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吴三桂大传

吴三桂大传(42)


  吴三桂自顺治元年十月下旬出征,到下令班师之日即二年六月,已达八个月。以八个月的时间,剿除李自成农民军二十余万,并导致李自成之死。他奉献给清朝的功绩是非常之大的。而且他们行军路途最长;也最艰苦,除了前段延缓进军速度,其后可谓进展神速,不容农民军喘息和休整,直至把他们彻底打垮而后快!消息传到北京,举朝兴高采烈。多尔衮在给阿济格、吴三桂及众将的贺信中,给予高度赞扬,其中说:“念王及行间将士驱驰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可谓劳苦而功高矣!”这大概不是客套话,倒是反映了此次出征的实况。鉴于李自成主力被打垮,多尔衮准许阿济格、吴三桂率部从九江班师,得胜还朝。【《清世祖实录》,卷18,8~9页。】

  八月四日,吴三桂自战场返回北京。照理阿济格获此大胜,需举行隆重仪式迎接。但他屡次违犯军令,多尔衮取消一切仪式,派人通知他们,“至午门会集,俱各归家”【《清世祖实录》,卷20,3~4页。】。真是冷冷清清,无一点欢迎的气氛。这与此后不久多铎班师回京,顺治亲出迎南苑、设旗奏乐、隆重欢迎成了鲜明的对比。【《清世祖实录》,卷21,5页。】十日这天,吴三桂同阿济格及其他出征将领进宫朝见顺治皇帝,特于午门内赐宴。然后,赏给吴三桂、尚可喜绣朝衣各一袭,马各两匹,以下将领包括蒙古各部随征的将领,都赏赐了数量不等的金银衣物。【《清世祖实录》,卷20,4~5页。】

  特别是对吴三桂,更是另眼看待,进封为亲王!这是吴三桂所想不到的。与吴三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这路军的主帅阿济格,不但没有受到赏赐,反而受到申斥,被议罪,削去王爵,降为郡王,剥夺王爵所属仆众,“量给人役”,还罚银五千两。【《清世祖实录》,卷20,11~12页。】因为他擅自出边,夺取驼马,误了行军时间。还有个别生活小事,也被揭出,都作为他的错误而加重了处罚。多尔衮处罚了阿济格,却对吴三桂、尚可喜不予追究,仍给予赏赐,跟随多铎出征江南的孔有德、耿仲明与之相比,却又少得多。【《清世祖实录》,卷21,9页载:孔、耿各得金一百两,银各一万两,马各两匹,还有貂裘、蟒缎、朝衣各一袭。】没处罚他们,多少还赏赐一点,这已经很宽大,甚至很优厚了。从这件事,可看出多尔衮等对汉官的尊重,对他们实行了一种特殊的政策。

  阿济格出征万里,所至克捷,主要是靠了吴三桂、尚可喜的汉军的力量。官方虽没有披露这方面的材料,可以想像到,吴三桂及其部队实力相当雄厚,很有战斗力。而他跟李自成有杀父之仇,更促使他以加倍的力量来打击农民军。

  征剿山陕,穷追农民军,置李自成、刘宗敏于死地,是继山海关大战之后,吴三桂为清朝建树的又一功勋。

  十七、还镇锦州

  当吴三桂于顺治二年八月初还朝时,多铎却早在两个多月前,从江南传来捷报;南明弘光政权已被消灭,福王朱由崧被俘,各级将官200余员、马步兵238300人归降。【《清世祖实录》,卷16,19~22页;卷17,6页。】在短短的7个多月的时间,清军南北出击,以破竹之势,基本上消灭了农民军。灭亡南明政权,李自成被戮,福王朱由崧束手就擒。其他战线,进展无不神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只是扫荡其残余势力。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天下形势,已成一统之局,战事随之减少,无须动员更多的军队投入战场。再说出征的大军已很疲劳,很需要修整。在这种情况下,把吴三桂等异姓王和他们的大批部众留在北京城内,已有诸多不便。于是,计虑周全的多尔衮决定把他们都打发回关外,各到原先驻防处屯戍。八月,命三桂还镇锦州。至十月,又命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两人带部众回盛京(沈阳);尚可喜回故乡海州(辽宁海城市),指示他们“各厉兵秣马,以俟调遣”【《清世祖实录》,卷21,9页。】。

  事先,多尔衮对他们的驻防和生活都做了安排。吴三桂所部人员较多,特拨出锦州、义州(辽宁义县)、宁远(辽宁兴城)、中后所(辽宁绥中)四城“安插’。但朝廷又作了小的更动:拟以义州土地作为牧马场所,而锦州、宁远、中后三处照拨外,又增拨中右所、前屯卫、中前所(均在辽宁绥中县境)三处。这就是说,除了北部的义州,自锦州以西,直至山海关前,辽西走廊四百里的大片土地,连同城镇在内,都拨给了吴三桂,作为他安排部众之地。又规定,按丁给地,每丁可得地五垧,【《清世祖实录》,卷20,9页。】以维持生活。

  吴三桂部属有多少?他这次出征回来,曾向朝廷报告了他的“子弟”兵所属“旗下随征外出披甲兵丁并束喇”共1461名,其中死于战场8名,行军途中因病而死的125名,剩下实有兵丁为1328名。【《明清史料》甲编第2本,136页。】他这次西征回京后,就上奏皇帝,为他的部将请功,其中提到他所属的“额设大小将目及地方文武官生原不下千有余人”【《明清史料》甲编第2本,130页。】,仅是各级将吏有如此之多,可以想见他的部众会远远超出千人之数。吴三桂部属中还有大批蒙古人,又据他自报:所属蒙古壮丁男妇共2508名【《清世祖实录》,卷21,23页。】,加上前叙汉人壮丁1300余人,可达4 000人左右,而实际人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在吴三桂出征返京前,即二月间,朝廷已作出三桂部众“仍归故土”的决定,特发给米粮一万石,作为搬迁的生活之需。未参加出征的,三桂标下副总兵官张国忠、佟师圣、李应科,参将朱采、孙文焕等向朝廷提出报告,恳请再多发放粮米,以度艰难。他们在报告中写道:辽东“军民屡经搬移,蓄积賷裹罄竭无遗,人皆鹑衣鹄面,地当初复,房屋又属灰烬,且粮米有限,人民众多,啼饥号寒,不忍闻见”。据他们说,这次搬迁回故土的辽东军民共十万之多。【《明清史料》丙编第3册,263页。】

  这些辽民主要是随吴三桂撤出宁远时入关的百姓,也包括兵士在内。他们基本上也都是三桂将吏士兵的家属。现在,十万之众返回故乡,也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安置住所,在他们从事耕种前,还需国家供应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朝廷拨给一万石,“计口授食”,十万人均分,每人才得一斗,不过“苟延岁月”。眼下正值春播季节,没有种粮,“无力耕播”,如不另发给牛具、籽种,及时播种,后果不堪设想。【《明清史料》丙编第3册,263页。】

  从副总兵官张国忠等人的奏报,知道还有一批将官没有随三桂出征陕西,而已出征和未出征的将士家属都留在进关后安置的地方。朝廷要他们都返回关外,三桂感到地土不足,就向朝廷提交一份奏疏,写道:“查各所房屋灰烬,地土脊洼”,要求再增加土地,有的还须调换【《清世祖实录》,卷20,9页。】。

  吴三桂的话,反映了辽民搬迁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清入关前,从今辽宁北镇、义县,经锦州、兴城至山海关,称为辽西地区,是明清反复争夺的战场,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房屋废弃、毁坏。个别城镇如中后所、前屯卫,从被清攻击至陷落的过程中,毁坏的程度更为严重。但一些城市并没有受到多大损伤。如,锦州、宁远等,几乎完整无损。留于沈阳当人质的朝鲜国王世子李随同清军入关,途经锦州,进城休息,看到“城内闾阎栉比”,依然如故,只是经兵燹之后,“居民鲜少”。他特别提到已降清的原明辽东总兵官祖大寿与祖大乐兄弟的旧居,“其结构宏杰,甲于城中。重门复室,金壁炫耀,甃砖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墙,穷极华丽,而大寿之家则尤为侈奢”【《沈馆录》,卷7,1页。】。祖大寿率锦州兵民投降时,城内并没有被损坏。

  至于宁远,明兵长期坚守,直至吴三桂应诏勤王时才搬出,烧了积储,其他均完好。清兵占了空城,关外已无明一兵一卒,没有必要进行毁坏。所以,吴三桂说各城都成“灰烬”,确有不实之处。他说,拨给他和所属部众的土地,不是贫瘠,就是低洼地,这也不全对。辽西走廊,北侧为山岭、丘陵,地稍瘠,南面沿海一侧,地势平坦,适于农耕。在未被清占领前,这一狭长地带居住兵民不下数十万,当地农民和戍城士兵都要种田,尚可维持生计。而经战后,清兵进关,这里人口急剧减少,凡属城镇几乎都空空荡荡,一个城也见不到几个人!因而留下大量无主荒田。即使按每人五垧地分配,三桂所属的将官与士兵分散各城,土地是够分的。三桂说给他的地都是“瘠洼”,也不尽合实际情况。经兵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多尔衮批准:山海关外土地,以一半给予吴三桂,一半仍留当地百姓为业。其中原驻此地官兵家口仍留居本地,以便耕种。【《清世祖实录》,卷20,9页。】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