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哈佛,可敬的哈佛 送给那些不努力的人们
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哈佛的博士生,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
One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
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感觉在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记者: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凌晨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得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谢娟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昏脑胀了。
那个北大女孩说,她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分享你的个人思想,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中的。
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
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得更多,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反而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
Two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Three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大儒的学者,在他82岁高龄做过癌症手术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一天就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哈佛的博士生,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
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
哈佛告诉你:
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
1.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时间在流逝。
13. 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 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 没有艰辛,便无所得。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