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 (二)
设计专项训练,让“粗心”变“细心”
回头来看,跳绳训练是一个极好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婷儿总是处在斗志旺盛,信心十足的状态中。一旦目标确定,她就会勇往直前,敢打敢冲,因为她十分信赖爸爸妈妈的指挥水平。她这种进取精神是全方位的,不仅局限于学习。
按照爸爸的主张,一个阶段只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怎样确定当前的主要问题呢?我们经常运用的是“短板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加长短板,就能明显提高水桶的容量。
短板理论很有用处,很快成为婷儿熟知的理论工具。我们和婷儿经常一起寻找她的“短板”,缺什么就补什么,想方设法把“短板”加长。
在小学低年级婷儿的“短板”之一是粗心。一般来说,开朗活泼的孩子多半都不够细心,明明会做的题,却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丢分。婷儿当时也是如此。这反映她大脑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力度的不足,对总水平的提高有不小的妨碍。
婷儿的粗心主要表现在计算上,每次考试总是有一点粗心的错误妨碍她数学得满分。或者是算对了抄错了,如把 35抄成 53;或者是复杂的不错简单的错,如 3+2=8;或者是竖式没有对齐、进退位忘了打点儿....
家长和老师一般都会把这种失误性丢分归罪为“粗心大意”,并习惯于从“端正态度”的角度责备孩子。
我们深入分析了婷儿在作业和考试时失误的几种情况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婷儿的“粗心”主要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既然是能力不足,就不能靠批评指责,而要靠有效的训练来解决。
于是,爸爸就在三下的暑假给婷儿设计了一个提高细心程度的单项训练:抄电话号码。
爸爸把一本过期的《成都市电话号码簿》随意翻到某页,然后掐着秒表让她用1分钟的时间快速地抄上面的电话号码、爸爸规定必须“左手指,右手抄”,时间一到就喊停。然后让婷儿来核对正误。如果老是有错,就训练10分钟结束,如果连对3次,就可提前完成任务。
这种训练是没有奖品的,如果说有奖励的话,那就是爸爸每次都在旁边陪着她,给她掐表,成功了就和她一起欢呼,失败了就和她一起叹惋、这样一来,训练 的进展本身就成了父女俩欢乐的源泉,就像后来婷儿在学习和各种竞赛中力争上游一样,好成绩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物质奖励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认为,这种“陪练”方式和让孩子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并不矛盾。因为在单项训练的时候,大人担任的是“场外教练”,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化某种技 能,如果没有大人参与,这种训练就会显得万分枯燥,连自控力不够强的大孩子也难以坚持,更别说八、九岁的小学生了。但只要有大人的积极参与,枯燥无味的训 练马上就变成了兴趣盎然的游戏,孩子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和自己较劲儿,训练成绩就会一天天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训练的时间一定不能长,“还没玩够就结束 了”为最好。
第一个单项训练(抄电话号码)是让婷儿能够“快速准确地抄”,第二个单项训练一一算扑克牌,则是为了让婷儿能够“快速准确地算”。
在我们看过的一期《文摘周报》上说,有一家的孩子数学都特棒,好几个孩子都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得奖,他们就是用快速算扑克牌的办法训练自己的数学头脑。办法是:先去掉牌里的“大小王”和J、Q、K,然后把牌洗乱,再掐着表一张张地迅速累加牌上的数字。直到熟练无比为止。
爸爸拿着秒表,让婷儿也用这种办法来训练。刚开始,婷儿手忙脚乱,算上几十秒钟也经常出错,爸爸陪她练了短短的几天之后,婷儿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大大 提高了。在这基础上,爸爸又教给她一些提高速度的方法,十多天后,婷儿已能在几秒钟之内又快又准地算完一遍了。此后,爸爸让婷儿把这个训练当作“思维体 操”,每天都算到连对3次为止,让这种简单的心算达到“下意识的准确”。这种思维体操一直持续到初中,当然,训练用的扑克牌已经增加到40张,算法也由单 纯的加法变成加上去再减回来、惟一不变的是令我眼花缭乱的计算速度。提高运算准确性的目标,就这样如期达到了,爸爸婷儿皆大欢喜。
计算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爸爸又设计了第3个单项训练:快速书写。一是用掐表的办法让婷儿在1分钟内写尽可能多的阿拉伯数字,二是让婷儿用透明的薄塑 料板临摹钢笔字帖,小学的时候临摹正楷,中学的时候临摹行楷。目的不是为了练习硬笔书法,而是为了写得又快又清楚。我也教给婷儿规范的删改符号,避免因为 老师看不清楚而影响成绩。
这个暑假的单项训练收效很大,婷儿的学习技能大大提高,在新学期(四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班上的第1名,比年级第1名仅差0.5分。从此以后,通过 单项训练解决瓶颈问题就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后来,婷儿自己也学会了给自己设计单项训练,去攻克面临的难关,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她自主解决问题的能 力,也渐渐增强。
婷儿从单项训练中获益多多,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爸爸的新故事,陶冶女儿心灵
爸爸在提高孩子学习技能方面很有办法,但他却反复强调,技能属于“术”的范围,即手段。在“德”与“能”的关系上,必须坚持“诚为本,术为末”的原则。因此,他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塑造婷儿的心灵。
爸爸是个对儿童心理很有研究的人,他深知讲故事是引导孩子的重要手段。刚刚“加盟”时,他还没有摸清婷儿的接受能力,试着从婷儿的小竹书架上找故 事。书架上很多中外童话名著和民间故事,可不论爸爸拿起哪一本,婷儿都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这个我早就听过了,那个我也听过,还会讲呢。我要听新故 事!”
这一来,爸爸就心里有数了。他想了想,给婷儿讲了个从没有听过的历史故事《晏子使楚》....那位机智幽默的齐国小矮人,凭着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诚,挫败了楚国君臣的一次次刁难和羞辱,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终于不辱使命。
这是爸爸给婷儿讲的第一个故事、讲到紧要处,婷儿的眼睛瞪得溜圆,为那位孤立无援的小矮人担心不已。讲到幽默处,婷儿开心大笑。一些新东西----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智慧力量的信心、人格的尊严、为了神圣的使命不畏艰险的精神....这些爸爸希望婷儿具备的品格,就像无声无息的小雨点,悄然润入她稚嫩的心田。
爸爸认为,童话类书籍在婷儿的婴幼儿阶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丰富了她的想象力,培养了她基本的是非感,现在,它们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了。对婷儿来 说,继续以童话为主读课外读物,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弊大于利。他准备向前跨一大步,从高起点切入,瞄准10年、20年后的需要,尽快给婷儿提供新的精神食粮。
爸爸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忧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而且应当使二者的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婷儿塑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
按照这个思路,爸爸开始从他带来的藏书中为婷儿寻找精神食粮,并且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
第一,所讲的故事基本上取自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它们的影响力即使在孩子成年之后也不会消失,甚至能终身起作用。
第二,无论故事是悲剧或喜剧,人物代表正义还是邪恶,都要贯穿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决不能让孩子从中得出消极的结论。
按照这个打算,爸爸立刻行动起来,在心里拟定了一长串故事清单....
爸爸选择故事,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比如说第一次给婷儿讲故事时,他脑子里冒出了不少中国古今智慧人物的故事,但他却特意选出《晏子使楚》,就是因为他不希望婷儿成为那种只有小智小慧小算盘,却缺乏崇高目的的人。他说,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傻子更能建功立业。
爸爸给婷儿讲故事,一讲就是6年。在婷儿初中住校之前,听爸爸讲故事一直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作业不多的晚上,婷儿在里屋一钻进被窝, 就要左一声右一声地把爸爸喊过去,一边撒娇地下达“命令”:“何不讲个故事呢?”一边拉住爸爸的手,免得爸爸带着一肚子故事跑掉。
故事讲完了,婷儿还是不肯放爸爸走。她要爸爸坐在床边,等她睡着了,才准离开。这种时候,爸爸的心肠总是比妈妈软,他情愿在黑暗中坐上一阵,好让婷儿心满意足地入睡。
在爸爸生动的讲述中,婷儿差不多把人类的古今中外周游了一遍、许多中外人物都成了她的“老熟人”一--
她“认识”了发明飞机的美国人莱特兄弟,他们的飞机第一次升空,飞行了意义重大的12秒钟。
她曾“站”在居里夫人简陋的破木棚前,看着她在烟熏火燎中,一步步提炼出了那宝贵的1/10克镭。
她也“见”过那位肝火正旺的赵太后,终于被眼光深邃的老触说服,让娇生惯养的小儿子到齐国当人质,为国立新功去了。
还有纸上谈兵的故事。那位夸夸其谈的起括,一番空话,糊弄住了傻乎乎的赵王,却活生生害死了45万精兵强将。
还有断了腿的孙膑,他为宰相田忌出主意,三套劣马,却硬是赢了齐王的三乘良驹。
拿破仑、张良、郑和、哥白尼、爱迪生... 渐渐地,随着婷儿的领悟能力越来越强,故事的内涵也越来越深。
爸爸讲故事,不拘泥于从头到尾照本宣科,而是抓住故事中对婷儿最有意义的片段加以详述,或者干脆放大成“特写镜头”,以便给婷儿留下强烈印象。
他讲抗倭名将戚继光,就特别讲了戚继光童年的一段事:一天,小戚继光穿着一双考究的新鞋,得意洋洋地从堂前跑过,却不料被父亲叫住了。父亲严厉地斥 责他:“小小年纪就讲奢华!我是不可能满足你的,你将来还不会去贪污公款、克扣士兵呀?”说着,父亲叫他把鞋脱下来,当场撕作两半。以戒除奢华的萌芽。
在讲戚继光成年后的事迹时,爸爸也不去细述他一生的赫赫战功,而是讲戚继光身处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怎样争取朝廷中大多数人支持抗倭。当时,明朝 大好臣严嵩正从权倾天下的极盛期走向覆来。戚继光为了抗倭大业,甚至不放弃争取严党的支持,又能保持自己的一身正气。他是一位政治家型的大将军。爸爸认 为,任何人如果没有这种包容的大气度,是不可能成大器的。他要婷儿也从中得到启迪。婷儿后来学会处理复杂的问题,正是源于爸爸富有眼光的早期布局。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