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需要妈妈
那年,德国大选最劲爆的图片是候选人、现任联邦女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推出来的喂奶竞选图,上面真的是她抱着婴儿,袒胸喂奶的模样,口号是:“德国需要妈妈”。该口号,分析起来有两层含义:德国需要一个像默克尔这样的女性领导人,其次是,鼓励德国女性当妈妈,好好生孩子。可怜的德国,需要有人当妈妈,因为现在每个生了娃的女性,只生1.4个婴儿,而国家人口的正平衡,需要她们生2.1个,还差很多。
后者算是个社会问题,我有一位在德国住过很多年的朋友告诉我,在德国,育龄妇女普遍不乐意生孩子,他们甚至兴起了不婚一族,同居且丁克的社会潮流,男女两人心有默契,说好了住在一起,跟夫妻一样生活,且绝不要孩子。这种生活方式搭配了三个元素:不结婚、长期同居和绝不生育。渐渐地,不育成为一股风潮,不生才时髦,那么谁都乐得又赶上潮流又少受累。法国的《费加罗报》出来总结陈词说,如此下去,12代之后,德国将在地球上消失。一个拒绝生育不肯繁衍的国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经济再发达,男人们的思想再精密和深邃,大众和宝马汽车公司再会生产汽车,都无济于事。
没有后代啊,没有一切好东西的继承人。
德国政府年内公布过一个统计数字,说:35岁到49岁的德国女性中,有34%没有孩子,硕士以上学历的女性中,有一半不生孩子。政府从2007年甚至开始实行“生育奖励金”制度,就是说,乐意生孩子的人,在14个月内可以支援月薪的80%,最高限额1800元。我那位在德国生活过的朋友还说,停工生孩子的妇女,她所在的公司绝对不可以炒掉她。但这种种策略,似乎都不太见效果。《费加罗报》发表这种报道是为了夸奖自己,因为法国人在欧洲,目前看来,是最爱生的。
这么看来,德国政府真像一位苦口婆心、拿出各种好吃的果果,哄育龄妇女的婆婆。2007年的鼓励生育法案,还包括了生孩子的夫妇,可以领取最高为25200欧元的生育福利津贴,也就是相当于25万人民币。在当年,这一策略倒是引起了很多本该在2007年1月1日之前预产的孕妇,千方百计地推迟预产期,好拿这笔即便在欧洲,看起来都还挺不错的津贴。德国甚至还有个家庭部部长,他当时以典型的德意志式精密发言说:2007年1月1日之前生的婴儿家庭,不可以领这笔钱,早一分钟都不行。
知道可怜的政府总共为此花了多少钱吗?2007年,拨款16亿欧元,而2008年,提高到了40亿欧元,仅仅为了求求你,生个BB。但是,德国媒体对于德国人为什么不爱生育的分析,是很残酷的,有两家杂志《父母》和《家庭父母》,调查德国人深层次的心理状况,发现公众普遍对孩子有敌意,人们在公众场合不喜欢看到孩子,而老板不希望女员工是个妈妈。德国年轻人有某种奇怪恐慌,如果家里有孩子半夜哭闹,邻居会很不喜欢这家人。“恐婴症”弥漫了这个国家,似乎提醒人们,整个社会都缺乏温柔、唤醒母爱本能的东西,少生产点钢铁,多制造点玩具,在公共场合多刷一些粉红粉紫的颜色,少来点儿金属质感的装饰。
整个德国,都太雄太公太硬了,得打点儿雌性激素。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对自己和伴侣和未来,缺乏没有信心,以至于把本能都自行阉割掉了。在当下中国大都市,这个倾向也蠢蠢欲动。
也因此,德国人挺关注哪些东西可能降低男性生育能力的,比如某种产品的包装,或者汽车上带有座椅加热装置,屁股老是热乎乎烫烫的,不好。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也不好,会令睾丸也老是热乎乎烫烫的。而传统的德国妇女,其实也并非走现代社会的女强人路线,就跟上海妇女总结出来的“马大嫂”(买东西,洗东西,烧东西),德国妇女的传统生活有个3K法则:Kinder, Kuche和 Kirche,翻译出来是:“管孩子,上教堂,下厨房”,听起来也挺和谐的啊,也许3K的信徒越来越少了吧。
《法兰克福汇报》有位著名编辑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不生孩子会毁了德国。”也许他的言辞不够富有煽动性,没几个人听得进去。
那怎么办?让家庭部出面,进口一批职业妈妈?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