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大历史下的乡村记忆

大历史下的乡村记忆

来源: 未知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3-08-19 阅读:

胡适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说法有点喜滋滋的色情。从官修历史的角度来看,打扮这个小姑娘的目的,无非是让她更符合当时的政治审美标准。一旦被打扮起来,她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将以自己的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记忆。

   去年陪妻子去乡下,做一个关于文学记忆的田野调查,发现这位历史小姑娘端的厉害,她不仅自己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充满魅惑,而且还参与了对下层民众的规训和遮蔽。与家乡的老人们谈起当年往事,很多人的记忆出现了惊人的偏差,对自身的很多经验细节记忆模糊,但对这种记忆的分析却又与历史小姑娘的口径惊人一致。让人不得不惊叹,不仅历史是可以被打扮的,个人的记忆也是可以被塑造的。

和两个本家的叔叔谈起五十年前挨饿的事情,他们当年还都是六七岁的孩童,对饥饿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家里没东西吃了,自己到处在外面找吃的。“我俩啃树皮,抱着榆树就不动了,把低处的啃完了,就垫上砖头,啃高处的。还吃青苗,大麦苗好吃。趴到地里就吃。当年只要能吃草的,就都活下来了。饿死的都是原来生活好的,胃口消化不了,吃不了草的,就死了。”这是叔叔们的饥饿记忆。他们更感兴趣的似乎不是对饥饿的描述,而是对国际形势的分析。“那时中国也没粮食,毛主席那时在西柏坡吧?号召全国从上到下都要节俭。那时中国确实没有粮食,我知道的军队里用那润滑油炸丸子,润滑油是不能吃的。”叔叔说。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村长,“当年为什么会挨饿”,答:“那时中国穷,苏联要账,周总理把东西都给苏联了,都给完了,剩下的东西就撇沟里。”问:“还有别的原因吗?”答:“没了,那时就这么说的。”叔叔接过话茬:“说是三年自然灾害,其实根本就没有灾害,那三年也没旱也没涝,我记得可真了。1958年还丰收了。就是人为的,政策不对。现在为啥好了?政策对路了。”而这又是他掺杂着个人经验的自我修正。问:“当时村里可有饿死人吗?”老村长答:“咋没有?咱庄饿死二十多口子!”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乡随即修正:“咱这庄上死了不止这数,最多时一天死了7个。有的一家人死完了,儿子死了,闺女死了,爸爸死了,妈妈走了,没人了。”到底死了多少人,是老村长的记忆有问题,还是年轻人的记忆太模糊?旁边有闲人插话:“那时候队长真是说一不二,让谁活谁就活,让谁死谁就死,断你的伙食,不叫吃饭,那人还不死了?那时只有干部吃得最胖,一个庄子的人加起来都打不过他。”

   个人的记忆一旦杂拌上一些佐料,离真相也就越来越远了。一个村子的记忆尚且如此难以追寻,更何况一个国家?没有记忆的人生是苍白的,被改写了记忆的人生就更可悲。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说起当年往事,她记忆最清晰的就是打仗,“当年打仗,我抱着老大,枪从西边打来,我就往东跑,从东边打来,我就往西跑,那枪声嗖嗖的,可受罪啊!”她虽然不知道枪是谁打的,但她的记忆却是最真切的,未经修改的。

  • 上一篇: 吕不韦的投资哲学
  • 下一篇: 因开玩笑致死的皇帝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