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古代医书 > 黄帝内经

下卷 灵枢篇 经别

【题解】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别循行的路线。"经别", 其实就是十二经脉之别道而行的部分,其循行的路线不仅部位深而且距离长--由四肢深入内脏,再由内脏出于头颈。因为本篇主要阐述了经别的出入离合及其走行的路线,所以篇名叫做"经别"。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引,六律建一陰一一陽一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节引、十二经水引、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提要】本段讲人体组成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情况以及学习经脉理论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一陰一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一陽一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六律有一陰一一陽一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一陰一一陽一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十二经脉,对生命的维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它的理论,虽然是初学者开始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但只有一一精一一研医学者才能一一精一一通这门理论。医术粗率的医生认为它很轻易就能学懂,而只有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懂得,要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是多么的困难。现在,为了能更一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原文】足太一陽一之正[1]别入于膪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一陽一,此为一经也。足少一陰一之正,至膪中,别走太一陽一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一陽一,此为一合。成以诸一陰一之别,皆为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足太一陽一膀胱经之经别和足少一陰一肾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足太一陽一之正正,就是指正经,其意思就是说这条经脉并非支络,而是十二经脉在其主要循行通路之外的那些别道而行的部分。虽然它们和其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略有不同,但仍属于正经,只不过是别行的正经罢了。下同。

【白话解】足太一陽一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胭窝之中,与足少一陰一肾经的经脉相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尻下五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于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部分,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行并出于项部,此后再联属于足太一陽一膀胱经本经的经脉,从而使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一陽一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

足少一陰一肾经别行的正经,走行到膝部胭窝中,再别行走向足太一陽一膀胱经并与之相会合,继而向上走行到肾脏,并在十四椎处向外走行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项部,而与足太一陽一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足太一陽一膀胱经与足少一陰一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一陰一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一陽一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

【原文】足少一陽一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一陰一;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一陽一于外眦也。足厥一陰一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一陽一,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足少一陽一胆经之经别和足厥一陰一肝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白话解】足少一陽一胆经别行的正经,在气街部从本经分出之后,就绕过髀部,人于一陰一毛的边缘之中,而与足厥一陰一肝经相会合;其别行的分支,进入季胁之间,然后再沿着胸壁的内侧,入内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由此再散行至肝脏,并向上贯穿心部,此后再向上挟行于咽喉的两侧,出于腮部与颔部的中间,散于面部,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最后与足少一陰一胆经的本经相合于外眼角处。

足厥一陰一肝经别行的正经,从足背部别行分出,上行到达一陰一毛的边缘,而与足少一陽一胆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会与足少一陽一胆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上走行。这就是足少一陽一胆经和足厥一陰一肝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原文】足一陽一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颁顺,还系目系,合于一陽一明也。足太一陰一之正,上至髀,合于一陽一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足一陽一明胃经之经别和足太一陰一脾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白话解】足一陽一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一陽一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

足太一陰一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一陽一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一陽一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这就是足一陽一明胃经和足太一陰一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原文】手太一陽一之正,指地口,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一陰一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太一陽一小肠经之经别和手少一陰一心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指地就是向下的意思,在此是指手太一陽一小肠经之别行正经的走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白话解】手太,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人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

手少一陰一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一陽一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这就是手太一陽一小肠经和手少一陰一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原文】手少一陽一之正,指天[1]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一陽一完骨[2]之下,此为五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少一陽一三焦经之经别和手厥一陰一心包络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指天天,在此是上方、上部的意思指天,就是指手少一陽一三焦经之别行的正经是从人体的头顶部别行分出的。[2]完骨是指耳后的高骨,也就是乳突部。

【白话解】手少一陽一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部,并向下走入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腑,最后散布于胸中。

手厥一陰一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三寸处,由此再人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一陽一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的下方。这就是手少一陽一三焦经和手厥一陰一心包络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原文】手一陽一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脶,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1]出缺盆,合于一陽一明也。手太一陰一之正,别入渊腋少一陰一之前,入走肺,散之太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一陽一明,此六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一陽一明大肠经之经别和手太一陰一肺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散之太一陽一杨上善、张介宾等本作"散之大肠"。本文从之。

【白话解】手一陽一明大肠经别行的正经,从手部分出并向上走行,到达于胸部,之后再沿着侧胸与乳部的中间,别行出于肩髑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进入柱骨,其后再向下走行至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继而再折返向上,联属于肺脏,并沿着喉咙向上出于缺盆部,而最终与手一陽一明大肠经的本经相会合。

手太一陰一肺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行至渊腋穴处手少一陰一心经的前方,由此再进人体内并走行到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进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肠腑,此后它就折返上行,出于缺盆,并沿着喉咙走行,而与手一陽一明大肠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手一陽一明小肠经与手太一陰一肺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

【按语】以上各段,详细说明了十二经别的循行情况。经别,就是正经之中别道而行的部分,它仍属于正经的范围,因。此它与正经一样,都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但除此以外,它还能够联络内脏和体表,并把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起来,因此,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归纳以上各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别循行与正经循行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具有离合出入的特性。每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这种现象就叫做离和出。一陽一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合人于本经;一陰一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不再归入本经,而是和与其互为表里的一陽一经相会合,这种现象就叫做合和人。由此,经别就将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了起来,并形成了六合。这种六合,加强了十二经脉在体内的相互联系,并弥补了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另一方面,各条一陰一经的正经,其循行虽不能完全上达于头面,但通过其经别与一陽一经的联系,,其治疗作用仍可及于头面。所以临床上治疗头面部疾患时,除了可以取用分布于该处的一陽一经之外,还可以取用与其相表里的一陰一经。四总穴歌中之"头项寻列缺"的治疗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一个应用。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