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流传之谜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历经劫难后再重生的画作,很富有传奇色彩。开始时它的流传都很有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幅画的下落成了一个谜。《富春山居图》后来遭火烧,一分为二。虽然成了残卷,但它的名气确实太大了,后人仿作的也很多。乾隆皇帝曾收到两幅差不多的《富春山居图》,他却把真的视为赝品,而把赝品视为真迹。到底是乾隆皇帝的眼光有问题,抑或是另有他因?
《富春山居图》为元黄公望所作。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9.9厘米,首、尾两段现分别藏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黄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本姓陆,名坚,后过继给浙江永嘉黄氏为义子,九十岁的黄氏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得名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人,在山水画创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真山真水的现实描绘为起点,因此在绘画史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被称为“元季四大家”。至正七年(1347),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一陽一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公望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方完成,这就是《富春山居图》。当时黄公望已经82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富春山居图》流传不是很有序,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何人所藏,甚至多幅《富春山居图》并现于世,于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同门师弟无用师所作,无用师自然是此图的首位拥有者,他在图上留下了“无用师”印。自无用师后这幅画就不知为何人所收藏,直到成化年间(1465-1487)这幅画才重现于世。此时被人高价卖给书画家、鉴藏家、“吴门派”的创始人沈周。那么至正十年后到成化年间,这幅画到底是怎样流传的?如果知道那卖画给沈周的人从何人手里得到《富春山居图》,还可以略知一二,可是现在已无从查考。对这段空白的形成,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也许这幅画是被人有序的收藏,但是收藏的人忘了在上面题跋;或者是在上面题了跋,有人故意把这一段题跋毁去了。为什么要把这一段题跋毁掉,颇令人费解,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段空白是怎样形成的?现在成了一个谜。自沈周以后,《富春山居图》几度易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董其昌购得。董其昌甚为得意,于画上题跋后收入其专藏一精一品的“四源堂”。后来画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流出董家,也不知落入何人的手中。清朝初年,《富春山居图》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手中。吴之矩传给儿子洪裕,吴洪裕酷爱无比,他谨守家传,并特意建造了“富春轩”用来珍藏。他对此画喜爱之情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所以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洪裕在逃避战乱时,唯独携带此卷,,并打算以性命殉画。
但洪裕并未因画而丧命,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竟然火焚此画为自己殉葬。万幸的是他的侄儿子文在旁,迅速地从火中抢出已着火的《富春山居图》,这幅名画才得以继续传世。可惜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这样,画就遗憾的被分成了两段,以后三百多年中两段画卷乃分别流传。前段过火部分,从吴之矩骑缝印处揭下一纸进行修补,去掉完全烧焦的残片,图形无重大影响的尚有一尺六寸。后来吴其贞得到后重新命名为《剩山图》,并针有贞印。《剩山图》紧接后段完好的画面是富春江起始的丘陵山峦,清康熙八年(1669)归广陵王廷宾所有,有王的跋文题画。1938年被吴湖帆购得,吴氏考证为《富春山居图》前段真迹,重新装裱成卷,小面积残缺处有修补痕迹。建国后被浙江省博物馆征藏。
后段连题跋长三丈余,是《富春山居图》卷的主体,多次在收藏家中转换。先归丹一陽一张范我,后转入泰兴季寓庸之手,再后则被画家兼鉴赏家高士奇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后以六百金购得。后来又被松江王鸿绪以原价买进。雍正六年(1728)王俨斋病故,此卷又流落到扬州,市面上索价高达千金。当时有一个天津的盐商叫安歧,喜欢收藏书画,并且一精一于鉴赏,于雍正十三年前后购进了画卷。至乾隆十一年(1746)被嗜爱书画的乾隆皇帝收进清宫内府。乾隆皇帝擅长书画,一精一于赏鉴,因此对其爱不释手,将它归入内府的上等品中,并钤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清鉴玺”、“宜子孙”等五印。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乾隆皇帝得到这幅名画的第二年,地方官吏又向皇帝呈送了一幅与真作一模一样的《富春山居图》。肯定有一幅是伪作,究竟那一幅是伪作呢?乾隆皇帝经过仔细比较鉴定后,把第一幅定为真迹,后献的一幅定为赝品。由于赝品简直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乾隆皇帝把它们都收进了内府珍藏。当时并没有人对乾隆皇帝的鉴定结论提出异议。乾隆皇帝的鉴定结论维持了近两百年,后来终于被近人吴湖帆所推翻,但从此又挑起了一场新的“富春公案”。经过美术界几十年来的争论,最终公认钤有乾隆皇帝印的为伪,地方官吏所献的反而为真,同时指出伪的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里也有给人猜疑之处:为什么两幅画的真伪鉴定结论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乾隆皇帝当时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了维护皇帝的金口玉言,故意将错就错?或者当时已有大臣、鉴赏家知道真相,但迫于皇帝的威势,不敢直言?再有就是那幅赝品,究竟到底是出自何人之手?这都是不解之谜。这两幅画一直藏于清宫内府,清亡后仍藏故宫。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权带去台湾,至今真伪二卷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条狭长的海峡,把《富春山居图》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重新聚首。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