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卦
易之纯卦。现惟巽兑两卦未讲。按周易八卦方位。上离代乾。下坎代坤。东为震。西为兑。此名四正卦。而乾坤巽艮为四隅卦。合伏羲方位言。则震巽为对。艮兑为对。是讲震即可兼巽。讲艮即可兼兑。而在文王六十四卦序。却以巽兑往来。与前震艮往来相错。则本颠倒同体。不取对象也。巽一一陰一两一陽一。一陰一在下。兑一一陰一两一陽一。一陰一在上。是一卦颠倒为二。与震艮同。由八宫变化次序言。巽自乾初变。故一陰一在初。兑则坤再变。故一陰一在上。若更变上爻之一陰一。则成乾矣。巽初变一陰一。艮二变一陰一。再变艮上爻之一陽一。则为坤矣。是巽为出乾入坤。兑为出坤返乾。一往一返亦相对。而所行不同。故八宫次序。乾宫初变为天风姤。即变巽也。再坤宫五变为泽天夬。即坤终返乾也。巽以一陽一初受一陰一。兑以一陰一将成一陽一。故巽日近坤而称长女。兑日近乾而称少女。为女同。而长少不同。为一陰一同。而所近远者不同。此巽兑大别。与震艮之以长少男不同行者相应。巽始而兑终。皆一陰一之行。震始而艮终。皆一陽一之道。一陽一升一陰一降。而卦自下上。故巽与兑。在后天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与震艮之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同。不复以先天男一女分一陰一陽一者。正以其行之远近。其成之属类为判。巽虽长女。而不克代坤。兑虽少女。而能与震对。此其在后天。兑较巽重。而居四正位也。若六十四卦中之巽兑。已由三爻重为六爻。其象大异于元卦。合为四一陽一两一陰一爻。巽之一陰一爻在初四。兑则在三上。刚柔皆不协。而巽先柔。故为伏。兑先刚。故为见。伏犹入也。见犹出也。入者自外而内。自上而下。言巽之一陽一。从一陰一化也。出者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言兑之一陰一。从一陽一化也。盖卦之本在初。末在上。巽一陰一在初。兑一陽一在初。一陽一主升。失其本。则无根。此巽为一陰一。兑为一陽一。由其爻之位辨之。两一陽一间一一陰一。巽则一陰一得时。兑则一陽一得势。故兑与巽。为一陰一消长之机。巽消而兑长也。震艮则为一陽一消长之纽。震之初。为一陽一始起。艮之上。为一陽一之终。而巽震先天相对反。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初化之象。天地变化。皆自此二卦始。而兑与艮则为终成之时。天地终成。皆艮兑主之。而易重一陽一。故艮为成终成始。不及兑也。一奶一为一陽一终。兑为一陰一终。其终同。而一陰一陽一异。此终彼始。此长彼消。举其一。则兼其二。兑之一陰一将终。即一陽一之继长。此兑为太一陽一而同于乾。乾坤者。易之门户。巽由之以入。兑由之以出。入者日就于暗。出者日望于明。以象言之。巽为风。为柔木。以其气变动而情屈折也。兑为泽。为金。以其德合流。而体凝固也。兑主口舌。为说言。则泽之象。巽主顺行。为进退。则风之象。此其大概也。而巽与震皆象木。震则刚木。如乔木之属。巽则柔木。如灌木之属。草竹之类亦巽也。震为雷。一陽一之动。巽为风。一陰一之动。雷发于地。风行于天。其所自异也。巽之四一陽一两一陰一。如鸟之两翼。交举空气之中。翱翔云天之下。而发于上。必顺以下。故曰入曰伏。以刚随柔。一陽一从一陰一。升而降。远而近也。兑则反是。巽以逊退。义亦通。逊让也。一陽一让一陰一也。高者自下。亢者自卑。如人之屈伏。不复倔强。柔顺相从。不求高远。是谓之巽。又选也。有逊让。则有推擢。故推巽之用则为选。有所取舍曰选。拔其一。抑其余。晋其良。退其莠。如选举也。而必先之以巽。不巽则不成选。无所甄别。何有去留。无所推让。何有拔擢。此相进退者也。故巽主进退。进其所宜。退所不宜。则所选者尽善。故巽之风行。拟于人之教化。教化者。励其善。去其恶。扬其良。逐其暴。以示于天下。莫不顺之。如风之加于草矣。故巽者美德。天以之和。人以之平。不偏不私。以生以成。斯达于道。而有小亨。谓其能委曲尽利。安徐获功也。其为辞义。已详前讲二卦中。不再及。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卦彖辞也。巽以四一陽一两一陰一。上下正位皆刚。与丰旅恰反。故丰旅刚柔相从。而柔得正。巽兑刚柔相从。而刚得中。柔以顺刚为志。刚以先柔为用。而巽则刚失其本。与兑反。故巽虽以一陽一居二五正位。而其本不固。初四两一陰一间之。故辞称小亨。言不能如乾之元亨也。称小者。巽顺而逊。谦卑自处。柔虽失正而得势。故为小亨。言所亨者不大。有所限也。如坤之利。仅及于地。非乾之能行于天也。故所占利亦有限。利有攸往。坤之行地无疆也。利见大人。乾之德施普及也。巽以乾初变坤。而坤得时。故为乾者半。为坤者半。柔爻虽少。而刚不能与争。刚虽得位。而柔转能与抗。初四之位。足以接二五之中也。卦中互火泽睽。与兑互家人相对。睽为乖隔。二者不相合也。火泽本相嫉妬。水火相制以成其用。而其情志不协。故曰二女同一居。其志不相得。睽革皆然。革以火在泽下。迫而变革。故名革。睽则火炎上而泽润下。各异其趣。愈去愈远。故名睽。巽中互睽。可见中之多猜忌也。而柔以不得正位。不得不暂从顺于刚。此彖辞小亨之由来。而利见于有行。与见大人。有攸往者。行之宜。见大人者。进之吉。是巽有其利矣。而不及元贞者。元为始。刚失初无始。贞为终。柔失上无终。故四德惟利与小亨。亨无元不得称大。如大亨以正。乃元亨之别称。旅之用小。所变为巽。其亨亦小。以旅居寡亲而少助。不得不逊。故以巽继旅。旅以火在山上。火炎于空。易扇动其气。而风生。巽为风。风之继离。即俗所谓热极生风也。热者上升。冷者下降。一升一降。乃成风。此巽风由升降成。亦即一陰一陽一进退之象。故巽主进退。有退必有进。有降必有升。此利有攸往。行之宜。而必先有止。利见大人。升之进。而必先有降。自下而上为升进。自近而远为行进。皆巽顺之德。先能近下也。大人者。在位之君子。初四接二五之正。故有此占。而两一陰一交于四一陽一。如鸟翼然高举。一陽一以挈一陰一。升以携降。此利有攸往之象。是柔虽抗而不及反。刚虽强而不自离也。中互离兑。兑克从离。故成附丽之用。而为巽顺之行。逊以为本。顺以为先。则无往不宜。无求不得。利见大人。可见其有功矣。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重巽者。以重三爻之巽为六爻也。巽象风。风行草偃。以譬在上之教命。教以化言。命以从言。实即一也。古者天降下民。作之君师。君即师也。命即教也。师谓之教。君谓之命。君命之颁。即教令之行。皆取法于巽风之普被也。故曰重巽以申命。重复叮咛之意。故曰申。凡教与命。重在人民顺从信服。其不从不服者。重申之至于再三。必期其同领会也。如天之风。非一动即已续续吹拂之。使无不顺。草上之风无不偃。君上之命无不从。是即顺之至也。巽之至也。惟巽以顺。惟命以行。巽命之加。天下悦服。以其柔易中人也。柔以感其心。巽以期其服。上巽下巽。斯同巽矣。故卦用重巽。未有上不顺而下顺者。未有上顺而下不顺者。有之则非教也。非命也。教出于一。命出以诚。一诚不二。斯孚于正。后世有不一以教。不诚以命者。民虽强从。而心不服。此乱之所(阝+皆)。政自是以窳。教自是以隳。故易以重巽申命。明教命之不二。重之不移。申之不改。民有适从。天下大顺。此上治之世。由巽以达之。上巽以正己。下巽以正民。上下自正。无不正矣。故巽上下正位皆刚。释以刚巽乎中正。言刚在上。九五为正。在下之九二。则非刚之本位。而以乾易坤。是坤柔之巽也。故称刚巽乎中正。言以九五之刚。而得九二之巽。合成中正。以推九二德施普及之教。而成九五刚健文明之功。故彖曰利见大人。秉乎乾也。乾初交坤。刚初巽柔。其志在外。故曰志行。将推至无疆也。风行于天。而地受之命。行于上。而下受之。不可限也。志在必行。不可阻也。志在致远。风动而大地皆知。命颁而下民咸顺。此志行之效也。以二五正位重刚。而下接初四之柔。接愈近。行愈速。命亦愈尊严。下得亲其上。民得近其君。是以利有攸往。利见大人。何哉。柔不离心。而顺乎二五之刚也。凡柔下行。今以初四接近二五。卦由下上。乃皆顺刚以行。言顺之以同升进也。如旅以柔亦皆顺其上之刚。自始至终。不相离异。是以小亨。言刚得正。而柔得始。不得匹配。故称小亨。本巽之志。不敢大也。因小亨而利于行。利见大人。则亨虽小。所成甚大。此柔胜之道。愈下人愈见其高。愈让人愈显其德。以中正之位。体异顺之情。则天下无不来同。而教命无不共化。故巽彖辞称其利也。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一事。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卦象辞。明人道也。彖辞释文已有重巽以申命一语。象辞更申言之。随风者。如震之洊雷。兑之丽泽。艮之兼山。与坎之水洊至。习坎。离之明两作离。皆明示重卦之义。而先天震巽对位。后天巽兑往来。尤见巽与震兑相关。其辞亦相应。巽称随风。以上下皆巽。巽为风。重巽如之相随。与震之洊雷。兑之丽泽一例。雷曰洊。明其前后洊至。泽曰丽。明其首尾附丽。皆上下相应。内外相连。接续不断。非一发即已者。而随风之义且兼有泽雷随之用。兑震相合。上泽下雷。非雷泽归妹可比。归妹男从女志。兄遣妹嫁。亦若相随。而易重一陽一。一陽一主一陰一从为顺。故雷泽为归妹。而不称随。言刚无从柔之理。惟泽雷一陽一主于前。一陰一附于后。故名随。亦以爻位之应也。随风之随。亦如之。风之动也。前后相及。乃见其顺行之象。若首末相反。方向无定。是乱也。名曰逆风。不孚于巽之用。故巽曰随风。称其顺也。随从而不逆也。巽以气动为风。一陽一先一陰一顺。初四之柔。上随于二五之刚。斯为顺行之正者。顺以正为贵。顺于正位。方为顺之正。此巽卦二五之一陽一得正。而能率初四也。随风以成巽。即巽顺本义。天之道也。而君子以之申命行一事焉。申命之义。已见前讲。重申教命。欲上下之顺从也。而行一事者。有所为也。事犹政事。命属于教。事属于政。教亦兼政。政亦有教。一令之颁。即一政之举。一政之理。即一事之功。以其在上率下。由一导众。故重在申命行一事。申命则皆知之。行一事则皆法之。教政之本。非徒言文之效。必有实行以示其则。故申命者初也。行一事者终也。有初有终。天下莫不顺矣。而必取象于随风也。故申命行一事。人之道也。人法天以示于众。教政法风之行。以推及于天下。其行之速。其成之远。皆如巽之风行焉。则天下同乎大顺。此君子鉴于卦爻。明于德用。见二五之正。宏乾之行。见初四之柔。达坤之道。乾行以同天。坤道以同地。巽之所成。实赅乾坤二者之用。而以育成一人道之治者也。申命之不已。则无不听其言。行一事之有成。则无不师其范。此德至而道凝。万物育而天地位之象。岂独巽顺自伏已哉。愈昭其顺。愈见其高崇。愈用其伏。愈显其深远。故巽为伏或入。言其伏于深幽。入于一精一湛。非浅涉即已。少加即退者。故命也必申。事也必行。恐人以风行善变。吹拂于轻微。化行于狭隘。而忘顺正之道。物以伏入明其要旨。更以申行明其实践。此人道之贵。又有别于天之风矣。盖三爻之巽。天风之象。六爻之巽。则重在示人道之则。此彖曰重巽。象曰随风。而皆归于申命行一事。足见人道之巽。于顺行中有为。非听其自然推行者也。故巽为教化所本。必期其入人之深。被物之徧耳。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初六爻辞也。以柔在下。而上接九二。外应六一四。一刚一柔。故曰进退。巽为进退。不独初爻。而初六正所以为进退之因。升降之别也。卦自下上。而一陰一下降。刚柔相拒。以不得迳进。又不能迳退。故兼二者之情。初六柔也。而近刚。如履六三。武人为于大君。亦此爻之象。故爻辞称利武人之贞。武人言其进刚。贞言其守正。巽原由乾变坤。乾之本德。以刚为用。坤则以贞为先。合言之。则利虽属武人。而仍不可失其贞正之守。此戒武人之恣肆。而明巽以顺正为重也。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称进退。为一陰一陽一相疑。疑与坤上六之疑字一义。过柔而望于刚。则疑又碍也。相妨害也。初四皆柔。而迫于二五之正位。故志多疑。遂为进且退之象。利武人之贞。以武人不得乱于教政。故以贞字。明其志在治理。治与乱对。不贞则乱。武人原不省政教之正。若失其守。而妄加干涉。其乱必至。惟以守贞。不越其位。心虽仪于刚。以达其扞卫之功。而行志于正。以成其治理之用。故曰志治。言武人之贞。志在求治。求治即止乱也。初六坤履霜之时。防微杜渐惟在于贞。贞正自守。乃以柔顺于刚。若失其贞。正是化柔为刚。不免于暴矣。初六在下。其用未显。故爻辞以贞警所志。恐利见而害亦随之。未治而先乱也。巽兑往复。巽初六即兑之六三。履六三武人干政。乃占咥人之凶。巽重在教命。教重在正。此初六大义。不得以进退失守。逐于刚而成乱国之行。必时不忘其为柔爻。有戾于坤安贞之德。初四两柔。原巽主爻。明乾之初变。变则宜慎于其位。以成乾交坤之志。亦即达刚用柔之旨也。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九二爻辞也。九二内正。而刚履柔。坤善承乾。故顺乎刚。而自巽在床下。床者坐卧之具。偃息之需。今巽在下。是非为坐卧。而乖乎偃息之用也。床下近于卑洼之地。诗曰或偃息在床。今不得偃息。乃自巽之象。时所迫也。虽在床下。而不能无憾于床上之人。卧榻之侧。不能容他人鼾睡。则床下即非卑污。亦难安处。因事变之迅。猜疑之生。心有不快。则乞于神。故曰用史巫纷若。言其在内如人之心。不得自决。乃卜于史。问于巫。纷若者。众多也。言其无主宰。而徧徵于史巫耳。九二既得中位。刚而不戾于正。妄而不出其位。故占吉。而免于咎。无咎者。巽在床下。用史巫之纷。宜有咎矣。而以得中位。行中道。而获免焉。蒙卦曰。初筮告。再三渎。今史巫纷若。是已渎矣。渎则有咎。床下既不可居。史巫又难遽信。则其为行。已不免进退失据之咎。而以二爻之中。初六之顺。终幸以免。可见刚之不易用。强之不可恃耳。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纷若应不吉。而爻辞占吉者。由于得中。谓九二得中位。行中道也。且中字含有一精一义。即不偏也。用中为本。何忧乎纷若哉。得中犹得一也。得一则不纷矣。言事变无常。而中行不二。则何往而不利哉。矧由外而听于中。丁(不通,不懂,,定?)乱而就于正。处纷而纳于一。如群言庞杂。折衷于圣。更无可疑。亦何用史巫之辨。此吉字实由得中来。而非指纷若也。
九三。频巽。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九三爻辞也。九三人爻之始。内巽之终也。巽终而用穷。虽刚而失于正。故曰频巽吝。频者数数(是否多一字)也。以九三巽之极。极则非一再即已者。频频为之。反巽以不巽。是反顺为逆也。初顺终逆。奚免于吝。吝者啬也。不丰也。不慷慨也。吝于所行。而得失随之。吝于所止。而利害半焉。此频巽之吝。亦即道穷则变。物极必反之例也。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九三刚而不中。乾惕若厉之象。而巽用至此已极。极则穷。故曰志穷。以巽志在变坤。凡刚皆宜协于柔。上三爻之巽。虽自六一四始。而下三爻之巽。则至九三终。若以他卦言。九三六一四。孚于既济。原为吉爻。而巽以顺听为本。进退为用。故上下自为一段。若不相系。则九三恰居穷地。此频巽而反取吝也。初言志治。此言志穷。皆主志言。以在内先志。心之所之曰志。而巽顺如风之行。象教政之及。尤先民志。民志之顺。教政乃布。治功乃成。苟违民志。将何有成。故屡称志。明在上之志。必先合其下之志也。九三刚愎自用。有复省其下之志。斯为穷而称吝矣。吝与穷。因与果。吝者终穷。欲其不穷。先须不吝。吝其所行。不独穷其物。且穷其志。则频巽更何为乎。故处刚者贵能柔。居上者贵能下。履贵者贵能贱。席丰者勿吝。多财者厚施。何哉。为欲其不穷耳。
六一四。悔亡。田获三品。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六一四爻辞也。六一四外巽之始。与九三同为中爻。孚于即济。故爻称悔亡。卦内贞外悔。外卦称悔亡。乃吉占也。以原有悔。今亡之。是其德行所致。与九五悔亡相似。九五以乾正位而悔亡。明刚健之达于大亨以正也。六一四以非正而孚于既济。合于中行。则以柔能顺刚。协于顺承之义。推其安贞之德也。所行有获。所为有成。相济之功。人之道也。故曰田获三品。田者以众志从戎。尚武卫国。而先习于田猎。且以供祭祀之需。达祈报之义也。三品者。言不止获其一种。犹所获甚多。足供祭享典礼之用也。而以见上下一德。臣民合力。不独田之为已。因田而昭其事功耳。教政之布。社稷之保。神人之安。邦国之和。皆于田获多品中见之。明六一四悔亡之由来。以其内外克孚。上下共济。如前解卦田获三狐。师卦田有禽。其功又胜之。师比往来。师以众正。故有获。比以朋比。遂有失禽之占。禽犹获也。获即得也。得于心谓之德。得于物谓之功。此六一四所占。以功为尚矣。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一四柔而顺乎刚。外而济于内。率众以就于正。不与九二违。而与九五近。故以有功称。有功者。凡事有成。而首见于田。田者军旅之备。扞灾御侮。保土安民之本。故为功者。不止获多物也。以六一四在两一陽一中。有离明之象。宜其所行有功。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九五爻辞也。九五全卦正位。乾德所见。而巽以乾变坤为志。故凡刚爻。皆逊于柔。将以成其志也。九五正位。而曰贞吉者。即此义也。以上就下。外返内。故孚贞吉悔亡之占。言虽刚健。不失其贞。推乾之德。以达坤。合乾坤之用。故占无不利。以卦初四为柔。刚失其本。以顺变也。乾主大始。坤主大终。巽以乾变坤。而发于初。故无初有终。皆坤之用。巽为乾宫初交于坤。初交者。将以发其端。而自下上者。且达于终。为坤善顺承乾志。以代终也。先庚后庚者。时日所合。与蛊之先甲后甲一义。巽震往来。蛊亦巽在下。得震之用。震巽干支合庚辛。故巽称庚。兼及辛。且用先从容。体巽者。用震。故称庚不及辛。先后各三日。合本日共七日。亦天道本数。由震始见之。故震曰七日得。坤震合为复。曰七日来复。皆此义也。孚于时者。不违于天。天道由时明。天道不违。人事自利。此九五占吉。前后两吉字相应。贞吉者。发于坤。末称吉者。同于乾也。乾志变坤。坤承顺乾。顺变而不失正。此所以全爻皆吉也。能保安贞之吉。自成全体之吉。吉则无不利矣。庚辛五行属金。金善制木。以成其用。木无斧斤。则不克达其用。此义重金。而非相害也。蛊取甲者。木之本德。巽取庚者。木之大用。一体一用。足相证明。如泽火革称己日者。火之本体与蛊之甲一例。在内从体。兼外则赅用。巽以一陽一渐易一陰一。易以变易。必取其相制以变革之。而九五九二。重刚不协。惟求于变。以期其协。此九五以乾正而重贞吉也。以大位而舍初以保其终。此巽顺要旨。进退以时。从违以道。克己以从人。逊志以获利也。
象曰。九五之吉。位中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原乾飞龙在天之象。以志于巽。反取坤安贞之旨。一刚一柔。一正一变。乃合中道。九二失坤正位。仅曰得中。九五得乾正位。而德兼坤。故曰位中正也。中指中爻。正指正位。合而言之。乃中正不二之德。王道无偏之行。此巽九五异于乾也。刚以下柔。上以近众。则九五与六一四接。九二与初六交。各达其用。而成巽伏之义。伏者如物之俯。乐与之亲。而不自用。此九五之吉。由兼中正得之。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巽上九爻辞也。上九终穷之地。巽用之极。与九三同。九三当内卦之穷。上九值外卦之尽。其情甚近似。而上下内外道殊。三爻卦穷于九三。六爻卦穷于上九。其穷同。而中与终不同。中穷者。进犹可继。终穷者。退无可守。故九三虽穷而不绝。上九则绝。行止无当。巽固不可。不巽又将何为。巽在床下。以其迫而离坐。自降于地。图暂安保。而不见客于床上主人。床之上下即位之上下。原据人之位。虽巽伏以退处于其下。仍无以沃人之心。解人之忌。必至丧其资斧。此与旅卦同义。旅以丧资斧而无所归。巽以丧资斧而无所守。一也。进退两难。巽之本用。今进已无地。退又无方。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进。则将谁与保。此占贞凶。贞而凶也。贞者守正不移。非所守而欲守之。即戾于正。是以正而干凶。非正之凶。正于不正为凶。己以为正。人以为邪。己以为贞。人谓之悔。悔而不悟。悟而不速。宜其凶矣。失时之凶。逢天之怒。客于外者。有家可归。非凶也。居于上者。有下为守。非凶也。上九在外而居上。崇高而鄙远。内应九三。两刚相拒。如男无女。如夫无妻。则无可归。无与协。此绝也。穷而绝。欲以贞固自守。是益其灾也。穷地不可暂留。绝地不可偶入。今竟思久居不去。深入不移。安能幸免哉。此贞之为凶也。然巽者以顺正为本。贞非凶。而上九无可顺。失其所就正之位。此贞为凶。床下之地。甯能安居乎。资斧之丧。宁能久留乎。占此者。惟务退去。或幸得免。乃犹进退无主。巽伏以入。谓无为害。而不知穷之灾。谓有可为。而不知变之亟。此顺正者。宜易以顺变。锐进者。宜易以速退。自反以就于正。不失其中。差免于害。否则变在须臾。虽巽伏不欲与争。亦难以见容于人。此爻辞断为贞凶也。
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三称为志穷。上九则为上穷。志穷者。卦用未尽。其志且穷。如已知穷之将至耳。若上九则诚穷矣。而巽在床下。九二反占吉。则以二得中位。上九失中。乃变为凶。是巽之所在地同。而吉凶异。得中则吉者。能不穷也。失中则穷者。无可守也。故九二虽巽在床下。而史巫纷若。无所失也。上九之巽在床下。则丧其资斧。无所用矣。丧其资斧。而占贞凶。明言因守而有失。以正而逢凶。正乎凶者。言贞为正。而上九非正位。正字推作正当讲。正乎凶。犹所贞守者。正当其凶。亦即所守非正之意。自以为守正。而不知早乖于正。愈守愈远于正。则所谓正者。恰成非正之灾。正出于诚。不诚者妄也。无妄之灾。生于不诚。诚正不二。不违于时。此大畜向天之衢。愈进愈大。顺乎时也。无妄则先戾乎诚正。愈行愈妄。此无妄之灾。由于违时。而在人。由于不正。不正之正。惟逢其凶而已。不贞不贞。惟趋于穷而已。天之贞。将以启元也。故先保其正。持其中。不违于时。不二其德。方孚于安贞之道。今上九已穷之时。已绝之地。无正可守。无位可贞。既伏于床下。又丧其资斧。而曰能贞。是自招其凶矣。正字从一从止。止于一为正。今无位而非时。一之不存将奚止乎。止于非一。乃止于穷绝之处。此即止乎凶之谓也。易辞兼多义。常变不同情。上九当变。则正反为不正。贞反为非贞。此九二之巽伏吉。上九则变为凶。九二史巫纷陈。上九则变而丧其资斧。彼九二得中。众所臣事。史巫纷若。喻其多助也。上九已穷。众志离散。资斧且丧。喻其寡助也。有财者众归之。无物者人弃之。此九二为吉。上九为穷。而上九之穷。恰与九三似。九三穷尚在内。犹可望外援。故吝而为志穷。上九则穷已极。内外皆尽。无复相协。故为上穷。言穷在上。而下无民也。此乾上九之象。无位而居高。无民而在上。其危可知。虽欲巽伏。时已不及。此终于凶。不得以贞免也。凡爻辞贞凶者。皆如巽上九之例。非所守而强守之。非其位而强居之。非其有而强得之。皆凶之灾。况巽本逊让为重。不得强守其位。顺。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