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萨达姆传

第四章 萨达姆的战争 14、两伊战争


  就在萨达姆从“第二号人物”转变为最高领导人的同时,伊朗于1979年也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尽管长期以来萨达姆与伊朗国王的关系十分糟糕,但他还是对伊朗国内针对国王的反抗运动越来越心存疑虑,特别是当伊斯兰运动组织掌握权力后更是如此。伊拉克国内有着一个庞大的什叶派人口,所以萨达姆一直不乐见什叶派神职人员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受人提醒后,他于1978年把伊朗伊斯兰运动领导人阿亚图拉*霍梅尼驱离纳贾夫(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霍梅尼就在这个伊拉克中南部城市过着一种流亡生活。1979年2月,伊朗成立了一个革命政府,伊拉克给予正式承认。就在当月,萨达姆接受一个采访时说道:“伊拉克对伊朗没有野心,也没有必要介入这种斗争。”接着他又补充说:“伊拉克迫切希望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与伊朗人民选择的政府打交道,从而照顾本地区人民的利益,保障他们的安全,以及他们之间的历史友谊。这种交往必须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以及相互尊重各自的主权的基础上。”
  然而,随着阿亚图拉*霍梅尼成为伊朗革命政府的领导人,萨达姆越来越担心什叶派穆斯林可能会扩大其革命热情,他开始对伊拉克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团体进行打压。同时,他的安全部队对具有波斯血统的伊拉克人实施了大规模的搜查行动,许多人被驱离家园,财产也遭没收。这种打压行为引起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什叶派神职人员抗议,其中包括阿亚图拉*穆罕默德*巴克尔*萨达尔。1979年6月,正当萨达尔打算前往伊朗拜访阿亚图拉*霍梅尼时,他遭到伊拉克当局软禁。纳贾夫、卡尔巴拉、库法以及巴格达的什叶派穆斯林纷纷走上街头表示抗议。萨达姆的安全部队对抗议者进行了强力镇压,逮捕了大约5000人,其中包括一些地位较高的什叶派神职人员。对于萨达姆来说,这些抗议活动证实了自己的担心:什叶派领导人控制下的伊朗,对他的权力以及伊拉克复兴党政权本身都构成了威胁。
  然而在实施铁腕手段的同时,萨达姆还对什叶派穆斯林进行安抚,并向外界展示自己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他努力与一些什叶派组织建立良好关系,公开在伊拉克的一些宗教场所做祷告。萨达姆还多次视察伊拉克什叶派地区,并宣布了一系列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计划。他划拨了大约800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修缮一些圣地和清真寺,以及资助那些前往圣地的朝圣者。
  1979年10月,萨达姆接受了一家总部位于巴黎的阿拉伯语报社记者的采访,在谈到复兴党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时,萨达姆说道:“我们并不觉得宗教的教义与复兴党的理念之间存在什么分歧……难道《古兰经》不是伊拉克最神圣的圣物吗……”接着萨达姆把矛头直接指向阿亚图拉*霍梅尼,质疑他作为伊斯兰教领袖的资格,并且还质疑伊朗的革命能否算是在中东地区发生一次伊斯兰政治运动。萨达姆声称,1979年的伊朗革命“根本不是一场伊斯兰革命……它或许是一次波斯式、阿富汗式或者巴基斯坦式的革命,但决不会是一次伊斯兰革命,因为一场真正的伊斯兰革命应该吸收我们所谈到的阿拉伯意识形态,并且消除存在于它和这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任何冲突之处。”
  然而什叶派穆斯林并没有屈服,继续进行抗议活动。1980年春天,萨达姆的安全部队展开了更猛烈的镇压行动。大规模的搜捕和杀戮行动开始了,伊拉克政府正式宣布,凡是加入什叶派党派达瓦党的人都要面临死刑。有一个什叶派组织曾试图暗杀塔里克-阿齐兹——一位与萨达姆关系密切的官员。作为报复,萨达姆下令把阿亚图拉*萨达尔和他的妹妹逮捕起来。有报道说,阿亚图拉被人强迫观看了自己妹妹遭强暴、随后被杀死的全过程;据说萨达尔遇害前,胡须也被烧了,这是对他的宗教地位最为恶意的攻击。伊拉克当局把其他一些重要的什叶派神职人员软禁在家。成千上万名与伊朗人有联系的什叶派穆斯林遭到驱逐,他们的财产也被没收。
  得知阿亚图拉*萨达尔遇害的消息后,阿亚图拉*霍梅尼怒不可遏地说道:“伊拉克复兴党希望燃起一场针对伊斯兰教的战争。伊朗军队加入了伊朗人民(对抗国王的战斗中),伊拉克的军人们啊,加入你们自己的人民吧……伊拉克人民和军队应该唾弃复兴党政权,并推翻它的统治……因为这个政权正在攻击伊朗、攻击伊斯兰教和《古兰经》……”萨达姆的反应也十分激烈:“看一看吧,霍梅尼煽动伊拉克人民……爬上屋顶抗议自己的政府。他说过,伊朗王已经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某个人。然而事实证明这个人是另外一个伊朗王,只不过这次披了一块穆斯林头巾。”萨达姆对伊朗新政权的反感愈来愈强,他公开宣称:“伊朗王的统治比这群乌合之众的统治要好得多。”同年9月,双方激烈的口水战终于发展成了一场长期的、破坏力极大的战争,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伤亡人数高达15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伊朗人。
  萨达姆认为,通过不断升级与伊朗新领导人之间的口水战,他肯定能有许多收获。他可以借此巩固自己的地区影响力,给自己披上一件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外衣,同时在一些重要的战略领域获取好处。随着伊朗政府深陷革命后期的混乱中不能自拔,萨达姆决定冒险,他认为自己能够赢得一场快速的军事胜利,这将让他在伊拉克以及阿拉伯世界积累下巨大的政治资本。许多人认为,萨达姆会把目标放在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上,这里是多个阿拉伯民族的聚居地,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然而,萨达姆严重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本以为很快能赢得对伊朗的胜利,却没料到他的行为引发了一场堪算20世纪里耗时最长的常规战争。两位对这场战争进行过研究的著名学者这样写道:“伊拉克领导人认为,入侵伊朗将好似一次轻松的散步,很快能取得胜利。他们有这种思想,一方面原因是他们获得的军事情报不完整,并且严重忽视了历史教训和对手的本质,另一方面原因是他们对伊拉克能力过度自信。”
  为了给发动战争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萨达姆对伊朗宣称拥有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几个小岛的主权表示抗议,并抱怨伊朗没有完全遵守双方在1975年签署的《阿尔及尔协定》——没有按照协议把一小片土地交还给伊拉克。萨达姆给伊朗政府发了一份最后通牒,但是伊朗人没有给予回应。1980年9月,伊拉克部队入侵伊朗,占领了大约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宣称这是伊拉克的领土。随后不久,萨达姆对伊拉克国民大会发表了一个演讲,宣布废除与伊朗在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定》。接下来的几天里,伊拉克部队继续深入伊朗领土,炸毁了几座伊朗机场。两伊战争全面爆发了。
  萨达姆在言辞中给伊拉克发动的这场战争抹上了越来越浓厚的伊斯兰革命色彩,他也努力呈现出阿拉伯民族主义倾向。战争刚开始时,伊拉克政府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号召阿拉伯人行动起来参加这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圣战”。萨达姆给两伊战争冠以这个称号,目的是把它与公元7世纪发生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的战争相提并论。在那场战争中,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彻底击败。萨达姆政府发行了一枚邮票,把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战士刻画成了战斗在20世纪的伊拉克国旗下的伊拉克部队。借助这种手段,萨达姆把两伊战争与早期伊斯兰历史联系了起来。邮票上的萨达姆身穿现代军装,然而他的投影却是一位头戴早期伊斯兰军队头盔,身披斗篷的古代将军形象。邮票中央的星星象征着萨达姆;这颗星的八个角各自代表着萨达姆名字(阿拉伯文字)中的一个字母。一位伊拉克作家写道:“有人打赌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会背叛自己祖国,与同属一个教派的伊朗人联手,然而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拉克民族主义的力量证明这么想的人错了。”
  1980年11月,萨达姆再次就与伊朗之间的这场战争对国民大会发表演讲。他指出伊朗人是波斯人,而不是阿拉伯人,因此他质疑伊朗人是否真正是穆斯林。他宣称:“一个试图羞辱阿拉伯人的人不能算是一名穆斯林……《古兰经》属于阿拉伯人;先知穆罕默德是一名阿拉伯人;天堂上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古兰经》里讲述的故事教训主要来源于在阿拉伯土地上占据主流地位的人际交往活动……有些人颠倒黑白,意图让德黑兰成为(伊斯兰)圣书的发源地。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万能的真主当初怎么没有从德黑兰选择一位先知?……”萨达姆在孩提时从舅舅海拉拉那里得到的熏陶就包括对波斯人的深深憎恨;现在,阿亚图拉*霍梅尼对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潜在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了萨达姆的反波斯人情绪。
  20世纪80年代早期,伊朗军队有效遏制了伊拉克的入侵,成功迫使萨达姆的部队采取守势,并且还对伊拉克领土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和军事地区实施了轰炸。1982年,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萨达姆从伊朗撤出了部队。然而,伊朗军队采取了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攻势,对伊拉克部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受到形势鼓舞的阿亚图拉-霍梅尼提出,要实现停火,伊拉克必须作出巨额赔偿,而且萨达姆-侯赛因必须辞去所有职务——很显然伊拉克人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然而,到了1984年,这种军事胶着状态发生了转变。伊朗的军事供给出现短缺,而萨达姆则能够从苏联、法国和埃及等国购买武器和其它重要物资。到了1987年,伊拉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
  1985年春天,萨达姆再一次扩大战争规模,他出动伊拉克空军部队对30个伊朗城市(其中包括德黑兰)的民事目标进行轰炸,目的就是为了“威慑伊朗平民并降低他们的士气”,此外,萨达姆还对伊朗军队使用化学武器。一位记者写道:“侯赛因发动了一场战争,但他很快发现他不能赢得这场战争,随后他又意识到短时间内他不能结束这场战争了。因此他再一次作出了疯狂的举动,在战场上使用国际上明令禁止的武器,给伊朗的各大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作为报复,伊朗向巴格达发射导弹,并对几个伊拉克南部城市进行轰炸。1987年1月,巴士拉附近爆发了一场特别残酷的战斗,大约2.5万名伊朗人和1万名伊拉克人失去了生命。
  两伊战争并不仅仅是一场争夺土地、争夺石油、争夺军事优势的战争——尽管它的确是由这些事情引起的。两伊战争还是一场个人政治影响力的角斗:决定哪一个领导人——霍梅尼还是萨达姆——将会成为中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领导人。两国领导人都公开寻求推翻对方。这场战争还与意识形态有关:萨达姆的阿拉伯复兴主义和霍梅尼的伊斯兰主义,哪一个能成为本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萨达姆的阿拉伯复兴党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能否具有足够多的伊斯兰色彩,以吸引在该地区逐渐盛行的伊斯兰主义思潮?霍梅尼的伊斯兰主义是否包含了足够多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发动伊朗人击退伊拉克人对伊朗领土的入侵?在某些方面,两伊战争是一场关于意志力的战争——两国领导人互不妥协,使得战争变得越来越惨烈。他们的不妥协态度是最终导致这场损失巨大的长期战争的主要原因,然而出现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归因于地区和国际势力的干预,它们不断涉入这场代价高昂的冲突中。伊拉克具有一定军事优势,,部分原因是它从阿拉伯世界和一些西方国家得到了一些军事和经济帮助;然而伊朗拥有一支更为庞大的军队,并且作了大规模的战争动员,这使得双方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
  1988年2月底,伊拉克开始大规模袭击德黑兰;在两个月时间里,这座城市遭到数百枚远程导弹的攻击。伊朗的圣城库姆也受到导弹袭击。这种远程武器引起了伊朗民众的巨大恐慌,其中一个现实威胁是萨达姆可能利用导弹向伊朗首都发射毒气弹。为了报复伊拉克的轰炸,伊朗入侵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萨达姆对此的反应造成了这场长期战争中一个最为惨不忍睹的场面。伊拉克军队进入哈拉布甲镇,对库尔德平民使用化学武器,致使高达5000人死亡,他们中有男人、有女人、还有小孩;大部分人被埋在一个大坟坑里。萨达姆*侯赛因的堂弟阿里*哈桑*马吉德当时是伊拉克北方局负责人,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库尔德地区。马吉德亲自导演了这个暴行,这个事件发生后,他就有了一个“化学阿里”的外号。这次对哈拉布甲的袭击进一步证实了伊朗人的担心:萨达姆可能会对伊朗境内的主要民事目标使用化学武器和毒气弹。
  1988年7月,伊朗的655次航班——一架商务飞机——从伊朗港口城市阿巴斯港沿常规航线飞往迪拜。当飞机飞临波斯湾上空时,被美**舰“文森斯号”击落。机上290名乘客全部遇难。美国海军把“文森斯号”部署在霍尔木兹海峡,部分目的是为了应对伊朗军舰在波斯湾的活动。美国政府在随后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当初“文森斯号”上的战斗人员误认为这架民航飞机是一架准备发动攻击的战斗机。许多人认为,这个悲剧的发生,再加上伊朗人越来越担心萨达姆可能正在准备用化学武器攻击德黑兰,最终导致伊朗政府接受了在联合国监督下的停火协议。
  1988年7月,阿亚图拉*霍梅尼通过伊朗电台发表了一个长达90分钟的广播演讲,宣布他决定结束战争。他声称:“我以前发过誓,我会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吐出最后一口气为止……作出这个决定比吞毒药自杀还难受。”霍梅尼宣称,接受停火协议是为了履行自己神圣的责任——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利益着想。他说道:“对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接受死亡,为国殉难,我可能还会觉得更好受些。”38联合国秘书长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宣布,伊朗和伊拉克将于1988年8月20日签署停火协议,结束这场战争,随后两国将在日内瓦进行和平谈判。
  尽管萨达姆*侯赛因宣称这场战争以“伊拉克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然而世界舆论几乎一致认为这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阿拉伯国家对萨达姆的地区野心疑虑日重,一些曾经支持伊拉克的海湾国家开始重新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伊拉克背负的债务高达600亿美元,其经济状况已经陷入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萨达姆希望,那些曾经在战争给与他支持的富裕阿拉伯国家能免除伊拉克所欠的债务,同时帮助伊拉克偿还欠其他国家的债务。然而,几乎没有国家愿意帮助伊拉克解决这次经济危机。最终事实表明,两伊战争结束后,萨达姆在1980年秋天所期望的那种地区政治格局并没有出现,他也没能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无可置疑的领导人。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