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典网络小说 > 流血的仕途

下册 第二十三章 李斯的倒塌

形势发展到现在,李斯再多的让步,都已经不能再让赵高满足。李斯只要还活着,对赵高就始终是一种威胁。

近来,李斯一直在委曲求全,唯恐被赵高找到发难的借口。然而还是那句话,借口永远是天底下最容易找到的东西。

赵高的借口,来自一个和李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人。

且说某一日,一胡一 亥忽然心血来潮,打算关心一下国事,于是召集宫廷博士,问道,“朕闻盗贼至今犹在猖獗,诸生有何高见?”

博士诸生三十余人齐道:“愿陛下止作阿房宫,轻赋税,抚百姓,使天下得以安居而乐业,乱自平也。”

一胡一 亥闻言,愤怒形于颜色。谁敢动朕的阿房宫?谁敢动朕的赋税?

博士叔孙通见势不妙,道:“诸生所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不足为陛下忧。”

一胡一 亥这才转怒为喜,道,“善。”赏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至于刚才那些劝他停止修建阿房宫的博士,则下令投入监狱,使狱吏治其罪。

叔孙通和其余幸免于难的博士,出宫,反舍,置酒压惊。席间,博士正先质问叔孙通道:“先生何言之谀也?”

叔孙通笑道:“公不知也,非有我在,公等皆将不脱于虎口!”

正先身虽不足五尺,脾气却甚为火爆,大叫道,“死何足惧!我等食国之禄,忠国之事。今国有危难,理当秉公直谏,岂可只顾个人安危?”正先越说越怒,举蜡烛火掷向叔孙通。叔孙通猝不及防,头上狠狠挨了一记,却也并不恼怒,意色自若,,笑道:“先生用火攻,固出下策耳!”

正先愈怒,走近叔孙通,将他连人带坐席一道高高举起,然后掼掷在地。叔孙通从地上慢慢爬起,依然风度不改,徐徐振衣理冠,坐定之后,悠悠对正先说道:“我有雅量,不和你一般见识。”

正先更怒,拔剑便要格杀叔孙通。叔孙通见正先是来真的,再也顾不得雅量,仓皇遁去,再不敢在咸陽多作停留,一直逃回故乡薛地。后来叔孙通先后事奉项梁、楚怀王、项羽,最终归于刘邦,为汉制定礼仪,先后拜为太常、太子太傅,倒也一生功德圆满。

正先还剑入鞘,仰首痛饮三杯,环视诸博士,慷慨言道,“国事如此,全因阉人赵高而起。诸公且稍候,待我取赵高人头,与诸公下酒。”

诸博士多为读书人,哪里见过这样的铁血场景,尽皆惊慌失色,不知所措。

正先夺门而去,趁着酒兴,仗剑急行。正逢赵高从咸陽宫中出来。此时的赵高,自知数敌太多,每次出入都格外戒备,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只要其中有一样没准备好,赵高就不会也不敢出门。

护卫甲士见到正先,也不提防,正先那么小的个子,任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做刺客来的。正先只说有急事相告郎中令,护卫甲士放他过去。

正先近到赵高跟前,赵高正待相问,正先已是拔剑便刺。赵高身高臂长,勇力绝伦,一把抓住正先手腕,用力一捏。正先手腕碎裂,再也无力持剑,剑坠于地。

正先见行刺不成,破口痛骂。

赵高笑道,“嘻!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嘻!加兵刃不成,又敢加恶语于我。”赵高说笑着,一边顺势将正先揪翻在地,手握正先之发,以其头撞地,直撞得正先头破血流,昏迷不醒。

就这么一会功夫,便聚集了数百位看热闹的人,一时之间,围者如堵。赵高见有了观众,越发兴奋,起了炫耀之意,于是倒执正先双腿,高举过顶,便欲将正先分一尸一,一撕两半。

观众屏住呼吸,既满怀恐惧,又暗暗兴奋。

赵高却又改变主意,将正先扔回地上,命人找来绳索,一头捆住正先,另一头拴住马车之上,然后策马扬鞭,招摇过市。

就这样,正先被活活在地上拖死。在他身后,是一道漫长的血痕,蜿蜒弯曲,穿街过巷,直抵咸陽宫前,离皇帝一胡一 亥只不过一两里地的遥远。

第二节李斯最后的反击

好不容易遇到一次刺杀,却雷声大,雨点小,无惊也无险。赵高回府之后,只感觉意犹未尽,索性召来一位心腹,一交一 给他一把剑,指着自己的肚子,道,“刺我。”

心腹大骇,不知赵高是何用意,坚决不肯。

赵高不悦道,“叫你刺,你便刺。”

心腹吓得扑通跪倒,道,“微臣不敢,求老爷饶过微臣。”

赵高道,“不用怕,你只管刺。我非但不来怪你,反而重重有赏。”

心腹壮着胆子,道,“那我可刺了。”说着,提剑慢慢向赵高的肚子戳去。

赵高大怒,道,“你就不能痛快些!”

心腹满头大汗,只能将心一横,把眼一闭,一剑刺出。

赵高岿然不动。一剑入腹,如穿败革。赵高大痛,上窜下跳,嗷嗷怪叫,大叫道,“你还真下得了手。”说完,拔出剑来,一剑砍下心腹的头颅,然后唤医官前来护理不提。

且说正先之死,而且是这般摧残式的死法,令得朝野震动,人人自危。赵高的威势也由此更加膨胀,再也无人敢和他直接叫板。

李斯闻到了血腥气息,越发不安起来。不几日,又接到长子李由从三川发来的家书,书中抱怨道,朝廷派来使者监军,害得他不得自一由 。

朝廷派使者监视李由,这事李斯并不知情。看来,一定是赵高瞒着他在捣鬼,其目的再明显不过,那就是要寻找和搜集李由通敌的罪证。

李斯本以为他和赵高已经取得共识,对李由三川纵敌之事既往不咎。没想到,赵高转身便已变脸,要拿李由来大做文章。李由并未通敌,这点李斯很清楚。但李斯更清楚,罪证这东西,说无就无,说有就有,实在找不到,也大可以妄加捏造。

一旦赵高寻找到或捏造出李由通敌的罪证,将足以置李斯全家于死地。事已至此,李斯不得不反击。

可惜的是,李斯已经错过了时机。赵高的紧逼,加上他自己的配合,已经使得他的实力大打折扣。如今的他,已经无力发起武斗,只能选择文斗。

于是,趁着一胡一 亥驾临甘泉宫游玩戏耍,而赵高又不在一胡一 亥身边,李斯借着夜色的掩护,轻车简从,秘密来到甘泉宫求见。

一胡一 亥照例拒绝见面。幸好李斯有两手准备,取出早已写就的奏章,命宦官转达。

奏章如是写道,“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今有大臣于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于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陰取齐国,杀宰予于庭,即弑简公于朝,遂有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今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

李斯的奏章,已经不屑于最起码的掩饰,而是直接对赵高指名道姓,直指他有谋反作乱之意。一胡一 亥对赵高信任有加,容不得别人说赵高的坏话,于是宣李斯进见,质问道,“何哉?赵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一习一 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一精一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一胡一 亥的话说得很重,意思也很明白:你李斯年纪大了,也没几天好活了,帮不上我什么忙,我不信任赵高,还能信任谁呢?

如此看来,在一胡一 亥心中,只等李斯一死,便将马上安排赵高接李斯的班。赵高时为郎中令,已经可以无法无天,肆意妄为。如果再让他作了丞相,名正言顺地掌握朝政大权,后果将更是无法设想。

李斯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声争辩道:“不然。赵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

一胡一 亥打断李斯,道,“丞相无须再言,朕不爱听这些。”说完拂袖而起,便欲离去。

李斯知道,一胡一 亥这一走,下次要想再见到他,就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心中一急,冲着一胡一 亥的背影大声叫道,“陛下留步,臣还有话说。”

一胡一 亥诧异地回头,不耐烦地道,“说来。”

李斯嘴唇颤动着,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本来打算将赵高私藏嬴政遗诏的事给捅出来,但转念一想,如果真捅了出来,赵高一定会矢口否认,而他也拿不出确凿证据,可以证明赵高撒谎。那时也没有录音机,可以录下当时赵高威胁他的那些谈话。再者,沙丘之谋一事,也颇为一胡一 亥忌讳,既不光彩,也不正当,最好大家都装作不曾发生,谁也不要提起。

一胡一 亥见李斯不答,追问道,“丞相想说什么?”

李斯低头叹道,“臣已经忘了。”

一胡一 亥笑道,“丞相这么快就忘事,大概是真的老了。”

李斯一无所获,怏怏回府,心中满是挫败之感。想当年,面对强悍睿智的嬴政,他李斯都可以做到言则必听,计则必从。可如今,面对一个愚蠢迟钝的一胡一 亥,他李斯却楞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李斯不由得格外思念起嬴政来,思念起他们的亲密无间,思念起他们的君臣相得。曾经,李斯是那么骄傲,心中暗暗认为,嬴政能有他这样的大臣,是嬴政的福气。等到如今一胡一 亥作了皇帝,李斯才真切地体会到,能找到嬴政这样的君主,应该是他李斯的福气才对。

可是,再多的思念,也不可能让嬴政复一活过来。逝者如斯,而生活仍将继续。

第三节赵高的胜利

且说一胡一 亥在甘泉宫玩懒了,玩厌了,这才回返咸陽宫,忽又想起李斯上书之事,于是传来赵高,问道,“丞相以为赵君将要谋反,不利于朕,可有此事?”

赵高不答,只是匍匐在地,痛哭失声。

赵高本来身材魁梧伟岸,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哭的,居然哭出了一个受到了委屈的孩子的效果。

一胡一 亥经赵高这一哭,心里也莫名一阵酸楚,道,“赵君有什么话,尽说无妨。”

赵高慢慢擦干眼泪,道,“非陛下问,臣也不敢言。前日博士正先刺我,正是丞相指使,欲置臣于死地。”说着解开衣襟,露出刚结疤不久的伤口。

一胡一 亥伸手过去,抚摸伤疤,感叹不已。

赵高道,“臣邀天之幸,保得贱命,能继续为陛下效牛马之劳。倘剑再偏得一分,恐怕臣便将与陛下永辞也。”

一胡一 亥越发嗟叹,道,“丞相欲杀赵君,赵君何不早言?”

赵高道,“丞相势大权重,又得陛下一宠一 幸,臣所以处处退让,实不忍令陛下为难也。”

一胡一 亥拂袖道,“丞相乃先帝之臣,自恃功高,素来轻朕,朕不乐之久也。”

见一胡一 亥表明了他对李斯的态度,赵高于是顺杆往上爬,道,“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取陛下而代之。赵高死不足惜,只恨到时不能立于陛下左右,为陛下护驾尽忠也。”

《三国志·简雍传》记载了这样一则逸事: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简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一婬一,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释欲酿者。

简雍可谓谈言而解纷,以归谬法证明了持有酿具者未必一定会酿酒,至多只能算是一名酿酒嫌疑人而已。从逻辑上讲,只有当某事件真的发生时,我们才可以说,该事件的发生为真。而在此之前,所有对该事件发生的预测,都只能是一种概率推算,不应作为呈堂罪证。

话再说回来,先主刘备可以放过一名酿酒嫌疑人,却断然不会放过一名谋反嫌疑人。皆因兹事体大,已顾不得逻辑合理,宁错杀,勿枉纵。而纵观中国历史,诬告谋反,历来是离间君王和重臣的最佳武器,屡试而不爽。无他,彼有其具,彼将行一婬一矣。

一胡一 亥也正是这么想的,于是召来宦官,命起草诏书,道,“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赵高假意惶恐,道,“拘执丞相,此事非小,请陛下三思。”

一胡一 亥哪里经得起激将,厉声道,“朕意已决,君勿复言。”

赵高一脸肃然,心中却早已乐开了花,恭声道,“臣谨领旨。”

一胡一 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便对当朝丞相李斯逮捕审判,此举是否违背了法律,且置诸不论。而单就司法程序而言,要审判李斯,也不应一交一 给身为郎中令的赵高,而是应该一交一 给主掌刑辟的廷尉才对。

杜预注《左传》,其中有云:“法行则人从法,法败则法从人。”可怜李斯一生笃守的以法治国,至此已是荡然无存,而他即将面临的这场审判,更是注定了毫无半点公正可言。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