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史书典籍 > 纵论中西全史

273赤壁鏖兵(下)

第249节

【273】赤壁鏖兵(下)

前文说过,曹一操一三十字的恐吓信,引发了孙权阵营中的一片请降之一声。可就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回来了。他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诸葛亮。并且向孙权建议,从外地召回了大将周瑜。

当鲁肃、周瑜、诸葛亮三人聚齐之后,以此三人的口才,那么无论有多少主降派,也无关紧要了。在三人的轮番轰炸之后,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拔刀斩桌案为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一操一者,与此案同。”

随后,孙权点起三万一精一兵,交于周瑜、程普、鲁肃率领,跟刘备会合之后,与曹一操一隔江对峙于赤壁。大战一触即发。

严格地说,曹一操一对此战是有些准备不足的。他当然清楚,纵使孙权把家底掏空,能拿出来的,也就三五万人而已。即便达成所谓的孙刘联盟,刘备能提一供的,不过万余人,双方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对于一个在几年前刚刚导演过以少胜多的曹一操一来说,打死他他也不会相信,别人会对他实现相同的奇迹。

他轻敌了,他也有充足的理由去轻敌。孙权是谁?继承父兄基业的幸运儿,数年之下无尺寸之功。刘备又是谁?流一浪一英雄而已,难成大事。周瑜、诸葛亮是谁?没听说过。对关羽、张飞他肯定印象深刻,但匹夫之勇,在千军万马之中从来都不能起到决定战局的作用。这一串名字,我们今天固然耳熟能详,但在当时的确是无名小卒。当世的知名人物,是袁绍、刘表、袁术、吕布,这些人已经被曹一操一纷纷踏平,剩下这些,你想让曹一操一重视,他也重视不起来。

换言之,曹一操一根本没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于是,就有了那一排排荒谬的连环船。

曹一操一熟知地理,自然知道,定荆州、平江东,要靠自己并不擅长的水军。这就令我们想起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陆战之王的罗马人也是要在海上与海战之王迦太基角逐(参见161、162节)。

事实上,曹一操一操一练水军的难度比罗马人要低。因为罗马面对的是迦太基人,一个彻头彻尾的海上民族。人家打海战,是靠用船去撞的,也就是说你刚跟别人照面就可能被撞翻了。可中国没有这样的海上民族,即便是江东吴人,充其量也只是常年生活在江边而已。所以中国古代的水战,更近似于一种水上的陆战,只是在船上射箭或者跳到敌船上砍杀,对水手的一操一船技巧要求要低得多。只要是士兵不晕船,则劣势并不明显。

人家罗马人发明了“乌鸦”,威力巨大,前提条件也是不能晕船啊,何况那还是在海上。所以即便曹一操一帐下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训练他们不晕船,应该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可曹一操一连这个时间都不愿意等,干脆想出了连环船的馊主意,留下了被火攻的巨大隐患。

诚然,时值隆冬,一般来说只刮西北风。可曹一操一作战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天气时常是会有意外的。把关键一性一的战局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已是骄兵之态。

更加可怕的是,曹一操一这所有弱点,都已被他的对手们看在眼中。于是,黄盖就向周瑜献上了那条决定一性一的诈降火攻之策。

这条计策其实有个很大的问题:黄盖要借归降之船引火,那他的归降,就必须在刮东风那天。可是你黄盖早不来降晚不来降,偏偏在罕见得不能再罕见的东风之日来降,以曹一操一的智慧,焉有不疑之理。

所以,此计能成行的唯一条件,就是曹一操一百分之百地信任黄盖。而曹一操一百分之百地信任黄盖地唯一条件,就是曹一操一打心眼里认定,黄盖归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曹一操一竟然就真的认为它理所当然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周瑜、黄盖完全掌握了曹一操一的心理,他们写的那封诈降信,几乎句句切中了曹一操一所想:“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

也就是说,我们江东之人,无论聪明的还是傻的,都知道肯定打不过你,只有周瑜、鲁肃脑子进水了,非要打,我们只能赶紧投降。曹一操一觉得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也就不由得不信了。

下面,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天助周瑜,一日,东风忽起。黄盖依计行一事,曹一操一深信不疑。黄盖的数十艘满载薪草膏油之船接近曹营时忽然同时放火,火借风势,将曹一操一连环船尽数烧毁,甚至一直烧到了岸上营帐。曹军死伤不计其数,曹一操一仓皇退走。孙权乘势出击,甘宁取夷陵,周瑜取江陵,程普取江夏,一举占领荆州北部。

当然收益最大的是刘备,他趁孙权兵力主攻江北之时,趁机拿下了江南的长沙、零陵、武陵、桂一陽一四郡,终于抢到了一样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根据地。

赤壁之战,对于未来数十年的格局是决定一性一的。

曹一操一败北后,暂时断了南下的念头,还军北方。曹一操一的意志比袁绍坚强太多,赤壁虽败,雄心不减,先后击破马超、张鲁,拿下了关中、汉中、西凉,继续扩大了在北方的势力范围。

刘备在荆州南部建立了根据地,意味着诸葛亮的隆中战略跨出第一步。下一步,就该取益州了。诸葛亮隆中对里说“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按照他的计划,这个统荆州出宛洛的“上将军”,应该是非他自己不能胜任。于是,他向刘备力荐了庞统,让刘备领着庞统西进益州。不料庞统虽然才智无双,但太过骄傲轻狂,远不如诸葛亮谨慎细密,结果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矢射中身亡。诸葛亮只得亲赴益州,将荆州交与关羽统领。虽然诸葛亮顺利拿下益州,但荆州已经埋下了巨大隐患。

至于孙权,赤壁之战令其信心大增,雄心陡长,也起了向外扩张的念头。但孙权内部,有两派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派以周瑜为首,主张向刘备借道,西取益州,夹死刘备,北抗曹一操一;一派以鲁肃为首,主张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去充当抗曹先锋,自己寻机攻打曹一操一的薄弱之处。

孙权此人,决断力稍差,基本上是因人定事。他起先最重周瑜,便按周瑜的意见,整兵准备攻打益州。但周瑜突然病故,孙权便听了鲁肃的意见,撤回西路兵马,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自己倾全力攻打曹一操一。

鲁肃所言不错,曹一操一东南有孙权,西南有刘备,西有马超、张鲁,三面受敌,疲于奔命。孙权瞅准机会,大举进攻,在合肥竟形成了十万对七千的压倒优势,形势极为有利。不料三国期间最辉煌的以少胜多之战在此上演,张辽威震逍遥津,以七千大破十万,孙权仓皇逃走,几乎自此打消了主动攻曹的念头。

在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已是一个秀丽的公园。我在合肥上学的时候,还在逍遥津里划过船。波光粼粼的湖面,绿树成荫的小路,一精一致古朴的亭廊,无一能让人把此地和古战场联系起来。只有那公园门口的张辽像,仿佛在提醒我们,历史,是由刀光剑影组成的。“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曹一操一定西北,刘备取益州,孙权缩回江东,天下三分之势就此形成。中国进入了历时几十年的三国时代。请看下集——三足鼎立。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