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第二十三章 A级人才是最重要的

  公司创业的时候,周鸿祎也会花很多时间和团队争论、碰撞。他的做法和乔布斯一样。他看不上的人,根本就不会与之合作,合作的人肯定是他看重的。既然看重,他就希望不断地挑战对方,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提供帮助以便对方改进。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如果按照一般企业的流程和做法,奇虎既然放弃搜索了,那么搜索队伍也该裁员、重组甚至离开了,但是周鸿祎显然没这么做。
  放弃搜索,他愿赌服输,输了就再想别的法子,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他心里其实也很内疚,一是觉得对投资人很难解释,愧对他们。那段时间,有美国的投资人来看他,每次和他们吃饭周鸿祎都特别有压力,毕竟原来对投资人吹嘘的很多想法都没有做成。虽然投资人也比较理解,每次来都不提这个话头,但他还是觉得,要从对投资人负责的角度保留一支搜索的队伍,表现出自己还在干。
  再就是他对员工也内疚。当时奇虎的很多员工,特别是搜索核心团队的员工,都是奔着搜索的梦想,希望能做和谷歌、百度等与众不同的搜索来的。要是告诉他们奇虎不做搜索了,对团队的打击太大,所以周鸿祎与他们开了多次会,表达的意思是:现在时机不合适,我们先保存革命的火种,将来再相机而动,希望他们能够踏实下来。
  他给了这个团队两条路:第一条是给特别热爱搜索的人,继续做搜索,公司对他们不再提任何要求。过去大家老抱怨每天都在赶进度,从今以后可以不再赶进度了,他们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有没有用户用也不重要了,反正就让他们潜心研究搜索技术。第二条路是转型。周鸿祎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定义成搜索公司,而是具备搜索技术的公司,我们可以一边做着安全一边等待机会。”
  就这样,周鸿祎当时认为的确不应该继续做搜索了,事实证明当时也不应该做了。很简单,360还没有找到突破点,而且当时“我搜你看”,“你问我答”的想法又太超前,事实上没什么流量。也就是说,他们的创新结果不是强需求。但他不能对团队这么生硬地说,这么说团队也许就崩了。
  别说裁员了,有一个人离开他都会遗憾。他觉得人才是最宝贵的,反正不能散。一个人才都不容易找,何况是这么一个懂技术、有理想、感情深厚的团队呢。
  幸运的是,这些人都留下来了。他们今天都还在公司重要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周鸿祎感到欣慰的是,后来360重新做了搜索,算起来也不算欺骗他们了。
  实际上,周鸿祎当时这么说也很有道理:把奇虎定义为一家有搜索技术的公司。有搜索技术的公司和搜索公司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又有内在联系。搜索技术可以和很多领域结合,用搜索技术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用搜索技术解决安全的问题。后来这个团队里的确就有一批人用搜索技术做了安全,才有了今天奇虎360的云安全。
  为什么奇虎360在安全领域上是后来者,却遥遥领先,就是因为之前做安全的公司都比较偏重客户端技术,不太具备服务器所谓大数据处理能力,但奇虎360具备。第一个大数据其实就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抓取了特别多的网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找到内容,所以他们成为第一个处理大数据,用搜索的能力解决安全的互联网企业。
  后来是云安全,云安全的本质点破了其实特别简单,本质上也是搜索引擎。
  过去发现木马、恶意网站、病毒、未知程序的行为,要判断的话都在电脑里判断。数据量大了就会把电脑卡得很慢,但现在就相当于给反病毒做的搜索引擎,反病毒遇到什么情况就搜一下,360云端就告诉用户这个程序是好的还是坏的,是不是可疑的,网址该不该访问。
  不管怎么说,团队稳定住了,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周鸿祎做了什么?
  周鸿祎不缺乏号召力,这从他大学开始创业时就显现出来了。某种程度上,这源自他身上那股江湖义气。
  上高中后,他就跟社会上的人混了一段时间。那些人是真的打架,有凶器,像古惑仔。按道理,他这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应该离他们远远的,可他反倒跟他们聊得比较好,自然也从他们那里沾染了些哥们儿义气。他现在不抽烟,但实际上比很多人更早沾染上,后来戒了。
  高中班上有个同学觉得他颐指气使,很看他不惯,于是从外面找了几个社会青年要打他,他躲过去了。后来,他拉了外班几个一起练柔道的同学,那人又纠集了几个人,打了场群架,有点儿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情节。那场架其实把他吓坏了,挨了两个耳光,肚子也被踢了几脚。
  经过这事后,他知道江湖不是好混的,自己也不想成什么江湖英雄,渐渐收敛了。但因为有过这个阶段,价值观上便与武侠小说挂上钩了:判断人,看重仗义不仗义,能不能为朋友出头等等。
  有点儿江湖气的确很能吸引人,但与众不同也是会付出代价的。
  他出过两件事。一是刚上大学时,同学关系比较乱,某天,也不知道为啥事,住他们对面的大四体育生进来就抽了一同学耳光。睡上铺眼看着同学挨打的周鸿祎觉得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就去帮忙讨说法,最后硬是让对方赔礼道歉才了事。
  二是少年班一个学生老跟他同学要饭票,跟个小强盗似的。他看不下去,就把那小孩打哭了。没想到那小孩比他想象的坏,叫了两个社会上的真流氓把他堵在宿舍里好一顿暴揍。他头上被开了两个酒瓶,腰也被尖刀捅了一下,后来落下了轻微脑震荡的毛病。他没报警,当时觉得按照江湖道义,应该自己解决回面子,也没找老师。这事给他一个很大的教训:外面的世界藏龙卧虎。
  要命的是,那小孩还恶人先告状,闹到学校要开除他。周鸿祎赶快找学校承认错误,学校调查结束后,双方都给通报处分作为惩处。如果他早点儿报案,结果其实可能不同。
  幸好,周鸿祎是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感觉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很大差别后,逐渐一点点地在改变。虽然还是好斗,但开始讲究方式,也在一次次的教训之后明白了底线的坚持和理性的重要。离开雅虎中国的时候,他在这一点上已经相对成熟了。
  周鸿祎拒绝雅虎“买团队,牺牲投资人利益”的方案,为他在投资圈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后来很多风险投资都愿意投他。
  随后周鸿祎和他和团队又做了一件日后引发争议的事情——平常一个公司被收购,都是股东来分钱,但周鸿祎从公司收购款中拿出一部分钱,分给了员工。据说当时干了三四年的老员工,包括公司前台和客服,都拿了10万元级的股东赠与款,更资深一些的中层拿到百万级的也不少。据说这笔钱的总数高达千万。这又为周鸿祎在一些老员工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这也是为什么从3721到现在360安全卫士,至今仍有一枇老员工忠诚地跟随他。后来田健拿这笔分给员工的钱说事儿的时候,周鸿祎表现得有些出离愤怒了。他认为田健是在混淆是非。他愤怒的逻辑很简单——雅虎总部连对中国公司追加投入都不愿意,怎么可能将一笔千万元的钱分给中国的员工?结果是:周鸿祎离职后,有至少一半的员工跟他走了。
  在他出任雅虎中国第五任掌门人之前,他最大的罪名是“流氓”;在他出任雅虎中国第五任掌门人之后,用“野蛮斗士”这个词来形容他的人也多了起来。其实,野蛮也好,斗士也罢,背后都是无奈。
  当时,在业内外诸多揶揄的调侃分析背后,看热闹的人多,真正相信他能斡旋亚太区和总部复杂关系的人少。任命刚下达,雅虎中国原来从副总裁到部门经理,在短时间内都悉数离开,理由竟是此文化和彼文化完全不能兼容。
  周鸿祎的确是个有些“霸道”的人。
  这种独断的作风是把双刃剑,其显示出的魄力和气场往往令人难以拒绝,所以,喜欢他的人总是忠心耿耿。当然,不喜欢他的也大有人在。他上任后离开雅虎中国的员工对他就颇有微词。他也坦言自己愿意冒险,甚至有些激进。
  “我了解中国市场,做事我崇尚结果,要快、不怕犯错误。”
  其实,性格强硬但满腔创业激情的工作狂,正是美国总部信任他的根本所在。“互联网就是快鱼吃慢鱼,雅虎在中国不搞本地化就是死路一条。”周鸿祎不断向总部强调的绝对自主权,也是使雅虎中国不到一年业绩就突飞猛进的原因。接管不到半年时间时,周鸿祎坚持将原来不太配合自己工作,直接由总部垂直管理的财务、人事都换了个遍。他脾气不是很好,但做事情却永远喜欢带着队伍在一线厮杀。
  “以前碰到员工不对的地方我张口就骂,现在知道在国外当众批评人就是天大的事,我也开始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和场合了。”周鸿祎说。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了解追随者,是领导者的必修课。
  长达30年的现代领导学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命题上——领导者很重要,追随者无所谓。不计其数的培训课程、研讨会、书籍和文章都在探讨如何培养卓越领导力。大家研究魅力型领导,研究行将卸任的领导,甚至研究那些奸诈的领导,然而,很少有人去研究追随力(followership)。
  大概是2004年后,中国兴起了“厚黑学”热,把厚黑学与领导者、领导力结合在一起。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中国人在领导力问题上有很多思想和文化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前,我们更多地注重领导者的手腕、手段、谋略和厚黑,而不是好好地研究怎么上下互动,怎样真正地应对现实的挑战,怎样制定合情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与真正的全球化环境下需要的领导力是背道而驰的。
  与上级相比,追随者的级别低,拥有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小。追随者通常都会委曲求全,与级别高的人相处时更是如此。在公司里,他们逆来顺受,以求保全自己的薪水或地位。在社区里,他们随波逐流,希望维护集体的稳定与安全。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追随者并不总是一味顺从。
  在一个比较大的“天赋人权”概念上,追随者和领导者之间是平等的。追随者提高了对管理者的判断、认知,也在谈判和博弈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力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等地因反对权威而爆发的社会和政治骚乱就是这样的例证。
  同样,由于企业文化与结构的改变以及技术进步的缘故,企业界最高阶层的权力也开始逐渐分散。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监管机构、活跃股东等各方分享权力与影响力。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作用越来越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有一个观点——在一个由知识型员工而不是体力劳动者主导的时代,专业知识比职位更能说明谁是真正的领导者。所以,周鸿祎更希望他和伙伴们能像乔布斯说的那样,是一个能制造噪声的团队,要磨出美丽的石头。
  乔布斯说他小时候,街上有个丧偶的80岁老者花钱请他帮忙除草。有一天老者让他去车库,拉出一台老旧的磨石机给他看。磨石机的架子上只有一个马达、咖啡罐和连接两者的皮带。
  他们到后院捡了一些石头,一些不起眼的石头,把石头丢进罐里,倒点儿水,加点儿粗砂粉,把罐子盖起来。老者打开马达说明天再来看。
  没想到第二天回来,他打开罐子看到的是令人惊艳、美极了的石头!
  本来只是寻常不过的石头,经由互相摩擦砥砺,发出些许噪声,结果就变成了美丽光滑的石头,这件事乔布斯一直记在心里。周鸿祎也记住了。在他心里,这个比喻最能代表一个为理想奋斗的团队。集合一群才华横溢的伙伴,让他们互相冲撞、争执,甚至大吵,这会制造一些噪声,但是,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让对方变得更棒,也让点子变得更棒,最后就会产出美丽的石头。
  “360原来有这种气氛,现在少了,当然我自己还是这种风格。我希望我的团队、员工能接受这种磨砺的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好的企业文化。即使在美国,有乔布斯这样警醒的,也有很多企业一团和气、没有争论,最后走向衰落,因为领导层根本不知道下面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一团和气,最后却出不来好产品、好结果,这是不行的。”
  乔布斯说对于A级人才,不需要太悉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真的很棒,真正看重的是工作表现和完美的结果。其实,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后,即便更加成熟了,在这点上也几乎没有变化。因为在他看来,领导者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告诉伙伴们哪里还不够好,而且要说得非常清楚,解释为什么,然后把他们拉回正轨。而且,领导者必须用不会让下属觉得你质疑他们能力的方法说,不能留给他们太多空间和犹豫的时间。
  这很难,所以乔布斯一向用最直接的方法。大部分时候,他指出他们离够好还差得很远,但有时候,他甚至会骂某人的工作成果一无是处。但那些真正杰出的人,会觉得直截了当对做事有益。当然,有些人的确很痛恨这种方法。
  公司创业的时候,周鸿祎也会花很多时间和团队争论、碰撞。他的做法和乔布斯一样。他看不上的人,根本就不会与之合作,合作的人肯定是他看重的。既然看重,他就希望不断地挑战对方,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提供帮助以便对方改进。但确实有一些人接受不了这种做法,他们会认为这种方式简单、粗暴,面子上受不了。他们还是希望鼓励式沟通。
  周鸿祎认为,有足够能力和足够自信的人是不怕别人挑战的。但现实中会因人而异,美、中文化也不尽相同。美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能更开放、坦率些,但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都是不太喜欢当面冲突的。特别是一些技术人员,他们的神经真的不够强大,很难承受这种挑战。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周鸿祎和乔布斯一样很挑剔。这种挑剔的确能促成很好的结果,但的确会让很多人觉得痛苦。这是他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公司大了,很多人就要求你变得“成熟”一些:说话更有分寸、待人更有礼貌、对团队更多激励。他说自己其实也很想激励团队,但在这点上他更认同乔布斯的观点——挑战和碰撞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大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取得一个完美的结果,最后产品要走向市场,和别的公司或团队去竞争。结果快乐,过程就可能很痛苦。当然,也有过程和结果都很快乐的,但那毕竟不是常态,更多还是理想。
  完善自己是个一生的命题,包括教主乔布斯在内。这些年来,周鸿祎也在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有时候控制不住发火的时候,他也希望伙伴们能够理解他的苦衷,毕竟他是对事不对人。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