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刘邦大传

第二章 章邯反击(2)


  黥布原名英布,庐江六城人。年轻时有相士看到他凶猛而豪爽,便替他算命,预测他将因犯法而遭到黥刑(在脸上刺青的墨刑),但经过这个劫难后,他将更可能成名,并且会被封为王,前途不可限量。
  英布因而对自己这种“命中注定”非常得意,后来他果然犯重罪而遭到黥刑,并发派到骊山陵的劳役营中。
  在劳役营内的英布却一点也不气馁,反而不断安慰并鼓励一同受刑的劳工。由于他个性积极、豪爽,肯为别人牺牲,不久便成了劳役中罪犯的老大,大家都尊称他为“黥布”,这个绰号也逐渐代替了他的本名。因此在数万名“骊山众”里,黥布的大名无人不知晓。
  名气大了,从属增多,黥布和几名较强壮的伙伴便在大家的协助下,逃出骊山陵的劳役营,相偕在长江岸边干起水盗的生意,并曾有“鄱陽盗王”之尊称。
  黥布虽平民出身,但体形雄伟,粗壮有力,加上性格豪放,颇富谋略,也是天生的领袖人才。鄱陽县令吴芮虽为朝廷命官,但一向关心民间疾苦,擅长交结地方领袖及江湖豪杰,素有“番君”之称。黥布素景仰其名,乃率徒众数千人投奔之。吴芮欣赏黥布人才,特将女儿下嫁他,并支援其人马,北上袭击秦军,也成为一支独立的义军部队。
  陈胜死后,楚王景驹声名日高,在丰县起义的刘邦也率众前往归附。
  刘邦在沛郡起兵后,便率萧何等亲信,四处寻找粮食,以维持军团的长期生存。他将丰邑交由同乡人雍齿固守,雍齿从小和刘邦便颇熟识,他的身分地位更高于 刘邦,因而实在无法甘心在这位“刘季”手中讨生活。正好魏将同市率军南下经略沛郡及丰县地方,雍齿便乘机举兵降魏。刘邦闻之大惊,立刻带军反攻,但雍齿闭 城坚守,刘邦不能入,成了没有根据地的流浪部队。
  听说楚王景驹正在招兵买马,刘邦也率队前往,途中偶遇韩国贵族后裔张良率数百少年欲投奔景驹。张良和刘邦谈得很投机,便将自己的人马全交给刘邦统领,自己也以客卿的身分留在刘邦阵营内。
  
企划高手,胆大张良

  张良字子房,是战国七雄中韩国的贵族。其祖父张开地曾当过韩昭侯、韩宣惠王及韩襄哀王的宰相,其父张平则当过韩相里王及韩悼惠王的宰相。韩悼惠王23年,张平去世,死后20年,韩国便为秦国所灭。
  张平去世时,张良年纪太小,所以并未在朝廷为官,成年时,韩国政治已陷入大乱,名存实亡,所以张良也一直没有机会为国效劳。
  《史记》上特别描写,依张良之个性和日后建立的功业,司马迁原本“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归人好女”,而深感真是不可以貌取人。
  也就是说张良个性豪放,胆大心细,深富谋略,如同一般印象中的“伟男子”,但直到见其画像,却意外长得娇小俊美,如同楚楚可怜的“小美女”,让司马迁都大感不解。
  不过张良胆量奇大,个性冲动,敢作敢为。韩国被秦灭亡时,张良已掌有家中大权,光是家僮就有300余人,但他却凭其义气,发誓为韩国报仇。他策划擒贼先擒王,打算直接暗杀最高统帅的秦始皇。
  这个计划不但大胆,而且非常困难。张良乃散尽家财,征求艺高人胆大的勇士。这时候,他的弟弟却病死了,但张良全心投入刺杀工作,无暇颇及悲伤,甚至没有时间准备丧仪,只草草埋葬而已。
  为了陰谋不至于泄露,张良寻找助力的方向指向东方,一路远达资讯较发达的齐地,但仍一无所获。经由别人辗转推荐,他得知东夷地区(约今韩国新罗北地)有位部落酋长——仓海君,专门传授各种奇特武功,手下高手如云。于是不辞劳苦及路途遥远,只身前往求见。
  仓海君深为其诚意所感动,便推荐一个超级大力士给张良。这位力士不但身材雄伟,而且擅长操纵120斤重铁椎,能在远距离飞击任何目标。这对刺杀警卫重重的秦始皇而言,是最合适的方法了。
  这件任务不论是成是败,要在事后能得活命的机会不大。但东夷人讲求义气相投,大力士非常喜欢张良的大胆和率性,加上又有酋长的交代,想必张良也用了不少钱安排大力士家人的未来生活,因此大力士义无反顾地陪伴张良回到中国来。
  
力士刺秦王,搏浪传美名

  他们语言虽不通,但心是相系的,因此由张良负责派人搜集必要情报,并由两人作详细沙盘推演,设计各种方法,再一一过滤其成功的可能性。最后他们找到了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的机会。
  由于东巡的队伍非常长,车辆行动较缓慢,是用铁椎飞击的好机会。他们仔细侦察始皇的路程,终于选定一个叫做博浪沙的地方。《史记》上记载:
  “29年,始皇东游,至陽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10日。”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境内的陽武县之南,是一片由黄河河沙堆成的沙滩,人迹甚少,一望过去,沙滩如连绵波浪,地形高低起伏,因此人员埋伏其中,不易被发现。
  这本是万无一失的计划,但尉缭为秦始皇所建立的警卫体系,在出巡车队中装备有不少副车,车内均为始皇的替身。由于车队很长,除少数亲信外,有时候连李斯等重臣都不易判断秦始皇是在哪个车中。
  张良自然也费尽苦心搜集秦始皇真正御车位置的情报,但秦皇室禁卫体制很严,张良不易得到正确消息,只能凭情况来猜测判断了。
  铁椎从百余尺距离飞击而出,正确撞击目标,可惜那只是辆副车,尉缭的“影武者”策略,成功救了秦始皇的性命。
  张良自然不知那是副车,他和大力士依计划分头逃亡。大力士长相魁伟,很容易被识破,幸好语言不通,秦皇室情报人员问不出所以然,只好处以极刑。但任谁也想不到,这位娇小若妇人的小男子,竟是这件大陰谋的主使人,所以张良得以迅速地逃离险境。
  途中张良探知谋杀失败及大力士殉难的消息,他虽满怀悲痛,但短期内也使不上力气,只有从长计议了。因而他往东南走,藏身于江苏北部地带。
  秦始皇自然大怒,他下令全国谍报网缉拿张良,只是张良出道不久,真正看过他的人不多,更难想像其外形,因此虽“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张良仍然脱险而出。
  不过张良聪明绝顶,胆子奇大,他判断藏在荒山野郊,反而容易被怀疑,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最安全。因此他变更姓名,藏匿在人口复杂的商业城市——下邳。
  
奇遇黄石公,苦学太公兵法

  张良为了得到更多情报,因而成天在街上闲逛,一点也没把追缉的人放在眼里,幸好他那不起眼的长相,也的确不易让人产生疑心。
  不过却有个人特别注意到他。
  那是位像乞丐又似神仙的老头,成天坐在桥头上东张西望。他丰富的阅人经验,很快看出张良非等闲之辈。
  有天,他故意要试试张良。
  当张良走向桥头时,老人突然弯下腰,脱下鞋子,丢往桥下,然后转身向张良叫道:
  “年轻人,帮我捡鞋!”
  张良愣了一下,但好奇心甚强的他,很快压住不高兴的情绪,反正也闲着无事,倒来看看这找麻烦的老头子有何居心?
  因此他回身下桥,捡起了鞋子,交还老人。
  “替我把鞋子穿上吧!”
  尽管心中微愠,但既来之则安之的潇洒个性,好人作到底,便跪下身来,故意表现得恭恭谨谨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看到张良的行为,似乎很满意似的,大笑而去。张良反而被他吓一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目送他离去。
  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回头看看张良,又走了回来,并对张良说:
  “孺子可教也,5天后天明时刻,到这个地方与我相会!”
  张良虽满头雾水,但在好奇心驱使下,仍恭谨表示:
  “好吧!”
  5天后,天刚亮,张良便依约赶到桥头,只见老人早已在那儿了。
  “与老人家约定,却比我晚到,真没礼貌,5天以后再来吧!”
  张良愣住了,但想想的确是自己理亏,便只好客气地陪不是。
  5天后,鸡鸣声刚起,张良已到桥头。想不到老人比5天前更早就到了。
  “还是迟到了,回去,5天后再来吧!”
  到了第5天,张良根本不敢睡了,天未亮便到相会之点等待。
  没多久,老人也来了,看到张良先到,笑眯眯地表示:
  “这样子才对嘛!”
  便从怀中取出一册书,交给张良,并表示:
  “读通这部书,你便可成为王者之师。这10年间将是你最需要努力、也是最有把握的成功期,绝对要抓紧。13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看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头很容易找得到的,那就是我呀!”
  说完,便转身离去,不再回头,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见过这位老头儿了。
  天亮后,张良仔细审视这部书,竟然是姜太公兵法。张良甚奇之,乃日夜苦读,将书中的精华完全消化。
  13年后,张良随同已成为大汉皇帝的刘邦到济北巡视,特别到谷城山下,果然见到一块黄色石头,于是取回家中祭祀。张良死后,遗嘱中交代要和黄石同葬,并令家人建立黄石祠以为纪念。
  虽然有人以为黄石公是特来指点张良的神仙,不过以较务实的科学观点来看,可视为一个颇具智慧及学识的老人,希望将其绝学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黄石或许也是他特别安排的,让张良能更重视这本姜太公兵法也说不定。
  日后坊间留传的《三略》、《六韬》相传便是姜太公的兵法,不过依史学家考证,这两本书是汉末及魏晋时代的伪作,也许其中有不少是姜太公兵法的观点,但似乎并非张良所得的这本兵法。
  史料中的确记载吕尚为齐侯后,传世有《太公陰符》等多篇著作。相传苏秦的纵横学是由此书而衍生,张良的这本太公兵法或许便是“原版”。不过,黄石老人刻意以此书相赠,相信其中也必有不少属于老人的注解,协助张良对兵法的精华,更能够融会贯通。
  更妙的是,张良也尝试将这本书中的精华处世之术和别人讨论,但他们却大多听不懂其中道理,更谈不上应用。碰到刘邦后,由于谈话颇为投机,张良便也以太公兵法中的策略考考刘邦,想不到刘邦一触即通,不但能完全领会及接受张良之建议,并且在应用上也恰到好处,办起事来,果然是一帆风顺。张良不禁感叹道:
  “沛公真是天生之英才呀!”
  
从江北到江南,召平引出项梁

  刘邦和张良往见楚王景驹时,楚北的战情已相当紧急。章邯的部队攻陷了相城营地,并威胁砀地附近。景驹以东陽甯君和刘邦引军西进,在萧县阻挡秦军,双方战于萧城西,楚军不利仍退还留城。
  景驹虽在秦嘉的支持下号称楚王,但由于他们的根据地在楚北,已倍受章邯“骊山众”的威胁,因此得不到江南地区反叛军的普遍支持。广陵人召平的态度,便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广陵县是今日的陽州,也是楚北的重镇之一。
  召平是当地的贵族,在秦王朝时被封为东陵侯,但这却是有名无权的官职,因此即使最起码的秦王朝地方官吏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因此虽贵为侯爵,召平对秦皇室可没有一点好感。
  不过召平学识修养很好,尤其难得的是他很有科学实验精神,虽是个读书人,却肯亲自下田耕种,而且所培植的瓜类蔬菜,大而肥美,味道特佳,可以说是位农业专家。汉王朝建立后,召平不愿当朝官,乃在长安城外种瓜,但他深富宇宙人间哲思的智慧,连相国萧何都到过他隐居的茅庐向他请教天下事。
  萧何当时便曾对人表示:
  “召平德行高,学识丰富,足可堪任一国宰相。”
  由于知名度高,又曾当过东陵侯,长安人便称他培植出来品种卓越的瓜类为“东陵瓜”。
  不过碰到乱世,召平这种秀才便要有理讲不清了。
  他原本有意将广陵县献给陈胜,但除了少数很尊重他的青年子弟外,一般人民皆认为他缺乏实际行政经验,而不愿热烈支持,加上县令听到风声,早有准备。召平只好散尽家财,自己武装了百余名私人部队,杀出了广陵县城,准备投奔陈胜。
  基于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并自认人数太少,使召平不敢贸然依靠陈胜,他只好暂时流浪各地,等待能集结更多兵力的机会。
  但不久便听到陈胜被击溃的消息,召平失去了主意,加上军中粮秣即将用尽,让召平有点心慌。
  “听说项燕的儿子也在吴中起兵了!”
  这个消息对召平来说太重要了,虽然要渡过长江到南岸去相当困难,但他仍勉力而为,率领部属进入江南。
  只是怎么样去面对这英雄名将的后代呢?这么微薄的兵力,让召平觉得很没有面子。基于读书人的自尊,他日夜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他决定冒充陈胜的特使,假装拥有陈胜的命令,前来拜见项梁。
  
项梁纳编张楚军的力量

  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项羽叔侄,由于离秦国的中央最远,势力的扩展也最为成功。
  不久,他便拥有整个会稽郡,但并不急着称王,仍以秦国官吏郡守的称呼来执行统治权,由此可见项梁是位思考审慎的领导人物。
  首先他派出勇猛的侄儿项羽,南下收编江南地区的义军,自己则坐镇会稽郡的吴中,以监视江北情势的变化。
  “迟早要北上和秦军拼命的,但在这以前,一定要有足够的粮秣,否则就很难收编流窜各地的义军。”
  江南是鱼米之乡,又未波及到战火,是最佳的粮仓所在地。
  项羽在这方面作得相当成功,他合并了8000多人兵力,使项梁的声势壮大不少。
  陈胜定国为张楚,并自称陈王时,项梁虽颇不以为然,但他只冷静评估,未作出任何反应。因为他深知任何错误的表态,都会影响自己未来在义军中的声望。
  陈胜失败以后,景驹自封为楚王,更引起项梁很大的反感:
  “这小子,毫无来头,竟自称楚王?”
  “身为项燕之子,我才是最有资格称楚王的人!”
  心里虽这么想,但项梁直觉时机未成熟,不宜作任何表态。
  就在这时候,召平渡江前来投奔。
  他自称东陵侯,并且是陈胜的特使。
  项梁倒不在乎陈胜的地位,但这位最早起义的英雄,在江北义军心中倒有着一定声望,应好好利用,让自己得以最快速度成为义军领袖。
  因此,项梁认为召平这条线,值得好好运用。
  召平其实也相当地担心,名门之后的项梁不会把陈胜放在眼里,搞不好还因此更为看轻了自己。
  不过,召平也想试试这位自称名将后裔的项梁,气量到底如何?
  当他看到项梁相当恭谨地颇当一回事来迎接自己时,心中相当感动,便决定为项梁尽一份心。
  
坚强的抗秦阵容

  项梁颇喜欢召平的斯文及渊博学识,因此相当认真听取召平的看法。
  召平也认为项梁不宜自封楚王,以免有楚王后裔出现时的尴尬场面。他建议假陈胜之命令,对封项梁为上柱国(楚国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项梁也高兴地接受这个官职,让自己更是师出有名的渡江北上,收编江北义军以对抗秦军。
  这一招果然非常有效,首先响应项梁行动的是东陽县的义军领袖陈婴。
  陈婴是东陽县令手下首席官吏,个性宽厚恭谨,因此地方上的声望颇高。东陽县青年子弟响应叛军,杀害县令,以群龙无首,将造成县城内秩序大乱,乃公推陈婴为领导者,集结有两万余兵力。
  但陈婴的老母亲极力反对,她向陈婴表示:
  “自从我嫁到你家来,从未听说你们陈家的祖先中有大贵者,如今你突然暴得大名,若非天命,恐将有大不祥。不如找一个真正有实力的当领袖,附属于他,大事成犹可封侯,万一事败,也比较能苟存下来。”
  陈婴评估自己的个性,也认为的确没有为“王”的资格,便召集地方长老领袖表示:
  “会稽郡的项梁,据说是名将项燕之子,项氏世代名将辈出,在楚地声望很高,如今想举大事抗秦,非他为领袖不可。如果能由他作领导者,我相信秦国必亡,楚国的复兴不远了。”
  于是将兵力全归属项梁节制,使项梁的北征军团实力大增。
  英布也在这段期间,结同伙伴蒲将军,率领他们的义军并属于项梁系统。
  像这样来归并的大小义军颇多。不久,项梁的北征军团便高达6、7万人,大本营设置在江北的下邳。
  对项梁势力的暴增并挥军北上,最为不安的是楚王景驹和他的后台支持者秦嘉。因此,他俩立刻将主力部队集结在彭城东边,以阻挡项梁势力向北发展。
  由于以上柱国官职自称而未封王,反而合乎了楚国正统王室的礼仪,因此项梁获得大多数楚国长老的支持,声势远在景驹之上。
  项梁乃乘势对楚军将领们宣称:
  “陈王(指陈胜)最早率众起义,但因和秦军作战不利,生死不知,而秦嘉居然背叛他,更立景驹为楚王,实质上及名义上都不合理,此乃大逆不道之行为,应共击之。”
  在楚地各部落长老号召下,景驹的阵营立刻众叛亲离。项梁乘机全力攻击,秦嘉被迫撤军退至胡陵,仍被追及,只得回头奋战,兵溃被杀。景驹逃至梁地,也为乱民所杀。
  项梁收并秦嘉及景驹残余集团,楚军自此全归项梁节制,成为抗秦军最庞大的一股力量。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真正懂得“道”之理的人,就如同水一般,它不但可滋养万物,而且柔弱不争,完全顺乎自然,蓄居于低处,包容一切人们所厌恶之物。水的这三种个性,是完全合于自然之道,所以智者乐水,能深深领会这种道理者,便也最接近“真道理”了。
  水处卑下,如同有道之人的谦虚处下。其性柔弱,遇方者方,遇圆则圆,没有个性,反能表现出最大的可塑性,因而对任何万物都是有利的。因为它从来不争,所以也不会招致任何怨尤。
  秦王朝的制度,严密地由上而下控制,但缺乏下阶层的基础,因此一旦由最低层爆发抗争,整个制度便立刻崩溃。陈胜的力量其实不大,他的迅速成功,其实是由于秦王朝的组织太脆弱。
  但陈胜似乎并未发现他的力量在下层,因而成功后便立刻摆出君王姿态,既不谦下也不容众,尽反了“水”性的特色,也使这股力量形成没有多久,便也陷于颓弱和崩溃。
  章邯所编组的骊山众,反更合乎居下的“水”性,这股原本是秦王朝系统中最无权、最卑下的群众,甚至丧失了最基础的自由。但这股力量却也最具有凝聚力,所以虽缺乏严密的组织,但仍能在最短期内发挥其力量。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