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之父”邓稼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至今,投放原子弹的地方,寸草不生,可见原子弹的威力。
虽然美国最先应用原子弹,并在抗美援朝期间恐吓中国,要在中朝边境建立一条核辐射带,但美国却没料到,仅仅十几年后,中国就自主研制出了原子弹。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有着“两弹元勋”称号的邓稼先的功劳。邓稼先既有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有从美国学来的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理论,将中西方的优点集于一身。
邓稼先出身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这个家族有着优良的传统。邓稼先的六世祖是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祖父和父亲也从事着与艺术有关的职业。总之,这是一个门庭兴旺的家族。
1925年,母亲带着邓稼先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五岁开始读小学,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6年,他由志成中学转到崇德中学,与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后的邓稼先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三年后,邓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学院留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邓稼先便修满学分,并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时的他只有26岁。
邓稼先所取得的学业上的优异成绩,是让人欣羡的。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了还 比较落后的中国。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求他的意见,愿不愿意参加这项严格的保密工作。因为这是一项对于国家和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要的事,邓稼先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邓稼先便发挥着他对国家最大的作用。
邓稼先的工作是研制原子弹,他的工作环境是茫茫的大漠戈壁——去过那里的人肯定知道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的艰苦,住在那里就像与世隔绝一样。
工作开始了,邓稼先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之后他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好有关的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苏联政府于1959年终止了中国和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原子弹。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面对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的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光是在幕后担当理论设计工作,他还 经常去环境恶劣的戈壁试验场。戈壁沙漠的沙子白天被太陽晒得滚烫,夜 晚又是冰凉 的,邓稼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了八年的单身生活。其间,他15次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这同法国用八年、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十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受到核辐射影响,但他仍坚持工作。这在他的身体里埋下了隐患,1985年他因直肠癌住院。翌年,邓稼先逝世。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