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摇树 第二十二章 重生
在圆场,表亲通报大好消息后,爆发一阵欢庆的气氛。逮住纳尔森,纳尔森入网!毫发无损!一连两日,不断有人臆测着奖章、封爵、晋升等事。这回总算要给乔治一个交代了吧,非交代不可!冷眼旁观的康妮则认为不然,上级绝不会原谅他逮捕比尔·海顿。
随欢欣鼓舞的气氛而来的是某些令人困惑的谣言。举例来说,康妮与狄沙理斯被急着送往如今昵称为“海豚馆”的梅斯非镇安全联络站躲藏,两人苦等一整个星期,却未见期待对象现身。同样苦等的人还有翻译员、转译员、审问组、管理组,以及相关单位人员,这些人在安全联络站组成迎新与讯问小组。
管理组人员说,原定行动因雨顺延,择期再办。随时待命,他们说。然而,才过不久,邻近厄克非镇从事房屋中介的网民通报,管理组人员其实正想放弃租约。果然隔周小组接到命令解散,“静候决策”,从此不见复合。
接下来,有人漏出风声,指出恩德比与马铁娄连手——就算在当时,这种组合也令人匪夷所思——两人联手担任一个英美程序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轮流在华盛顿与伦敦召开,责任是同步分配海豚案的产品,代号是“鱼子酱”,同步配发至大西洋两岸。
凑巧的是,有消息指出,纳尔森人在美国境内,在费城一处为他准备的武装营舍里。原因为何,传开的速度更慢。有人感觉到——是谁的感觉就很难说了,因为渠道如此之多,无从追查起——纳尔森在那里会比较安全。人身安全。想想看俄国人。想想看中国人。此外,管理组人员坚称,表亲的处理单位与评估单位较具规模,较能处理这种前所未有的渔获。此外,他们说,这种成本,表亲负担得起。
此外——
“此外,胡言乱语个什么劲!”康妮耳闻后怒骂。
她与狄沙理斯郁闷地等着表亲邀请两人入列。康妮甚至还先把该打的针打好,预做准备,却苦等无人。
更多解释传来。表亲找来哈佛的新人,管理组人员说,康妮则正好推着轮椅前来。
“谁啊?”她怒火直上,质问。
某个教授,很年轻,莫斯科观察家,据管理组人员说,一生以研究莫斯科中心的黑暗面为志业,最近发表一份限内部传阅的论文,内容的根据却是“公司”档案,其中提及“地鼠原则”,甚至还影射到卡拉的私人大军。
“那还用说吗?那条肥姐!”她对他们脱口而出,备感挫折之余,凄泪怆然流下,“还霸占了康妮那份报告,对不对?姓寇培坡的。他对卡拉的所知,不比我左脚脚趾的所知更多!”
尽管如此,管理组人员不为所动。新委员会票选出来的是寇培坡,而非沙赫斯。
“看乔治怎么对付他们!”康妮警告,嗓音如雷。面对这道威胁,他们却出奇地无动于衷。
狄沙理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别人告诉他,中国观察家在兰利多到不值钱。老兄啊,供过于求。抱歉了,是恩德比的命令,管理组人员说。
恩德比的命令?狄沙理斯反问。
他们含糊其辞地说,是委员会的命令。是联合决策。
因此狄沙理斯向拉康求情。面对这种事务,拉康喜欢自认是低阶层的行政督察。他带狄沙理斯共进午餐,两人平分账单,因为拉康不喜欢公务员拿纳税人的钱互相请客。
“对了,你们对恩德比的感觉怎样?”他在午餐时问,打断了狄沙理斯平板单调的独白,谈着自己对潮州与客家方言的熟悉程度。目前“感觉”扮演了重大角色。“你们那边对他感觉怎样?我一直认为,你们欣赏他看待事物的方式。你认为呢,他是不是相当不错?”
“不错”在当时白厅的字典里意味着“鹰派”。
狄沙理斯冲回圆场,据实向康妮转述这个惊人的问题。而拉康正指望他传达。之后就鲜少见到康妮的人影。她悄悄“收拾行李”,换言之,她正为后世人整理莫斯科中心的档案。她偏好一名新进的年轻掘穴人,状似山羊,是个很听话的年轻人,姓杜立妥。她叫这位杜立妥坐在脚边,与他分享智慧。
“老规矩要被扫地出门啦,”她向任何愿意驻足倾听的人警告,“恩德比那个混账专走后门。这是一场有计划的大屠杀。”
众人看待她的态度,起初犹如诺亚开始打造方舟时必须忍受的揶揄。康妮是搞情报的人,可不愿让一身功夫闲着,此时偷偷将默莉·米金拉到一边,劝她递出辞呈。“跟管理组人员说,你想找份更有成就感的事做,亲爱的。”她一面建议,一面频频眨眼,频频捏小手,“至少啊,他们会替你加薪。”
默莉不太敢确定她所言是否属实,但话说回来,康妮对这种游戏最清楚不过了。所以她写好辞呈,管理组人员立刻命令她下班后留步。他们坦承,目前改革气氛确实浓厚。他们准备将本单位改造得更年轻,更具活力,与白厅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默莉严肃地答应重新考虑,康妮·沙赫斯则继续打包,离意更加坚定。
这些时候,乔治·史迈利人在何方?在远东吗?不对,在华盛顿!胡说八道!他回老家,躲在某地的乡下——他最喜欢康瓦尔郡了——休一个辛苦赚来的假期,与安恩重修旧好!
后来一个管理组人员不慎说溜嘴,指出乔治可能罹患过劳症。此话一出,听者无不寒战哆嗦,因为即使是财务组头脑最钝的干瘪小老头也知道,过劳症这种疾病与老年一样,已知的疗法只有一种,却无法让人康复。
吉勒姆最后回来了,却只是回来带默莉去度假,拒绝开口表示任何意见。看见他在五楼来去匆匆的人说,他看来精疲力竭,显然需要休假。此外他的锁骨似乎出过意外,右肩绑得牢牢的。根据管理组人员,他到圆场医师位于曼彻斯特广场的私人诊所求医,住院两三天。尽管如此,众人仍未见史迈利出面,问管理组人员他何时回来,他们只显出冷淡的客套态度。管理组人员此时成了专断暴虐委员会,人人闻之色变,却缺少不了他们。在不显突兀的情况下,卡拉的照片不见了,众才子语带讥讽地说,是拿去清洗了。
奇怪的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也相当差劲的是,竟然没人想到前往贝瓦特街那栋小房子按按电铃。如果有人前去拜访,就会找到史迈利,极可能身穿睡袍,不是正在洗盘子就是烹煮自己不吃的东西。有时候,通常是在黄昏,他自已到公园散步,以似曾相识的眼神看着路人,路人也回看一眼,然后视线在往下移。或者他会去国王路一间较便宜的小吃店坐坐,带一本书做伴,喝点甜茶醒脑——不再为了腰围而只用糖精。若有人留心,也会注意到他花很多时间注视自己双手,以领带擦拭眼镜,或是重新阅读安恩留给他的那封信。信写得很长,内容却不断重复。
拉康登门拜访,恩德比也去了,有一次马铁娄也跟着他们去,再度穿上符合其伦敦风格的服装。因为大家都同意——而最诚心同意的人莫过于史迈利——为了本单位的利益,移交应尽可能进行得平顺无阵痛。史迈利要求增加人手,拉康谨慎考虑后告知,现阶段财政部有心在圆场与其他单位身上多花钱。至少在地下工作界,英镑日渐看俏。拉康说,促成这种改变的,不仅是因为海豚案的成功。美国对恩德比的任命也盛赞有加。甚至在外交的最高层级也能感受到。拉康以“同声喝彩”来描述。
“索尔真的知道跟他们沟通的方法。”他说。
“噢,是吗?啊,那就好。那就好。”史迈利说,上下点头表示赞同,一如聋人的举动。
即使在恩德比向史迈利坦承他有意任命山姆·科林斯主导情报行动,史迈利对此建议也只是客气表示赞同。山姆是推销员,恩德比解释,而兰利近来欣赏的,就是推销员。爱穿丝质衬衫的人啊,行情一落千丈,他说。
“说得对。”史迈利说。
两人也同意,罗迪·马丁台尔尽管具有极高的娱乐价值,并不适合这场游戏。罗迪真的是太娘娘腔了,恩德比说,大臣被他吓呆了。美国方面也与他看不对眼,就算是本身娘娘腔的人也无法接受他。此外,恩德比不太希望再引进伊顿帮,怕给人错误的印象。
一星期后,管理组人员重开山姆以前在五楼的办公室,搬走家具。部分不智人士津津有味地说,科林斯阴魂不散。结果星期一,有人搬来一张华丽的办公桌,桌面覆以红革,也从山姆的俱乐部墙上移来几张印刷的狩猎照。山姆的俱乐部目前正由较大型的赌博企业集团逐步接管,让各方皆感到满意。
小法恩,再也没人看见。连较具规模的几处伦敦分站重新开张后,也没人看见他。这些地方包括他原先隶属的布里克斯顿剥头皮部队,以及托比·伊斯特哈斯掌管的亚克顿点路灯组。话说回来,也没人想念他。他如同山姆·科林斯,在本案中随处可见,却不知为何,从来都不太属于本案一部分。然而不像山姆的是,一切结束时他留在草丛里,再也不现身。
至于山姆·科林斯,恢复上班第一天,他担起报告杰里身亡的坏消息这项重任。他在喧闹室报告,演说简短而不带感情。众人皆认为他表现得不错。大家没想到他有这份能耐。
“只限五楼人知道。”他告诉大家。他的听众感到震惊,之后觉得光荣。康妮掉下眼泪,想将他归类于卡拉的受害者,但旁人发言制止,因为信息不足,死因与凶手皆无从判断。就说是殉职吧,情操高尚。
在香港,外籍记者俱乐部起初对陆克与威斯特贝失踪极为关切。在会员积极游说下,时刻警惕的警司洛克斯特主导全面性秘密调查,以解开两记者双双失踪的谜题。有关当局承诺,一有发现,必定照实公开,美国总领事也自掏腰包拿出五千元悬赏,希望有人能提供有助破案的线索。为了顾及在地人的心情,总领事也将杰里·威斯特贝的姓名列入悬赏告示里。两人成了“失踪新闻人”,坊间更盛传两人之间关系暖昧。陆克的分社另外提出五千元奖赏,小矮人尽管悲恸难耐,也与人打赌,非拿到两份悬赏不可。再怎么说,小矮人在双头追查案情时,从寻死匈奴处得知陆克最后使用的云景道公寓,已在摇滚客眼尖的调查员前去搜证前重新装潢,从地板到天花板焕然一新。是谁下令的?是谁付的钱?没人知道。同样也是小矮人,他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知道有人见到杰里曾在启德机场访问日本观光团。可惜摇滚客的调查委员会不得不婉拒这些线索。这些日本人“愿意合作却不是可靠的目击证人”,委员会说,特别是在漫长航程后蹦出一个欧洲人进行访问,他们就算指证历历也不足采信。至于陆克,这个嘛,调查委员会说,就他当时的走向,反正迟早会导致精神崩溃。知情人士提出失忆症的理论,罪魁祸首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过了一阵子,连最合理的说法也冷却下来。外传有人在顺化战役崩盘时,看见两人一起采访——是在岘港吧?——也看见两人在西贡举杯共饮。另一种说法是有人看见他俩肩并肩,坐在马尼拉的海边。
“牵小手吗?”小矮人问。
“比牵手更劲爆。”对方回答。
摇滚客的大名也频频见报,原因是他在美国缉毒署协助下,破获毒品走私案,最近开庭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打赢官司。被告包括几名华人以及一名美艳的英国冒险女郎。女郎负责运送海洛因。只可惜,与往常一样,仍然无法将大哥绳之以法,但据说摇滚客仅欠临门一脚。“香港强悍而正直的执法人”《南华早报》在社论中称赞他机敏精明。“本港不可多得的精英。”
为了找余兴话题,俱乐部的话锋转向巍安居戏剧化的重新开张,外围盖了二十英尺高的铁丝网围墙,以泛光灯照射,有警卫犬负责巡逻。可惜已经不再提供免费午餐,这个余兴话题也很快退了流行。
至于老库洛,已有数月不见人影,也无人提起。后来有天晚上他出现了,看来老了许多,穿着素净,坐在以前习惯坐的角落,两眼无神。俱乐部仍有几人认得出他。加拿大牛仔提议玩几局上海保龄球,不过他婉拒了。随后发生一件怪事。有人为了俱乐部规章某个微不足道的条文争吵起来。丝毫不足挂齿,吵的是俱乐部成员是否仍应遵循传统签字据。无关紧要。但不知何故,老库洛硬是大发雷霆。他站起来,愤然走向电梯,老泪纵横,对他们脏话一句接一句骂。
“什么都别变。”他建议,一面愤怒挥舞着手杖,“老规则不变,让一切延续下去。你们阻止不了巨轮,联手无法阻止,个别也无法阻止,你们这堆乳臭未干、专拍马屁的菜鸟!敢动老规矩的脑筋,等我来收拾你们!”
“不中用了。”众人同意,不欢迎他再来。可怜的家伙。多丢人现眼。
是否真有针对史迈利而来的阴谋,真有吉勒姆猜测的那番规模?如果真有,威斯特贝个人鲁莽干涉后,对阴谋造成什么影响?不得而知,尽管在彼此信任的人士之间,也不太愿意讨论这个问题。恩德比与马铁娄之间必然存在秘密共识,纳尔森一到手,应该先让表亲咬第一口,而且功劳双方各记一笔,以换得他们支持恩德比担任首长。当然拉康与科林斯两人,尽管专业范围南辕北辙,他们也脱不了关系。然而,他们在何时提议径行逮捕纳尔森,利用何种方式——例如比较传统的方式,由伦敦部长层级联合出招——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尽管如此,毫无疑问的是,威斯特贝对他们而言是塞翁失马,为他们提供了苦寻不着的借口。
内心深处,史迈利究竟对这项阴谋知不知情?他是否知道,是否他私下甚至乐见这条解决之道?自此之后,彼得·吉勒姆有幸被放逐到布里克斯顿三年,得以思考自己的见解,他坚称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皆为大大的“是”。他说,在危机紧急的阶段,乔治写给安恩一封信,据推测应该是在隔绝室漫长等待之际。吉勒姆这番理论的根据,那封信扮演很重的角色。他前去安恩位于威尔特郡的住处,希望促成破镜重圆,安恩拿出那封信给他看。尽管他的任务功败垂成,两人交谈间安恩从手提包里取出信件。吉勒姆声称他记住了一部分,一回车上立刻写下。别的不谈,文笔优美之处,是吉勒姆本人不敢企求的。
我不愿多愁善感,只是诚心想知道自己如何走进眼前的死胡同。就我幼年时代记忆所及,选择地下工作是因为要达成祖国的目标,这条路似乎最直接也能走得最远。当年的敌人众所周知,能在报上看到。如今我只知道,我已学会以阴谋的角度诠释人生的整体。我以这支宝剑求生至今,今日环顾四周,势必也将以此宝剑了断残生。这些人令我胆战心惊,而我却是其中一员。如果他们朝我背后放冷箭,甚感安慰的是,至少是我的同侪下的判决。
吉勒姆也指出,这封信根本是出自陷入忧郁的史迈利之手。他说,近来老乔治大致恢复了本色。偶尔他会偕安恩共进午餐,吉勒姆个人深信,两人有朝一日势必重修旧好,肯定无疑。但是乔治从未提及威斯特贝。为乔治着想的吉勒姆亦然。
随欢欣鼓舞的气氛而来的是某些令人困惑的谣言。举例来说,康妮与狄沙理斯被急着送往如今昵称为“海豚馆”的梅斯非镇安全联络站躲藏,两人苦等一整个星期,却未见期待对象现身。同样苦等的人还有翻译员、转译员、审问组、管理组,以及相关单位人员,这些人在安全联络站组成迎新与讯问小组。
管理组人员说,原定行动因雨顺延,择期再办。随时待命,他们说。然而,才过不久,邻近厄克非镇从事房屋中介的网民通报,管理组人员其实正想放弃租约。果然隔周小组接到命令解散,“静候决策”,从此不见复合。
接下来,有人漏出风声,指出恩德比与马铁娄连手——就算在当时,这种组合也令人匪夷所思——两人联手担任一个英美程序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轮流在华盛顿与伦敦召开,责任是同步分配海豚案的产品,代号是“鱼子酱”,同步配发至大西洋两岸。
凑巧的是,有消息指出,纳尔森人在美国境内,在费城一处为他准备的武装营舍里。原因为何,传开的速度更慢。有人感觉到——是谁的感觉就很难说了,因为渠道如此之多,无从追查起——纳尔森在那里会比较安全。人身安全。想想看俄国人。想想看中国人。此外,管理组人员坚称,表亲的处理单位与评估单位较具规模,较能处理这种前所未有的渔获。此外,他们说,这种成本,表亲负担得起。
此外——
“此外,胡言乱语个什么劲!”康妮耳闻后怒骂。
她与狄沙理斯郁闷地等着表亲邀请两人入列。康妮甚至还先把该打的针打好,预做准备,却苦等无人。
更多解释传来。表亲找来哈佛的新人,管理组人员说,康妮则正好推着轮椅前来。
“谁啊?”她怒火直上,质问。
某个教授,很年轻,莫斯科观察家,据管理组人员说,一生以研究莫斯科中心的黑暗面为志业,最近发表一份限内部传阅的论文,内容的根据却是“公司”档案,其中提及“地鼠原则”,甚至还影射到卡拉的私人大军。
“那还用说吗?那条肥姐!”她对他们脱口而出,备感挫折之余,凄泪怆然流下,“还霸占了康妮那份报告,对不对?姓寇培坡的。他对卡拉的所知,不比我左脚脚趾的所知更多!”
尽管如此,管理组人员不为所动。新委员会票选出来的是寇培坡,而非沙赫斯。
“看乔治怎么对付他们!”康妮警告,嗓音如雷。面对这道威胁,他们却出奇地无动于衷。
狄沙理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别人告诉他,中国观察家在兰利多到不值钱。老兄啊,供过于求。抱歉了,是恩德比的命令,管理组人员说。
恩德比的命令?狄沙理斯反问。
他们含糊其辞地说,是委员会的命令。是联合决策。
因此狄沙理斯向拉康求情。面对这种事务,拉康喜欢自认是低阶层的行政督察。他带狄沙理斯共进午餐,两人平分账单,因为拉康不喜欢公务员拿纳税人的钱互相请客。
“对了,你们对恩德比的感觉怎样?”他在午餐时问,打断了狄沙理斯平板单调的独白,谈着自己对潮州与客家方言的熟悉程度。目前“感觉”扮演了重大角色。“你们那边对他感觉怎样?我一直认为,你们欣赏他看待事物的方式。你认为呢,他是不是相当不错?”
“不错”在当时白厅的字典里意味着“鹰派”。
狄沙理斯冲回圆场,据实向康妮转述这个惊人的问题。而拉康正指望他传达。之后就鲜少见到康妮的人影。她悄悄“收拾行李”,换言之,她正为后世人整理莫斯科中心的档案。她偏好一名新进的年轻掘穴人,状似山羊,是个很听话的年轻人,姓杜立妥。她叫这位杜立妥坐在脚边,与他分享智慧。
“老规矩要被扫地出门啦,”她向任何愿意驻足倾听的人警告,“恩德比那个混账专走后门。这是一场有计划的大屠杀。”
众人看待她的态度,起初犹如诺亚开始打造方舟时必须忍受的揶揄。康妮是搞情报的人,可不愿让一身功夫闲着,此时偷偷将默莉·米金拉到一边,劝她递出辞呈。“跟管理组人员说,你想找份更有成就感的事做,亲爱的。”她一面建议,一面频频眨眼,频频捏小手,“至少啊,他们会替你加薪。”
默莉不太敢确定她所言是否属实,但话说回来,康妮对这种游戏最清楚不过了。所以她写好辞呈,管理组人员立刻命令她下班后留步。他们坦承,目前改革气氛确实浓厚。他们准备将本单位改造得更年轻,更具活力,与白厅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默莉严肃地答应重新考虑,康妮·沙赫斯则继续打包,离意更加坚定。
这些时候,乔治·史迈利人在何方?在远东吗?不对,在华盛顿!胡说八道!他回老家,躲在某地的乡下——他最喜欢康瓦尔郡了——休一个辛苦赚来的假期,与安恩重修旧好!
后来一个管理组人员不慎说溜嘴,指出乔治可能罹患过劳症。此话一出,听者无不寒战哆嗦,因为即使是财务组头脑最钝的干瘪小老头也知道,过劳症这种疾病与老年一样,已知的疗法只有一种,却无法让人康复。
吉勒姆最后回来了,却只是回来带默莉去度假,拒绝开口表示任何意见。看见他在五楼来去匆匆的人说,他看来精疲力竭,显然需要休假。此外他的锁骨似乎出过意外,右肩绑得牢牢的。根据管理组人员,他到圆场医师位于曼彻斯特广场的私人诊所求医,住院两三天。尽管如此,众人仍未见史迈利出面,问管理组人员他何时回来,他们只显出冷淡的客套态度。管理组人员此时成了专断暴虐委员会,人人闻之色变,却缺少不了他们。在不显突兀的情况下,卡拉的照片不见了,众才子语带讥讽地说,是拿去清洗了。
奇怪的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也相当差劲的是,竟然没人想到前往贝瓦特街那栋小房子按按电铃。如果有人前去拜访,就会找到史迈利,极可能身穿睡袍,不是正在洗盘子就是烹煮自己不吃的东西。有时候,通常是在黄昏,他自已到公园散步,以似曾相识的眼神看着路人,路人也回看一眼,然后视线在往下移。或者他会去国王路一间较便宜的小吃店坐坐,带一本书做伴,喝点甜茶醒脑——不再为了腰围而只用糖精。若有人留心,也会注意到他花很多时间注视自己双手,以领带擦拭眼镜,或是重新阅读安恩留给他的那封信。信写得很长,内容却不断重复。
拉康登门拜访,恩德比也去了,有一次马铁娄也跟着他们去,再度穿上符合其伦敦风格的服装。因为大家都同意——而最诚心同意的人莫过于史迈利——为了本单位的利益,移交应尽可能进行得平顺无阵痛。史迈利要求增加人手,拉康谨慎考虑后告知,现阶段财政部有心在圆场与其他单位身上多花钱。至少在地下工作界,英镑日渐看俏。拉康说,促成这种改变的,不仅是因为海豚案的成功。美国对恩德比的任命也盛赞有加。甚至在外交的最高层级也能感受到。拉康以“同声喝彩”来描述。
“索尔真的知道跟他们沟通的方法。”他说。
“噢,是吗?啊,那就好。那就好。”史迈利说,上下点头表示赞同,一如聋人的举动。
即使在恩德比向史迈利坦承他有意任命山姆·科林斯主导情报行动,史迈利对此建议也只是客气表示赞同。山姆是推销员,恩德比解释,而兰利近来欣赏的,就是推销员。爱穿丝质衬衫的人啊,行情一落千丈,他说。
“说得对。”史迈利说。
两人也同意,罗迪·马丁台尔尽管具有极高的娱乐价值,并不适合这场游戏。罗迪真的是太娘娘腔了,恩德比说,大臣被他吓呆了。美国方面也与他看不对眼,就算是本身娘娘腔的人也无法接受他。此外,恩德比不太希望再引进伊顿帮,怕给人错误的印象。
一星期后,管理组人员重开山姆以前在五楼的办公室,搬走家具。部分不智人士津津有味地说,科林斯阴魂不散。结果星期一,有人搬来一张华丽的办公桌,桌面覆以红革,也从山姆的俱乐部墙上移来几张印刷的狩猎照。山姆的俱乐部目前正由较大型的赌博企业集团逐步接管,让各方皆感到满意。
小法恩,再也没人看见。连较具规模的几处伦敦分站重新开张后,也没人看见他。这些地方包括他原先隶属的布里克斯顿剥头皮部队,以及托比·伊斯特哈斯掌管的亚克顿点路灯组。话说回来,也没人想念他。他如同山姆·科林斯,在本案中随处可见,却不知为何,从来都不太属于本案一部分。然而不像山姆的是,一切结束时他留在草丛里,再也不现身。
至于山姆·科林斯,恢复上班第一天,他担起报告杰里身亡的坏消息这项重任。他在喧闹室报告,演说简短而不带感情。众人皆认为他表现得不错。大家没想到他有这份能耐。
“只限五楼人知道。”他告诉大家。他的听众感到震惊,之后觉得光荣。康妮掉下眼泪,想将他归类于卡拉的受害者,但旁人发言制止,因为信息不足,死因与凶手皆无从判断。就说是殉职吧,情操高尚。
在香港,外籍记者俱乐部起初对陆克与威斯特贝失踪极为关切。在会员积极游说下,时刻警惕的警司洛克斯特主导全面性秘密调查,以解开两记者双双失踪的谜题。有关当局承诺,一有发现,必定照实公开,美国总领事也自掏腰包拿出五千元悬赏,希望有人能提供有助破案的线索。为了顾及在地人的心情,总领事也将杰里·威斯特贝的姓名列入悬赏告示里。两人成了“失踪新闻人”,坊间更盛传两人之间关系暖昧。陆克的分社另外提出五千元奖赏,小矮人尽管悲恸难耐,也与人打赌,非拿到两份悬赏不可。再怎么说,小矮人在双头追查案情时,从寻死匈奴处得知陆克最后使用的云景道公寓,已在摇滚客眼尖的调查员前去搜证前重新装潢,从地板到天花板焕然一新。是谁下令的?是谁付的钱?没人知道。同样也是小矮人,他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知道有人见到杰里曾在启德机场访问日本观光团。可惜摇滚客的调查委员会不得不婉拒这些线索。这些日本人“愿意合作却不是可靠的目击证人”,委员会说,特别是在漫长航程后蹦出一个欧洲人进行访问,他们就算指证历历也不足采信。至于陆克,这个嘛,调查委员会说,就他当时的走向,反正迟早会导致精神崩溃。知情人士提出失忆症的理论,罪魁祸首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过了一阵子,连最合理的说法也冷却下来。外传有人在顺化战役崩盘时,看见两人一起采访——是在岘港吧?——也看见两人在西贡举杯共饮。另一种说法是有人看见他俩肩并肩,坐在马尼拉的海边。
“牵小手吗?”小矮人问。
“比牵手更劲爆。”对方回答。
摇滚客的大名也频频见报,原因是他在美国缉毒署协助下,破获毒品走私案,最近开庭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打赢官司。被告包括几名华人以及一名美艳的英国冒险女郎。女郎负责运送海洛因。只可惜,与往常一样,仍然无法将大哥绳之以法,但据说摇滚客仅欠临门一脚。“香港强悍而正直的执法人”《南华早报》在社论中称赞他机敏精明。“本港不可多得的精英。”
为了找余兴话题,俱乐部的话锋转向巍安居戏剧化的重新开张,外围盖了二十英尺高的铁丝网围墙,以泛光灯照射,有警卫犬负责巡逻。可惜已经不再提供免费午餐,这个余兴话题也很快退了流行。
至于老库洛,已有数月不见人影,也无人提起。后来有天晚上他出现了,看来老了许多,穿着素净,坐在以前习惯坐的角落,两眼无神。俱乐部仍有几人认得出他。加拿大牛仔提议玩几局上海保龄球,不过他婉拒了。随后发生一件怪事。有人为了俱乐部规章某个微不足道的条文争吵起来。丝毫不足挂齿,吵的是俱乐部成员是否仍应遵循传统签字据。无关紧要。但不知何故,老库洛硬是大发雷霆。他站起来,愤然走向电梯,老泪纵横,对他们脏话一句接一句骂。
“什么都别变。”他建议,一面愤怒挥舞着手杖,“老规则不变,让一切延续下去。你们阻止不了巨轮,联手无法阻止,个别也无法阻止,你们这堆乳臭未干、专拍马屁的菜鸟!敢动老规矩的脑筋,等我来收拾你们!”
“不中用了。”众人同意,不欢迎他再来。可怜的家伙。多丢人现眼。
是否真有针对史迈利而来的阴谋,真有吉勒姆猜测的那番规模?如果真有,威斯特贝个人鲁莽干涉后,对阴谋造成什么影响?不得而知,尽管在彼此信任的人士之间,也不太愿意讨论这个问题。恩德比与马铁娄之间必然存在秘密共识,纳尔森一到手,应该先让表亲咬第一口,而且功劳双方各记一笔,以换得他们支持恩德比担任首长。当然拉康与科林斯两人,尽管专业范围南辕北辙,他们也脱不了关系。然而,他们在何时提议径行逮捕纳尔森,利用何种方式——例如比较传统的方式,由伦敦部长层级联合出招——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尽管如此,毫无疑问的是,威斯特贝对他们而言是塞翁失马,为他们提供了苦寻不着的借口。
内心深处,史迈利究竟对这项阴谋知不知情?他是否知道,是否他私下甚至乐见这条解决之道?自此之后,彼得·吉勒姆有幸被放逐到布里克斯顿三年,得以思考自己的见解,他坚称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皆为大大的“是”。他说,在危机紧急的阶段,乔治写给安恩一封信,据推测应该是在隔绝室漫长等待之际。吉勒姆这番理论的根据,那封信扮演很重的角色。他前去安恩位于威尔特郡的住处,希望促成破镜重圆,安恩拿出那封信给他看。尽管他的任务功败垂成,两人交谈间安恩从手提包里取出信件。吉勒姆声称他记住了一部分,一回车上立刻写下。别的不谈,文笔优美之处,是吉勒姆本人不敢企求的。
我不愿多愁善感,只是诚心想知道自己如何走进眼前的死胡同。就我幼年时代记忆所及,选择地下工作是因为要达成祖国的目标,这条路似乎最直接也能走得最远。当年的敌人众所周知,能在报上看到。如今我只知道,我已学会以阴谋的角度诠释人生的整体。我以这支宝剑求生至今,今日环顾四周,势必也将以此宝剑了断残生。这些人令我胆战心惊,而我却是其中一员。如果他们朝我背后放冷箭,甚感安慰的是,至少是我的同侪下的判决。
吉勒姆也指出,这封信根本是出自陷入忧郁的史迈利之手。他说,近来老乔治大致恢复了本色。偶尔他会偕安恩共进午餐,吉勒姆个人深信,两人有朝一日势必重修旧好,肯定无疑。但是乔治从未提及威斯特贝。为乔治着想的吉勒姆亦然。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