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林徽因传

神奇的发现

 五百里钟声撞不醒一个泱泱佛国的长梦。
  那一脉云横九派的苍茫,那一脉烟笼雾锁的蓊郁,那一脉松风丹霞的灵秀,浮沉在五百里五台清幽的鼻鼾声中。
  五百里伽蓝盛景,五百里文殊道场,五百里佛刹棋布,钟一声,磐一声,无尽的丛林显得异常淡泊。
  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秀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烟峰,五峰竞秀,万绿丛中,不时闪出一座座寺院琉瓦的飞檐,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塔的群落中,舍利塔凝脂砌玉,超凡脱俗,托举起一种神秘的力量。这是命运与日月星光同存于世的意兴,让灵魂逾越更为高峻的峰岭。
  佛光寺独立黄昏。古木参天,掩映着巍峨的殿阁,山门深深,幽闭着青灯佛卷,墓塔林留驻晚照,迎迓着筚路蓝缕的造访者。
  在此之前,林徽因、梁思成前往太原途中,在经过榆次时,曾有过一次令他们狂喜的发现。事后大家说,那场发现纯属天意,林徽因冒然从车厢里探出头来,那 座小殿的飞檐正好扑人她的视线,它别具一格的营造法式,让林徽因立刻觉得这是一座有不同寻常价值的建筑,那座小殿堂便是永寿寺的雨花宫。通过考察,果然证 明了这点,雨花宫的结构,是用最简略的办法,节省不必要的构材,同时在处理各种构材时,产生出纯结构的美,而没有特加任何装饰。这座建于大宋祥符元年的殿 堂,也是唐宋间木构建筑过渡形式的重要实例。
  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四人一大早骑毛驴上山,在崎岖的山崖小道上,走走停停,上上下下,找了一天,才看到了那一角探身松墙之外的飞檐。
  “没错,就是它!”林徽因兴奋地叫起来。
  那座寺庙在佛光山腰,因山势而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因年久失修,雕梁画栋的油彩剥落,好像一群蓬首垢面的阿罗汉疲惫地歇息在山坡上。
  林徽因和梁思成曾读过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那上面记载了五台山的佛光寺,然后他们又从北平图书馆《古清凉志》、《高僧传》、《佛祖统计》、《法 苑珠林》等史料中,查阅了有关佛光寺的记载。这座寺院创建于北魏时期,是五台山颇负盛名的大寺之一。唐武宗“会昌灭法时,佛光寺被毁,12年后,逃亡在外 的该寺僧人愿诚法师募资重建”。
  他们轻叩山门,开门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僧人。听他们讲了来意,老人很高兴,便趁天未黑尽,带他们去看大雄宝殿前面的石经幢。林徽因打开手电,拂去石 碑上的浮尘,依稀读出“女弟佛殿主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四日”断断续续几行文字。她脱口叫起来:“思成、小莫、小纪,你们快来看,这块碑上写的就是 公元857年,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梁思成也兴奋地说:“看这大殿的轮廓、比例,唐代以后的建筑是不会有的,这下我们没有白来,抱上大金娃娃了。”
  老僧人说:“前些年,这座寺院还没有破败到这个样子。如今愿诚大师的塔也倒了,寺庙也败了,这里就有我和一个哑巴徒弟续着香火。”
  第二天,他们开始了全面考察。寺庙的建筑,东殿是唐代的,文殊殿是金代的,还有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尚不可知建筑年代。
  东大殿横列七楹,纵深四间,单檐庑殿顶,质朴刚健中,益显古色*苍劲。层层斗拱承托的梁架和屋檐,斗拱翻飞,翼出深远,仿佛是大鹏展翅欲飞。殿顶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的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屹立在殿顶的正脊两端,令殿宇更加壮丽劲健。
  为了弄清大殿准确的建筑年代,他们爬上了顶板,殿宇建造的年月按常规多写在脊檀上。顶板上光线很暗,他们从檐下的空隙往里爬,踩着几寸厚的浮土,小哑 巴徒弟为他们打着手电照明,他见林徽因爬在最前头,而且手脚轻快,连连竖起大拇指,惊奇地叫着。屋梁上栖着大群大群的黑编蝠,手电光一照,呼呼啦啦惊飞起 来,直往人身上撞。
  拍照的时候,镁光灯一闪,蝙蝠更像没头的苍蝇,把屋顶上的尘土飞扬开来,让他们睁不开眼睛。
  第一天考察,他们就有了很丰硕的收获。
  东大殿内,保存着唐代和明代的500多尊彩色*泥塑,大殿正中大佛坛,有30尊彩色*泥塑,是与大殿同期的作品,坛上的塑像,有释迦牟尼佛坐像、弥勒 佛半跏像、阿弥陀佛坐像,也都有3米高;坛上蹲踞的是供养人,手上捧着盘碗,内盛净果。这些彩塑,塑工精细,身体比例恰当,线条流畅,面容丰满,显然是佛 教极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几天,有远视眼的林徽因,突然发现大殿的梁下,隐约有墨迹,好像是题字,大殿有9米多高,梁上浮了一层土,字迹看不清楚,便委托老僧 去村里找人帮忙。这一带人烟稀少,老僧和哑巴徒弟去了一整天,才找来两个老汉,七手八脚地又忙了一天,才搭起一个架子,林徽因第一个爬了上去,梁上的积土 年深日久,拂之不去,她招呼梁思成把被单撕了,浸了水递上去,擦拭了一下,字迹显了出来,然而水一干,字迹又不复见,如此折腾了三天,才算把梁下的题字辨 认清楚:“功德主故右军尉王”,字体宛然唐风。这行字表明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印证了碑文记载的年代。
  在当中第三梁,又发现了“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字样,大家一鼓作气,山间南梁下的字迹也终于辨认出来:“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部工尚书兼御史大夫郑。”
  林徽因说:“这个功德主可能是个宦官吧。唐贞元以来,置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充任,时号两军中尉。此后中尉就掌了天下大权。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说了算,这是个显赫的角色*啊。”
  这个发现,把大家乐坏了。他们又唱又跳,连老僧和哑巴徒弟也受了感染。
  佛光寺的中庭,左为观音殿,右为文殊殿,分峙南北,文殊殿面阔七楹,进深四架,单檐悬山顶。殿宇的前后檐补间的斗拱施以庞大斜拱。檐下补间作斜拱,很 宽大,结构精巧,形制特殊,犹如怒放的花朵。他们考证出大殿在建造时,使用了“减柱法”,大殿前后两槽均使用有长跨三间的大内额,后槽在内额与内额之间用 斜材传递负荷,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殿顶正脊中央装饰有琉璃宝刹,色*泽浑厚,形制秀丽,他们考证出,这是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
  佛光寺也有许多古塔,几乎全是国内建筑的孤例。在东大殿南侧,是开山祖师愿诚的墓塔,上半截塌掉了,只留下了雕有莲花瓣和宝珠的塔座。林徽因说,这种 局部装饰的手法,是典型的北魏风格。整个墓塔林中的塔,有唐代的,也有宋代的。他们真像走进了一座古老年代的迷宫,林林总总,让他们目不暇接。
  结束了佛光寺的考察,他们一路北上,看了灵境寺、金阁寺、镇海寺、南山寺,最后到了五台县最北端的秀丽山镇台怀。
  台怀镇地处五台山五大高峰怀抱之中,这个小镇居住着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二千人。
  台怀镇有一灵鹫峰,亦称菩萨顶,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人掇摩腾和竺法来到台怀镇,看到菩萨顶的形状,颇像印度的灵鹫峰,因而名之。
  佛教史籍也记载着,台怀镇大白塔的地底下,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因此,历代以来,朝廷和佛门信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
  林徽因、梁思成等四人,看了附近的显通寺、塔院寺、万佛阁、罗候寺、圆照寺等二三十所庙宇,大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这更让他们对佛光寺的发现充满了欣喜。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致信太原教育厅,详细陈述了佛光寺历史的价值,建议他们立即制定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办法。
  下山之前,林徽因给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宝宝发了一封信,详细地描述了他们上山和下山的路线,并画了一张地图。离家越久,她越是想念女儿和儿子。每次外出考察,她都要给女儿写信,把一个八岁的孩子当大人看待。她把旅途生活和考察成果告诉宝宝。
  七月初,他们开始回返,一路上或骑骡子,或爬山,或坐货车。走出五台山,经砂河、繁峙,到代县,已是7月12日了。
  到代县之后,他们听到北平发生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一路上的兴奋,如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大家的心情立刻沉重起来,梁思成想起“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沈阳的种种暴行,忍不住仰天长叹。
  他们决定立刻赶回北平,但平汉、津浦两条铁路已不再通车,只能绕道返回。又恐平绥不得达,只好嘱纪玉堂带上图录、稿件,暂返太原,等候消息。四人翌晨 从代县出发,徒步到同蒲路中途的阳明堡,匆匆分手,各奔南北。林徽因、梁思成出雁门关,过大同、张家口昼夜兼程,赶回北平。
  回到北平,他们立刻闻到浓烈的火药味,宋哲元二十九军的兵车从大街上呼啸开过,回到北总布胡同三号家中,又见士兵们在门口挖了堑壕,好像是要打一场大仗的样子。
  听到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归来的消息,朋友们相邀来到他们家,那时北平马路消息很盛,人心惶惶。大家相约以实际行动支持宋哲元,林徽因、梁思成同刘敦桢一起,在北平教授致zheng府要求抗日的呼吁书上签了名。
  由于战云压城,营造学社的工作已无法再进行。林徽因和梁思成终日忧心如焚,营造学社的同人们最担心这几年积累的大量调查资料落人敌手,他们决定把这些资料,转移到天津英租界英资银行保险库中存放。
  几天之后,守军却悄悄地撤走了。
  7月28日,日军占领北平。看着满街的太阳旗,民族的耻辱感油然占据了林徽因的心头。
  忽然一天,林徽因和梁思成收了到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约他们参加一个会议,林徽因愤怒地把请柬撕碎了。
  他们决定离开北平,到后方去,到大西南去。尽管北平有他们温暖安适的家和优越的治学条件,然而战争迫使他们必须离开这里的一切。
  这个季节,院子里的丁香花比往年开得更加灿烂,汪洋恣肆地散发着浓郁、和平、宁静的芬芳。
  而他们全家却在一个黄昏,带了简单的行装,匆匆离开了北平。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