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白居易:问刘十九
【作品简介】
《问刘十九》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问刘十九》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情感。让好友喝酒有几点,一是新酿的酒很诱人,二是天气变冷,喝酒取暖。
诗人白居易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巧妙的勾画了新酒,火炉,黄昏,冬天的场面,突出了想友,邀友的情感。头一句"绿蚁新醅酒"着重一个"新"字,"绿蚁"是酿酒用的曲子,曲子还没来得及滤出就要喝,可见酒之新的程度。二句"红泥小火炉",红泥是一种陶土,也就是用陶土烧成的小炉子,而这小炉子炉火正旺,至于是炖,煮,还是牛,羊,狗肉,还是木耳,豆付,由读者根据自已喜爱去遐想,足以勾起人们的食欲。第三句"晚来天欲雪'本句中的晚字可以理解为晚上也可以理解为夜间,天欲雪指天阴沉沉的样子要下雪。第四句"能饮一杯无?"作者在这句把他要抒发的感情。集中到一起,出现一个高潮,因为前三句为这一句做衬托,酒,火炉,寒冷的晚上正适合喝酒。诗人请人喝酒不是命令性,出于对人的尊敬采用探问的口气,足以显古代君子风度。
开怀畅饮,倾吐心声,互为知己,相见恨晚。酒后荼余,谈经说法,趁夜色,迎风雪,暖融融,踏雪歌中行,不正是唱出另一番心情的"风雪夜归人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实际就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的密友刘禹锡,因其在同辈族人中排行二十八,故又名刘二十八。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白居易二十八岁时就考中进士,一举成名,十分得意。诗作多有豪气和对世事的抨击,直到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他的生活和创作上来了一个大转换。在沉郁中,他寄情山水,诗作才渐转为不问世事的风格,到了晚年时隐居洛阳,最终皈依佛教,潜心修行。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也有人误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3)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4)无:么,吗。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翻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讲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渣,香气扑鼻。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绿蚁”,是指新酿的米酒,在未过滤时,酒液面上浮有一层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为“绿蚁”。“醅”,是指没有滤过的酒。
这两句以“绿蚁”、“红泥”相对列出,色彩的配合极为鲜艳明丽,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酒是新酿的,迫不及待地等人共品。红泥做的小火炉,小巧又朴素;炉火旺旺的,既可取暖,又可温酒。这真挚的情意真是比酒还淳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要下雪,你能来我这里共饮一杯吗?“天欲雪”,说明天气正当寒冷。此时,与朋友围炉对酒、促膝夜话,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讲究的是“兴”;酒中,又寄托着情。这两句正好道出酒中真趣,洋溢着美好人情。
“晚来”,就是晚上。“来”,是语助词。“雪”,即下雪,此处用作动词。“无”,是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否”、“么”。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价说:“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评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古人常以此代称酒。醅:尚未滤过的酒。这首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唐诗三百首》云:"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诗境浅说续编》:"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象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英汉对照】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螘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A SUGGESTION TO MY FRIEND LIU
Bai Juyi
There's a gleam of green in an old bottle,
There's a stir of red in the quiet stove,
There's a feeling of snow in the dusk outside --
What about a cup of wine inside?
《问刘十九》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问刘十九》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情感。让好友喝酒有几点,一是新酿的酒很诱人,二是天气变冷,喝酒取暖。
诗人白居易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巧妙的勾画了新酒,火炉,黄昏,冬天的场面,突出了想友,邀友的情感。头一句"绿蚁新醅酒"着重一个"新"字,"绿蚁"是酿酒用的曲子,曲子还没来得及滤出就要喝,可见酒之新的程度。二句"红泥小火炉",红泥是一种陶土,也就是用陶土烧成的小炉子,而这小炉子炉火正旺,至于是炖,煮,还是牛,羊,狗肉,还是木耳,豆付,由读者根据自已喜爱去遐想,足以勾起人们的食欲。第三句"晚来天欲雪'本句中的晚字可以理解为晚上也可以理解为夜间,天欲雪指天阴沉沉的样子要下雪。第四句"能饮一杯无?"作者在这句把他要抒发的感情。集中到一起,出现一个高潮,因为前三句为这一句做衬托,酒,火炉,寒冷的晚上正适合喝酒。诗人请人喝酒不是命令性,出于对人的尊敬采用探问的口气,足以显古代君子风度。
开怀畅饮,倾吐心声,互为知己,相见恨晚。酒后荼余,谈经说法,趁夜色,迎风雪,暖融融,踏雪歌中行,不正是唱出另一番心情的"风雪夜归人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实际就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的密友刘禹锡,因其在同辈族人中排行二十八,故又名刘二十八。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白居易二十八岁时就考中进士,一举成名,十分得意。诗作多有豪气和对世事的抨击,直到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他的生活和创作上来了一个大转换。在沉郁中,他寄情山水,诗作才渐转为不问世事的风格,到了晚年时隐居洛阳,最终皈依佛教,潜心修行。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也有人误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3)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4)无:么,吗。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翻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讲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渣,香气扑鼻。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绿蚁”,是指新酿的米酒,在未过滤时,酒液面上浮有一层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为“绿蚁”。“醅”,是指没有滤过的酒。
这两句以“绿蚁”、“红泥”相对列出,色彩的配合极为鲜艳明丽,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酒是新酿的,迫不及待地等人共品。红泥做的小火炉,小巧又朴素;炉火旺旺的,既可取暖,又可温酒。这真挚的情意真是比酒还淳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要下雪,你能来我这里共饮一杯吗?“天欲雪”,说明天气正当寒冷。此时,与朋友围炉对酒、促膝夜话,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讲究的是“兴”;酒中,又寄托着情。这两句正好道出酒中真趣,洋溢着美好人情。
“晚来”,就是晚上。“来”,是语助词。“雪”,即下雪,此处用作动词。“无”,是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否”、“么”。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价说:“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评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古人常以此代称酒。醅:尚未滤过的酒。这首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唐诗三百首》云:"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诗境浅说续编》:"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象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英汉对照】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螘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A SUGGESTION TO MY FRIEND LIU
Bai Juyi
There's a gleam of green in an old bottle,
There's a stir of red in the quiet stove,
There's a feeling of snow in the dusk outside --
What about a cup of wine inside?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