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香港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第四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4、“观众至上”的价值观

  电影制片人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是要有文化使命感,二是必须研究观众的喜好。对许多制片人来说,做到第一点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但是能够做到第二点,甚至做好第二点,就难上加难了。
  在中国电影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制片人,比如张石川、罗明佑、黎民伟、严春棠、李祖永等等。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只知道拍好片,不知道拍什么样的好片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排队掏钱。
  而邵逸夫不同,他从18岁便开始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场景能令观众哭,哪些场景能让观众笑,哪些电影一定能受观众喜欢,哪些电影可能会爆出冷门,他都一清二楚。并且,日后投身电影事业以后,他更把这种可贵的品质变成一种商业嗅觉,直接推动了邵氏电影的成功与辉煌。
  邵氏“天一影片公司”成立后,大哥邵醉翁并没有让邵逸夫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干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因为如此,邵逸夫熟悉观众,更了解观众的观赏心理。这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观众至上”论。
  作为生意人,邵逸夫对于如何处理好艺术与市场的问题,是从“观众至上”的价值观念出发的。邵逸夫刚到香港树起大旗的时候,很多编剧名家认定跟着邵老板肯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便纷纷前来投靠。不幸的是,他们写的好多优秀剧本都让邵老板“枪毙”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邵逸夫并不是不要艺术,电影对于艺术的追求固然必不可少,但邵逸夫更看重的是大众化的艺术。在他看来,没有观众的艺术便不称其为艺术。因此,他审阅编导提供的剧本,都以是否具有票房价值为取舍。在邵氏公司,导演、明星是否受重用,都是以票房记录为依据。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无从谈起。
  想当年,著名导演李翰祥在邵氏工作时,十分了解邵逸夫的原则,连续拍了十几部李式擅长的低成本喜闹片,获得了票房的大丰收。而且这些李式电影,别人想学又学不会。就这样,李翰祥在邵氏树立了极高的威信,迫使当时邵氏的第一导演张彻不得不到台湾组建邵氏外围子公司——长弓公司。
  此外,邵氏公司前期的电影重视民间故事,就是为了迎合海内外的观众。当然,由于各地观众形形色色、喜好不一,作为一个制片家,在满足大众欣赏的同时,又不能完全忽视“小众”的喜好。因此,邵逸夫的拍片原则是:“大众化的通俗电影要拍,卖座叫好的要多拍,‘小众’的电影、艺术的电影也要拍。”邵氏出品的电影各种类型的都有,其中还包括了不同种语言的,如国语、粤语、厦门语、潮州语、英语等。
  既优先满足大众的需求,又不忽视小众的需求,邵逸夫最大程度上照顾了广大观众的利益,由此把邵氏电影公司打造成了一个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专业影视公司。时至今日,它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华语世界里可谓是无人可以撼动。
  创富经 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源头
  与前人和自己的几位兄长不同的是,邵逸夫有自己独特的电影价值观念——“观众至上”,观众的整体就是邵逸夫的市场,观众的个体就是邵逸夫的客户。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邵逸夫会那么成功,邵氏电影会那么辉煌。
  由此可见,研究市场,围绕市场转,归根结底要以顾客(客户)为中心,提供他们喜欢的产品或服务。而要抓住顾客,就必须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超强服务模式。
  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丢了一个重要客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建立一套服务的体系。”为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五点,才是赢得顾客(客户)满意的关键:
  (1)真正理解顾客
  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行业,知道顾客为什么要来惠顾你的公司;其次,要了解顾客的一些资料和信息。准确的市场细分,尤为重要。
  (2)发现顾客的真实需要
  这可以通过简单的询问来获知,可以是面谈、电话交谈或去函询问,也可以是调查问卷或其他任何能够使你获知顾客想要何种类型产品、何种类型服务的有效方法。
  (3)使顾客成为回头客
  拥有一批固定的顾客,是私营公司成功的奥秘。许多事实证明,培训一批固定的顾客远比吸引新顾客要容易得多,所以把精力放在吸引“回头客”上才是明智之举。
  (4)让顾客一传十,十传百
  传言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非常有效而又花费便宜。让顾客来为公司做广告,是一个既有效、可信度又很高的营销策略。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