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文摘大全 > 视野> 逆袭的中国制造

逆袭的中国制造

来源: 未知 作者: iloveu 时间: 2019-03-06 阅读:
  前不久,日本一档综艺节目做了一个试验:如果把日本人生活里的中国制造全部拿掉,会变成什么样?
  经过3位精通中国制造的日本专家4小时的彻底搜查后,参与试验的日本男子家里涉及中国制造的物品多达619件,包括手机、家电、衣物、鞋子、玩具,甚至连他身上穿着的衣服都是中国制造。
  搬走了家里所有的中国制造后,本来一应俱全的家变得十分“宽敞”。只剩下大部分产自东南亚的木质家具和空运费用较高的日本产冰箱。
  美国作家萨拉·邦焦尔尼早在2005年就做过类似的试验: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并将这一生活“大冒险”写进了书里——《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带着“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的疑问,萨拉开始了这场有趣却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要为4岁的儿子购买68美元的意大利鞋,没有工具修理抽屜、电器等物品,连该用中国制造的人道捕鼠器或美国制造的非人道捕鼠器都成了不小的烦恼。
  尽管萨拉在书中描述的都是自己琐碎但有趣的生活经历,但无不透露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与其认准“某国制造”,倒不如认准好的品牌、好的产品。
  陈冠希在纽约大学以“中国制造”为主题进行的演讲,就讲述了自己创立潮流品牌的经历。15年前,当陈冠希说自己的产品是在中国制造时,外国人的反应都是:“天啊,这太糟糕了。在美国,很多中国的商品都被召回了。”但此后,陈冠希更多地在产品中使用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他希望如果有人从国际标准来审视他的产品、创意和设计理念,他能很自豪地回答:“对,这是中国制造。”
  时间倒退回19世纪,“德国制造”也曾背负价格低、质量差的污名。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则带有歧视性的商标法条款: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都必须注明“MadeinGermany”,以区分优质的英国产品和低劣的德国货。而到了今天,谁敢说德国制造不是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表?
  近年来,不少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都让中国制造逐渐“挺直了腰板”。当“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2025》指出了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定下了中国制造的战略计划,中国制造就走上了“逆袭”之路。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中国高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树立了高铁最高时速的新标杆;让外国人啧啧称奇、羡慕不已的移动支付和网购服务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共享单车打破了“CopytoChina”(将国外成熟的创业模式复制到中国)的套路,从模仿者成为创新者。中国制造的逆袭,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中国品牌、中国企业的努力。
  • 上一篇: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有着深深的忧虑
  • 下一篇: 人工智能时代,哪些人不会失业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