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文摘大全 > 看点> 自尊的条件

自尊的条件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作者: 九个头条 时间: 2014-06-26 阅读:
自尊的条件

成长的烙印使很多人无法摆脱局限,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幅漫画表现的是一个老人正准备坐在年轻女子身上。故事发生在西安:网友“该是 时候”和另外一名女同事搭乘202路公交车上班,上车后她们顺利找到座位,坐的是蓝色的座椅,并不是橙色的特殊座位。上来了一位老人。“当时车上还有很多 空座,我们也就没起身,没想到那位老人走到我同事身边,提住她肩膀的衣服,让她站起来,给自己让个位置。”老人说话并不客气,女孩感觉受到了侵犯,所以她 并没有立刻给老人让座,这老人说年轻人没有道德,带着很多不堪入耳的脏话。说完后,一屁股坐在了女孩的身上……

中国每个时代都对年轻一代持悲观态度,总是指责、抱怨和担忧年轻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国将不国,然而现在,有些老年人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到了担 忧……吐痰、吵架、骂街、街舞扰民、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长者的数量在增多:将救人诬为撞人的,也是一把年纪;在城市里的小区门 口,总看见有人白发皤然,却双手抓住树干来回晃悠,自称锻炼,直到小树送了命。在欧美旅游,旅行团里的导游会不断提示爷爷奶奶,过街要走人行横道啊、说话 不要那么大声啊、吃自助餐别浪费啊!

众所周知,近几年出现的“新晋老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和饥饿感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他们物质观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资充裕的时期,记忆中的“匮乏恐慌”还是会使他们试图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而为了物质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铤而走 险……精神层面的“匮乏”则更甚。在物质长期匮乏的背景下,人类的活动唯一目的几乎就是生存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且伴随着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国社会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观念又不存在,为了生存下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老人家的成长年代,就是理智和知识的缺陷。老人家们都不适应多种声音的局面,不知道如何理性地辩论,他们习惯一人独语的一言堂。而知识上,老人家当 年成长时期的中西经典诵读几乎空白,没有一点诗书礼乐的熏陶。于是,他们不觉得广场舞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困扰,不觉得让座是一种关爱而并非理所应当。

如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辩论、协商,而是以暴制暴,那么对于整个社会运行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不能因为在“尊老”前提下,就近乎无条件地服从。当然,很多时候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更改的,更何况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所以,有些问题也只能交由时间来解决。

实 现“为老者自尊”,一方面要创造出自尊的条件,一方面要对不自尊者进行惩罚。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这些 常见的不自尊行为,能否呼吁全社会进行谴责?能否动用适当手段,加以惩处?将救人诬为撞人的,能否引入强有力的刑事处罚措施,不再是教育一下敷衍了事?

有些老人的行为固然有不自尊的恶劣之处,但让全体老年人来背负骂名,这个太不公平。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同世代之间有时出现相互埋怨、蔑视 甚至是倾轧的苗头。60年代的轻视50年代的人、70年代痛恨60年代、80年代认为受到70年代压迫、90年代认为受到所有世代压榨。似乎每个年代的人 都过得不安生。对老人群体的口诛笔伐,是否上述心态的某种映射呢?说自了,这就是一种习焉不察的歧视,它遍布在我们周围,一不小心就会被拿出来作为冷箭使 用。人有老幼之别,而品性优劣不分年龄——分得清这一点,并不会让我们更高尚,但至少会让我们远离偏见。

  • 上一篇: 找个圈子锻造自己
  • 下一篇: 莫言当网络文学大学校长 称写作界限越来越模糊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