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记忆的颜色 第二节
最初,罗扬一直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逃跑,让自己的罪名一次又一次加重。后来他得知,父亲是逃回县城找一位有名望的人求助。当时父亲认定,那个名人能证明罗家的清白,或者说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多年后罗扬得到一本名为《红旗漫卷西风》的书,通过反复阅读才隐约了解到的。
《红旗漫卷西风》是九十年代在砂城一次“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中的指定读物,是儿子罗鹏飞所在的中学发的。当然,书不白送,他为儿子支付了书费。
那个晴朗的午后,罗扬看完《相约黄昏》的光碟后,他开始翻箱倒柜,在一摞一摞的书籍中奋力寻找,但那册三百多页的《红旗漫卷西风》却始终不见踪影。他拿不准是不是罗鹏飞高考结束后,柳絮清理儿子用过的中学课本时,把它当废旧书报一起处理掉了。一般而言,柳絮对物品的归类原则是按“有用”和“无用”来划分的。依照她的逻辑,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益处或者不能为家庭产生“效益”的东西都是无用的。柳絮平时不读书,她只在儿子高考前保留那些据说能增加知识面的课外读物和经典名著,一旦儿子踏进大学校园,那些书当然成了家庭清洁工作的负担。
也许柳絮并没有动过那本书,罗扬又想。他还记得,当他从电视上看完一部有关西路军的电视片后,从儿子那里借来《红旗漫卷西风》参照阅读。儿子说他已经看过了,告诉父亲不必再还他。罗扬就把那本书随手放进了自己的书柜,而他的书房柳絮是不会轻易进来做清理工作的,因为她知道,他的书都是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效益”的东西。但是,《红旗漫卷西风》为什么不翼而飞呢?这让罗扬感到很烦躁。他认为拥有那本书不仅仅是让自己去了解一段西部人应该了解的历史,还与家族的荣誉以及父亲后来的遭遇密切相关。一个对先辈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是没有根基的,其人生也是苍白的。罗扬不想让自己的生命无所依傍,但《红旗漫卷西风》的确不见了。
无可奈何,罗扬只能停止寻找,把自己深埋在黑色皮转椅里继续陷入回忆,回忆关于《红旗漫卷西风》的内容和父亲在逃时扑朔迷离的经历。
《红旗漫卷西风》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为打通国际通道,寻求战略后方,由两万余人组成的西路军奉中央命令西征,在河西走廊血战一百九十七天,终因寡不敌众而兵殇祁连的历史。书中的重要章节是描写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其中提到的相关人物都是可考证的。比如,红军在平安县动员群众支前,为部队筹集补充给养,有一个叫罗忠的老人捐出了近万斤粮食和数十匹家畜以及其他物资。而罗忠只是为罗府照看家院的雇工,主人远在省城,他自作主张替主人给红军队伍捐粮捐物。以罗忠对主人的了解,他知道主人不会怪罪他,但等主人归来他总是要交账的,他要求暂住在罗府的红军出具证明。于是那个湖南娃娃兵撕下一块窗户上的牛皮纸写下了一份证明,并连同一张盖有首长印章的欠条一起交给了罗忠。十多年后,平安县成立了新政府,当年红军欠老百姓的粮食和物资都归还了,但罗府的主人并没有拿出欠条去收回他们的粮食。这表明他们对新政权是充满期待的,他们为新政权所付出的也不仅仅是这些。
然而,后来罗府的主人受到了不公正评价。由于当年马家军抓获了几名在罗府田庄藏身的红军伤员,罗府被说成是出卖红军的告密者。此时,知情者罗忠早已不在人世,罗新宇要根据红军留下的证明找当时在平安县的权威人物说明当年的一切。而那份幸存下来的用窗户纸写下的收条太不正规了,罗新宇还要找到出具收条的湖南娃娃兵,而且他也是罗府收留红军伤员的见证人,希望他能帮罗家的人说明情况。
那个湖南娃娃兵凭着十三岁开始长征以及后来随部队西征的资历,在平安县成了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解放后一直居住在县城里,县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物质待遇。罗扬想,父亲当年的举措是对的,他如果能找到那个人,罗家被曲解的历史就会得到修正,特别是祖父和父亲的冤案才能尽快纠正。而那个人又不是很难找,父亲认为他的家族已经曙光在望。
据说父亲从土佛寺翻越围墙出来后,搭上了一辆进县城拉粪肥的牛车。当时他戴着罗扬探望他时捎来的棉帽子,悠然坐在赶车老汉旁边,他让老汉抽着旱烟歇会儿,他接过鞭子熟练地赶着牛车,所以没有引起追赶他的管教干部和民兵的注意。父亲是在苹果园里劳动时学会赶牛车的,他也因此很顺利地潜回到了县城。
父亲首先回家见了母亲,让母亲找出了老家人罗忠当年留下的那张字迹模糊的窗户纸。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罗扬从母亲口里得知的。
母亲说,那个名人只要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你祖父和你父亲的历史都会改写。然而,你父亲找到他时,他却对你父亲说,你现在还敢提这个?当年西路军进城征集物资,除了老百姓主动募捐的,大部分都是打倒土豪劣绅后开仓夺来的。因为罗焕彰为共产党做过一些事,首长奉上级指示才没有开罗家的仓。罗忠主动捐了财物,是他作为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所支持红军的个人行动,与他的主人有什么关系?至于这张证明,是他当卫生员时写下的,没有首长签字,根本不能拿来作为有关重大政治问题的证明材料,到时“他们”根据罗忠提供物资的数量再追究罗家的成分,岂不要捡一顶地主帽子?
母亲愤愤地对罗扬诉说整个事情的经过。每当提起往事,她都称那位名人为“那个人”,而“他们”则是指造反的红卫兵和县革委会的人,还有文化馆的麦三。
母亲又说,你父亲刚走出那个人的园子,就被“他们”抓住了。你父亲生前怀疑是那个人给“他们”通风报信了。因为你父亲到他家时已经凌晨,又冷又饿,他的夫人倒很客气,是一个明事理的女人,赶紧去厨房里为你父亲做了一碗汤面。那个人出去了一趟,说是到后院拔几棵香菜。这明摆着是说谎,冬天的园子里哪会有香菜啊?后来的事你都知道,你的父亲被“他们”押送到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个草场上。
《红旗漫卷西风》是九十年代在砂城一次“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中的指定读物,是儿子罗鹏飞所在的中学发的。当然,书不白送,他为儿子支付了书费。
那个晴朗的午后,罗扬看完《相约黄昏》的光碟后,他开始翻箱倒柜,在一摞一摞的书籍中奋力寻找,但那册三百多页的《红旗漫卷西风》却始终不见踪影。他拿不准是不是罗鹏飞高考结束后,柳絮清理儿子用过的中学课本时,把它当废旧书报一起处理掉了。一般而言,柳絮对物品的归类原则是按“有用”和“无用”来划分的。依照她的逻辑,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益处或者不能为家庭产生“效益”的东西都是无用的。柳絮平时不读书,她只在儿子高考前保留那些据说能增加知识面的课外读物和经典名著,一旦儿子踏进大学校园,那些书当然成了家庭清洁工作的负担。
也许柳絮并没有动过那本书,罗扬又想。他还记得,当他从电视上看完一部有关西路军的电视片后,从儿子那里借来《红旗漫卷西风》参照阅读。儿子说他已经看过了,告诉父亲不必再还他。罗扬就把那本书随手放进了自己的书柜,而他的书房柳絮是不会轻易进来做清理工作的,因为她知道,他的书都是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效益”的东西。但是,《红旗漫卷西风》为什么不翼而飞呢?这让罗扬感到很烦躁。他认为拥有那本书不仅仅是让自己去了解一段西部人应该了解的历史,还与家族的荣誉以及父亲后来的遭遇密切相关。一个对先辈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是没有根基的,其人生也是苍白的。罗扬不想让自己的生命无所依傍,但《红旗漫卷西风》的确不见了。
无可奈何,罗扬只能停止寻找,把自己深埋在黑色皮转椅里继续陷入回忆,回忆关于《红旗漫卷西风》的内容和父亲在逃时扑朔迷离的经历。
《红旗漫卷西风》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为打通国际通道,寻求战略后方,由两万余人组成的西路军奉中央命令西征,在河西走廊血战一百九十七天,终因寡不敌众而兵殇祁连的历史。书中的重要章节是描写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其中提到的相关人物都是可考证的。比如,红军在平安县动员群众支前,为部队筹集补充给养,有一个叫罗忠的老人捐出了近万斤粮食和数十匹家畜以及其他物资。而罗忠只是为罗府照看家院的雇工,主人远在省城,他自作主张替主人给红军队伍捐粮捐物。以罗忠对主人的了解,他知道主人不会怪罪他,但等主人归来他总是要交账的,他要求暂住在罗府的红军出具证明。于是那个湖南娃娃兵撕下一块窗户上的牛皮纸写下了一份证明,并连同一张盖有首长印章的欠条一起交给了罗忠。十多年后,平安县成立了新政府,当年红军欠老百姓的粮食和物资都归还了,但罗府的主人并没有拿出欠条去收回他们的粮食。这表明他们对新政权是充满期待的,他们为新政权所付出的也不仅仅是这些。
然而,后来罗府的主人受到了不公正评价。由于当年马家军抓获了几名在罗府田庄藏身的红军伤员,罗府被说成是出卖红军的告密者。此时,知情者罗忠早已不在人世,罗新宇要根据红军留下的证明找当时在平安县的权威人物说明当年的一切。而那份幸存下来的用窗户纸写下的收条太不正规了,罗新宇还要找到出具收条的湖南娃娃兵,而且他也是罗府收留红军伤员的见证人,希望他能帮罗家的人说明情况。
那个湖南娃娃兵凭着十三岁开始长征以及后来随部队西征的资历,在平安县成了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解放后一直居住在县城里,县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物质待遇。罗扬想,父亲当年的举措是对的,他如果能找到那个人,罗家被曲解的历史就会得到修正,特别是祖父和父亲的冤案才能尽快纠正。而那个人又不是很难找,父亲认为他的家族已经曙光在望。
据说父亲从土佛寺翻越围墙出来后,搭上了一辆进县城拉粪肥的牛车。当时他戴着罗扬探望他时捎来的棉帽子,悠然坐在赶车老汉旁边,他让老汉抽着旱烟歇会儿,他接过鞭子熟练地赶着牛车,所以没有引起追赶他的管教干部和民兵的注意。父亲是在苹果园里劳动时学会赶牛车的,他也因此很顺利地潜回到了县城。
父亲首先回家见了母亲,让母亲找出了老家人罗忠当年留下的那张字迹模糊的窗户纸。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罗扬从母亲口里得知的。
母亲说,那个名人只要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你祖父和你父亲的历史都会改写。然而,你父亲找到他时,他却对你父亲说,你现在还敢提这个?当年西路军进城征集物资,除了老百姓主动募捐的,大部分都是打倒土豪劣绅后开仓夺来的。因为罗焕彰为共产党做过一些事,首长奉上级指示才没有开罗家的仓。罗忠主动捐了财物,是他作为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所支持红军的个人行动,与他的主人有什么关系?至于这张证明,是他当卫生员时写下的,没有首长签字,根本不能拿来作为有关重大政治问题的证明材料,到时“他们”根据罗忠提供物资的数量再追究罗家的成分,岂不要捡一顶地主帽子?
母亲愤愤地对罗扬诉说整个事情的经过。每当提起往事,她都称那位名人为“那个人”,而“他们”则是指造反的红卫兵和县革委会的人,还有文化馆的麦三。
母亲又说,你父亲刚走出那个人的园子,就被“他们”抓住了。你父亲生前怀疑是那个人给“他们”通风报信了。因为你父亲到他家时已经凌晨,又冷又饿,他的夫人倒很客气,是一个明事理的女人,赶紧去厨房里为你父亲做了一碗汤面。那个人出去了一趟,说是到后院拔几棵香菜。这明摆着是说谎,冬天的园子里哪会有香菜啊?后来的事你都知道,你的父亲被“他们”押送到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个草场上。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