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士族门第(上)
第240节
【264】士族门第(上)
并不是所有朝臣都愿意跟外戚和宦官同流合污的。
公元133年,洛一陽一地震。借着天灾的名义,开始有人首先向两大集一团一发难。在这敢于首当其冲的勇士之中,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太史令张衡。
因为这个人物的出现,我们不得不暂时岔开话题,说说科技。
汉朝是中国科技成就的第一个高一峰期。其实这某种程度上要感谢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确立,使得政一府更加重视对天象的观测活动。相比天文学历史极其悠久的埃及、巴比伦,中国已开始迎头赶上。张衡的水运浑天仪,正是这个天文学高速发展时期的代表作。
浑天仪是一种人造机械装置,用于观测和模拟天象。虽然中国应该早就有了浑天仪,但张衡的作品,是留下正式记载的第一个。客观地说,张衡浑天仪虽然设计一精一巧,且对中国后世天文学影响巨大,但跟同时代的科技之都亚历山大城的浑天仪相比,它在一精一确度上恐怕略有不足,亚历山大城的球面三角知识,更是张衡完全不知道的。这一个,还只能算对中国科技史的贡献。
然而在另一方面,张衡的贡献却完全是划时代的。他设计的地动仪,构思之一精一巧、工艺之高超,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甚至在千余年后,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
1875年,日本明治维新刚刚结束。一个叫做服部一三的年轻人因为懂汉语,偶然读到了《后汉书·张衡列传》,立刻想到了他那饱受地震残害的祖国,便开始在日本传播地动仪的思想。五年之后,日本地震学会成立,服部一三担任会长。
当时担任副会长的是一个旅居日本的英国地质学家,叫做约翰·米尔恩。189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米尔恩在日本的家,以及他在日本的一切,米尔恩回到英国,并说服伦敦皇家学会投资在世界各地建设地震观察站。米尔恩在英国的实验室成了全世界地震观察机构的总部所在。三年之后,米尔恩出版《地震和其他地质运动》,被认为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之作。书中将《张衡列传》译成英文,并按照《后汉书》中的介绍对地动仪进行了出色的复原。晚年的回忆录中,米尔恩对张衡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人类地震学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并且反复强调,他的现代地震观测思想,深受张衡启发。
一陽一嘉元年(132年),夏造候风地动仪。以一精一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一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后汉书·张衡列传》
没过多久,张衡的地动仪就已在战乱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座伟大的地动仪,自此隐身在了史书中这百余字里。正是这百余个字,改写了人类科技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领先世界的科学家。张衡先生永垂不朽!
讲完这段题外话,我们接着回来说东汉朝局。
张衡等人对外戚宦官的言语抨击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唯一的后果就是自己遭殃。像张衡就很快被赶出中央,调至地方。离开了中央,资源匮乏的张衡再难在科学上取得突破,几年后郁郁而终。几首才华横溢的诗赋,成了他为人类文明留下的最后遗产。
张衡被挤走了,更多比他官更大的人也被斗倒了,可反对外戚和宦官的声音却越来越强。我们前文所说的新兴势力终于登场。
这是一个自西汉后期就开始迅速膨一胀的队伍——儒生。
汉武、汉元二帝重儒,发展到西汉末年,儒生势力已不可小视。王莽若非身兼儒生,单靠外戚身份,绝然不可能顺利篡位。可尽管王莽进行了可怕的改革,到东汉,儒生势力却不减反增。
这跟光武帝刘秀大有关系。他出身太学,东汉开国功臣中,邓禹、冯异、马援、寇恂、耿弇等人皆有儒家背景,儒门立刻就在统治阶层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后太学的扩招,也到了惊人的地步。我们前面说,汉武帝创办太学,不过五十学生,汉元帝把太学生增加到一千,已经是极速增长,到东汉中后期,规模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以汉桓帝为例,当时有多少太学生呢?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三万。
但人数的暴一涨,也意味着太学一性一质的改变。这么多人不可能都跑去做官了,于是太学生本身也就成了一个职业,国家提一供吃住供我学习,何乐而不为?何况毕竟还有做官的机会,比如张衡就是太学生出身,而后逐级进入中央政一府的。
但儒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虽然发展到汉朝,走上经学路线,开始朝迂腐学究方向发展,可太学生终究还是抱着经世济民的崇高理想的。即便没有官做,他们也仍琢磨着要为国家百姓出力。于是乎,他们开始讨论国家大事。由于太学规模庞大,还地处京师,这种讨论的声音也就不可能毫无影响力。这个来自太学的声音,世称“清议”。
东汉中后期,朝中最大的毒瘤,在于外戚和宦官的弄权,因此清议的矛头,也就直指外戚与宦官。可是,连朝中重臣都拿他们毫无办法,这些学生们的清议,又会有什么用处么?请看下集——士族门第(下)。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