就死了,“以国礼焚化”。有人认为他火化的原因“半信佛教,亦循塞外风俗”,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满族早期的丧葬习俗。康熙以前的帝后妃子除少数几人土葬外,大多采取火葬,因为帝后等一陵殡葬,葬式必须划一,不可能在一穴中有的人是骨灰,有的人是尸体。
由于是风俗习惯,清初的皇帝就只能接受,但像皇太极就对女真人的“燔化”有意见了,他曾说:“我国风俗,殉葬燔化之物过多,徒为糜费,甚属无益。夫人生则资衣食以为养,及其死也,以人间有用之物为之殉化,死者安所用之乎?嗣后凡殉葬燔化之物,务遵定制,勿得奢费。”康熙以后,清朝统治稳定下来,满族人大多迁往汉地,并且受到汉人土葬的影响,火化渐渐改革了。康熙以后的皇帝不再火化,一律改用土葬,,并且下令百姓死后也一律禁止火化,否则就要按违反法律处理。乾隆继位后,还曾明令全国官民人等一律不准火葬。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