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刘邦大传

第二章 崭露共角(2)


  不久,这名先行者,慌慌张张地赶回来报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巨蛇,盘据小路中,看情形,我们很难过得去,还是回头找其他出路吧!”
  刘邦微醉中,胆量更大,他大声表示:
  “壮士出行,还怕什么东西!”
  接着又猛喝了几口酒,便拔出佩剑,奋勇向前。大蛇遭到奇袭,立刻反抗。刘邦力大,又劈又砍,大蛇不敌,终被劈为数段。
  这时刘邦酒意上升,迷迷糊糊中,独自穿越小径而去,走了几里路后,终因醉酒又疲劳过度而卧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跟随在后头的人,见没有动静,便向前追寻。
  说也奇怪,就在刘邦斩蛇的位置,有位老妪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为什么在此哭泣呢?”
  “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此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么被人杀的呢?”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为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问话的人认为老太婆胡说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却突然不见了。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乃立刻寻找刘邦,并且叫醒他,告诉他这件奇遇,刘邦听到了非常高兴,便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逃亡期间刘邦徒众故意创造出的神话,用以显示刘邦是天生的领袖。
  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萧何为了掩护被通缉的刘邦,建立他在沛县父老心中的重要性,故意制造出来的神话。
  但依逻辑推论,这种可能性均不大。以刘邦当时的身分和境遇,刘邦的徒众及萧何即使再大胆,也不敢将“帝”这个名词和刘邦连在一起。
  这种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应是刘邦成功以后,为突显他是真命天子所制造出来的神话。由于刘邦出身的确太低,为稳定汉王朝政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大下苦心来为他“形象包装”一番。
  刘宋的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则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刘邦平灭秦朝,故有此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传奇。
  
图腾意义,象征解神奇

  但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此处的蛇应属图腾的意义。因为秦王朝为鸟图腾(可由秦皇室国玺的百鸟图证之),而且五行中排水德,色“尚黑”,说什么也和白蛇扯不上关系。
  刘邦出身沛县,虽介乎各部族交杂之处,但主图腾仍属“蛇”。日后和刘邦争霸天下的项羽起于江东,是楚国贵族后代,属蛇图腾族之嫡系。江东地方盛产白 蛇,或许白帝之子的象征指的是项羽。此一段传奇神话,指的可能是蛇图腾庶系的赤帝刘邦,在命中会击败蛇图腾嫡系的白帝项羽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天命象征吧!
  这段意外的逃亡,在刘邦的生涯中,应属最落魄的时段,没什么可称述的,对天命所归的“刘皇帝”,也成了最空白的一段。为补足此缺陷,汉朝官员乃强化刘邦的“天生伟大”,才会创造出这个“官制神话”吧!
  《史记》中还有一段让人更难以置信的传说记载:
  秦始皇在位时,便有不少懂得看天象的方士跟他建言:“东南方有天子气。”始皇甚担心,便常到东方巡幸欲镇服之。
  刘邦对此传说,深为自疑,便藏匿于芒县和砀县间的深山沼泽和岩石间,怕因为自己有“天子气”而被发现。
  但妻子吕雉和地方父老有事到山区寻找刘邦时,却仍很快就找到他,刘邦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
  “你怎么每次一来便找到我呢?”
  吕雉答道:“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气,只要顺着云气找,便可以很快找到你了。
  刘邦至此,更相信自己有祥瑞之异征,非常高兴。沛县子弟,听到这种传言,更相信刘邦之贵相,也纷纷往山中投奔之,俨然成为一股力量。
  这段故事,更明显是后人加上去了。方土再大胆,也不敢向专权又好猜疑的秦始皇报告有“天子气”之事。即使有这件事,亦属宫廷中秘言,又怎会流传到刘邦耳中?
  逃亡山区的刘邦,想必依靠卢绾、夏侯婴、樊啥、周勃等“兄弟兵”的协助,勉强可维持生存,哪敢自比为“天子”。况且沛县不少子弟为了逃避接踵而至的劳役,得知刘邦结众藏匿于山中,前往投奔者或许有之,但人数最多也数百人而已,成不了气候的。
  但不久,一件意外事件,又使刘邦的运气由谷底,再次往上直冲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这个世上,“无”常比“有”更有用处。以车轮为例,车轮上“有”三十根辐,都集中在车毂上,因为车毂本身是“空虚”的,所以能够承受这三十根车辐,车轮才能转动。因为车毂的“无”,接受了车辐的“有”,车轮才能发挥作用。
  揉和陶土作成各种器具,器具以陶土为外壳,本身是“有”,但器具中间的空虚是“无”,器具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其间的“无”,而非周边的“有”。
  建筑房子,开凿门窗,真正能住人的是房屋内面的“无”,而非窗户的“有”。
  由这些例子可见,看得到的是“有”,但发挥作用的却是“无。
  这种哲理看似深奥,其实很浅显。
  自己没有太多主见的,才能接受各方面意见,揉和成共识,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我们常以器量不足评估某人的能力,那些急于表现自己、以自已利益为中心的人,常不是很好的领袖人才。
  真正的领袖是懂得吸收别人意见的,他的器量表现于其心胸之宽厚,所谓“有容乃大”、“宰相肚内可撑船”,都是在表现空虚的力量。没有立场,以大家的立场为立场的,包容得愈多的,发挥的力量便也愈大。
  刘邦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其实他是“文武通吃”的。讲义气,论豪爽,他对低阶层的市井人物吸引力颇大。他那副毫不在乎的形象,却又不让人觉得太粗野,像吕公、萧何等文治派的也颇欣赏他的魁力,使他得以脚踏黑白两道,能屈能伸,可以当治安官,也可以当通缉犯。
  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无私”。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虽然尚不至于鲁莽,但的确也从不怕事。或许是天生高贵异相,使他对自己信心十足,对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并不太放在心上。必要时,他大多能配合着大家“顶着钢盔往前冲”,反正死了也是命,担心也无太大“路用”。
  不太会计较,不太注意自己可能会有的伤害,大大方方往前迈进;刘邦最可爱之处,便在于他不在乎自己的立场,也没有什么私欲,只要大家肯接受他的领导,他是那种可以把“生命”交给众人的人。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