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孟浩然:春晓
【作品简介】
《春晓》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解】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韵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评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
清晨一觉醒来,窗外,鸟儿们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跌宕婉转,像是在演奏动人的协奏曲。春天里,生命的气息是那样美好。突然,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经历了夜的风雨,那些春天里的花儿也不知道飞谢了多少啊!
本诗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反复读之,才感到诗中别有天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超的艺术手法,但却有独特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虽然短小通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深动的“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给人强烈的听觉效果,然后通过联想,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巧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写景方面,诗人仅仅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诗人不去写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天里声声音:“处处啼鸟”,“夜间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身临其境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万物复苏。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屋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勾画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诗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却又耐人寻味:景真情深,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面对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将情与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与美写得淋漓尽致,又将自己对大自然的钟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得意味深长。
《春晓》几乎是人人能诵,它已经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还是要欣赏它,传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来,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不能舍弃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还有人爱春天,爱生命;那么《春晓》就永远不会,也不能停止“春晓”……
【讲解】
读完这首诗,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语言清丽自然,流动宛转,有如云霞舒展,水泉潺缓,是那么自如欢畅,又是那么悠闲跌宕;从画面看。又分明是一幅生意盎然的群鸟鸣春图,是那样神韵飞动,明快热烈,情趣横生。诗人写春天,他不写岸边烟柳粉桃,亦不画园中姹紫嫣红,却偏偏选取晨兴刹那之间,从极平常中发现生活乐趣,抒写生活感受,写出春夜入眠,竟不觉晓,待到耳闻啼鸟啾啾,才被惊觉,醒来眼见户外春雨初霁,天朗气清,回想夜里风雨潇潇,禁不住问道:此时落红该有多少?诗人无限的春情春意,深深包孕在这一声自问之中。虽然诗中写了夜来风雨,落花纷飞,但诗并没有给读者带来伤春的哀叹,相反,是通过雨过天晴,众鸟喧闹,红花遍地,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第一句写“不觉”,第二,三句写“觉”,第四句又写“不觉”。诗从不觉立意,又由觉而不觉化出,关联缜密,章法婉曲’一首小诗,能达到如此境界,实在不容易。但诗人为何“不觉晓”?是春宵苦短,还是佳日赏春劳倦?是夜读漏深。抑或三者兼而有之?诗中并无明言,而诗的第三句,已有所披露,并由此引出下句“花落知多少”的悬念。正因诗没直言说尽,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前人说诗,喜欢把通俗与朴素并论,把它们看成是在同一作品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但通俗并不排斥绮丽,通俗和绮丽,也可以互相结合,给诗增添绚丽热烈的光彩。这种俗里藏雅,雅中见俗,恰能使诗显得更有神韵,更具魅力。《春晓》诗应属于这一类,它的动人处也正是通过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称为王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英汉对照】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春晓》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解】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韵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评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
清晨一觉醒来,窗外,鸟儿们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跌宕婉转,像是在演奏动人的协奏曲。春天里,生命的气息是那样美好。突然,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经历了夜的风雨,那些春天里的花儿也不知道飞谢了多少啊!
本诗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反复读之,才感到诗中别有天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超的艺术手法,但却有独特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虽然短小通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深动的“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给人强烈的听觉效果,然后通过联想,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巧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写景方面,诗人仅仅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诗人不去写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天里声声音:“处处啼鸟”,“夜间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身临其境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万物复苏。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屋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勾画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诗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却又耐人寻味:景真情深,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面对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将情与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与美写得淋漓尽致,又将自己对大自然的钟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得意味深长。
《春晓》几乎是人人能诵,它已经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还是要欣赏它,传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来,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不能舍弃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还有人爱春天,爱生命;那么《春晓》就永远不会,也不能停止“春晓”……
【讲解】
读完这首诗,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语言清丽自然,流动宛转,有如云霞舒展,水泉潺缓,是那么自如欢畅,又是那么悠闲跌宕;从画面看。又分明是一幅生意盎然的群鸟鸣春图,是那样神韵飞动,明快热烈,情趣横生。诗人写春天,他不写岸边烟柳粉桃,亦不画园中姹紫嫣红,却偏偏选取晨兴刹那之间,从极平常中发现生活乐趣,抒写生活感受,写出春夜入眠,竟不觉晓,待到耳闻啼鸟啾啾,才被惊觉,醒来眼见户外春雨初霁,天朗气清,回想夜里风雨潇潇,禁不住问道:此时落红该有多少?诗人无限的春情春意,深深包孕在这一声自问之中。虽然诗中写了夜来风雨,落花纷飞,但诗并没有给读者带来伤春的哀叹,相反,是通过雨过天晴,众鸟喧闹,红花遍地,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第一句写“不觉”,第二,三句写“觉”,第四句又写“不觉”。诗从不觉立意,又由觉而不觉化出,关联缜密,章法婉曲’一首小诗,能达到如此境界,实在不容易。但诗人为何“不觉晓”?是春宵苦短,还是佳日赏春劳倦?是夜读漏深。抑或三者兼而有之?诗中并无明言,而诗的第三句,已有所披露,并由此引出下句“花落知多少”的悬念。正因诗没直言说尽,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前人说诗,喜欢把通俗与朴素并论,把它们看成是在同一作品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但通俗并不排斥绮丽,通俗和绮丽,也可以互相结合,给诗增添绚丽热烈的光彩。这种俗里藏雅,雅中见俗,恰能使诗显得更有神韵,更具魅力。《春晓》诗应属于这一类,它的动人处也正是通过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称为王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英汉对照】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