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金昌绪:春怨
【作品简介】
《春怨》由金昌绪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金昌绪的《春怨》是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此诗也叫《伊州歌》。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把她的真挚深情有力地表达出来。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诗人落笔生花,写出了新意,试不言怨而独深。
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守边于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黄莺叫,春天到。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非但没有给这位思夫女子带来好心情,反而引起了她的愤怒,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子正在做着美梦,她正在梦中与她久别的丈夫团聚。无奈那可爱又可恼的黄莺太“不懂事”,搅了她的美梦。虽说“黄粱美梦——一场空”,但对这位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女子来说,已是“老天有眼”、“皇恩浩荡”,非常难得了。黄莺,对此刻的这位女子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点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这首《春怨》诗,实际上是“闺怨”诗,他用当时的口语写成,通俗晓畅,琅琅上口,就是当今稍有一点文化的人也不难读懂(当然,理解的深度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你仅仅凭此认为这不是诗,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诗歌注重凝练固然不假,但诗歌还贵在曲折含蓄。可使人浮想联翩,透过文字表象去领会其深层意蕴,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诗不精,理解不深,仅一管之见,但浮躁之心不减当年。偶有所得,总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病。即使贻笑大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此诗能流传千年而不衰,我认为大概就是因为它晓畅通俗、含意幽远而耐人咀嚼玩味的缘故吧!一般而论,诗歌借助形象来传神达意,因此,写诗读诗者都离不了形象思维。此诗也是这样,通过意象,我们懂得了闺中思妇那种思夫、念夫、盼夫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但作者却不直接说出,而是运用逆向因果推理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就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此诗文字少而容量大。全诗只有四句,作者开首便突兀地冒出了两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占了一半的篇幅,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原来是“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般人仍然难以理解。这就要借助诗的标题了。标题是“春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正是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踏青春游的好时机。可天大亮了,处于深闺的少妇却独自一人迟迟未起,对一味啼叫搅人美梦的恼人黄莺能不产生幽怨之情吗?原来女主人公的丈夫不在家中,远在辽西戍边呢。这样,就扣住了“春怨”这一诗题。传统闺怨诗中的丈夫大多是为官经商或游学在外、眠花宿柳的浪荡子,而此诗中的“丈夫”却是戍守辽西的爱国军人!他的形象远比上面所提的那些浪荡子弟高大多了!而思妇的形象也非一般眼界狭窄、儿女情长的思妇怨妇所能比拟的。这个思妇识大体、顾大局,她大概深深懂得,丈夫戍守边疆,为国忘家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她不能因儿女私情而拖住丈夫的后退!拖后腿之心固然不该生,但思夫盼夫乃人之常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日也思,夜也想,能睡得着觉吗?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那更是孤枕难眠呀!思夫夫不归,盼夫夫不回,探望吧,辽西千里迢迢,路途遥远。怎么办?那就梦中探夫吧!天将破晓,思妇好不容易进入梦乡,正兴致勃勃地走在探望丈夫的辽西路上。这好不晓事的黄莺儿居然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站立在思妇卧室窗外的枝头上卖弄歌喉,把思妇“探夫”的美梦给搅破了。诗中可以看出,思妇平时独守空闺孤寂无聊,以听黄莺儿唱歌来消愁解闷、打发时光(“黄莺儿”中的“儿”字带有亲昵口吻,这不难看出思妇平时并不讨厌黄莺;再说,有黄莺的歌声相伴总比孤寂的一个人冥思苦想好呀),可这次不同了,探夫的美梦被这不分时间、不择地点、不解苦闷人儿心事的黄莺儿搅破了,怎不叫人沮丧?于是,思妇顺手捡起一件物件朝这鸣叫不得时候的黄莺打去!看似离奇的举动,实则出于人之至情;既出意表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安排,这样的构思,远比味同嚼蜡的直白叙述自然要强过百倍!多么委婉!多么含蓄!又多么耐人寻味呀!
此诗虽只四句,但环环因果相扣:“打起黄莺儿”是“果”,“莫叫枝上啼”是“因”;“啼时惊妾梦”是“因”,“不得到辽西”是“果”。同时,“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两句行为(实),和“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两句意念(虚),又构成因果关系。
因此,此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唐朝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英汉对照】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A SPRING SIGH
Jin Changzu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xi Camp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春怨》由金昌绪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金昌绪的《春怨》是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此诗也叫《伊州歌》。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把她的真挚深情有力地表达出来。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诗人落笔生花,写出了新意,试不言怨而独深。
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守边于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黄莺叫,春天到。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非但没有给这位思夫女子带来好心情,反而引起了她的愤怒,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子正在做着美梦,她正在梦中与她久别的丈夫团聚。无奈那可爱又可恼的黄莺太“不懂事”,搅了她的美梦。虽说“黄粱美梦——一场空”,但对这位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女子来说,已是“老天有眼”、“皇恩浩荡”,非常难得了。黄莺,对此刻的这位女子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点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这首《春怨》诗,实际上是“闺怨”诗,他用当时的口语写成,通俗晓畅,琅琅上口,就是当今稍有一点文化的人也不难读懂(当然,理解的深度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你仅仅凭此认为这不是诗,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诗歌注重凝练固然不假,但诗歌还贵在曲折含蓄。可使人浮想联翩,透过文字表象去领会其深层意蕴,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诗不精,理解不深,仅一管之见,但浮躁之心不减当年。偶有所得,总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病。即使贻笑大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此诗能流传千年而不衰,我认为大概就是因为它晓畅通俗、含意幽远而耐人咀嚼玩味的缘故吧!一般而论,诗歌借助形象来传神达意,因此,写诗读诗者都离不了形象思维。此诗也是这样,通过意象,我们懂得了闺中思妇那种思夫、念夫、盼夫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但作者却不直接说出,而是运用逆向因果推理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就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此诗文字少而容量大。全诗只有四句,作者开首便突兀地冒出了两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占了一半的篇幅,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原来是“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般人仍然难以理解。这就要借助诗的标题了。标题是“春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正是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踏青春游的好时机。可天大亮了,处于深闺的少妇却独自一人迟迟未起,对一味啼叫搅人美梦的恼人黄莺能不产生幽怨之情吗?原来女主人公的丈夫不在家中,远在辽西戍边呢。这样,就扣住了“春怨”这一诗题。传统闺怨诗中的丈夫大多是为官经商或游学在外、眠花宿柳的浪荡子,而此诗中的“丈夫”却是戍守辽西的爱国军人!他的形象远比上面所提的那些浪荡子弟高大多了!而思妇的形象也非一般眼界狭窄、儿女情长的思妇怨妇所能比拟的。这个思妇识大体、顾大局,她大概深深懂得,丈夫戍守边疆,为国忘家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她不能因儿女私情而拖住丈夫的后退!拖后腿之心固然不该生,但思夫盼夫乃人之常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日也思,夜也想,能睡得着觉吗?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那更是孤枕难眠呀!思夫夫不归,盼夫夫不回,探望吧,辽西千里迢迢,路途遥远。怎么办?那就梦中探夫吧!天将破晓,思妇好不容易进入梦乡,正兴致勃勃地走在探望丈夫的辽西路上。这好不晓事的黄莺儿居然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站立在思妇卧室窗外的枝头上卖弄歌喉,把思妇“探夫”的美梦给搅破了。诗中可以看出,思妇平时独守空闺孤寂无聊,以听黄莺儿唱歌来消愁解闷、打发时光(“黄莺儿”中的“儿”字带有亲昵口吻,这不难看出思妇平时并不讨厌黄莺;再说,有黄莺的歌声相伴总比孤寂的一个人冥思苦想好呀),可这次不同了,探夫的美梦被这不分时间、不择地点、不解苦闷人儿心事的黄莺儿搅破了,怎不叫人沮丧?于是,思妇顺手捡起一件物件朝这鸣叫不得时候的黄莺打去!看似离奇的举动,实则出于人之至情;既出意表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安排,这样的构思,远比味同嚼蜡的直白叙述自然要强过百倍!多么委婉!多么含蓄!又多么耐人寻味呀!
此诗虽只四句,但环环因果相扣:“打起黄莺儿”是“果”,“莫叫枝上啼”是“因”;“啼时惊妾梦”是“因”,“不得到辽西”是“果”。同时,“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两句行为(实),和“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两句意念(虚),又构成因果关系。
因此,此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唐朝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英汉对照】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A SPRING SIGH
Jin Changzu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xi Camp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