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吴三桂大传

吴三桂大传(123)


  十四、西北瓦解

  当荆、岳相持之际,东西两个战场清军与叛军正在进行激烈地交战中。

  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连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圣祖已看透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分别在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最终使他们无法互相靠近,把他们孤立在各自的战场,各个击破。

  就东西战场而言,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关系最大,因此,对清朝构成严重威胁的是王辅臣的叛军。在一定时间,圣祖把注意力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这对剪除三桂的羽翼、消除近在京师门户的威胁,都有重要意义。

  康熙十四年底,宁夏兵变,提督陈福被害后,陕甘的形势更趋严重。圣祖认为,陕西不能平定,都是因为叛军占据的平凉未破,辅臣未被消灭的缘故。目前,最为紧要的是,攻取平凉,“断贼饷道”【《清圣祖实录》,卷59,4页。】。早在七月间,圣祖已明确指出,“底定全陕,惟在速取平凉,逆贼王辅臣一日不灭,则奏省百姓一日不安”【《清圣祖实录》,卷56,22页。】。王辅臣是陕甘事变的关键人物,实为“乱首”。圣祖之计,“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只要把辅臣剿灭,余皆迎刃而解。因此,陕甘叛乱一发生,圣祖就把剿抚的重点放在平凉一地和王辅臣身上,的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圣祖在第一次招抚失败之后,下决心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从陕甘全局出发,抓住几个战略地区,次第展开用兵。圣祖认为,“欲平陕西诸寇,必先取秦州”从而确定以秦州为第一个战略攻击点。【《清圣祖实录》,卷55,9页。】秦州(甘肃天水)位于兰州、巩昌(甘肃陇西)、平凉、汉中等重要战略要地之间,界近陕西。夺取秦州,从叛军中间突破,切断叛军的声息,在军事进攻上可以左右逢源,进退有据,使清军操有主动权。

  秦州城池坚固,欲破此城,非威力强大的红衣炮不可。圣祖命都统海尔图等率兵护送红衣炮至秦州。康熙十四年三月四日,“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鄂率大军抵秦州城下,并将城包围。城内叛军在一万人以上,清军多少,没有记载。但从包围全城和其后的战斗规模来看,清军当不少于两万人。围城半月后,即四月二十日,从四川、平凉来救援的叛军万余人,从外向清军展开攻击,城内叛军八千余人蜂拥冲出,企图里应外合,夹击围城的清军。而清军分道迎战,将叛军击败。稍后,双方又屡次激战,叛军始终未能得逞。清总兵官孙思克率部奉命从巩昌来援,清军实力大增,本来已被打得惊惶不安的叛军,便陷入绝望而无心再战的混乱之中。城内叛军总兵陈万策只好率兵民出降,叛将巴三纲等逃走。增援秦州的四川和平凉的叛军也逃走了。迟至闰五月三十日,收复了秦州。董鄂即遣“振武将军”佛尼勒、内大臣坤巴图鲁、总兵孙思克追剿叛军,追到礼县(甘肃,今仍名)、西和(礼县东,今仍名)等处,几经交战,都将叛军击败,一举收复了秦州附近的礼县、清水(今仍名)、伏羌(甘谷)、西和等县城。【《清圣祖实录》,卷56,4页。】

  收复秦州,实现了圣祖平定王辅臣之变的第一个战略目标,然后,派一部军队开赴栈道,增援汉中;一部开赴平凉南的陇州(陕西陇县)守卫;都统海尔图等护卫红衣炮,向平凉运送。

  叛军失去秦州,军心惶惶,王辅臣深感恐惧,急率精锐和秦州溃败之军收缩至平凉固守。除此,叛军尚占据庆阳、定边、固原、延安、兰州等几个孤立据点。

  在清军围困秦州的同时,已向兰州、巩昌叛军进攻。西宁总兵王进宝等率部已于康熙十四年五月包围了兰州。【《清圣祖实录》,卷55,17页。】兰州为“河西五郡咽喉”,叛军拼命死守。一个月来,清军连营环攻,屡次将冲围的叛军打回城内,清军也遭受重大损失。粮道已被切断,叛军造木筏百余只,企图渡黄河逃跑。王进宝沿城外黄河岸设置伏兵,击退逃兵。叛军已无力反击。王进宝与布政按察使伊图乘机差官到城下,宣谕朝廷的招抚政策,许诺如投降即赦免一切过犯,叛军走投无路,被迫放弃抵抗。六月二十七日,叛军总兵赵士升及原任布政使成额率城中文武各官和兵士五千余人献城投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716号。参见《清圣祖实录》,卷56,14~15页。】

  张勇自率一部清军包围了巩昌。王辅臣以其地关系重要,急派副将任国治等率部3000人,由巩昌东门潜入城内援守。守城的叛军总兵陈科、郑元经等得到增援,即率军6000,分四门而出,直冲清营。清军迎头痛击,城上城下炮声隆隆,双方死伤颇重。叛军被俘近500人。清军游击张大选追至城下,中炮而死。【《清圣祖实录》,卷56,9页。】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将军”穆占、总兵官孙思克抵巩昌增援。清兵云集城下,施以招抚之策,派遣已投降的陈万策、谢辉等人入城宣谕圣祖的赦免诏。叛军总兵陈科等接受招抚,率众出降,计马步兵4900余人、民兵5600余人,安插居民135 000余人。巩昌收复。【《清圣祖实录》,卷56,16页;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716号。】

  继收复秦州、兰州、巩昌,清军的捷报频传:六月二十九日,“平逆将军”都统毕力克图进入延安,叛军溃逃。接着,恢复延安府属肤施、保安、安塞、宜川、延长、安定等县。陕甘边界重镇定边也于六月初收复。【《清圣祖实录》,卷56,16~17页。】

  圣祖一再严令西北各将军加紧对叛军的军事进攻,仍不放弃对王辅臣的招抚。他抓住辅臣畏罪不敢降的心理,于七月又给辅臣发去一道敕谕:

  吴三桂为逆,人心惊扰,怀疑瞻顾者多。惟尔知守臣节,出首逆书,遣子王继贞入奏,朕甚嘉之。是用锡尔世职,官尔子卿职,以励忠悃。后经略莫洛率师进蜀,调遣失宜,变生仓猝,尔被逼胁,陷于叛乱。朕闻之,未忍加诛,即遣尔子往谕。盖谓尔封疆旧臣,屡受国恩,自当悔祸来归。不意尔反生疑畏,窃踞如故,殊负朕圣诚恻怛之怀。近大将军率诸将已破秦州,蜀寇相率败遁。“平逆将军”又取延安、兰州、巩昌,依次底定。大兵云集,平凉灭在旦夕。但平凉兵民,皆朕赤子,克城之日,必多杀戮。以尔之故,而驱百姓于锋镝,朕甚不忍。今复敕尔自新。若果输诚而来,岂惟洗涤前非,兼可勉图后效。尔标下官兵,及地方文武吏民,诸当坐者,概行赦免,并赦拘留祝表正之罪。

  朕为百姓主,务期保全,以靖民生,慎勿惛瞀,自干天讨,负此殊恩,虽悔曷及!尔其钦哉。【《清圣祖实录》,卷56,11~12页。】

  数日后,王辅臣回奏圣祖,仍然口称“皇上”,表现很恭谨。内中云:“皇上念及兵民,概从赦宥,但如何安抚,天语未及。在事兵将,未免瞻顾。”这已说明他原则上愿意招抚,但心情又很矛盾,即担心朝廷事后变卦,心怀疑惧,迟疑不敢降。他托辞说众将“瞻顾”,其实是他疑惧过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圣祖读了他的回奏,以为是他“借端推诿,希冀缓兵”。他督令张勇、董鄂诸将,速行攻取平凉。同时,尽快破固原,以便夹攻平凉。【《清圣祖实录》,卷56,17~18页。】

  清军短期内,已在西线取得重大进展,攻取平凉,灭王辅臣亦是指日可待之事。不料,情况又突起变化;兴安游击王可成等复叛,总兵官党塞与道臣兴永朝奔赴西安,将军席卜臣率部离汉中,不知去向。【《清圣祖实录》,卷56,18页,卷57,2页。】不久,得席卜臣报告:因军粮告匮,被迫离汉中,于八月六日至西安。【《清圣祖实录》,卷57,11页。】而且兴安叛军已与四川叛军会合,攻陷旧县关,将逼西安,南山“群盗”又分出各口。形势又逆转直下。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