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刘邦逃亡
下面我们要讲一段过去的故事。
在沛县县城,若提起养马的李三,那可是一位有名气的人物,不过对他还有记忆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了。他在城外一面干庄稼活,一面贩卖马匹,但他个子很小,像只猴子似的,因此,走在路上总是被马遮挡着,看不见人影,显得很滑稽。
李三买来小马驹饲养成良马,他在这方面很有一套。他就是靠卖这些良马维持生计的,但没有一点贪心,所以一直很贫寒。他很喜爱马,简直是不顾一切地爱。其爱马之心似乎感染了马,在他像爱孩子般的疼爱下,每匹马都成了宝马良驹。到了秦的末期,县衙和郡衙的官吏都以骑李三的马为自豪,常常说:“这匹马就是从李三手里买来的。”
但是,李三的马很难成为军马。他的马首先是不强悍。相比之下,文官和当地的富豪们乘上李三的马,连人都增添光彩,看起来都像是品格出众的君子。再进一步讲,那些马既不能下地耕田,也不适合驮运东西。因此,也有评价说,那根本就不算是马。他们所讲的理由是:“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为人驮运东西或跑路的。只供有身份的人乘坐的良马,就应该另外起个什么名字。”
“一点不错。”
每当遇上不好的评论,李三就总觉得抬不起头来。他尊重马,像仆人一样伺候马,而且爱得过了头,或许是由于这些,马也有了气派,再也干不成粗活了。借用李三的话说,马本来就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温顺动物,把它们驱赶到战场上,本身就是错误的。
“想要强悍的马,可以到匈奴那里去买嘛!”他常常会自言自语地说上这么一句。
李三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也有几个跟普通人一样的孩子。李三却没有像对待马那样细心周到地把他们抚育好,这应该归咎亍他对抚育孩子没有兴趣。最小的女儿叫娴娴,像小马驹一样机灵。可是,作为父亲的李三却气得不行,甚至抱怨说:“这个丫头怎么没学点马的温顺劲儿呢?”
李三老死以后,大儿子接过了田里的活计,老二则当了长工。饲养马的事业就荒废了。拆掉了马棚,连料槽也不要了。孩子们对先父一辈子痴迷养马已经腻烦透了,连马的气味都讨厌。
李三让孩子们从小就干农活,自己则成了养马迷,根本没有时间照看农田,田里的负担都加在了孩子们身上。李三去世后,他们终于可以把马和马的气味全部轰走,每个人心里都好像清爽了许多。
丧葬仪式全部由经营殡仪馆的周勃承担下来。
“真正悲伤的不是他家里人,而是那个小子呢!”周勃悄声在伙伴的耳边说道。
那个小子,指的是一个年轻人,只见他趴在李家大门口的一根细柱子上,缠着葬礼用的白布,泣不成声,抽噎不止,似乎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悲伤的暴风雨之中,有时一不小心就从上面滑落下来,滑到地上不肯起来,抱着柱脚哭个不停。
这位年轻人就是夏侯婴。
说到夏侯这个复姓人家,原本在沛城是一个蛮有名的大户,由于连续几代闹分家,连袓上本家都分得七零八落了。婴一家在夏侯族谱分支中也排在末尾,因此不能住在城里,便住到了城外别人家一所看庄稼地的小房子里。
夏侯婴从少年时代就喜欢马,也许说喜欢爱马的李三老爷子更为准确些。婴从十三岁起,就整天钻在李三的马棚里。
“我很想雇你,可是我没有雇人的能力。”李三叹息道。
少年的夏侯婴可没有这个打算。他的理由很简单,帮着家里干农活,一有闲空就跑到李三的马棚去帮忙,从没想过要什么工钱。一般人似乎都有种愿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本性,而夏侯婴的这种怪毛病似乎严重得过了头。譬如,李三口吃,夏侯婴也学上了这个毛病。他甚至连李三甩鼻涕的方式都要学。他对李三极为尊敬,最后就好像水滴石穿一样,李三的东西仿佛都流到夏侯婴秉性深处积存起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夏侯婴的个子高得简直无法形容。李三越老个头就越缩,夏侯婴似乎觉得居高临下望着这位师父很不礼貌,和李三说话时总是要躬下身子。
夏侯婴长到二十四五岁还没有成家,靠着到各处的农家给人打工度日,但他和李三的关系却一如既往。有一次,县令买了李三的马。
“顺便再雇个驭手好吗?”
李三说出夏侯婴的名字,县令便雇夏侯婴当了驭手,还让他兼管县衙的马厩。虽说是驭手,却也算是个吏。夏侯婴越发感到李三恩重如山。夏侯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不惜以死相报恩人的风气最为鼎盛的时期。
碰上这样一位自己尊敬的人死去,夏侯婴的悲痛该是多么强烈,从以上的情况也可察知一二。
“让人看见多不好,别哭啦!”
夏侯婴抱着柱子倒地痛哭,李三最小的姑娘娴娴踢着他那偌大的屁股说,意思是让他赶快起来。就娴娴来说,爱马的父亲死了,家里的人也并不那么呼天抢地,唯独非亲非故的夏侯婴伤心得哭个不休,这简直就像是让李家当众丢脸一样。虽说如此,娴娴还是和其他兄妹不同。她并不喜欢怪僻的父亲,但对父亲之死还是很悲痛的,也对兄嫂们的薄情感到十分气愤。为了说给他们听,她才故意冲着夏侯婴的屁股狠狠大骂了一通。
“你在胡说什么?”
夏侯婴站起来猛地打了娴娴一拳。娴娴大感意外。
平日里夏侯婴是很老实的。身为贫家子弟的夏侯婴,对同样身处贫家的小姑娘娴娴,总是像仆人一样地恭恭敬敬,开口必先叫一声“小娘子”。
“你干什么呀?”
“你少摆大派头吧!”夏侯婴说。
“师父在世的时候,看在师父的份上,我一直不吭气。既然师父不在了,就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我早就一肚子气了。在我看来,你们都是师父的仇敌!”
说着说着,语尾都说不清了,最后竟完全被哭声所代替。
葬礼持续了三天。一到晚上,夏侯婴总是把李三的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向他们讲李三的人品是多么高贵。刚开始,他们都对夏侯婴报以冷笑,有的人甚至还想起身离去,但夏侯婴却狠狠地打他一耳光,几乎把对方的嘴都打歪了,又让他乖乖地坐好。
一开始时,娴娴也曾顶过几句嘴。可是,随着夏侯婴讲出先父的往事,她渐渐地觉得先父好像成了另外一个人物,跟自己眼里见到的父亲大不相同。最后,在葬礼结束的那天,她甚至对夏侯婴说:你每天晚上都来,再给我多讲讲。
“你不是李三老爷子的女儿吗?”夏侯婴说,“不听别人讲,难道就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好处吗?一个人怎么会这个样子呢?”
夏侯婴进而又说:“这个家已经没有马的气味,我再也不会来啦!”
家去啦!
令人想不到的是,李三一死,夏侯婴就改换门庭,一头扎进了刘邦的怀抱。
衙门的事一完,他就跟着刘邦到处转悠。李三和刘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但对夏侯婴来说,二人之间的不同根本就无所谓,他对人总能像磁石一样紧贴着不放,似乎总能保持着精神上的吸附力。
“刘先生是多么了不起呀!”
听到这里,娴娴束紧腰,重新盘好腿,口里道:那么,就只好我找你。
娴娴来时,他每次必讲这句话,有时还说:“那个人是天上的云彩,看不清,摸不着啊!”
娴娴却很讨厌刘邦。不仅是娴娴,可以说,沛城的女人没有一个认为刘邦可爱,这个人一年到头只知道在街上东游西逛,爱讲大话,只顾外表,装束打扮给人的感觉也像个乡村里的老太公,满身土气,还是个不爱干活的懒汉;而且贪心不足,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这个满脸胡子的人。
“那么贪心不足,有什么好的?”娴娴说。
“因为贪心不足,这种人才是可靠的。如果什么都不想,那不就成了纯粹的隐士了吗?”夏侯婴说。
衙门休息的时候,夏侯婴就会让刘邦坐上衙门的马车。这是一种渎职行为。然而县令高坐在云端之上,根本不知道刘邦乘坐自己的马车。无论是身为县吏小头头的萧何,还是比萧何低一级的曹参,他们都是刘邦的小兄弟,对此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为什么要跟父亲学养马呢?”娴娴还责怪过夏侯婴。
夏侯婴早就成了一个相信天命的人。他说:自己亏得李三老爷子的关照,才懂得了有关马的一切。又幸亏懂得了马,才能伺候刘邦先生。这正是老天爷安排的嘛!
“你不是县令的马夫吗?”
娴娴说:县令才是你伺候的主人,不该是刘邦吧。你从刘邦那里拿过一文钱的俸禄吗?反倒是拉出自己的马,让那个一文不名的刘邦高高兴兴地享用,不就是仅此而已吗?
“你说什么呀!”夏侯婴说。
“我是士嘛!”
“士?”
对于娴娴来说,这可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贫寒农家的儿子,怎么会是士呢?
“我可不是在开玩笑。一点都不错,你眼前这个夏侯婴就是一位士。”
话虽这么说,刘邦这个人的确还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竟能使夏侯婴这些人具有了士的意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告诉你,士是全凭自我感觉的,讲的是能自主选择主人的人。对于县令来说,我只不过是个马夫,可是伺候刘邦先生的时候,却是名正言顺的士。为什么呢?我并不觉得是自己选择县令当主人的,却是自己选择刘邦先生当主人,所以我才是士。今后,我会作为士而生,作为士而死的。”夏侯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以下的故事,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当刘邦还是个地痞无赖,在沛以外的地方也还是个无名鼠辈时,为了消磨时间,在县衙里舞刀弄剑,嬉戏打闹,结果误伤了夏侯婴。县令就想借这个机会把刘邦抓起来,让被害人夏侯婴提供受到刘邦伤害的证词。岂料,夏侯婴为包庇刘邦,死也不肯开口,为此被判伪证罪投入监牢,还受到鞭笞之刑。尽管坐了一年多的大牢,他却没有叫过一声苦。夏侯婴的确是一位士,因为士以外的人是不会具有这种伦理意识的。
就在这期间,出现了秦末天下大乱的局面,夏侯婴便追随刘邦四处奔走。没过多久,形势一变再变,刘邦竟因此当上了汉中之王,进而又占领了关中,此后这位夏侯婴又被列为侯,但他本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仍然扬鞭驱马,从未离开为刘邦驾车的位置。
娴娴则一直待在夏侯婴的老家,侍奉他的老父亲。
这并不等于已经结了婚。在当时,连一般平民百姓嫁娶的仪式都有了固定的繁琐模式,而关键人物夏侯婴的意愿却并不明确。他的老父亲也不知该怎样做才好,结婚仪式根本就无法操办。夏侯婴却一直在随同汉军转战他乡。
不久,住在沛城郊外丰邑刘家的刘邦家人一老父亲和妻子儿女,由王陵的秘密部队接到汉军,娴娴也要求跟这家人一起到了汉军的所在地。汉军当时正在往西行军的途中。
“小娘子。”夏侯婴还同过去一样,像称呼主人家姑娘一样叫她。
“这人为什么不娶我呢?是因为目前正处于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吗?”娴娴想。
可是,军中也有带家眷的。有这种情况的士兵比将军还多。他们以前都是流民,那些家眷也吃军队的粮饷。因此,夏侯婴将娴娴放在军中并没有什么不自然之处,不过,毕竟会对夏侯婴的工作带来一些负担。因为他是驭手,总要和刘邦在一起。驭手独身是最理想的。
关于驭手这件事,娴娴觉得很奇怪,夏侯婴竟然还在干这种差事。根据在沛听到的传闻,夏侯婴已经位列侯的身份,但娴娴遇到他的时候,只见他正夹在两匹马之间洗脚,那个姿势十分可爱。
“小娘子!”他吃惊地喊了一声,这声音正是从马肚子下面传出来的。夏侯婴从两匹马中间走了出来,娴娴向他问道:“你不是列侯了吗?”
“是列为侯了。”、夏侯婴只讲出了事实,并不表示对此兴高采烈。
“以侯的身份当马夫?”
“是马夫嘛!”看样子,他是想说一辈子都当马夫。
“娴娴,你干什么来了?”
“我?”娴娴冷不防冒出一句:“是想给你生儿子才来的。”
兵士们已经围成了一道人墙,听到娴娴的这句话,不禁哄然大笑起来。
“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因为夏侯婴回答得一本正经,那些士卒里甚至有人捧着肚子笑得直不起腰来了。人人都喜欢夏侯婴。就在这时,刘邦出现了。
“那是你媳妇吗?”
刘邦说话时,一直在上下打量着娴娴那优美的体形。夏侯婴知道刘邦好色,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若说不是自己的媳妇,刘邦就会霸占这小娘子的。
“是我媳妇。”夏侯婴慌忙说道。
“我可没听说你有了媳妇。”
刘邦耷拉着下嘴唇回头看着夏侯婴。每当产生喜欢的念头时,他总是这副模样。夏侯婴赶忙将认识李三老爷子以来的情况说了一遍。
“噢。”
刘邦天真地笑了。在这种场合,明明心里已燃起某种欲望,却仍能十分自然地展露出这种笑容,这就是刘邦的本事,也许他就是具有一种像大海一样广阔而率真的胸怀。
“要说是养马的李三,我还记得。是他的女儿吗?……不过,你的脸蛋,”刘邦望着娴娴说,“我还没从窗户里偷看过。”
所谓从窗户里偷看,就是指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那些伙伴们一起挤到窗户底下偷听里面说的悄悄话,这是沛当地的一种婚礼习俗。刘邦所说的意思是:没听说做了新娘嘛!
夏侯婴慌了神,抓耳挠腮地说道:“这事还没办。”
“这么一个黄花闺女总是独守空房,可太显眼了。”
刘邦故意弯下腰,凑到娴娴跟前,像看新鲜水果似的仔仔细细地端详了个够。
“快办吧!”是说快点办喜事。
“现在刚好是仲春季节嘛。”
刘邦挥舞手臂,比画着天空和原野。的确,正是天地之间春意正浓的季节。说到婚礼,那是很花费时间的,不过自周朝以来,帝王们就规定农民在仲春季节里结婚可以不举行仪式。男女只要相会,当场就可以成为夫妻,所依据的理由是,仲春时节连牲畜都是要发情的。刘邦说的就是这个。
“娴娴啊,从今晚起,你就是夏侯婴的媳妇啦!”
刘邦像只公鸡一样迈动双腿,又往前凑了凑,脸都贴到娴娴的耳朵垂了,说完这句话之后,他立即有如洗心革面般换成了另一副表情。当娴娴抬起头时,眼前已不见了人影。
“现在明白了,他确实是个阿婴该紧紧跟随的人。”
娴娴心中不禁有些茫然,也感到总箅一块石头落了地。
到底是仲春季节。滔滔黄河奔腾着向东流去,让人心旷神怡。倘若在秋天看着河水,甚至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眼前一片雾雷弥漫,连星星都看不到几颗。
夏侯婴和娴娴远离大军扎营的那些村落,坐在一片未开垦的高地上。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草芽儿含着露水,但夏侯婴把冬天穿的皮衣垫在下面,二人并未被打湿。这件裘衣是夏侯婴从士卒手里分来的掠夺品。说起掠夺品,娴娴也穿着一件深绿色的绢织上衣,那是夏侯婴在士卒们中间随便转悠时分到手的。衣服的袖子比胳膊长出一尺多,下摆也长得拖到地上,领子是黑色。在当时,男人不穿内裤,女人不穿内裙,交合很方便,据说那时男女间的故事要比后世多得多。
夏侯婴是个大汉,像西方胡人那样盘腿而坐。娴娴撩起下摆坐在夏侯婴的腿上。因为个子小,看起来她很像是一只蝉停在树上。说到蝉,娴娴小的时候是捉蝉好手,黑夜里,她点上火把捉过那些翅膀透亮的蝉。
远远望去,一堆堆的篝火像点缀在大地上的星星,沿着河流连成一长串。
“脖子真细……”
在夏侯婴两条大腿根处缩着身子的娴娴,平常总是亮着嗓门说话,简直就像夏末吱吱叫个不停的蝉一样不可捉摸。夏侯婴对她喜爱得好似发疯一般,不过举动上表现得并不是很激烈。
“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那一瞬间,夏侯婴想到自己已经完全进入娴娴体内,故作镇定地说出了这句话。娴娴则把脸埋进了夏侯婴的心窝。所谓早就盼着这一天,是说自己终于可以为李三老爷子生个外孙了。
“世上的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李三老爷子通过马教我明白了这件事。我只能以追随刘邦公,了此一生。”
“这个人,这种时候,在说什么呀……”
疼痛与甜蜜交织在一起,在强烈的眩晕般的感觉中,娴娴脑海中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开始对先父有所理解了。然而若在平素,她说不定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说出一大堆反驳的理由,比如因为先父的那种癖好,孩子们都在跟着挨饿。为了几年才能培育出的几匹马,要花费多少劳力?还要浪费农田,种上可做饲料的草本植物,这值得吗?如果有工夫做这种事,还不如扛长工给别人种田,对养家糊口还会有不少帮助。然而此时此刻,夏侯婴的声音听起来却像轻轻敲打按音阶悬挂的石罄一样,有一种甜蜜悦耳的韵律。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对夏侯婴来说,这种自言自语也是出于一种需要,是为了从头脑中排除掉自己正在进行淫欲之事的意识。然而他最后还是迸发出一种像是从大地深处喷发出来的感觉,随后便烟消云散般化为平静了。第二天早晨,夏侯婴把娴娴带到吕氏跟前,郑重其事地致上谢辞说:虽然成了我的妻子,但还是希望夫人让她做些擦桌子扫地之类的活儿。
吕氏,名雉,字娥妁,不用说,正是刘邦之妻。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乃是单父(山东省境内)乡间豪绅吕公的女儿。
因为刘邦在遥远的汉中做了汉王,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王后。不过,她依然过着农妇的生活。直到前不久,她还依旧是沛县丰邑中阳里靠种庄稼地过活的刘家的小儿子媳妇,在大嫂的支使下,终日忙着干农活和烧饭等家务。刘邦一直不在家。当传说她丈夫当了盗贼的时候,她就被说成是强盗的老婆。听说刘邦当了将军,丰邑的人们对她的态度才有了一些变化。可是,只有大嫂的态度一如既往。大嫂把她当成一个累赘来对待,当奴婢来使唤。吕氏对此记恨在心,很久以后都没有忘记。
看到吕氏的人,都为她那一头如漆一样乌黑锃亮的浓密头发而惊讶。在当时,头发浓而黑,乃是美人的首要条件。因此,在稍微阔气一点的人家,妇女装饰上假发被看做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对吕氏来说,可怕的人唯有大嫂一个。
“总有一天,我要让她好看!”
吕氏心里一直抱着这种念头。她的性格颇有酷烈之处,而在这个时期,对于她身上的这一特点,不仅别人未发现,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在她内心深处,对其他人统统都视如草芥。例如,王陵的秘密部队为救刘邦一家,来到沛县丰邑中阳里的时候,大哥大嫂二人当然都想跟她一起前往。刘邦家族的人留在中阳里是很危险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项羽抓去做人质。
可是,当大嫂两手抓住车要坐上来的时候,吕氏却把她推了下去。
“与大嫂有什么关系?”
吕氏叉着腿站在车上,接下来甩出的一句话是:就在中阳里待着吧!又说:待到死吧!别觉得自己了不起!说完即扬尘而去。娴娴当时就坐在同一辆车上。
“真是个不通人情的女人。”
娴娴心里想道,却不能明显地表露出这种心情。吕氏过去是流寇盗贼的老婆,如今已是风风光光的王后了。
吕氏对自己身边的人爱之甚深,不仅对自己的骨肉偏爱,甚至奴婢也喜爱有加。说到娴娴,当初吕氏并没有把她放在眼里,但当她不久成为夏侯婴的妻子,并对吕氏表示出侍奉的姿态时,吕氏立即就疼爱有加了。
有一次,吕氏送给娴娴一只带玉的簪子,似乎是刘邦在什么地方掠夺来的,怎么看都是王妃头上所用之物。
“你也是侯的夫人嘛!”
吕氏这样一说,尚未脱去小姑娘气质的娴娴抖动着小小的身躯笑了起来,自己不是养马人的女儿、马夫的老婆吗?以她的感觉来讲,无论找出什么理由,夏侯婴都没有位列为侯,更谈不上自己是侯的夫人。行军仍在继续,女人们个个都像泥人似的,跟在行军队伍后面整日赶路。娴娴跟着行军时的那一身装束比哪个女人都脏,打个比方说,就像泗水河畔异族的妇女捉小鱼时的那副模样。
有个人受刘邦之命在照料着刘邦一家人,他就是审食其。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
他是刘邦在沛终日游手好闲时成为刘邦党羽的,那张脸像树节一样总是绷着,与这副威严的形象相反,他却从不喜欢逞威风,反倒更喜欢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在沛的时候,一有大规模的丧葬仪式,开殡仪馆的周勃必定要叫上审食其前去帮忙。另一方面,审食其又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当刘邦因吕公的好意娶了吕公的女儿时,他就曾说过:“刘公这回也成了堂堂男子汉啦!”
刘邦当时只不过是个无名的地痞无赖,审食其对刘邦因吕氏而沾光感到非常高兴,每次看到刘邦都喜极而泣,连一向不务正业的刘邦也感到很为难。在一段时间里,沛城人见到这位审食其从对面走过来,就会赶忙逃进旁边的小巷子里躲开。刘邦举兵的时候,周勃说:“一定要把审食其也算上。他是长子,可能不愿出来,但我有办法说服他,总会有用场的。”
这位开殡仪馆的人,可能就是知道审食其善于办丧事吧。
审食其在汉军里当了个押运粮草部队的小头头。吕氏等人来到军旅行列之后,刘邦就让审食其当了照料她们的总管,在这些方面,刘邦还是很识人的。这位专爱帮人办丧葬仪式的审食其,后来当了辟阳侯,又过了许多年,竟做了汉帝国的宰相。
以上都是汉军占领项羽都城彭城之前,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在这个时期——攻陷彭城之前,刘邦和汉军简直像乘着彩云,奇迹般地神速东进。
前面已经说过,仅六万人的汉军,由于有各方的王侯军和流民军争先恐后地加入,一下子猛增到五十六万人。
前面还提到过,楚项羽率军北征,其都城彭城只留下少数守卫部队,已近于一座空城。
我们在前面也还讲过,项羽接到这项十万火急的报告,就像弹篑一样跳了起来,从附近一带凑足了仅三万人的兵力,紧急赶往彭城,一仗就将彭城攻陷,再一仗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五十六万汉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
刘邦落荒而逃,死死抓住马车,夏侯婴不停地挥鞭纵马急驰,在一团漆黑之中逃命而去。
所谓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四散逃走的五十六万兵将,都把项羽当成了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对项羽的恐惧心理,许久许久都未能消除。
那些一度参加汉军的自称或被称为王侯的人,也都一边倒地归顺了项羽。他们伏身跪倒在项羽面前,口里连连赔罪说:再不敢背叛大王。项羽也因为正值紧急时刻,放过了这帮投降的人,让他们扯起楚军的旗号。正因为如此,刘邦和项羽的人数来了个大翻转。
属于刘邦嫡系的六万汉军也四散奔逃,一边逃命,一边还在各自寻找刘邦。听说刘邦向北逃去的人,就一路向北急追;听说向南撤去的,就朝南面的睢水方向拼命奔逃。情报混乱,很多人在二者之间徘徊,有超过两万的人拿不准逃跑方向,白白断送了性命。
“韩信就在南边,在睢水附近。”
刘邦听到这一消息,沿途收拾残兵败将,朝南逃去。
的确如情报所说,韩信在睢水河边的湿洼地带布下了一个小小的军阵。
在刘邦眼里看来,韩信简直就像一尊巨大的神像。可惜的是,韩信再怎么值得信赖,他手下也只有五千士兵。
而四十余万的项羽大军正朝韩信这支小小的队伍杀将过来。
“大王,快逃吧!”
韩信大声喊道,又对刘邦说:臣将在睢水一线进行抵挡,争取赢得大王您足以脱身的时间。然而项羽一方却并不等待。楚军杀了过来。韩信一战再战,终于抵挡不住,全线溃败。兵士们只有跳人身后的睢水。
由于刘邦逃脱得早了一会儿,故而夏侯婴能用船把马车载运到对岸。在这睢水之畔,他们与由审食其保护南下的刘邦老父亲、妻子儿女等碰到了一起。夏侯婴也老远就看到了自己的老婆娴娴。但他没有召唤妻子,而是驾着载着刘邦的马车,顺着岸边的斜坡向下飞跑。刘邦始终是惊魂未定。
“有船吗?有船吗?”
刘邦在岸边连声大叫。夏侯婴无言以对,船可不是能叫出来的。他指挥刘邦的士兵找船。审食其保护的吕氏等一行人也在找船。在这会儿工夫里,士兵们在两伙人之间跑来跑去,很快就捜集来几只船送到刘邦脚下。夏侯婴先将两匹马赶了上去。
“王还没上船,怎么就让马先上去啦?”
刘邦张大嘴巴在喊,分明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令人感到有些滑稽。夏侯婴佯装听不见,继续把两匹马的腿一条一条地绑到木桩子上。大王能平安脱逃,不是唯有靠马的四条腿了吗?
刘邦背后传来了楚汉两军激战的厮杀声。
吕氏那一伙人,由审食其给找到了船,实际是娴娴在芦荡中间弄得满身泥,转来转去找到的一只船。她向外拖着船,水都浸到了腰间,心想:不碍事吧?那天夜里夏侯婴留给自己的东西,不会因为身体受凉而掉下去吧?
水岸边那些芦苇根部的泥,不知为什么,看上去都是发紫的颜色。
“这个颜色真讨厌。”
娴娴一边拖船一边冒出这么个想法。这个女人好胜心很强,可是无论做什么事时,都会有感叹像气泡一样冒出来。紫色被认为犯朱红,是人们所不喜欢的颜色。
仔细观望唯水的主河道才发现,河水竟是泛黄的颜色。这种黄色娴娴也不喜欢,觉得好像还是故乡沛河的水更为清澈,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此刻已有些暮霭朦胧了。
两伙人先后都到了河面上,但因为靠近岸边的河水流速很急,吕氏的那只小船一下子就被冲到下游去了,这时由审食其和娴娴划桨摇橹,吕氏不经意间往四下里看了一眼,口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她把长子和长女忘到岸上了。
“返回岸边!”
审食其当即作出决断,并示意娴娴。娴娴点了点头,换了一只手把桨,逆水向上游划去。
“怎么会有这种事呢?”
娴娴心想。吕氏做农妇时就养成了习惯,总是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从不想让别人看管,因此,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两个孩子未上船。大家都在一心忙活自己分担的任务。审食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内心甚是紧张,甚至感到脸都要胀裂了。河对岸已经能看到楚军骑兵的影子。
“不过,有点不对劲吧?”
娴娴想到了一件事,赶紧告诉给审食其。那一儿一女早就不在吕氏身边了。她模模糊糊记得两个孩子似乎已经跑上了刘邦的那条船,不过并没有太往脑子里记,因此,她也拿不准。
“要像你说的那样就好了。”
审食其嘴里嘟囔着,手中抓着缆绳头跳到了岸上。大家把吕氏和老父亲留在船上,一起在岸上四处寻找,就在这时,楚的骑兵如潮水般出现在眼前,连同船上的吕氏和老父亲,众人全部成了俘虏。楚兵马上就知道了捉获的这些人的身份。
“这真是该死啊!”
审食其心中只有叫苦。既然被当成了人质,今后肯定会成为刘邦的累赘。虽说如此,却也不能劝说刘邦的老父亲和妻子一死了事。
夏侯婴那边,则对事情的经过全然没有一点印象,不知道太子和公主怎么会跑上自己这条船。上船的时候,人们都像疯了似的在岸边四处乱跑,可是这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却没有人照料,只在那里不知所措地掩面而泣。
不是刘邦一把揽在怀里,把他们抱上船的吗?
刘邦本人则正待在搭载到船上的马车里,咬牙切齿地注视着远去的岸边。从他那焦急的样子来看,船速实在是太慢了。刘邦那张大脸仿佛是涂了一层黄土,没有一丝血色,只有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不停地眨动。不过,他没有朝两个孩子看过一眼。
这一天,风刮得很猛。在刘邦他们向中流划去的时候,风沙漫天飘舞,对处于败势的汉军实在是有如天助。风越来越猛,直刮得天昏地暗,这种天气使逃离战场的刘邦躲开了楚军的视线。
“这可太好啦!”
刘邦内心十分感激风伯的帮助。他从年轻时起就总会碰上这种好运气。由于大风的缘故,河水被吹得波浪翻滚。船身很小,被一辆马车挤得满满的。
当时的马车,还是古代的样子,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左右两个车轮的上方安装一个粗糙的类似大木箱的壳子。严格地说,也不是箱子,只是一块半张床大小的平板,上面装有扶手(似乎应当叫横木)。两旁的橫木叫较,前面的横木叫轼。
车上没有座位。乘车的人都要站着,用两匹马拉车,但由于不停地上下颠簸,乘车人不得不用一只手紧紧抓住车较。
车板只有半张床大小,乘车人和驭手都站在同一块平板上。即使称做驭手台,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台子。
驭手一只手抓住两匹马的缰绳,一只手——着鞭子,因为两手都占着,无论车怎么摇晃,也不能扶车较或轼,只有始终用两条腿保持身体的平衡。
尊贵人物的马车总是平平稳稳地缓缓前进,平日里是可以的,可一旦碰上不得不急驶的情况,驭手就成了杂技师。若是技术差的驭手,自己都会前仰后合地从车上掉下去,严重时还会被车轮碾死。因此,无论是尊贵人物的座车,还是沙场上的战车(结构近似上面提到的座车),若是没有好驭手,连高贵的乘车人自身的性命都会搭上。
就这一点而言,夏侯婴的驳术是很了不起的,只要坐上这家伙的车,连刘邦都觉得尽可放心。
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在船头那边,弯着身子抓住船帮。大个子夏侯婴蹲在他们背后,一个劲儿地找话说。
小女孩生于十三年前,小男孩生于十年前。小女孩后来被称为鲁元公主。
小男孩名字叫盈。后来成为汉帝国的第二代皇帝,称为惠帝。
刘邦对这个男孩根本就没寄予任何期望。
他还常常跟人说:“那小子不成器。”
刘盈长得比姐姐鲁元还俊俏,皮肤白皙,眼眉和睫毛都很浓密。只是脸盘显得单薄,长得不丰满,下巴尖细;性情脆弱,容易伤感,对什么事稍有感触就会偷偷流眼泪。这个小男孩心地十二分地善良。
“所谓仁弱,就是他那个样子。”
刘邦到了多少年之后也还这样说,有一段时间还想要废掉他的太子地位,但在老臣们的进谏之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所谓仁弱,人们还没有听惯这个词儿,指的是像妇女那样的慈悲心肠。与“仁强”一样,都是当时的口头语言。
在小船前进的过程中,夏侯婴开始盘算起下一步的问题,他想:照现在这个样子,即使到了南岸不也是亳无办法吗?对岸也是楚地。那里是敌人的地盘,没有一个人会救刘邦。
“逃跑的方向搞错了。”夏侯婴心里得出了结论。
与其南下,还不如调头去远在北方的沛,那儿若有危险,就转往刘邦当流寇盗贼时代建有山寨的砀(江苏省杨山县南),如此岂不更好?那里还有刘邦的老熟人。
夏侯婴并非是个有智谋的人。自他舍身追随刘邦以来,一心只为刘邦着想,自然也能想出一些办法来。刘邦则拿不出任何办法。
他总是需要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倘若有人绞尽脑汁说出个什么办法,刘邦马上就会采用。当有多人献计献策的时候,就选择其中的上策。这种选择能力,刘邦还是有的。而刘邦最大的本事,恐怕还在于他具有一种让人总是乐于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格魅力。然而,当此关头,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也就只剩下夏侯婴一个人了。
夏侯婴向刘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向北?”
刘邦不由得大声叫了起来。这不等于要返回对岸的战场上去吗?只有闯过北岸烽火连天的战场,才有可能到北方的沛一带去。
“幸亏有老天保佑,趁着天黑,可以往下游跑得远一些,再登上北岸,迂回向北快跑,那里楚兵可能也很稀少,这样总还会有办法的。”
采取这个方案需要有勇气。但是,除了死里逃生这一条路之外,可能再也不会碰到什么新的机遇了。
“阿婴,就照你说的办吧!”
这种表现正是刘邦的长处。夏侯婴也因自已的方案被接受而大为振奋。他们在黑暗中顺着睢水而下。
这时,夏侯婴一直期待着能遇上吕氏一行人的船,但最终还是未能见到。因此,夏侯婴心乱如麻,冲着刘邦说:“还是找找吧!”
“不用管。”
对于刘邦来说,吕氏怎样都没关系。这不是薄情,而是在这种场合,对于汉军来说,自己能保全性命才是第一等的大事,纵使吕氏得救,自己却丢掉性命,那也就一切都完了。
“他们有审食其跟着。”
刘邦这句话仿佛是在说给自己听的。的确,有审食其这个独撑一面的人跟随,总会有办法的。
他们趁着黑夜重新登上北岸,一路向北逃去。
后来可就苦了。哪怕看到前方有一只火把,他们也会惊恐万分,急忙改道而逃,真可说是草木皆兵。天一亮就得把马车赶进树林之中,躲在草丛里打个盹儿。
从唯水北岸到沛的距离,按现今日本的地理来说,就是从熊本到福冈那么远,但因为只能在夜间行动,所以要走好几天。
途中与楚军遭遇过几次。每次都是不战而逃,但每一次都会减少几名护卫亲兵。当初随行的有十几个人,而当接近沛县时,车子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了。
“阿婴,只有你靠得住啊!”
刘邦也感慨良深,声音简直就像屠宰场上的病马在临死前发出哀鸣一般。夏侯婴想到没有眼前这位首领就活不下去,立即激起无比的勇气,仿佛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凭着历练的感觉,他早就心如明镜般地预料到了危险,只是在草丛伏地打盹时,才会偶尔闪出一个念头:“娴娴不会有事吧?”
然而转念又一想,担心也没有用。
当一步步接近沛附近时,他才知道,不要说老家那里,连这边城内外也全都是楚军了。
“阿婴,这是怎么回事嘛?”
刘邦绝望之极,又变成了一个孩子,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对好欺负的孩子咧着大嘴叫骂一样,申斥起夏侯婴来。对于夏侯婴来说,这种感觉也不算很坏。
夏侯婴过去一直相信自己比刘邦机灵,但此时此刻却要用心深思了。虽说沛附近到都处是楚军的刀光剑影,但毕竟还有许多亲戚和熟人,敌我双方的情况都容易掌握。
“干脆到下邑(江苏省砀山县东面)去吧!”
“去哪儿都行。”
刘邦嘴上唠唠叨叨地抱怨,但最后还是得听夏侯婴的。根据夏侯婴听来的消息,下邑那儿也有自己人。那些人为了参加汉军攻打彭城的战役,从单父(山东省境内)动身赶往战场,途中听到败战的消息,便在下邑驻扎下来。那是一支极小的队伍。首领的名字叫吕泽。
吕泽是刘邦妻子吕氏的长兄,跟随刘邦从关中出来之后,中途在故乡单父招兵买马,采取了单独行动,因此没有赶上彭城陷落,现在这却成了一大幸事。下邑是吕泽之父吕公多年居住并广施恩德的地方,对于吕泽来说,不是个危险的地方。
“吕泽兄在那儿吗?”
刘邦颇有点扫兴。
在汉中时,刘邦曾十分慷慨地大施封赏,像驭手夏侯婴位列侯爵一样,吕泽当然也被封为侯,称为周吕侯。而当初身为汉王的自己,如今竟要只身前往乞求吕泽的保护。
倘若这位不是吕氏的长兄,也不至于心情如此沉重,不过其中确实有些微妙之处。
夏侯婴在这些细微之处还是蛮机灵的。
“让周吕侯防守下邑,大王到西边的砀去,躲进沼泽地里,再迅速派人到各地召集残兵败将。砀这个地方,再怎么说也对大王有很深的缘分嘛!”
“阿婴,你的智谋真可以比得上张良啦!”刘邦第一次露出了笑脸。
从沛前往下邑,必须绕道西南。
通过沛附近时,二人连大气都不敢出。
不过,由于夏侯婴到处收集情报,还是让楚军知道汉王逃到了这一带,他们便开始加紧搜索。
有时,连夜里也不能行动了。
最后终于脱离了危险地区,来到通往西南下邑的大道,刘邦才好不容易恢复了正常人的脸色。这一带是典型的冲积平原,真正是一望无际的平地。
他们开始大白天驾着马车赶路。
这件事惹出了麻烦。在接近下邑的时候,迎面来了一队百人左右的楚军,有步兵,也有骑兵。
“阿婴!”
刘邦惊恐万分,抬起两只胳膊紧紧搂住了夏侯婴的脖子。
“没关系。”
夏侯婴说。此时,他被刘邦搂得气都要上不来了,心里反而更踏实了。夏侯婴扬起长鞭不停地抽打那两匹马。那个时代的鞭子梢上带有一块铁剌。用力抽打,马的屁股就会被打伤出血,因此平时夏侯婴轻易不用鞭子。
“东!”
夏侯婴大吼一声。这是马的名字。这两匹马是夏侯婴走遍良马产地关中才弄到手的,一匹取名叫东,另一匹取名叫西。夏侯婴叫完东,马上又叫西。正所谓“良马不待策綴(鞭上的铁刺)而行,驽马虽策綴之而不进”,夏侯婴的马因为被鞭子抽打而受惊,发疯似的奔跑起来,但因夏侯婴连连呼唤自己的名字,或许由此知道事态非比寻常,不待鞭打,一直跑了下去。夏侯婴不再使用鞭子,而是不停地吆喝马的名字。只吆唤名字,两匹马就撒开四蹄一路飞奔下去。
刘邦紧紧抓住右边的车较。小小的盈和姐姐则紧紧抱住左面的车较。
楚军吃惊地让开道路,马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之后,才有人注意到车上一脸美髯的那个人就是刘邦。
他们尾随车子扬起的尘土,开始追赶。箭飞了过来。刘邦绝望了。
然而,就刘邦的本性来讲,这种绝望不会真正往心里去,却在紧要关头像火一样冲上头顶。
不久,马跑累了,车轮滚动的速度慢了下来。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孕和他姐姐坐在车上。刘邦注意到这一点,立即抓住盈后脑勺的头发,将他扔到车外去,接着又拽开死死抓住车较的女儿的手,将女儿也丢到车下面去了。
夏侯婴惊呆了,急忙将车停住,跳下去拉起二人,又扔到车上来,继续奔跑。
“阿婴,别乱来!”刘邦火了。
“扔掉孩子是有考虑的。”
“什么考虑?”
“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
刘邦的行为,从古代中国的伦理观念来看,无可厚非。无论是儒家学说诞生以前还是以后的伦理观念,全都是以父母为根本,子女不过是枝叶,孝的思想永远是以父母为中心。如今是父亲有了危难,子女不能视若无睹地待在车上,可能的话,应当自己主动跳下车去,方能称为孝道。刘邦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帮助两个不想跳下车的孩子尽孝道而已。说得露骨些,只要老子尚在,多少孩子都能生出来,而身为老子的刘邦却是不能再生出一个来的。
刘邦反反复复地扔了好几次孩子。
夏侯婴也反反复复地停车,拾上来好几次。
终于,刘邦像扔球一样把刘盈高高举起,用力扔到飞驰而过的道边的田地里。夏侯婴立刻停住车。
“不准停车!我斩了你!”
刘邦把手放到剑柄上,但夏侯婴仍飞快地跳下车去,抱回刘盈,再次策马向前奔跑。刘邦再也无能为力了。如果杀了夏侯婴,就无法让马车飞跑了。
他们好不容易才跑到了下邑,见到了吕泽。
刘邦对夏侯婴绝对信任,但在吕泽面前却判若两人,装腔作势,全然像个大人物一样步履悠闲地走到吕泽跟前,搂着他的肩膀说:“你平安无事,太好了。”
他对吕泽的幸运表示高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刘邦在短短半个时辰之前还狼狈得数次扔掉孩子。
“在彭城,我们做的事情有些太大意了。”
刘邦面带微笑,口里说要到碌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两眼却盯着下邑的城墙说:“那些城墙太低,很不坚固。干脆你也来砀吧!”反倒像是在施恩于人了。刘邦身后除夏侯婴之外,再无一兵一卒。
内兄吕泽有一千左右的士兵。优势与劣势完全颠倒了。当此之际,吕泽可以有两条路选择,一是杀死刘邦而自立,一是捉住刘邦献给项羽请赏,无论哪条都很自然。吕家本来在单父就是自成一体的一小股势力,并不是刘邦的属下。
不过,吕泽还是被慑伏了。
吕泽已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他和妹妹吕氏全然不同,头发稀疏,根本盖不住他那个像烂瓜一样的小脑壳,嘴唇向上翘起,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只要有人煽动,保不准会干出什么事来,虽说如此,他也不是那种自己就能想出毒辣招数的人。
刘邦就像用自己宽大的衣袖把小个子吕泽裹挟起来一样,直接指挥起吕泽的兵卒,而把吕泽放到了犹如客人的位置上。
他们都到了砀。
说到砀这个字,与荡同音,是水随意流动的意思。
就像字义所讲的那样,这一带有许多河流,泛滥的河水就原样形成沼泽,干燥的地方就变成了丘陵。丘陵之中有一座砀山,砀山北边有芒山。这些数不清的沼泽如果利用得当,在御敌方面比城墙还要方便,刘邦过去当盗贼逃进这里的时候,秦朝的县官就感到十分棘手。
刘邦在这里潜伏时,流散到四方的自己人就渐渐聚栊过来。
在这段时间里,萧何一直留在关中。
“只要有他在,就总会想办法给我送士兵来的。”
刘邦想到了萧何,尽管如此,他还是提不起精神来。所有士兵都丢掉了武器,将军们也失去了战马,根本算不上军队的样子。一天夜里,当周勃、夏侯婴、卢绾等这些自沛起兵以来一直不分彼此的人共聚一堂之时,刘邦颇显沮丧地环顾所有这些在座的人,说道:“一个个都是不管用的无能之辈。”
他表情认真地发出感慨:这实在不是可共谋天下大事的班底。然而周勃等人却并不觉得受到伤害。相较之下,看到眼角含泪、彻底灰心丧气的刘邦,每个人都莫名其妙地感受到了一种亲爱之情。
在沛县县城,若提起养马的李三,那可是一位有名气的人物,不过对他还有记忆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了。他在城外一面干庄稼活,一面贩卖马匹,但他个子很小,像只猴子似的,因此,走在路上总是被马遮挡着,看不见人影,显得很滑稽。
李三买来小马驹饲养成良马,他在这方面很有一套。他就是靠卖这些良马维持生计的,但没有一点贪心,所以一直很贫寒。他很喜爱马,简直是不顾一切地爱。其爱马之心似乎感染了马,在他像爱孩子般的疼爱下,每匹马都成了宝马良驹。到了秦的末期,县衙和郡衙的官吏都以骑李三的马为自豪,常常说:“这匹马就是从李三手里买来的。”
但是,李三的马很难成为军马。他的马首先是不强悍。相比之下,文官和当地的富豪们乘上李三的马,连人都增添光彩,看起来都像是品格出众的君子。再进一步讲,那些马既不能下地耕田,也不适合驮运东西。因此,也有评价说,那根本就不算是马。他们所讲的理由是:“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为人驮运东西或跑路的。只供有身份的人乘坐的良马,就应该另外起个什么名字。”
“一点不错。”
每当遇上不好的评论,李三就总觉得抬不起头来。他尊重马,像仆人一样伺候马,而且爱得过了头,或许是由于这些,马也有了气派,再也干不成粗活了。借用李三的话说,马本来就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温顺动物,把它们驱赶到战场上,本身就是错误的。
“想要强悍的马,可以到匈奴那里去买嘛!”他常常会自言自语地说上这么一句。
李三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也有几个跟普通人一样的孩子。李三却没有像对待马那样细心周到地把他们抚育好,这应该归咎亍他对抚育孩子没有兴趣。最小的女儿叫娴娴,像小马驹一样机灵。可是,作为父亲的李三却气得不行,甚至抱怨说:“这个丫头怎么没学点马的温顺劲儿呢?”
李三老死以后,大儿子接过了田里的活计,老二则当了长工。饲养马的事业就荒废了。拆掉了马棚,连料槽也不要了。孩子们对先父一辈子痴迷养马已经腻烦透了,连马的气味都讨厌。
李三让孩子们从小就干农活,自己则成了养马迷,根本没有时间照看农田,田里的负担都加在了孩子们身上。李三去世后,他们终于可以把马和马的气味全部轰走,每个人心里都好像清爽了许多。
丧葬仪式全部由经营殡仪馆的周勃承担下来。
“真正悲伤的不是他家里人,而是那个小子呢!”周勃悄声在伙伴的耳边说道。
那个小子,指的是一个年轻人,只见他趴在李家大门口的一根细柱子上,缠着葬礼用的白布,泣不成声,抽噎不止,似乎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悲伤的暴风雨之中,有时一不小心就从上面滑落下来,滑到地上不肯起来,抱着柱脚哭个不停。
这位年轻人就是夏侯婴。
说到夏侯这个复姓人家,原本在沛城是一个蛮有名的大户,由于连续几代闹分家,连袓上本家都分得七零八落了。婴一家在夏侯族谱分支中也排在末尾,因此不能住在城里,便住到了城外别人家一所看庄稼地的小房子里。
夏侯婴从少年时代就喜欢马,也许说喜欢爱马的李三老爷子更为准确些。婴从十三岁起,就整天钻在李三的马棚里。
“我很想雇你,可是我没有雇人的能力。”李三叹息道。
少年的夏侯婴可没有这个打算。他的理由很简单,帮着家里干农活,一有闲空就跑到李三的马棚去帮忙,从没想过要什么工钱。一般人似乎都有种愿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本性,而夏侯婴的这种怪毛病似乎严重得过了头。譬如,李三口吃,夏侯婴也学上了这个毛病。他甚至连李三甩鼻涕的方式都要学。他对李三极为尊敬,最后就好像水滴石穿一样,李三的东西仿佛都流到夏侯婴秉性深处积存起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夏侯婴的个子高得简直无法形容。李三越老个头就越缩,夏侯婴似乎觉得居高临下望着这位师父很不礼貌,和李三说话时总是要躬下身子。
夏侯婴长到二十四五岁还没有成家,靠着到各处的农家给人打工度日,但他和李三的关系却一如既往。有一次,县令买了李三的马。
“顺便再雇个驭手好吗?”
李三说出夏侯婴的名字,县令便雇夏侯婴当了驭手,还让他兼管县衙的马厩。虽说是驭手,却也算是个吏。夏侯婴越发感到李三恩重如山。夏侯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不惜以死相报恩人的风气最为鼎盛的时期。
碰上这样一位自己尊敬的人死去,夏侯婴的悲痛该是多么强烈,从以上的情况也可察知一二。
“让人看见多不好,别哭啦!”
夏侯婴抱着柱子倒地痛哭,李三最小的姑娘娴娴踢着他那偌大的屁股说,意思是让他赶快起来。就娴娴来说,爱马的父亲死了,家里的人也并不那么呼天抢地,唯独非亲非故的夏侯婴伤心得哭个不休,这简直就像是让李家当众丢脸一样。虽说如此,娴娴还是和其他兄妹不同。她并不喜欢怪僻的父亲,但对父亲之死还是很悲痛的,也对兄嫂们的薄情感到十分气愤。为了说给他们听,她才故意冲着夏侯婴的屁股狠狠大骂了一通。
“你在胡说什么?”
夏侯婴站起来猛地打了娴娴一拳。娴娴大感意外。
平日里夏侯婴是很老实的。身为贫家子弟的夏侯婴,对同样身处贫家的小姑娘娴娴,总是像仆人一样地恭恭敬敬,开口必先叫一声“小娘子”。
“你干什么呀?”
“你少摆大派头吧!”夏侯婴说。
“师父在世的时候,看在师父的份上,我一直不吭气。既然师父不在了,就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我早就一肚子气了。在我看来,你们都是师父的仇敌!”
说着说着,语尾都说不清了,最后竟完全被哭声所代替。
葬礼持续了三天。一到晚上,夏侯婴总是把李三的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向他们讲李三的人品是多么高贵。刚开始,他们都对夏侯婴报以冷笑,有的人甚至还想起身离去,但夏侯婴却狠狠地打他一耳光,几乎把对方的嘴都打歪了,又让他乖乖地坐好。
一开始时,娴娴也曾顶过几句嘴。可是,随着夏侯婴讲出先父的往事,她渐渐地觉得先父好像成了另外一个人物,跟自己眼里见到的父亲大不相同。最后,在葬礼结束的那天,她甚至对夏侯婴说:你每天晚上都来,再给我多讲讲。
“你不是李三老爷子的女儿吗?”夏侯婴说,“不听别人讲,难道就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好处吗?一个人怎么会这个样子呢?”
夏侯婴进而又说:“这个家已经没有马的气味,我再也不会来啦!”
家去啦!
令人想不到的是,李三一死,夏侯婴就改换门庭,一头扎进了刘邦的怀抱。
衙门的事一完,他就跟着刘邦到处转悠。李三和刘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但对夏侯婴来说,二人之间的不同根本就无所谓,他对人总能像磁石一样紧贴着不放,似乎总能保持着精神上的吸附力。
“刘先生是多么了不起呀!”
听到这里,娴娴束紧腰,重新盘好腿,口里道:那么,就只好我找你。
娴娴来时,他每次必讲这句话,有时还说:“那个人是天上的云彩,看不清,摸不着啊!”
娴娴却很讨厌刘邦。不仅是娴娴,可以说,沛城的女人没有一个认为刘邦可爱,这个人一年到头只知道在街上东游西逛,爱讲大话,只顾外表,装束打扮给人的感觉也像个乡村里的老太公,满身土气,还是个不爱干活的懒汉;而且贪心不足,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这个满脸胡子的人。
“那么贪心不足,有什么好的?”娴娴说。
“因为贪心不足,这种人才是可靠的。如果什么都不想,那不就成了纯粹的隐士了吗?”夏侯婴说。
衙门休息的时候,夏侯婴就会让刘邦坐上衙门的马车。这是一种渎职行为。然而县令高坐在云端之上,根本不知道刘邦乘坐自己的马车。无论是身为县吏小头头的萧何,还是比萧何低一级的曹参,他们都是刘邦的小兄弟,对此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为什么要跟父亲学养马呢?”娴娴还责怪过夏侯婴。
夏侯婴早就成了一个相信天命的人。他说:自己亏得李三老爷子的关照,才懂得了有关马的一切。又幸亏懂得了马,才能伺候刘邦先生。这正是老天爷安排的嘛!
“你不是县令的马夫吗?”
娴娴说:县令才是你伺候的主人,不该是刘邦吧。你从刘邦那里拿过一文钱的俸禄吗?反倒是拉出自己的马,让那个一文不名的刘邦高高兴兴地享用,不就是仅此而已吗?
“你说什么呀!”夏侯婴说。
“我是士嘛!”
“士?”
对于娴娴来说,这可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贫寒农家的儿子,怎么会是士呢?
“我可不是在开玩笑。一点都不错,你眼前这个夏侯婴就是一位士。”
话虽这么说,刘邦这个人的确还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竟能使夏侯婴这些人具有了士的意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告诉你,士是全凭自我感觉的,讲的是能自主选择主人的人。对于县令来说,我只不过是个马夫,可是伺候刘邦先生的时候,却是名正言顺的士。为什么呢?我并不觉得是自己选择县令当主人的,却是自己选择刘邦先生当主人,所以我才是士。今后,我会作为士而生,作为士而死的。”夏侯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以下的故事,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当刘邦还是个地痞无赖,在沛以外的地方也还是个无名鼠辈时,为了消磨时间,在县衙里舞刀弄剑,嬉戏打闹,结果误伤了夏侯婴。县令就想借这个机会把刘邦抓起来,让被害人夏侯婴提供受到刘邦伤害的证词。岂料,夏侯婴为包庇刘邦,死也不肯开口,为此被判伪证罪投入监牢,还受到鞭笞之刑。尽管坐了一年多的大牢,他却没有叫过一声苦。夏侯婴的确是一位士,因为士以外的人是不会具有这种伦理意识的。
就在这期间,出现了秦末天下大乱的局面,夏侯婴便追随刘邦四处奔走。没过多久,形势一变再变,刘邦竟因此当上了汉中之王,进而又占领了关中,此后这位夏侯婴又被列为侯,但他本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仍然扬鞭驱马,从未离开为刘邦驾车的位置。
娴娴则一直待在夏侯婴的老家,侍奉他的老父亲。
这并不等于已经结了婚。在当时,连一般平民百姓嫁娶的仪式都有了固定的繁琐模式,而关键人物夏侯婴的意愿却并不明确。他的老父亲也不知该怎样做才好,结婚仪式根本就无法操办。夏侯婴却一直在随同汉军转战他乡。
不久,住在沛城郊外丰邑刘家的刘邦家人一老父亲和妻子儿女,由王陵的秘密部队接到汉军,娴娴也要求跟这家人一起到了汉军的所在地。汉军当时正在往西行军的途中。
“小娘子。”夏侯婴还同过去一样,像称呼主人家姑娘一样叫她。
“这人为什么不娶我呢?是因为目前正处于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吗?”娴娴想。
可是,军中也有带家眷的。有这种情况的士兵比将军还多。他们以前都是流民,那些家眷也吃军队的粮饷。因此,夏侯婴将娴娴放在军中并没有什么不自然之处,不过,毕竟会对夏侯婴的工作带来一些负担。因为他是驭手,总要和刘邦在一起。驭手独身是最理想的。
关于驭手这件事,娴娴觉得很奇怪,夏侯婴竟然还在干这种差事。根据在沛听到的传闻,夏侯婴已经位列侯的身份,但娴娴遇到他的时候,只见他正夹在两匹马之间洗脚,那个姿势十分可爱。
“小娘子!”他吃惊地喊了一声,这声音正是从马肚子下面传出来的。夏侯婴从两匹马中间走了出来,娴娴向他问道:“你不是列侯了吗?”
“是列为侯了。”、夏侯婴只讲出了事实,并不表示对此兴高采烈。
“以侯的身份当马夫?”
“是马夫嘛!”看样子,他是想说一辈子都当马夫。
“娴娴,你干什么来了?”
“我?”娴娴冷不防冒出一句:“是想给你生儿子才来的。”
兵士们已经围成了一道人墙,听到娴娴的这句话,不禁哄然大笑起来。
“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因为夏侯婴回答得一本正经,那些士卒里甚至有人捧着肚子笑得直不起腰来了。人人都喜欢夏侯婴。就在这时,刘邦出现了。
“那是你媳妇吗?”
刘邦说话时,一直在上下打量着娴娴那优美的体形。夏侯婴知道刘邦好色,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若说不是自己的媳妇,刘邦就会霸占这小娘子的。
“是我媳妇。”夏侯婴慌忙说道。
“我可没听说你有了媳妇。”
刘邦耷拉着下嘴唇回头看着夏侯婴。每当产生喜欢的念头时,他总是这副模样。夏侯婴赶忙将认识李三老爷子以来的情况说了一遍。
“噢。”
刘邦天真地笑了。在这种场合,明明心里已燃起某种欲望,却仍能十分自然地展露出这种笑容,这就是刘邦的本事,也许他就是具有一种像大海一样广阔而率真的胸怀。
“要说是养马的李三,我还记得。是他的女儿吗?……不过,你的脸蛋,”刘邦望着娴娴说,“我还没从窗户里偷看过。”
所谓从窗户里偷看,就是指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那些伙伴们一起挤到窗户底下偷听里面说的悄悄话,这是沛当地的一种婚礼习俗。刘邦所说的意思是:没听说做了新娘嘛!
夏侯婴慌了神,抓耳挠腮地说道:“这事还没办。”
“这么一个黄花闺女总是独守空房,可太显眼了。”
刘邦故意弯下腰,凑到娴娴跟前,像看新鲜水果似的仔仔细细地端详了个够。
“快办吧!”是说快点办喜事。
“现在刚好是仲春季节嘛。”
刘邦挥舞手臂,比画着天空和原野。的确,正是天地之间春意正浓的季节。说到婚礼,那是很花费时间的,不过自周朝以来,帝王们就规定农民在仲春季节里结婚可以不举行仪式。男女只要相会,当场就可以成为夫妻,所依据的理由是,仲春时节连牲畜都是要发情的。刘邦说的就是这个。
“娴娴啊,从今晚起,你就是夏侯婴的媳妇啦!”
刘邦像只公鸡一样迈动双腿,又往前凑了凑,脸都贴到娴娴的耳朵垂了,说完这句话之后,他立即有如洗心革面般换成了另一副表情。当娴娴抬起头时,眼前已不见了人影。
“现在明白了,他确实是个阿婴该紧紧跟随的人。”
娴娴心中不禁有些茫然,也感到总箅一块石头落了地。
到底是仲春季节。滔滔黄河奔腾着向东流去,让人心旷神怡。倘若在秋天看着河水,甚至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眼前一片雾雷弥漫,连星星都看不到几颗。
夏侯婴和娴娴远离大军扎营的那些村落,坐在一片未开垦的高地上。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草芽儿含着露水,但夏侯婴把冬天穿的皮衣垫在下面,二人并未被打湿。这件裘衣是夏侯婴从士卒手里分来的掠夺品。说起掠夺品,娴娴也穿着一件深绿色的绢织上衣,那是夏侯婴在士卒们中间随便转悠时分到手的。衣服的袖子比胳膊长出一尺多,下摆也长得拖到地上,领子是黑色。在当时,男人不穿内裤,女人不穿内裙,交合很方便,据说那时男女间的故事要比后世多得多。
夏侯婴是个大汉,像西方胡人那样盘腿而坐。娴娴撩起下摆坐在夏侯婴的腿上。因为个子小,看起来她很像是一只蝉停在树上。说到蝉,娴娴小的时候是捉蝉好手,黑夜里,她点上火把捉过那些翅膀透亮的蝉。
远远望去,一堆堆的篝火像点缀在大地上的星星,沿着河流连成一长串。
“脖子真细……”
在夏侯婴两条大腿根处缩着身子的娴娴,平常总是亮着嗓门说话,简直就像夏末吱吱叫个不停的蝉一样不可捉摸。夏侯婴对她喜爱得好似发疯一般,不过举动上表现得并不是很激烈。
“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那一瞬间,夏侯婴想到自己已经完全进入娴娴体内,故作镇定地说出了这句话。娴娴则把脸埋进了夏侯婴的心窝。所谓早就盼着这一天,是说自己终于可以为李三老爷子生个外孙了。
“世上的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李三老爷子通过马教我明白了这件事。我只能以追随刘邦公,了此一生。”
“这个人,这种时候,在说什么呀……”
疼痛与甜蜜交织在一起,在强烈的眩晕般的感觉中,娴娴脑海中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开始对先父有所理解了。然而若在平素,她说不定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说出一大堆反驳的理由,比如因为先父的那种癖好,孩子们都在跟着挨饿。为了几年才能培育出的几匹马,要花费多少劳力?还要浪费农田,种上可做饲料的草本植物,这值得吗?如果有工夫做这种事,还不如扛长工给别人种田,对养家糊口还会有不少帮助。然而此时此刻,夏侯婴的声音听起来却像轻轻敲打按音阶悬挂的石罄一样,有一种甜蜜悦耳的韵律。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对夏侯婴来说,这种自言自语也是出于一种需要,是为了从头脑中排除掉自己正在进行淫欲之事的意识。然而他最后还是迸发出一种像是从大地深处喷发出来的感觉,随后便烟消云散般化为平静了。第二天早晨,夏侯婴把娴娴带到吕氏跟前,郑重其事地致上谢辞说:虽然成了我的妻子,但还是希望夫人让她做些擦桌子扫地之类的活儿。
吕氏,名雉,字娥妁,不用说,正是刘邦之妻。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乃是单父(山东省境内)乡间豪绅吕公的女儿。
因为刘邦在遥远的汉中做了汉王,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王后。不过,她依然过着农妇的生活。直到前不久,她还依旧是沛县丰邑中阳里靠种庄稼地过活的刘家的小儿子媳妇,在大嫂的支使下,终日忙着干农活和烧饭等家务。刘邦一直不在家。当传说她丈夫当了盗贼的时候,她就被说成是强盗的老婆。听说刘邦当了将军,丰邑的人们对她的态度才有了一些变化。可是,只有大嫂的态度一如既往。大嫂把她当成一个累赘来对待,当奴婢来使唤。吕氏对此记恨在心,很久以后都没有忘记。
看到吕氏的人,都为她那一头如漆一样乌黑锃亮的浓密头发而惊讶。在当时,头发浓而黑,乃是美人的首要条件。因此,在稍微阔气一点的人家,妇女装饰上假发被看做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对吕氏来说,可怕的人唯有大嫂一个。
“总有一天,我要让她好看!”
吕氏心里一直抱着这种念头。她的性格颇有酷烈之处,而在这个时期,对于她身上的这一特点,不仅别人未发现,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在她内心深处,对其他人统统都视如草芥。例如,王陵的秘密部队为救刘邦一家,来到沛县丰邑中阳里的时候,大哥大嫂二人当然都想跟她一起前往。刘邦家族的人留在中阳里是很危险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项羽抓去做人质。
可是,当大嫂两手抓住车要坐上来的时候,吕氏却把她推了下去。
“与大嫂有什么关系?”
吕氏叉着腿站在车上,接下来甩出的一句话是:就在中阳里待着吧!又说:待到死吧!别觉得自己了不起!说完即扬尘而去。娴娴当时就坐在同一辆车上。
“真是个不通人情的女人。”
娴娴心里想道,却不能明显地表露出这种心情。吕氏过去是流寇盗贼的老婆,如今已是风风光光的王后了。
吕氏对自己身边的人爱之甚深,不仅对自己的骨肉偏爱,甚至奴婢也喜爱有加。说到娴娴,当初吕氏并没有把她放在眼里,但当她不久成为夏侯婴的妻子,并对吕氏表示出侍奉的姿态时,吕氏立即就疼爱有加了。
有一次,吕氏送给娴娴一只带玉的簪子,似乎是刘邦在什么地方掠夺来的,怎么看都是王妃头上所用之物。
“你也是侯的夫人嘛!”
吕氏这样一说,尚未脱去小姑娘气质的娴娴抖动着小小的身躯笑了起来,自己不是养马人的女儿、马夫的老婆吗?以她的感觉来讲,无论找出什么理由,夏侯婴都没有位列为侯,更谈不上自己是侯的夫人。行军仍在继续,女人们个个都像泥人似的,跟在行军队伍后面整日赶路。娴娴跟着行军时的那一身装束比哪个女人都脏,打个比方说,就像泗水河畔异族的妇女捉小鱼时的那副模样。
有个人受刘邦之命在照料着刘邦一家人,他就是审食其。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
他是刘邦在沛终日游手好闲时成为刘邦党羽的,那张脸像树节一样总是绷着,与这副威严的形象相反,他却从不喜欢逞威风,反倒更喜欢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在沛的时候,一有大规模的丧葬仪式,开殡仪馆的周勃必定要叫上审食其前去帮忙。另一方面,审食其又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当刘邦因吕公的好意娶了吕公的女儿时,他就曾说过:“刘公这回也成了堂堂男子汉啦!”
刘邦当时只不过是个无名的地痞无赖,审食其对刘邦因吕氏而沾光感到非常高兴,每次看到刘邦都喜极而泣,连一向不务正业的刘邦也感到很为难。在一段时间里,沛城人见到这位审食其从对面走过来,就会赶忙逃进旁边的小巷子里躲开。刘邦举兵的时候,周勃说:“一定要把审食其也算上。他是长子,可能不愿出来,但我有办法说服他,总会有用场的。”
这位开殡仪馆的人,可能就是知道审食其善于办丧事吧。
审食其在汉军里当了个押运粮草部队的小头头。吕氏等人来到军旅行列之后,刘邦就让审食其当了照料她们的总管,在这些方面,刘邦还是很识人的。这位专爱帮人办丧葬仪式的审食其,后来当了辟阳侯,又过了许多年,竟做了汉帝国的宰相。
以上都是汉军占领项羽都城彭城之前,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在这个时期——攻陷彭城之前,刘邦和汉军简直像乘着彩云,奇迹般地神速东进。
前面已经说过,仅六万人的汉军,由于有各方的王侯军和流民军争先恐后地加入,一下子猛增到五十六万人。
前面还提到过,楚项羽率军北征,其都城彭城只留下少数守卫部队,已近于一座空城。
我们在前面也还讲过,项羽接到这项十万火急的报告,就像弹篑一样跳了起来,从附近一带凑足了仅三万人的兵力,紧急赶往彭城,一仗就将彭城攻陷,再一仗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五十六万汉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
刘邦落荒而逃,死死抓住马车,夏侯婴不停地挥鞭纵马急驰,在一团漆黑之中逃命而去。
所谓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四散逃走的五十六万兵将,都把项羽当成了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对项羽的恐惧心理,许久许久都未能消除。
那些一度参加汉军的自称或被称为王侯的人,也都一边倒地归顺了项羽。他们伏身跪倒在项羽面前,口里连连赔罪说:再不敢背叛大王。项羽也因为正值紧急时刻,放过了这帮投降的人,让他们扯起楚军的旗号。正因为如此,刘邦和项羽的人数来了个大翻转。
属于刘邦嫡系的六万汉军也四散奔逃,一边逃命,一边还在各自寻找刘邦。听说刘邦向北逃去的人,就一路向北急追;听说向南撤去的,就朝南面的睢水方向拼命奔逃。情报混乱,很多人在二者之间徘徊,有超过两万的人拿不准逃跑方向,白白断送了性命。
“韩信就在南边,在睢水附近。”
刘邦听到这一消息,沿途收拾残兵败将,朝南逃去。
的确如情报所说,韩信在睢水河边的湿洼地带布下了一个小小的军阵。
在刘邦眼里看来,韩信简直就像一尊巨大的神像。可惜的是,韩信再怎么值得信赖,他手下也只有五千士兵。
而四十余万的项羽大军正朝韩信这支小小的队伍杀将过来。
“大王,快逃吧!”
韩信大声喊道,又对刘邦说:臣将在睢水一线进行抵挡,争取赢得大王您足以脱身的时间。然而项羽一方却并不等待。楚军杀了过来。韩信一战再战,终于抵挡不住,全线溃败。兵士们只有跳人身后的睢水。
由于刘邦逃脱得早了一会儿,故而夏侯婴能用船把马车载运到对岸。在这睢水之畔,他们与由审食其保护南下的刘邦老父亲、妻子儿女等碰到了一起。夏侯婴也老远就看到了自己的老婆娴娴。但他没有召唤妻子,而是驾着载着刘邦的马车,顺着岸边的斜坡向下飞跑。刘邦始终是惊魂未定。
“有船吗?有船吗?”
刘邦在岸边连声大叫。夏侯婴无言以对,船可不是能叫出来的。他指挥刘邦的士兵找船。审食其保护的吕氏等一行人也在找船。在这会儿工夫里,士兵们在两伙人之间跑来跑去,很快就捜集来几只船送到刘邦脚下。夏侯婴先将两匹马赶了上去。
“王还没上船,怎么就让马先上去啦?”
刘邦张大嘴巴在喊,分明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令人感到有些滑稽。夏侯婴佯装听不见,继续把两匹马的腿一条一条地绑到木桩子上。大王能平安脱逃,不是唯有靠马的四条腿了吗?
刘邦背后传来了楚汉两军激战的厮杀声。
吕氏那一伙人,由审食其给找到了船,实际是娴娴在芦荡中间弄得满身泥,转来转去找到的一只船。她向外拖着船,水都浸到了腰间,心想:不碍事吧?那天夜里夏侯婴留给自己的东西,不会因为身体受凉而掉下去吧?
水岸边那些芦苇根部的泥,不知为什么,看上去都是发紫的颜色。
“这个颜色真讨厌。”
娴娴一边拖船一边冒出这么个想法。这个女人好胜心很强,可是无论做什么事时,都会有感叹像气泡一样冒出来。紫色被认为犯朱红,是人们所不喜欢的颜色。
仔细观望唯水的主河道才发现,河水竟是泛黄的颜色。这种黄色娴娴也不喜欢,觉得好像还是故乡沛河的水更为清澈,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此刻已有些暮霭朦胧了。
两伙人先后都到了河面上,但因为靠近岸边的河水流速很急,吕氏的那只小船一下子就被冲到下游去了,这时由审食其和娴娴划桨摇橹,吕氏不经意间往四下里看了一眼,口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她把长子和长女忘到岸上了。
“返回岸边!”
审食其当即作出决断,并示意娴娴。娴娴点了点头,换了一只手把桨,逆水向上游划去。
“怎么会有这种事呢?”
娴娴心想。吕氏做农妇时就养成了习惯,总是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从不想让别人看管,因此,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两个孩子未上船。大家都在一心忙活自己分担的任务。审食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内心甚是紧张,甚至感到脸都要胀裂了。河对岸已经能看到楚军骑兵的影子。
“不过,有点不对劲吧?”
娴娴想到了一件事,赶紧告诉给审食其。那一儿一女早就不在吕氏身边了。她模模糊糊记得两个孩子似乎已经跑上了刘邦的那条船,不过并没有太往脑子里记,因此,她也拿不准。
“要像你说的那样就好了。”
审食其嘴里嘟囔着,手中抓着缆绳头跳到了岸上。大家把吕氏和老父亲留在船上,一起在岸上四处寻找,就在这时,楚的骑兵如潮水般出现在眼前,连同船上的吕氏和老父亲,众人全部成了俘虏。楚兵马上就知道了捉获的这些人的身份。
“这真是该死啊!”
审食其心中只有叫苦。既然被当成了人质,今后肯定会成为刘邦的累赘。虽说如此,却也不能劝说刘邦的老父亲和妻子一死了事。
夏侯婴那边,则对事情的经过全然没有一点印象,不知道太子和公主怎么会跑上自己这条船。上船的时候,人们都像疯了似的在岸边四处乱跑,可是这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却没有人照料,只在那里不知所措地掩面而泣。
不是刘邦一把揽在怀里,把他们抱上船的吗?
刘邦本人则正待在搭载到船上的马车里,咬牙切齿地注视着远去的岸边。从他那焦急的样子来看,船速实在是太慢了。刘邦那张大脸仿佛是涂了一层黄土,没有一丝血色,只有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不停地眨动。不过,他没有朝两个孩子看过一眼。
这一天,风刮得很猛。在刘邦他们向中流划去的时候,风沙漫天飘舞,对处于败势的汉军实在是有如天助。风越来越猛,直刮得天昏地暗,这种天气使逃离战场的刘邦躲开了楚军的视线。
“这可太好啦!”
刘邦内心十分感激风伯的帮助。他从年轻时起就总会碰上这种好运气。由于大风的缘故,河水被吹得波浪翻滚。船身很小,被一辆马车挤得满满的。
当时的马车,还是古代的样子,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左右两个车轮的上方安装一个粗糙的类似大木箱的壳子。严格地说,也不是箱子,只是一块半张床大小的平板,上面装有扶手(似乎应当叫横木)。两旁的橫木叫较,前面的横木叫轼。
车上没有座位。乘车的人都要站着,用两匹马拉车,但由于不停地上下颠簸,乘车人不得不用一只手紧紧抓住车较。
车板只有半张床大小,乘车人和驭手都站在同一块平板上。即使称做驭手台,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台子。
驭手一只手抓住两匹马的缰绳,一只手——着鞭子,因为两手都占着,无论车怎么摇晃,也不能扶车较或轼,只有始终用两条腿保持身体的平衡。
尊贵人物的马车总是平平稳稳地缓缓前进,平日里是可以的,可一旦碰上不得不急驶的情况,驭手就成了杂技师。若是技术差的驭手,自己都会前仰后合地从车上掉下去,严重时还会被车轮碾死。因此,无论是尊贵人物的座车,还是沙场上的战车(结构近似上面提到的座车),若是没有好驭手,连高贵的乘车人自身的性命都会搭上。
就这一点而言,夏侯婴的驳术是很了不起的,只要坐上这家伙的车,连刘邦都觉得尽可放心。
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在船头那边,弯着身子抓住船帮。大个子夏侯婴蹲在他们背后,一个劲儿地找话说。
小女孩生于十三年前,小男孩生于十年前。小女孩后来被称为鲁元公主。
小男孩名字叫盈。后来成为汉帝国的第二代皇帝,称为惠帝。
刘邦对这个男孩根本就没寄予任何期望。
他还常常跟人说:“那小子不成器。”
刘盈长得比姐姐鲁元还俊俏,皮肤白皙,眼眉和睫毛都很浓密。只是脸盘显得单薄,长得不丰满,下巴尖细;性情脆弱,容易伤感,对什么事稍有感触就会偷偷流眼泪。这个小男孩心地十二分地善良。
“所谓仁弱,就是他那个样子。”
刘邦到了多少年之后也还这样说,有一段时间还想要废掉他的太子地位,但在老臣们的进谏之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所谓仁弱,人们还没有听惯这个词儿,指的是像妇女那样的慈悲心肠。与“仁强”一样,都是当时的口头语言。
在小船前进的过程中,夏侯婴开始盘算起下一步的问题,他想:照现在这个样子,即使到了南岸不也是亳无办法吗?对岸也是楚地。那里是敌人的地盘,没有一个人会救刘邦。
“逃跑的方向搞错了。”夏侯婴心里得出了结论。
与其南下,还不如调头去远在北方的沛,那儿若有危险,就转往刘邦当流寇盗贼时代建有山寨的砀(江苏省杨山县南),如此岂不更好?那里还有刘邦的老熟人。
夏侯婴并非是个有智谋的人。自他舍身追随刘邦以来,一心只为刘邦着想,自然也能想出一些办法来。刘邦则拿不出任何办法。
他总是需要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倘若有人绞尽脑汁说出个什么办法,刘邦马上就会采用。当有多人献计献策的时候,就选择其中的上策。这种选择能力,刘邦还是有的。而刘邦最大的本事,恐怕还在于他具有一种让人总是乐于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格魅力。然而,当此关头,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也就只剩下夏侯婴一个人了。
夏侯婴向刘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向北?”
刘邦不由得大声叫了起来。这不等于要返回对岸的战场上去吗?只有闯过北岸烽火连天的战场,才有可能到北方的沛一带去。
“幸亏有老天保佑,趁着天黑,可以往下游跑得远一些,再登上北岸,迂回向北快跑,那里楚兵可能也很稀少,这样总还会有办法的。”
采取这个方案需要有勇气。但是,除了死里逃生这一条路之外,可能再也不会碰到什么新的机遇了。
“阿婴,就照你说的办吧!”
这种表现正是刘邦的长处。夏侯婴也因自已的方案被接受而大为振奋。他们在黑暗中顺着睢水而下。
这时,夏侯婴一直期待着能遇上吕氏一行人的船,但最终还是未能见到。因此,夏侯婴心乱如麻,冲着刘邦说:“还是找找吧!”
“不用管。”
对于刘邦来说,吕氏怎样都没关系。这不是薄情,而是在这种场合,对于汉军来说,自己能保全性命才是第一等的大事,纵使吕氏得救,自己却丢掉性命,那也就一切都完了。
“他们有审食其跟着。”
刘邦这句话仿佛是在说给自己听的。的确,有审食其这个独撑一面的人跟随,总会有办法的。
他们趁着黑夜重新登上北岸,一路向北逃去。
后来可就苦了。哪怕看到前方有一只火把,他们也会惊恐万分,急忙改道而逃,真可说是草木皆兵。天一亮就得把马车赶进树林之中,躲在草丛里打个盹儿。
从唯水北岸到沛的距离,按现今日本的地理来说,就是从熊本到福冈那么远,但因为只能在夜间行动,所以要走好几天。
途中与楚军遭遇过几次。每次都是不战而逃,但每一次都会减少几名护卫亲兵。当初随行的有十几个人,而当接近沛县时,车子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了。
“阿婴,只有你靠得住啊!”
刘邦也感慨良深,声音简直就像屠宰场上的病马在临死前发出哀鸣一般。夏侯婴想到没有眼前这位首领就活不下去,立即激起无比的勇气,仿佛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凭着历练的感觉,他早就心如明镜般地预料到了危险,只是在草丛伏地打盹时,才会偶尔闪出一个念头:“娴娴不会有事吧?”
然而转念又一想,担心也没有用。
当一步步接近沛附近时,他才知道,不要说老家那里,连这边城内外也全都是楚军了。
“阿婴,这是怎么回事嘛?”
刘邦绝望之极,又变成了一个孩子,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对好欺负的孩子咧着大嘴叫骂一样,申斥起夏侯婴来。对于夏侯婴来说,这种感觉也不算很坏。
夏侯婴过去一直相信自己比刘邦机灵,但此时此刻却要用心深思了。虽说沛附近到都处是楚军的刀光剑影,但毕竟还有许多亲戚和熟人,敌我双方的情况都容易掌握。
“干脆到下邑(江苏省砀山县东面)去吧!”
“去哪儿都行。”
刘邦嘴上唠唠叨叨地抱怨,但最后还是得听夏侯婴的。根据夏侯婴听来的消息,下邑那儿也有自己人。那些人为了参加汉军攻打彭城的战役,从单父(山东省境内)动身赶往战场,途中听到败战的消息,便在下邑驻扎下来。那是一支极小的队伍。首领的名字叫吕泽。
吕泽是刘邦妻子吕氏的长兄,跟随刘邦从关中出来之后,中途在故乡单父招兵买马,采取了单独行动,因此没有赶上彭城陷落,现在这却成了一大幸事。下邑是吕泽之父吕公多年居住并广施恩德的地方,对于吕泽来说,不是个危险的地方。
“吕泽兄在那儿吗?”
刘邦颇有点扫兴。
在汉中时,刘邦曾十分慷慨地大施封赏,像驭手夏侯婴位列侯爵一样,吕泽当然也被封为侯,称为周吕侯。而当初身为汉王的自己,如今竟要只身前往乞求吕泽的保护。
倘若这位不是吕氏的长兄,也不至于心情如此沉重,不过其中确实有些微妙之处。
夏侯婴在这些细微之处还是蛮机灵的。
“让周吕侯防守下邑,大王到西边的砀去,躲进沼泽地里,再迅速派人到各地召集残兵败将。砀这个地方,再怎么说也对大王有很深的缘分嘛!”
“阿婴,你的智谋真可以比得上张良啦!”刘邦第一次露出了笑脸。
从沛前往下邑,必须绕道西南。
通过沛附近时,二人连大气都不敢出。
不过,由于夏侯婴到处收集情报,还是让楚军知道汉王逃到了这一带,他们便开始加紧搜索。
有时,连夜里也不能行动了。
最后终于脱离了危险地区,来到通往西南下邑的大道,刘邦才好不容易恢复了正常人的脸色。这一带是典型的冲积平原,真正是一望无际的平地。
他们开始大白天驾着马车赶路。
这件事惹出了麻烦。在接近下邑的时候,迎面来了一队百人左右的楚军,有步兵,也有骑兵。
“阿婴!”
刘邦惊恐万分,抬起两只胳膊紧紧搂住了夏侯婴的脖子。
“没关系。”
夏侯婴说。此时,他被刘邦搂得气都要上不来了,心里反而更踏实了。夏侯婴扬起长鞭不停地抽打那两匹马。那个时代的鞭子梢上带有一块铁剌。用力抽打,马的屁股就会被打伤出血,因此平时夏侯婴轻易不用鞭子。
“东!”
夏侯婴大吼一声。这是马的名字。这两匹马是夏侯婴走遍良马产地关中才弄到手的,一匹取名叫东,另一匹取名叫西。夏侯婴叫完东,马上又叫西。正所谓“良马不待策綴(鞭上的铁刺)而行,驽马虽策綴之而不进”,夏侯婴的马因为被鞭子抽打而受惊,发疯似的奔跑起来,但因夏侯婴连连呼唤自己的名字,或许由此知道事态非比寻常,不待鞭打,一直跑了下去。夏侯婴不再使用鞭子,而是不停地吆喝马的名字。只吆唤名字,两匹马就撒开四蹄一路飞奔下去。
刘邦紧紧抓住右边的车较。小小的盈和姐姐则紧紧抱住左面的车较。
楚军吃惊地让开道路,马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之后,才有人注意到车上一脸美髯的那个人就是刘邦。
他们尾随车子扬起的尘土,开始追赶。箭飞了过来。刘邦绝望了。
然而,就刘邦的本性来讲,这种绝望不会真正往心里去,却在紧要关头像火一样冲上头顶。
不久,马跑累了,车轮滚动的速度慢了下来。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孕和他姐姐坐在车上。刘邦注意到这一点,立即抓住盈后脑勺的头发,将他扔到车外去,接着又拽开死死抓住车较的女儿的手,将女儿也丢到车下面去了。
夏侯婴惊呆了,急忙将车停住,跳下去拉起二人,又扔到车上来,继续奔跑。
“阿婴,别乱来!”刘邦火了。
“扔掉孩子是有考虑的。”
“什么考虑?”
“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
刘邦的行为,从古代中国的伦理观念来看,无可厚非。无论是儒家学说诞生以前还是以后的伦理观念,全都是以父母为根本,子女不过是枝叶,孝的思想永远是以父母为中心。如今是父亲有了危难,子女不能视若无睹地待在车上,可能的话,应当自己主动跳下车去,方能称为孝道。刘邦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帮助两个不想跳下车的孩子尽孝道而已。说得露骨些,只要老子尚在,多少孩子都能生出来,而身为老子的刘邦却是不能再生出一个来的。
刘邦反反复复地扔了好几次孩子。
夏侯婴也反反复复地停车,拾上来好几次。
终于,刘邦像扔球一样把刘盈高高举起,用力扔到飞驰而过的道边的田地里。夏侯婴立刻停住车。
“不准停车!我斩了你!”
刘邦把手放到剑柄上,但夏侯婴仍飞快地跳下车去,抱回刘盈,再次策马向前奔跑。刘邦再也无能为力了。如果杀了夏侯婴,就无法让马车飞跑了。
他们好不容易才跑到了下邑,见到了吕泽。
刘邦对夏侯婴绝对信任,但在吕泽面前却判若两人,装腔作势,全然像个大人物一样步履悠闲地走到吕泽跟前,搂着他的肩膀说:“你平安无事,太好了。”
他对吕泽的幸运表示高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刘邦在短短半个时辰之前还狼狈得数次扔掉孩子。
“在彭城,我们做的事情有些太大意了。”
刘邦面带微笑,口里说要到碌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两眼却盯着下邑的城墙说:“那些城墙太低,很不坚固。干脆你也来砀吧!”反倒像是在施恩于人了。刘邦身后除夏侯婴之外,再无一兵一卒。
内兄吕泽有一千左右的士兵。优势与劣势完全颠倒了。当此之际,吕泽可以有两条路选择,一是杀死刘邦而自立,一是捉住刘邦献给项羽请赏,无论哪条都很自然。吕家本来在单父就是自成一体的一小股势力,并不是刘邦的属下。
不过,吕泽还是被慑伏了。
吕泽已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他和妹妹吕氏全然不同,头发稀疏,根本盖不住他那个像烂瓜一样的小脑壳,嘴唇向上翘起,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只要有人煽动,保不准会干出什么事来,虽说如此,他也不是那种自己就能想出毒辣招数的人。
刘邦就像用自己宽大的衣袖把小个子吕泽裹挟起来一样,直接指挥起吕泽的兵卒,而把吕泽放到了犹如客人的位置上。
他们都到了砀。
说到砀这个字,与荡同音,是水随意流动的意思。
就像字义所讲的那样,这一带有许多河流,泛滥的河水就原样形成沼泽,干燥的地方就变成了丘陵。丘陵之中有一座砀山,砀山北边有芒山。这些数不清的沼泽如果利用得当,在御敌方面比城墙还要方便,刘邦过去当盗贼逃进这里的时候,秦朝的县官就感到十分棘手。
刘邦在这里潜伏时,流散到四方的自己人就渐渐聚栊过来。
在这段时间里,萧何一直留在关中。
“只要有他在,就总会想办法给我送士兵来的。”
刘邦想到了萧何,尽管如此,他还是提不起精神来。所有士兵都丢掉了武器,将军们也失去了战马,根本算不上军队的样子。一天夜里,当周勃、夏侯婴、卢绾等这些自沛起兵以来一直不分彼此的人共聚一堂之时,刘邦颇显沮丧地环顾所有这些在座的人,说道:“一个个都是不管用的无能之辈。”
他表情认真地发出感慨:这实在不是可共谋天下大事的班底。然而周勃等人却并不觉得受到伤害。相较之下,看到眼角含泪、彻底灰心丧气的刘邦,每个人都莫名其妙地感受到了一种亲爱之情。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