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刘邦大传

第四章 汉国的建立

  萧何:“希望大王能在汉中先建立政权,招募贤人,并建立人民对王朝的信心;等完全稳定巴蜀后,再收服关中三秦统辖的地区,有这样的实力后,再来和项羽争夺天下。”
  “汉”在今天的四川省,和中原地方的关系不大。
  历史上,中国人自称汉民族虽源自于刘邦日后建立的“大汉文明”,但刘邦以“汉”自称,却是在项羽和范增的压力下,相当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下来的。

刘邦被逼入汉中

  一听说被分封为汉王,刘邦立刻派人了解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当知道巴、蜀、汉中的实情后,刘邦几乎是气疯了。
  项羽明明是故意整他!士可杀不可辱,况且身为诸侯者。因此,他决定和项羽一拚死活。军事将领周勃、灌婴、樊哙等全力反对,因为以实力评估,这是场完全没有胜算的战争。
  一向不太提意见的萧何,也提出强有力的相反看法:
  “在汉中建立王朝固然险恶,但总比平白地牺牲性命还好吧!”
  刘邦:“凭什么认为和项羽火拼一定是牺牲呢?”
  萧何:“很明显的,我们的力量不如他们啊!这样去拚战,是百战百败的,不是平白牺牲又是什么?”
  “能够承受一人给予的大耻辱,却建立了万乘之国的信用,商汤和周武王都给我们这样的典范。微臣希望大王能在汉中先建立政权,招募贤人,并建立人民对王朝的信心;等完全稳定巴蜀后,再反过来收服关中的三个秦将统辖的国度,有这样的实力后,才再来和项羽争夺天下。”
  其实,刘邦也不过讲讲气话而已。他一向务实而冷静,连鸿门之辱都能忍过去了,自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还去拚命。
  或许他只是想试试看部属们的反应也说不定,否则大家都不想去,他就要成为真正的“孤王”了。
  既然大家反对火拼,自然有责任一起到关中去受难。所以他很快同意了萧何的看法,宣布接受分封,准备远赴巴、蜀、汉中建立王国,并以萧何为丞相。
  接着刘邦也以汉王的身分,赐给客卿军师张良黄金百镒和珍珠宝物二斗,张良却完全转送给在鸿门宴中对刘邦尽了保护责任的项伯。刘邦另外还准备更多的礼物,令张良送去给项伯,希望他向项羽请求,将汉中盆地整个封给刘邦;而项伯也尽了这份努力,让项羽很快便批准了这项要求。
  夏四月,各诸侯分别离开咸陽,前往自己的封国。
  
萧何月下追韩信

  为了弥补刘邦心中的不平衡,项羽再拨出三万多兵马,让他们跟随着刘邦的直属军团进入汉中。
  其实,这段时间刘邦的表现极佳,不论在勇猛、容忍、气度和形象上,均有上乘的演出。因此《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楚国和诸侯国间,因仰慕刘邦风范而跟随入汉中者,高达数万人之多。”
  大队人马,由杜县之南,进入蚀中,打算由子午线进入汉中。
  张良跟随至褒中,刘邦要求他先回韩王处述职,待取得韩王之谅解后,再入汉中辅助刘邦。张良也慨然答应,并暗中建议刘邦焚烧经过的栈道,一方面可阻绝外面兵力的侵入,一方面也可向项羽表示无意再回中原争霸,松懈项家军团的戒心。
  果然,范增派在跟随群众中的密探很快地向项羽密报这件消息,项羽也因而放松了对刘邦的防卫。
  大队人马攀登着3000多公尺的山脉,当他们进入子午线后,便必须在很多前人所造的栈道上行走。
  栈道是一种先穿凿岩壁、再用圆木作支柱而建架成的人工通道,军队及辎重必须在其上行走。有些栈道的结构较弱,必须先动用军力加以补强,有些则根本要拆掉重建,工程巨大又艰难。
  栈道的底下是千丈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便立刻粉身碎骨。尤其有些特别艰险的地方只容一个人单独小心通过,所有的粮食、器具、武器都必须用人力一个个背过去。所有行人只能沿着山路逐步攀爬前进,那些体力不济或过分粗心的人,往往消失在千丈的云雾谷底中。
  接连几日的行军,不慎失足而死的人愈来愈多,军中充满着悲愁凄惨的气氛。
  跟随的兵士中,有不少人是居住在平原地区,其中有的是奉命而来,有的则是仰慕刘邦的领导风范,想要追随他到汉中去创出一番事业。他们从未在山中生活 过,第一次尝到山居生活的困难,而陌生中的恐惧又最难让人忍受:于是一大票一大票的人纷纷打退堂鼓,不告而别地从原路逃了回去。
  不久,逃亡的人数愈来愈多,甚至不少部将也跟着离开,让刘邦的班底个个忧心忡忡的。
  刘邦倒显得满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监守责任,一副要走请自便的模样。
  倒不是刘邦这么大方,其实他也是束手无策的,只是既然不知道怎么办较好,便不如顺其自然。
  心里虽感焦虑和不愉快,白天却又要装出很有信心的样子,于是刘邦一到夜里便常要借酒来舒缓心中压力。而部属们对此事倒也相当谅解,并未多加劝谏;只希望刘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早上,刘邦被一个恶报惊醒了。
  “丞相萧何昨晚私自离去。”
  刘邦几乎气疯了,同时也吓坏了!
  “怎么可能,连萧何都逃亡了,我还能依靠谁呢?”
  失去了左右手,刘邦几乎要完全崩溃了。
  没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并且立刻向刘邦报到。
  刘邦又气又高兴,见了面马上问道:
  “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萧何表示:
  “臣不敢逃亡,臣是去追回逃亡的人啊!”
  “你去追谁呢?”
  “韩信啊!”
  “韩信?”
  刘邦对韩信倒没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是个高大、斯文、相当擅长讲道理的中年将官。
  对能言善辩、只会说道理的人,刘邦一向不太喜欢。他无法了解萧何为什么特别看重韩信。
  带着一副无法接受的表情,刘邦期待萧何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
  
忍辱负重,韩信登场

  韩信也是楚国人,他的故乡在当时的淮陰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境内。由于沼泽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生产力尚佳,因而淮陰是个还算不错的小城市。
  不过韩信出身于没落的士族,虽受过教育,家里却非常贫穷,也一直找不到较稳定的工作。
  他本来有意思进入公家机构,但因时局不稳,又缺乏人事背景,自然不容易找到空缺。后来他想弃文从商,却又缺乏本钱和人脉关系,因此成为无业游民,常在亲戚朋友家到处白吃,使得很多人都不喜欢看到他。
  据说他曾靠下乡的南昌亭长长期供应三餐,然而数个月以后,亭长的妻子实在受不了了,乃故意停止供餐。韩信不知,仍依照时间前往,却发现没有东西可吃。韩信知其意,便不再前往。
  但韩信其实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知识分子的骄傲让他无法成为乞食者,只好呆坐在淮水旁的桥下钓鱼,用以打发时间,或许会有鱼可吃也不一定。韩信似乎已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当时桥下正有很多老妇人在作漂布的工作,其中有位老漂母看到韩信忍着饥饿而不肯乞食,十分怜借其骨气,于是主动和他分食,一连数十日都如此。韩信非常感激,乃对漂母表示:
  “将来我若成功,一定来报答今日的恩情。”
  漂母听了,反而很生气地表示:
  “你身为大丈夫却无法养活自己,我因为不忍你饿肚子才分食给你,岂指望你成功后来相报?”
  韩信深为感动,乃尽力找些打工机会以求生,并等待更好的机会。
  没多久,韩信的经济能力已大为改善,他常穿着儒服,佩着长剑,在街头上找工作。一方面为讨生活,他不得不强行忍耐,一方面为显示知识分子的骨气,他也仍在追寻出人头地的机会。
  街头上有些当屠夫的青年们,最讨厌韩信这种自视清高的模样,他们存心找韩信麻烦。
  其中有位长得高大魁梧的屠夫,故意挡在韩信面前,大声吼道:
  “你虽长得高大,又好带刀剑,其实胆小如鼠。”
  不少同伴也立刻围过来起哄。此时那个屠夫更得意了,干脆直接向韩信挑战,表示:
  “你敢拚命,现在就用剑刺杀我,不敢拚命,就要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先是毫无表情地瞪视着那名屠夫,然后慢慢地吸口气,蹲下身子,很快地从那名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并且若无其事、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旁边的人一阵耻笑,以为韩信过分胆怯,只有那位屠夫面色凝重,因为他已被韩信这种毫不在乎的气势镇住了。他知道那已经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了,能面不改色地接受侮辱的才是真正可怕的人物。
  经过漂母的教诲,韩信已经完全觉醒,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熟知兵法的他,对这个世界也有种独特的洞察力。既然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屠夫,又怎么会为他们去拚命、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韩信的脸皮在有意识的锻炼下,的确是够厚的了。
  
广结善缘,建立知名度

  强烈的成功欲望,加上天生的组织能力,使韩信充分发挥了兵法家的冷峻眼光,也对自己的能言善辩颇具信心。
  动乱再起,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但陈胜、吴广在淮陰附近起义时,韩信并未投入,因为他和范增一样早看出组织薄弱的陈胜是很难成功的。
  相同的,韩信也看上了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叔侄,于是主动投入项梁军团,作一名小军官。
  韩信的剑术并不高明,他本来便是斗智不斗力,然而这样的特长在下级军官中是不起眼的。因此到项梁败亡时,韩信仍是毫无表现,还差一点就跟着玉石俱焚了。
  总算逃回一命的韩信,被编入了项羽军团。
  这次他学聪明了,一直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擅长谋略的本事,最后总算被军中的行政工作人员看上,受任为项羽总指挥部的郎中,可以参与军事计划。
  但韩信却更加失望了。
  因为天才将领的项羽根本用不上总参谋部,他身边只要有一个范增便够了。且项羽比较喜欢用有勇力的人,他一向就看不起只会动嘴巴的人,甚至连范增都常受到他的奚落。
  韩信也曾向项羽提出很多战略计划,但项羽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便全归入垃圾桶中作档案了。像这种喜欢毛遂自荐的说客,项羽是宁可猛干、硬干也不会听他们的话的。
  韩信知道他在项羽麾下毫无用处,因此决心另寻新老板,以展开他的伟大事业。
  进入咸陽后,他对项羽的暴力行为感到十分可笑,因为这种无谓的破坏,对治国平天下的领袖人物只有坏处,毫无帮助。他认为不只项羽是个愚夫,总参谋长范增也是个无可救药的笨蛋。
  相对地,刘邦进入咸陽后的表现却让韩信非常好奇,他猜想这位表面上胆小温顺的军事将领,可能才是个可敬又可怕的大野心家。
  平民出身,毫无人脉,却成了天下的NO.2,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偶像。
  尤其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像极了自己的胯下之辱。
  因此,他决定舍弃日正当中的项羽,转而追随困难重重、前途多艰的刘邦。
  韩信这种自信满满的人,深知选老板要比选公司重要得多。
  就在刘邦率队进入汉中时,韩信表示了跟随刘邦的意愿,自然项羽也甩掉了一个喋喋不休的麻烦者。
  
想争天下,为何斩壮士

  刘邦正为行军的困难和逃兵事件搞得头昏脑胀,自然无暇顾及军中隐藏着多少人才。
  进入汉中后,逃亡的将官士兵更多了,连樊哙等老将都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对刘邦军团的前途颇为悲观。
  刘邦也不禁苦中作乐地表示:
  “或许到汉中后,我便要成为‘孤王’了。”
  韩信却不那么悲观,他认为让没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会有过滤的作用,对刘邦集团的强化更有帮助。
  只是自己仍是一名小参谋官,连刘邦的面都见不到,心里着实不怎么痛快。
  有次,他实在太不痛快了,便和几个伙伴偷取了军营中的酒来泄心头之间,结果犯上了非常严重的罪刑。
  由于偷跑人数太多,如果偷跑者跑前再带些粮食,那么刘邦的汉王国便会成为“空头公司”,所以任何偷窃行为一律处死。
  韩信和他的伙伴全被判死刑。
  此时依照职位高低,位低的先杀,前面十三位都死了,只剩下韩信一人。于是韩信也被五花大绑地架着推出了刑场。
  负责监斩的官员,正是刘邦的青年期挚友——马车夫夏侯婴,当时他已名称滕公。
  夏侯婴还是有点机警而天真,脸上自然流露出同情这十四名冤死鬼的神情。
  敏锐的韩信很快地看出夏侯婴的心态,为了掌握最后机会,他故意仰天长笑,大声叹息道:
  “汉王不是想要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壮士呢?”
  夏侯婴抬头一看韩信,果然是一表人才,又对他的话深感兴趣,因此立刻停止行刑,亲自下场解了韩信的捆索,并请他到里面详谈。
  这是难得的机会,韩信自然大展其口才,企图说服夏侯婴。
  对刘邦来讲,夏侯婴只是个忠诚的伙伴,谈不上有什么才能,所以刘邦一向也不会太重视他的意见。
  刘邦一向对杀人就不怎么感兴趣,既然有夏侯婴讲情,自然立刻赦免了韩信。但他对夏侯婴给韩信的评价,倒不见得多相信,因此只给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
  或许也是命运,这个职位虽称不上重要,却因为管理粮食为其主要任务,让韩信得以接触到另一个刘邦底下更重要的人物——萧何。
  萧何和夏侯婴也是旧识,两人交情还算不错。急着替刘邦物色人才的萧何,对夏侯婴的推荐比刘邦感兴趣多了,因此他主动找韩信交谈,对韩信的才气已有相当的认识。
  依萧何估算,即使给韩信任何一个他能安排的官职,都不能让韩信完全发挥。这是一块尚待琢磨的宝玉,也是刘邦阵容中最缺乏的人才,所以他一定得好好地安排,让刘邦来真正重用韩信。
  不过萧何一向较冷静,他也不愿将心中的策划太早让韩信知道,以免韩信急着成功,表现得太积极,反而容易引起刘邦阵营中其他将领的反感。
  但韩信似乎无法像萧何那样有耐心。他非常自信地确认萧何必定深为自己的表现所折服,也必对刘邦数度推荐过自己,之所以到现在仍没有消息,问题出在刘邦身上。或许刘邦根本不需要像自己这样的人才,如果确实是如此,那自己便没有什么希望了。
  大队进入南郑后,大家正式面对尚未开发的穷乡僻壤,于是先前的热情消失了,不少将领和士兵纷纷向关中逃回。
  韩信思考着自己加入汉军以后的遭遇,似乎比在楚军时还不如,他有点赌气地想:“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因此也决定逃回中原,另外找机会。
  其实萧何仍很关心韩信,担心韩信不告而别,所以派有心腹人员盯住韩信。于是当韩信一失踪时,消息立刻传到萧何处。
  由于情况紧急,萧何也不知韩信到底走了多久,只好立即前往追赶,未曾在事先知会刘邦。花了两天的时间,总算在边界将韩信追了回来。
  
韩信登帅坛,汉王拜大将

  当下,萧何对刘邦解释道:
  “那些逃走的将领只能算是普通将才,我们的阵营里并不缺乏,但像韩信这种人才,称得上国士无双,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绝对不能流失。
  “如果大王想长年在汉中当王,韩信可能还用不上,但如果想复出关中、争霸天下,没有韩信将很难完成这项任务。要不要留住韩信,主要还在大王自己的决定呢!”
  刘邦:“我当然想回东方去和项羽争夺天下,怎能一辈子郁卒在这个地方呢?”
  萧何:“如果您有回东方争霸的计划,必须要能重用韩信,这样子韩信才会留下来,否则他一定会再度逃亡!”
  刘邦想起夏侯婴当时的推荐,再对照萧何此时的态度,只好勉勉强强地同意了。
  “既然你们都这么认为,我就答应以他为将领了!”
  萧何:“只是普通将领职位是留不住韩信的。”
  刘邦:“那么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能够这样,是我们的幸运了。”
  看见萧何兴致勃勃的样子,刘邦也高兴了起来,当场便下令要召见韩信,并拜之为大将。
  萧何又好气又好笑,心想刘邦经常就是这么天真,连拜大将如此重要之事都随便而马虎,因此他只得进一步讲开了。
  “大王一向怠慢而少礼,如今拜大将仍像是在使唤小孩子,就是这样子韩信才会跑掉的。大王如果真的有心拜将,一定要确立他的权威。您应该找一天良时吉日,斋戒、设坛场,把所有礼节准备周全,让大家能真正重视这件事。”
  刘邦听他讲得这般郑重,也只好答应了。
  将领们听说刘邦决定拜大将,都非常兴奋,反正这本来就是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的事,赌一下总也没有什么不好。
  在刘邦阵营中,最有资格成为大将的,应是周勃、灌婴和樊哙。周勃稳重而寡言,樊哙忠诚度最高,两人都猛勇而可靠,但显然无统合大军团的经验。
  灌婴虽资历最浅,领军经验却较多,但策划及安排大型军事活动的能力则似乎仍有不足,因此谁都无法判断刘邦属意的是何人。
  当刘邦宣布韩信为大将时,大家都愣住了。九成以上的官兵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认识的人也搞不懂这个原本管理粮食的小官,怎么能够一跳数级,成为统率众军团的大将。
  从外表看来,韩信虽长得高大,但其举止斯文,一点也没有驰骋战场应有的勇猛气势。
  只有萧何从头到尾微笑着参与这个仪式。
  夏侯婴也不时鼓掌称好。
  其他将领则心情复杂,有点失望,也有点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总算不必去承担这个可能和项羽正面对决的责任。
  不过最高兴的人却是刘邦,因为历经好几个月的沉闷和内心挫折,现在总算让他有点热闹事可干。大家都说韩信了不起、有点子,而刘邦最喜欢跟这种人在一起,或许此人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意见,解决他心里的沉闷和挫折感。
  刘邦一向没有太多主见,他很愿意接受别人的想法,只要讲得有道理,他很快就可以吸收成为他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特别喜欢有见地的人,而张良、郦食其会成为他的心腹之原因也在于此。
  
韩信分析优劣,刘邦茅塞顿开

  拜将典礼结束后,刘邦依礼节请韩信上坐;由于是第一次会谈,刘邦在态度上也显得严肃很多。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