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大全集 第一部分 奥本海默(17)
奥本海默(17)
布罗茨基在侨居国外期间,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他的选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选》(1973)和《言语的一部分》(1980)。此外,还有散文集《小于一》(1986)、《论悲伤与理智》(1996)等。他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开阔而坦荡的思想,真挚而温和的感情,使他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声名鹊起,成为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布罗茨基的诗充满了俄罗斯风味,特别是在流亡国外之后,怀乡更成为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艺术上,布罗茨基始终贴近阿赫玛托娃和奥登这两位前辈诗人,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音韵的和谐。
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1996年1月29日,布罗茨基因心脏病发作,在美国纽约病逝。
本·古里安
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是以色列国的创建者,是现代以色列当之无愧的国父。
戴维·本·古里安于1886年出生在波兰普朗斯克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浓厚犹太复国主义的氛围中,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圣经》和希伯来语。14岁时,他组织周围的孩子讲希伯来语。3年后,加入犹太复国主义政党锡安工人党,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
20岁时。本·古里安来到了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地巴勒斯坦,决心用定居的方式来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本·古里安坚信,希伯来人在希伯来的土地上劳动是犹太民族恢复权利的惟一途径。
1910年,锡安工人党把本·古里安调到耶路撒冷,担任新创办的党刊《团结》杂志的编辑。杂志出版第二期的时候,他才鼓起勇气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本·古里安——自己新起的希伯来语名字。24岁的本·古里安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这时本·古里安已经明确,犹太人要建国不是空谈,而是实干。他坚信只有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才能决定自己的道路。他一度希望获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籍,在帝国内部争取犹太人的权益。为此他学习了土耳其语,并到帝国的首都学习法律。为了使自己更像一个奥斯曼帝国公民,他还蓄起了土耳其式的胡子,戴上了土耳其式的圆筒帽。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担心,本·古里安于1915年被驱逐出境。不久,他经埃及亚历山大到达美国纽约。
在纽约,本·古里安认识了一个名叫保拉的年轻护士。他向保拉求婚时提出,如果她同意嫁给他,那就得准备离开美国,去一块“没有煤气,没有电,也没有车的狭小而贫瘠的土地”。1917年12月5日,保拉匆匆离开手术室,来到纽约市政厅,和在那里等她的本·古里安一起步入婚姻登记处。随后新娘马上赶回医院,那里有一个紧急手术正等着她,而新郎则去参加锡安工人党执委会的一个会议。
1921年夏,本·古里安当选为犹太工人总工会的书记,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4年。
1933年,在布拉格举行了一次被视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的转折点的大会——犹太复国主义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本·古里安当选为执委会委员。1935年,本·古里安当选为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和犹太代办处执委会主席。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