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家书永远的情——《傅雷家书》重读所联想到的-大风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一本书,改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亮色;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冲动,让纯真本一性一复苏,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重一温一》栏目,把那些因一本书而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这些书大都是被称之为人文经典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刷,它们仍使我们感动着、渴望着,让我们共同来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长的经历、一个一温一馨的回忆……——编者
偶一日,整理家居,不经意间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跃入眼帘。说它是“小书”,是因为和现在市面上图书“家族”中那些器宇轩昂、装帧一精一美的“贵族”比起来,普通32开本渐变的淡蓝色封面上,除了居中一管鹅一毛一笔和作者手迹的四字书名外,别无修饰,的确是很不起眼。可一旦看了书名,顿时觉得手中的这本书沉甸甸的,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1984年第二版)。翻开卷首,影印的傅先生娟秀的字迹,重又点击了我记忆长河中许多靠泊过的码头,索一性一停下手中的活计,展卷复读。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洒洒数万言,从父亲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的探讨以及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懂得国家的尊严和荣辱,做人的态度和品格。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悔赎,文章隽永,字字一爱一意涌动,使阅者无不为傅先生一爱一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动。傅先生是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治家也不例外。傅先生也是严厉的,一生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傅雷家书》,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一爱一,滴着心血写就的一舐一犊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续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正像楼适夷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的那样,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 要为大家所认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和一爱一”。也正是因为如此,《傅雷家书》虽然内容严肃,但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不论在大一陆还 是海外,都很畅销并影响深远。
书信之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人们常把家比做港湾,离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一江一河上的行船。不论是太平盛世还 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接到家书,犹如雾夜航行中看到了灯塔。亲人祝福的笑容,情一人发辫的香气,还 有家乡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芬芳,亲情、一爱一情、乡情纷纷跃然纸上;欣喜、激动、释然伴随着潸潸,方寸之间淋一漓尽致。还 是在举国上下全都陷入“疯狂”的年代里,16岁的我有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辽西的一个县城边上服役,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合下来每天的生活费仅四角多一点。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执行施工任务,体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来就再也不想动一动,说苦不堪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部队虽然距县城近在咫尺,但纪律很严,几个月、半年才能轮到一次外出的机会,惟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亲执笔。母亲文化不高,信中没有什么修辞,但很实在。除了平安和询问的话外,再就是鼓励和写一些如何待人处世经验之谈。母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要反反复复看上许多遍。每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这些信的时候,犹如把一玩藏在密隅的心一爱一之物,总能在幻觉中隐约看到母亲的影像和听到她的声音。家里的来信时间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里,疑虑、惆怅煎熬着的思念和企盼,还 有于一精一神和身一体双重疲惫之中的行船人对港湾渴望的心情,到现在都不能忘怀。这种心情状态,就像等待已久的心灵,抚一摸一着由远方而至的亲人的面庞和肌肤,是一种那些无法互通家书的人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感觉,好像没有进过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骄一陽一的烘烤和高一温一的蒸腾下,一滴水对于人生命的重要。傅先生是大家,其处世的风格和文章的长短,当然不是我辈所能指指点点的。但傅先生苦心孤诣、垂范后来的教子家书,我却能从散发着内心感动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记忆里的体一温一和心的搏动,自然、一温一馨,如细雨润物,充满了亲和力;炽一热、真诚,像酒窖的醇酿,熏陶着情一操一的升华。傅先生的家书还 于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层信念的支撑,能使苦旅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书便也就不仅仅是家书,而成了推动舟行长河的顺风顺水了,仅此,足见家书的风骨。
翻看着手中这本内文纸张略微泛黄的《傅雷家书》,再次想到我的母亲。如今和母亲同住一个城市,离的也不远,信,是早就不用写了,什么时候想了,过去看看也很方便。母亲老了,母子相见时只有很少的家常话,更多的便是沉默。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永远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内心的对子女的挚一爱一之情。岁月留给母亲的衰老迟早也会光顾我们,正像傅先生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人的关总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父母对于子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之一爱一,尤其是他们为你花费的心血最多,却从来也没有向你索取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长到这么大都没有接到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信,当然也不会有等信、写信的心情了。至于有一天,你也为人父母,也有离家求学或外出务工的子女,你会像傅先生那样,拿起你的笔(可能今天更多的是电话、手机短信或E—MAIL),把你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统统告诉他们吗?抑或像傅先生那样,把你对子女全部的一爱一,也像园丁那样,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送到世间去让别人享受吗?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