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云霄之卷 第十四章 兵家必争之地
周瑜耐不住孙权对曹操畏首畏尾的样子,遂由江陵下长江,至京口会见孙权,提出西征之计。“不拿下蜀地,就谈不上天下大计。”想起这个主张,孔明觉得周瑜仿佛近在身边。
一
蒸水古时候似乎写成“承水”,它由湖南邵阳县东南的耶薑山流出,里并合武水,再与湘江汇流。武水一名清扬水。临蒸县位于蒸、武两水交汇处,由此至湘江仅二十几公里。
在临蒸定居的诸葛孔明,便利用水路和各地联络。水路虽然四通八达,非常便利,但是较费时间。
人一旦处在偏僻之地,就深切感受到情报有多重要。
诸葛家以前的管家甘海,虽然年纪大了,身体却仍然硬朗,他住在交通要冲武昌,经常搜集各种情报,传递过来。负责联络的,则是昔日豫章郡佛教集团领袖徐习之弟徐季,他拥有为数众多的信徒。信徒都乐意效命,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所做所为有助于宣扬佛法。这也是徐季告诉他们的。
“日子过得真祥和。如果能这样过下去,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妻子绶颇乐于过临蒸的平稳日子。
“这可不行啊!现在表面看来祥和,其实摇摇欲坠,这种祥和不知什么时候会瓦解。我希望能从根本遏止它的动摇,因此,才投入刘公麾下。……”
孔明这么说并非在责备妻子。他坚信妻子理解自己所做的事,只是,他希望能将表面的、短暂的和平,变成真正的和平。
其实,孔明毋宁认为妻子的话是在催促他。虽然过着平稳的日子,但孔明的妻子总是在做些事情,即使说话当中,手也不曾休息。
“这次在做什么东西?”孔明看着妻子手边的东西。
“我想用它来应付很多客人上门的时候。”绶回答。
“什么东西啊?”孔明看不懂那东西。
那东西用木头做成长方形的框,木框里镶了一排细木条,她正在将木条的前端一根根削尖。
“这道具可以很快做出水引饼。”绶回答。
“喔?水引饼?”
“水引饼”就是最早的面条。在和孔明同时代的一位名叫傅玄的人的著作中,已经出现这个名词。五世纪的《齐民要术》如此记载它的製法:将面粉团拉成筷子那么宽,一尺一尺切断,浸在水中,用手指搓成韭菜叶那么薄,再放入锅中煮。过程相当麻烦。
“你看!”
绶事先已将面粉和成面团,她将面团放在大饭桌上,用木板压成扁平的圆状,然后用她所製造的木框按压,再慢慢拿起木框。木框有一尺多长,木框按压的范围内,由于木框和框内的木条前端呈尖细状,一下子就切出大约十条一尺长的面条。一大块圆状面团可以压製三次。
“哦!一下子就做出这么多来!”孔明很惊讶。
“不管突然来了多少客人,大概都来得及淮备。”绶笑道。利用这个东西,只要淮备滚水,很快就可以煮出一桌面来。
“没想到你个头这么大,手居然这么灵巧。”
“个头大小和手灵不灵巧没什么关系。以前常有一次来好多客人的情况,我还在淮备东西要给他们吃,他们人就走掉了。……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弄得快,只要用心思,一定就有方法。我一直想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多,自然就想出东西来了。”绶若无其事地说。
“只要用心思吗?……”孔明仰望着天井。他正在思考未来几年的事。
三分天下之计,前提必须先拿下荆州和益州。现在刘备才拥有荆州的一半。荆州北部有曹操派遣的乐进驻守襄阳,作为南下的踏板;荆州中部则有周瑜坐镇江陵。
对此不讲究对策不行。但是,如果只拘泥于眼前的事,将会误了大计。
孔明甚至盘算到拿下荆州剩余部分和益州以后的事。
想挥师出益州和曹操对决,必须出汉中北伐。这条路号称“蜀栈道”,古来被视为天下之险。其后,李白曾有诗曰: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谓栈道,是在狭窄险峻的道路铺上木板或圆木,必须利用“栈”(木板、木条)填补,才能勉强通行。
四百余年前,项羽和刘邦相争时,受封于汉中的刘邦,进入其封国之后,便立即烧掉栈道。只要烧掉勉强可通行的栈道,大军便无法通过。《史记》记载张良唯恐项羽猜疑,而向刘邦做此建议。刘邦之所以烧栈道,是想昭示天下他甘于留在汉中,对中原已无野心。其实栈道既然是人造的东西,再怎么烧,人还是可以重新把它造好的。不过,“焚烧”这种戏剧性的动作,多少具有减轻猜疑的效果。
孔明正在思索要如何让大军通过蜀栈道。
靠两条腿走路的士兵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辎重的运送,大型车辆势必无法使用。但车辆小,运送力就相对降低,运送效率恐怕无法提高。
孔明边盯着妻子的脸边思考。
“怎么啦?一直盯着人家看,心里怪不舒服的。”绶蹙着眉头说。
“漂亮啊!今天你特别漂亮。所以我才盯着你看。”
“说这种话才令人更不舒服呢!……到底怎么了嘛!”
“对了!”孔明一拍膝盖。
在狭窄的栈道正中央挖一条深沟,然后使用单轮推车,推车的装载台尽量做宽一点,如此就可以大量运送了。容纳车辆的路沟愈深,车子势必更安定。
“现在的车轮恐怕没法使用。……必须改良车轮才行。……”
孔明的视线由天井降至地板,喃喃自语。
绶想了一想之后,又马上动手做水引饼。孔明自言自语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
二
赤壁之战两年后。
战争翌年——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孙权之妹嫁给刘备。她此去公安似乎是为监视刘备的。
隔年的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建造铜雀台,显示他的力量仍然强劲,刘备去京口向孙权要求荆州八郡未果,主要是因为周瑜强烈反对,周瑜建议软禁刘备,供他美女、玩物,予以架空势力,但未被孙权采纳,刘备得以归返公安。扣留刘备,必然导致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把长江流域弄得扰嚷不安。这正中北方曹操下怀。
周瑜耐不住孙权对曹操畏首畏尾的样子,遂由江陵下长江,至京口会见孙权,提出西征之计。孔明在临蒸获悉此事,叹道:“听说周郎患病,其实何苦如此勉强呢?”
孙权阵营内部评估曹操的实力,有很大的歧见,原因主要来自赤壁之战的战果评估。
赤壁之战的总指挥周瑜当然视此为大胜利,而沾沾自喜。他的看法是,既然已经给予曹操致命性的打击了,短期内曹操势必无法发动大型的军事行动,因此,现在正是西征取下蜀地(四川省)的良机。
与此相对的,鲁肃大为高估曹操的实力,他认为赤壁之战曹操所失去的东西——例如被烧掉的兵船等——是他来荆州之后夺取的。孙、刘两军没能拦截、歼灭曹操军,并没有给予致命的打击。曹操还命令乐进驻守襄阳,并在邺城建造铜雀台。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大力扩展军屯,目标无疑对淮南方的东吴。如果现在西征,对曹操才真是良机。当前东吴应该将荆州让予刘备,增加曹操的敌人,并集中力量防犯曹操军南下正面攻击。
鲁肃的主张正好与周瑜相反。
周瑜来到京口,极力向孙权游说自己的方策,孙权为之心动。
“曹公之忧乃心腹问题。”周瑜如此说道,他认为赤壁战败已动摇曹操的根基,建造铜雀台只是示威罢了,根本无法大举南下。
“将军(孙权)应当溯长江,直取蜀地。主君不妨派遣奋威将军(孙权堂弟孙瑜,丹阳太守)和属下担负此任务,先里并下汉中的张鲁,然后由奋威将军负责征蜀,并与凉州马超连手。属下则返回,与将军(孙权)据守襄阳,一旦攻下曹操,北方中原之地,尽归东吴矣!”
周瑜说得头头是道,不过,打动孙权的,还是他那满腔的热血。周瑜在赤壁之战的雄风,仍然留在孙权的脑海里。
“我懂了。你就着手淮备吧!”
孙权决定西征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临蒸的诸葛孔明耳中。
孔明抱着双臂,现在他最先要考虑的,是立即筹措军资,他思索各种可能的情况,也许孙权会要求“妹夫”刘备参与西征,这个可能性最大,不过,西征的实权必然掌握在孙权手中。
周瑜认为曹操阵营已然疲敝,可能会倾力西征。但是,孙权还是畏惧着曹操,可能会命令刘备攻打襄阳,以防曹操正面南下。
无论情况如何,刘备阵营都需要资金。由于湖南诸州已排除中间的榨取,税收已增加了相当数目。
“如果我方先孙权一步,展开西征,情况又是如何呢?”
孔明一一盘算如果这么做,会出现何种反抗。
刘备阵营要独力取下蜀地并不难,一年来孔明一直研究、观察蜀地,因而有此信心。
蜀地的刘璋势力不堪一击,刘璋甚至担心被反对势力推翻,还想向蜀外的势力寻求支援。这也是他不断向曹操阵营派遣使节的原因所在。使节张松受到曹操的冷淡对待,回到蜀地,立即向刘璋报告:“曹操靠不住,跟随曹操后果堪忧。”
这之后,刘璋几次派遣使者和刘备接触。此事是由孔明处置的。
东吴既然决定西征,孔明立即着手淮备,以便能应付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就在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周郎倒了!”
甘海派遣急使传达这个消息,孔明重複反问:“死了吗?还是重病?”
孔明难得有这样的反应。急使回答:“死了。”
“在哪里死的?”
“巴丘。”
巴丘离临蒸并不近。此地位于洞庭湖畔的岳州(现在的岳阳市)之南。临蒸至巴丘,大概有三百公里。不过,只要一入湘江,就可以直趋巴丘。所以感觉上比实际距离还近。
“不拿下蜀地,就谈不上天下大计。”
想起这个主张,也让孔明觉得周瑜近在身边。
没多久,公安刘备那儿也派来联络的使者,此番也是来传达周瑜的死讯。
“中郎将可有事要转告将军?”联络的使者问。
“请转告将军我最近会前去公安。”孔明回答。
“东吴大概会中止西征吧……”孔明如此猜测。
孙权原本还犹豫,最后之所以下决心出兵蜀地,是因为周瑜担任总指挥。他的决心是建立在对周瑜的信任上。周瑜如今一死,谁能担当征蜀的指挥?周瑜曾指定奋威将军、丹阳太守孙瑜为同行的司令官,但这是认定他在攻下蜀地之后足以担任行政官,谁都不认为孙瑜是当野战将军的材料。
东吴诸将有许多勇猛之士,孙瑜是当中比较奇特的。诸将麾下设立学官(负责教育之官)的,在东吴首脑之中,只有他一人。而领地的行政委诸当地出身的人,也唯独他一人。
《三国志》写道:
瑜虚心绥抚,得其(领地百姓)欢心。
在占领地的行政方面,没有人比孙瑜更胜任。但征战的话,他却是能避则避。东吴在儒须即将与曹操交战,孙瑜主张“谨慎行事”,孙权不采纳,结果交战无法获胜。
“果然如仲异所言。”
事后孙权如此苦笑道。仲异,是孙瑜的字。他热爱音乐、典籍,即使军事期间也大声朗读,甚至使孙权抱怨:“可不可以停一停?”
孙瑜以外,也没有其他干部可以取代周瑜。此事周瑜本人最为清楚,在巴丘的病床上,他留下一封遗书给孙权:
修(长)短命也,诚不足惜。但微志未展,复恨未奉教命,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此朝士旰食(为事晚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朽。
这封遗书并没有说要中止征蜀之战,不过,周瑜推荐鲁肃继其后任。
鲁肃是最强烈反对征蜀的人。他认为较诸征蜀,不如将荆州委诸刘备,东吴应该专心防备曹操正面南下。意见和周瑜正好对立,为什么周瑜还要在遗书中推荐他呢?可能是周瑜认为有自己在,东吴可以征蜀,如果自己不在,采行鲁肃的意见,对东吴才有利吧!
遗书属于东吴的机密,孔明虽布有情报网,也无法知悉内容,不过,他冷静分析现状,猜测东吴势必要改变方针。
三
时局的发展果然如孔明所料想的。
周瑜名为南郡太守,驻守江陵,事实上东吴全军皆在其指挥下,可说是以国防部长的身份掌握整个军权。他指名鲁肃继其后任,用意当然在委让军权。
于是,鲁肃受命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掌握全军,并兼汉昌太守,驻守陆口。陆口位于陆水和长江交流处,正好在武汉和岳阳中间。此地虽属长沙郡,但长沙郡南部实际上为刘备所掌握,由诸葛孔明统领。因此,东吴在北部新设汉昌郡。
东吴此番的人事变动,孔明是在公安刘备府邸才得知的。
“将荆州借予刘备,并抗拒曹操。”
东吴庙议决定采纳鲁肃这个意见,此事立即传至刘备耳中。
“借给我?我还要借?荆州本来就是我刘玄德的,只是被周郎这军人霸占而已。算了,能安之,且安之。……”
刘备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蛮高兴的。他看着孔明的脸,心想莫非又在想出兵蜀地的事?便说:“鲁肃好意把荆州让出来,如果现在派兵伐蜀,恐怕不太好吧?何况那女人在……”
“那女人”是指孙权的妹妹,东吴派来的监视人。
“将军说的是。我们就等蜀来迎驾吧!”孔明说。
“哦?来迎驾?”
“一定会来。”孔明的口吻充满自信。
在此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蜀。
现在的四川省,昔日分成以成都为中心的蜀郡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巴郡,总称为“巴蜀”,又可简称为“蜀”;如称呼州名时,则为“益州”。
四川古来即为丰饶之地,有“天府”的美称。因栈道之险与中原隔离,又有三峡之险与长江流域隔离。由于能自给自足,一旦危急即可自立。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此地便诞生了公孙述的独立政权。后来此地亦屡屡出现独立政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以此地为抗战基地,吾人记忆犹新。
前面提到,东汉末年,刘焉一听此地有“天子之气”,就运用关系当上益州之长。
刘焉进入蜀地,是在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正好在赤壁之战的二十年前。
刘焉号称是西汉鲁王的后裔。鲁王第一代乃景帝之子,亦即武帝兄弟刘余。此人有一事广为人知,那就是他喜欢土木建筑,曾为扩建宫殿而毁坏孔子旧宅,却在牆壁中发现古文经传。这是一批倖免于秦始皇焚书之难的典籍。前汉末年、哀帝时代,此一支王家灭绝,但似乎在其分系中有人因谄媚王莽而得以苟活。刘备也自称是西汉中山王的后裔。第一代中山王刘胜也是景帝之子,亦即武帝和鲁王刘余的兄弟。时隔约三百五十年,当时必然有很多姓刘的人自称有此等关系。
刘焉虽然自愿当益州牧,但却没那么容易就任。益州有马相、赵袛等人自称“黄巾军”,杀死绵竹县县令李升,继而击破雒县,杀死益州刺史郄俭。马相自称天子。
向刘焉煽动说有天子之气这些话的董扶、赵韪等在京的诸官,本来就出身益州,他们只是为乡土寻求强悍的角色罢了。刘焉豢有号称“东州士”的私兵团,本人也是野心勃勃。当时在洛阳必定一副很强悍的态势。
由于马相“作乱”,刘焉只好在犍为这地方的东边驻足,没法前往州政府所在的绵竹。此时,地方豪族贾龙统率私兵,又召集官、民千余人攻击马相,将其赶走。刘焉在贾龙的迎接下,好不容易才进入州政府的官厅。
刘焉既然是被地方豪族迎接的,就相当于是被聘雇的领主,但他岂是甘于当此等角色的人?
益州除豪族之外,还有一支奇特的土著势力,那就是被称为“五斗米道”的道教系宗教团体。其信仰浸透民众之间,教祖张家势力不可轻侮。教主张鲁是第三代,第一代是他的祖父张陵,人称“天师”;他的父亲张衡,则人称“嗣师”。嗣师张衡已然离世,但其未亡人,亦即张鲁的母亲,虽然已有相当年纪,据说却是个绝世美女。由于教势扩大,嗣师未亡人的力量跟着增大。
刘焉抵达绵竹之后,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令他赴汉中就任。汉中已有洛阳政府所任命的汉中太守,张鲁攻而杀之。
刘焉的策略是,给予五斗米道汉中这个据点,同时将这支势力套住在汉中。就地形而言,山岭围绕的汉中一方面是要害之地,但另一方面也是难以外出的地域。他故意断绝栈道,向汉阳报告:“米贼(指五斗米道)断绝栈道,以致通讯困难。”
这无疑是独立宣言。意思是益州无法一一仰赖中央的指示,端赖自己裁决。
接下来,刘焉将王咸、李权等十余名地方有力豪族诱至别地,予以杀害。情况正是被聘雇的领主毁灭僱主集团,“强悍者”展开反击。僱主集团中任岐、贾龙等迎接刘焉有功的人,不满刘焉杀害有力豪族,举兵叛乱,但立即被“强悍者”镇压。
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如此强悍的刘焉也因背上长恶性的疽而一命呜呼。时间是在他进入益州的第七个年头。
继任的刘璋,并不像父亲那么强悍。《三国志》形容他是“温仁”,但他却借称五斗米道的张鲁骄咨,出兵杀害其母嗣师未亡人与其弟。不过,最后还是被汉中的张鲁击破,因信仰集结的将兵之力意外的强大。
益州动摇了。
刘焉带来的私兵团号称“东州士”,这批外人大耍亲卫队的特权,令当地人叫苦连天。这也是益州不安的原因之一。在洛阳劝刘焉来益州的赵韪,也举兵背叛刘璋,但被东州士镇压而杀害。这表示“强悍者”还留下遗产,只是不知道这支武力能保有到何时。
借东州士之力,好不容易才保住位置的刘璋,内心十分不安。这支私兵团的精锐逐年老去,可是傲慢如故,一直招来当地百姓的怨恨。
刘璋抛弃父亲的益州天子梦,转而寻求更强大的人依赖。这一点正与当地豪族的愿望不谋而合,豪族们也希望有更强大的人来取代刘璋。在他们看来,刘璋是外人,他们另外僱用其他外人,情况也是一样的。
阴溥去拜访曹操,就是为这档子事。继阴溥之后,刘璋派遣张肃、张松兄弟往见曹操。阴溥是中原人,张氏兄弟是蜀人,他们都在寻求下一个“强人”。
蜀地派去曹操处的最后一个使者是张松。当时才刚占领襄阳的曹操,对没啥风采的张松颇为冷落。
“曹操不可靠!”
张松对刘璋如此报告,并建议刘璋依靠刘备。刘璋因此与曹操断交,而派遣名为法正的人去见刘备,缔结友好关系。不过彼此并非密切的同盟,而是表面的盟友,只是希望万一有事时,刘备能关照一下。
“蜀必定会前来迎接将军。”孔明重複说道。
天下形势不可能一直这样胶着下去。汉中五斗米道教团势力逐日坐大,此事孔明时有耳闻。关于汉中五斗米道势力,曹操也有他不可弃置的道理。
“汉中一旦卷起漩涡,势必波及此地。……”
孔明对妻子说。喜欢构思器械装置的绶,陆续想出各种装置。这个嗜好也传给孔明,这一阵子,孔明也经常画一些图案的东西。
四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操命令司隶校尉(治安首长)锺繇去讨伐张鲁。时间大约在赤壁之战后二年半。
“果然……”
许多人原本就如此料想。曹操非常厌恶淫祀邪教,“黄巾之乱”后,当上济南之相,才成为地方首长的他,最先做的事是——禁绝淫祀。
五斗米道究竟算不算淫祀邪教,不得而知,但曹操厌恶这类团体,则是众所皆知的。
“这是在逼西方明确表态。”
孔明听到曹操讨伐张鲁的消息,便对妻子绶如此说道。
“西方?”
绶对天下的政治当然不太了然,孔明只是藉由对她说说,自我吟味一下时局的推移。
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必定要经过由陕西通往甘肃的道路。这一带常有若干小军阀蟠踞,他们是顺服还是反对曹操,态势不明,既然要通过这一带,就有必要逼他们明确表态。
如果拒绝曹操军进入自己的领域,就表示不顺服;如果要表示顺服,就得帮忙讨伐张鲁。
情势已至表态的关键时刻。
“曹操早就有意讨伐马超和韩遂,只是没有出兵的理由。现在可能藉着这种方式要来收拾他们。”
这是孔明的看法。
陕西、甘肃的小军阀,统称“关中诸将”。此地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得“关中”之称,中国有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此时所谓的关,是指函谷关。由此以东,出了许多文官,以西则出了许多武将。此语道出地方气质的特征。
《三国志》便记载董卓、吕布此等粗暴将军亦是出身关西。也正因为关西属于军人气质的风土,所以容易出现唯我独尊心态的小军阀割据的场面。
此时所谓的关中诸将,为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十人,其中以马超和韩遂的势力较为突出。
平常他们各拥山头自重,一听曹操西征的消息,倒也相互商讨。毕竟关中十将当中,没有人可以单独抵挡曹操。
“投降吧!”当中虽有人这么说,但喜欢说大话,却是好强的武将们雷同的一点。
“集结我们的力量,老糊涂的曹操又算哪棵葱!”
这句话赢得关中诸将的同意,诸将开始在潼关集结。
孔明听到这个消息,脱口说了一句:“傻瓜!”
“怎么说呢?”绶问。
“这正中曹公下怀,——嗯,让他赚了两年。”
“赚了两年?”
“如果他一一攻打关中十将,可能要费上二年。姑且不谈诸将的军势强弱,他们散落在远处,远征起来就够瞧的了。现在他们却将兵马聚集在一处,曹公本来得打十仗,如今只要打一仗就够了,这样不是赚到了吗?”
孔明分析道。
这个时代,将北方中国分成东西境界的,已经不是函谷关,而是更偏西方的潼关。
黄河环绕鄂尔多斯,画了一个大弧形之后,不再南下,而自风陵渡一带东流。潼关就位于这个地点,因附近的潼水而得名。以现在的地图来看,位于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省境,关口则在陕西省侧。这之后,守护长安,就得守住潼关。唐玄宗获知安禄山攻破潼关,便立即捨弃长安,避走蜀地,就是一例。
关中诸将并非一齐聚集于潼关,有的将军在远隔之地,有的将军则还有点犹豫,因此,他们是慢慢地、而且陆陆续续地聚集于潼关。集合的人数一旦增加,原本还迟疑的将军也本于人之常情,说一句“好吧”,开始移动兵马。
曹操任派他所信任的安西将军曹仁为总司令。曹仁是赤壁战后暂时驻留江陵的勇将。他乃曹操的堂弟,年轻时候就有任侠之风。曹操下给曹仁的命令是:“坚壁,勿战。”
不用说,这是为了等待关中诸将的兵马总集合。不过,曹仁向军队宣告:“我们必须等待曹公亲征,曹公未到之前不可妄自出战。”
曹操要亲征的确是事实。曹操七月自邺城出发,不缓不急地,八月才到潼关。
“曹公一定悠哉游哉地行进。”
孔明如此预测,情况果真如此。曹操正在赚取时间。史书记载:
关中诸将每到一部,操辄有喜色。
出发之前,曹操对劝谏他慎思而行的部属说道:“战在我,非在贼也。”
意思是作战的主导权在曹操这边,他一开始就吃定敌人。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曹操在潼关也遇到惊险的场面。
这一年是闰年,有两个八月。闰八月,曹操军由潼关北面渡河。曹操令军队先渡河,自己则和一百余名虎士(亲卫队)留在南岸,他打算最后才渡过黄河。
马超由谍报得知此事。毕竟战场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当地百姓会逐一报告曹操军的动态。曹操是吃定了敌人,但他却疏忽了战场是在敌地。马超率领一万余步骑攻击孤立于南岸的曹操。
顿时箭如雨下。亲卫队长许褚赶紧扶曹操上船,不料船伕中箭而死。许褚只好左手高举马鞍掩蔽曹操,右手撑船。马超军在箭雨中开船追击,由于许褚单手操船,很快就被专人操船的敌军赶上。就在此刻,潜伏在南岸的校尉丁斐放出军用牛马,马超军争相抢夺这批战利品,曹操的船趁这时候渡过河。
“我太轻敌了。”曹操自我反省,内心发誓以后绝不再命令全军先行,自己和小批军队留在后头。
渡河之后,如同曹操所言,曹军掌握了主导权。敌方因十名军阀聚集一堂,军令无法统一,各自为战。曹操使用各种离间计,甚至伪造密书,于是诸将相互猜疑,向心力逐渐溃散。
在这种情况下,关中诸将岂是曹操的敌手?战争的结果:成宜和李堪被斩;马超和韩遂逃往凉州;杨秋避走北方的安定。十月,曹操亲自挥师北进,围攻安定城。安定在现在甘肃省泾川县北方,是杨秋的势力范围。后来,杨秋投降,曹操应允,并让杨秋保有爵位,淮许他统治其领土与百姓。
五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后半,战争结束。十二月,曹操自安定返回长安。
留守长安的是夏侯渊,京兆尹(首都之长)则由张既担任。曹操自己在长安过年。他离开长安前往邺城,是在翌年的正月之后。
听说曹操由长安东返,世人纷纷谈论:“接下来五斗米道会如何下场呢?”
曹操是宣称要讨伐五斗米道的张鲁,才挥兵西进的,结果关中十将先被讨伐,关中落入曹操手中。谁都知道关中未定,曹操无法安心进兵汉中,根据常识判断,此次战役只能算是讨伐汉中五斗米道张鲁的前哨战罢了。
不管怎么说,张鲁已成了曹操攻击的目击者。
张鲁当然害怕,但却有人比张鲁更害怕——那就是蜀地的主子刘璋。
“张鲁一旦被拿下,下一个目标就是蜀了。”
刘璋作如是的看法。他听张松的进言,已经和曹操断交,因此不难想像曹操必然厌恶蜀。继汉中张鲁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蜀刘璋,这可以说已成了天下的共识。
“如何是好?”
刘璋找张松商谈。他是听张松的建议才和曹操绝交的,追究责任当然也要找他。
“属下以为按既定的方针行事即可。”
张松回答。所谓既定的方针,就是联络荆州刘备,请求支援。
“上次只是去打个招呼,并没有谈到细节的事。”
“这次必须明白说出我们要迎奉刘玄德。”
“那,派谁当使者?……”
“我想同样就派法正吧!与其派新面孔去,不如派熟面孔去,比较恰当。你觉得呢?”
“法正吗?……上次他就不太愿意了。”
上回刘璋命令法正去荆州,法正找各种理由想推辞掉,最后张松好不容易才说服他当使者。
“还是属下去劝他吧!”张松这次有自信了。
法正乃扶风(在今陕西省)人,通《五经》,系以清节闻名的法真之孙。父亲法衍担任廷尉(九卿之一,司掌刑罚)左监,是千石之官,如果将九卿比喻为阁僚,那他就是次长了。
刘焉曾经以南阳太守的身份回到中央,被任命为宗正(九卿之一,司掌天子的宗室),那时候刘焉对宫廷规矩一无所知,法衍亲切地教导他。因此,刘焉常对家人说:“季谋(法衍的字)帮我很大的忙,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才行。”
建安初年,因董卓之乱而闹饥馑时,法正和友人孟达等一起移居蜀地。当时父亲已经去世,而蜀地的刘焉也亡故,由儿子刘璋继任。移居蜀地之后,法正并没有特意提起父亲的事。但为养家餬口,法正势必要谋个官做才行,只是,法正骨傲,不愿意借父亲的关系谋一官半职。
刘璋也听说有恩于父亲的法衍的儿子已经来到蜀地。但因法正迟迟没来通名报姓,他也就没去迎接,久久未曾理会。后来,新都县令出缺时,刘璋问张松:“派谁好呢?”
“派法正如何?”张松回答。
张松当时担任辅佐州刺史的别驾,这个职位随时得乘坐另一辆车跟随刺史,所以称为别驾从事使,有的时代则改称为“长史”。
法正自尊心太强,显得有点狷介,跟别人合不太来,不过,不知什么缘故,居然和张松意气相投。大概是张松不避讳法正的自尊心,却能自然地进入法正的内心,两人因此灵犀相通吧!
“你居然能和法正聊一整天的话,我可一刻也和他谈不来。”
别人曾感叹地对张松这么说道。
“和法正说话蛮有趣的啊!……”
张松也搞不懂,他和法正聊天,总觉得他的话很有趣,简直忘了时间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法正对别人就那么沉默呢?张松百思不解。
“也许法正不愿跟不投合的人说话吧!”
张松只能做这样的解释。由于张松的推荐,法正当上新都县令,后来又担任军议校尉。但刘璋并没重用法正。军议校尉是益州牧刘璋的参谋团成员之一,只是,有谘询时,参谋才回答,没有谘询,则什么事都不做亦无妨。刘璋从不曾谘询过法正的意见。
“碍于你我的父亲的情谊,我不得不给你官做、豢养你。”
刘璋虽然没有说出口,不过,态度上却把这种感受表达得一清二楚。法正当然很不是滋味。
赤壁之战后,决意向刘备做示敬拜访时,张松又推荐法正当使者。让法正当无所事事的军议校尉,张松一直觉得过意不去。但是,法正对这个只是去打个招呼的角色兴趣缺缺。
“这是结识天下大人物的好机会。”张松压低声音说道。
“说的倒也是。……”法正不自觉地看看左右,回答道。
益州牧刘璋并非一流人物。——张松与法正之间有这样的共识。他们二人可以长谈到令人感叹,自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来。
迎奉更厉害的“强人”来益州。
这对刘璋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因此,必须张望左右、压低声音说。
上一次法正去荆州公安时,诸葛孔明正好也从临蒸来。刘备之外,受命为襄阳太守却无法就任的关羽,和孔明都在接见席上。
就如同张松所言,法正在这儿遇到意气投合的人物,法正对刘备主从那副倾心的模样,连张松都觉得惊讶。
“你们说了些什么?”张松问。
“只是闲聊,也没什么特别的。刘备坐中央,关羽和诸葛孔明分别在左右。……对了,孔明曾向我提到我祖父的号和刘公的字相同。大概就谈这些啦!不过,听人说话,就可以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刘备主从正是蜀所需要的人才。……蜀一定需要这种人。”
这便是法正的回答。法正的祖父法真,号玄德,正好与刘备的字相同。
第二次被任命为使者,法正也勉强答应,不过这一次只是装模作样。这两年多来,法正与张松之间已经有共同的结论。那就是:
——换主子。
除此之外,蜀和住在蜀地的百姓都没有生路。所以,此次出使表面上是刘璋个人想迎奉刘备,其实法正和张松私底下已拟定迎接刘备以取代刘璋的基本方针。法正打算明白告诉刘备:“张松和我决议请将军当蜀的主君。”
为保守这个秘密,法正不得不装出不情愿当使者的样子。
六
张松向刘璋进言,说曹操一旦击破汉中的张鲁,益州便万事休矣!但如果这边先取下汉中,曹操就难以染指蜀了。而光凭益州刘璋之力,无法打赢有强大五斗米道这个信仰集团支撑的张鲁。因此应该借助于有千军万马的刘备之力。当然,益州的领导层也有人反对。
当地出身的主簿(文书主任)黄权,便反对迎奉刘备:“左将军(刘备)的骁勇之名众所皆知。现在请他出马,如以部将之礼相待,势必失礼,他也会不高兴;如以宾客之礼相待,岂不成了一国二君吗?这时候蜀应该封闭四境,以待时局转好,这才是最上之策。……”
黄权如此劝谏,但刘璋摇头,说道:“封闭四境?如果真办得到,那就不用这么辛苦了。问题是,我们再怎么封闭,曹操都是有办法攻进来的。”
刘璋一直为强势部将的骄肆而头痛。庞义、李异等将军恃其军功,不把刘璋放在眼里,甚为嚣张。
“你们这些土包子将军,等刘备来了,看你们还敢不敢吭声!”刘璋心想。
刘璋这方面提出具体的请求,那就是代为讨伐张鲁。不过,也并非完全依赖刘备,蜀也出兵四千作为条件。
法正出发之前,已有密使往来。密使则由诸葛孔明用过的人担任。因为牵涉到夺蜀的谋叛计划,不能使用和蜀亲近的人。
周瑜死后,江陵已是刘备的囊中物,但刘备已住惯公安,不忍捨弃,于是便往来于江陵和公安之间。
在蜀迎奉之前,孙权也曾邀约刘备共同讨伐蜀。东吴因周瑜亡故而中止西征,但并未就此放弃。只是判定没有周瑜恐怕无法从事此番远征作战,而暂时中止罢了。
“没有周瑜,还有刘备啊!何不里并合双方兵力西征?”
这个声浪在东吴颇为强烈,主要是因为众人认为刘备是东吴的盟友,又是孙权的妹夫。刘备阵营也有人认为何妨接受孙权的邀约。即使名义上只是援军,在瓜分蜀时,总会有一份的。
“真没志气!我们不是要分一份,而是要为天下万民统一天下的!……”
孔明一肚子不高兴,却没说出口。他感觉得出刘备对孙权的邀约有点心动。因为刘备令人送来一封信,大意是:“不可只粉饰表面。”
蜀刘璋也声称自己是汉鲁王的后裔。刘备同样是汉中山王的子孙,以复兴汉室为职志。攻打蜀,便成了攻打同家族,然而,如果以孙权的一支军之名义攻打蜀,就有藉口说:“我和东吴有盟友关系,必须与东吴并肩作战。……”
对孔明而言,这也只不过是“粉饰”,掩盖真正的用心罢了。刘备应该撇开汉,把大目标放在讨伐曹操上面。同不同家族,这在大目标之前,根本算不了什么。
孔明的目标和刘备大致相同,但他觉得还是和刘备有一些差异。孔明对复兴汉室的希望并没有像刘备那样强烈,他的希望毋宁是“统一天下”,只要能为万民的和平而统一天下,即使不是汉系也无妨。只是,唯独曹操不行。
少年时代目睹的徐州大屠杀景象,仍然鲜明、强烈地留在孔明的记忆中。做出这种兽行的曹操,没有资格统一天下。——这是孔明的信念。如果自己拥有统一天下的威望,何妨成为天下之主。
“刘公有这种威望。”
孔明出仕刘备,便为此缘故。所谓威望,并非仅指是汉的后裔,孔明对同样出身于汉室的刘璋,便只有一个念头:“竖子(毛头小子)宜取而代之!”
孔明接获法正奉命为使者已自蜀出发的密报,立即离开临蒸,赶往江陵会见刘备。
刘备已经断然拒绝东吴的邀约。只要刘备不加入,东吴就不可能征西。但,此次蜀的邀约却不可拒绝。孔明担心刘备对取代刘璋一事会犹豫不决——尽管刘备这种犹疑在孔明眼中是种“威德”。
曹操进兵潼关之际,法正正坐在下长江的船只中。法正有法正的想法。
“总算可以一展抱负了。……”
法正脑中浮现两年前会见的诸葛孔明容貌,油然兴起一股感念,至于为什么会有感念,法正自己也说不清楚。
法正的船接近险峻的三峡时,诸葛孔明的船抵达江陵。法正出使和出使的目的,已经传至刘备耳中。
“卧龙先生,这回又来劝我了吗?”刘备一见孔明便这么说。
“不是劝谏,而是建议。请将军多替万民涂炭的乱世设想。”孔明说。
“我知道。乱世有时不能只讲道义。五霸(齐桓公等春秋时代五名有力的诸侯)合里并众力,才构筑了安定的势力。我一旦完成大业,再封刘璋一大国就是了。……我已经决定了,就赴西蜀吧!”
“哦!那就毋须亮多言了。”
“不,其实这件事不是我的主意,我是这几天听来的。”
刘备在这方面并不讨人厌,也不幼稚,甚至在孔明眼中成了一种威仪。
“是庞统说的吗?”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他和亮曾同窗共读。”
孔明和庞统二人并称,一人是卧龙,一是凤雏。庞统的堂兄庞山民是孔明的姊夫,两人还有姻亲关系。
“从语气就知道是他说的?”刘备露出愉悦的神情笑道。
“是的。”孔明回答。其实是他拜托庞统说服刘备的。
“接下来就等法正来了。”刘备说。
一
蒸水古时候似乎写成“承水”,它由湖南邵阳县东南的耶薑山流出,里并合武水,再与湘江汇流。武水一名清扬水。临蒸县位于蒸、武两水交汇处,由此至湘江仅二十几公里。
在临蒸定居的诸葛孔明,便利用水路和各地联络。水路虽然四通八达,非常便利,但是较费时间。
人一旦处在偏僻之地,就深切感受到情报有多重要。
诸葛家以前的管家甘海,虽然年纪大了,身体却仍然硬朗,他住在交通要冲武昌,经常搜集各种情报,传递过来。负责联络的,则是昔日豫章郡佛教集团领袖徐习之弟徐季,他拥有为数众多的信徒。信徒都乐意效命,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所做所为有助于宣扬佛法。这也是徐季告诉他们的。
“日子过得真祥和。如果能这样过下去,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妻子绶颇乐于过临蒸的平稳日子。
“这可不行啊!现在表面看来祥和,其实摇摇欲坠,这种祥和不知什么时候会瓦解。我希望能从根本遏止它的动摇,因此,才投入刘公麾下。……”
孔明这么说并非在责备妻子。他坚信妻子理解自己所做的事,只是,他希望能将表面的、短暂的和平,变成真正的和平。
其实,孔明毋宁认为妻子的话是在催促他。虽然过着平稳的日子,但孔明的妻子总是在做些事情,即使说话当中,手也不曾休息。
“这次在做什么东西?”孔明看着妻子手边的东西。
“我想用它来应付很多客人上门的时候。”绶回答。
“什么东西啊?”孔明看不懂那东西。
那东西用木头做成长方形的框,木框里镶了一排细木条,她正在将木条的前端一根根削尖。
“这道具可以很快做出水引饼。”绶回答。
“喔?水引饼?”
“水引饼”就是最早的面条。在和孔明同时代的一位名叫傅玄的人的著作中,已经出现这个名词。五世纪的《齐民要术》如此记载它的製法:将面粉团拉成筷子那么宽,一尺一尺切断,浸在水中,用手指搓成韭菜叶那么薄,再放入锅中煮。过程相当麻烦。
“你看!”
绶事先已将面粉和成面团,她将面团放在大饭桌上,用木板压成扁平的圆状,然后用她所製造的木框按压,再慢慢拿起木框。木框有一尺多长,木框按压的范围内,由于木框和框内的木条前端呈尖细状,一下子就切出大约十条一尺长的面条。一大块圆状面团可以压製三次。
“哦!一下子就做出这么多来!”孔明很惊讶。
“不管突然来了多少客人,大概都来得及淮备。”绶笑道。利用这个东西,只要淮备滚水,很快就可以煮出一桌面来。
“没想到你个头这么大,手居然这么灵巧。”
“个头大小和手灵不灵巧没什么关系。以前常有一次来好多客人的情况,我还在淮备东西要给他们吃,他们人就走掉了。……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弄得快,只要用心思,一定就有方法。我一直想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多,自然就想出东西来了。”绶若无其事地说。
“只要用心思吗?……”孔明仰望着天井。他正在思考未来几年的事。
三分天下之计,前提必须先拿下荆州和益州。现在刘备才拥有荆州的一半。荆州北部有曹操派遣的乐进驻守襄阳,作为南下的踏板;荆州中部则有周瑜坐镇江陵。
对此不讲究对策不行。但是,如果只拘泥于眼前的事,将会误了大计。
孔明甚至盘算到拿下荆州剩余部分和益州以后的事。
想挥师出益州和曹操对决,必须出汉中北伐。这条路号称“蜀栈道”,古来被视为天下之险。其后,李白曾有诗曰: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谓栈道,是在狭窄险峻的道路铺上木板或圆木,必须利用“栈”(木板、木条)填补,才能勉强通行。
四百余年前,项羽和刘邦相争时,受封于汉中的刘邦,进入其封国之后,便立即烧掉栈道。只要烧掉勉强可通行的栈道,大军便无法通过。《史记》记载张良唯恐项羽猜疑,而向刘邦做此建议。刘邦之所以烧栈道,是想昭示天下他甘于留在汉中,对中原已无野心。其实栈道既然是人造的东西,再怎么烧,人还是可以重新把它造好的。不过,“焚烧”这种戏剧性的动作,多少具有减轻猜疑的效果。
孔明正在思索要如何让大军通过蜀栈道。
靠两条腿走路的士兵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辎重的运送,大型车辆势必无法使用。但车辆小,运送力就相对降低,运送效率恐怕无法提高。
孔明边盯着妻子的脸边思考。
“怎么啦?一直盯着人家看,心里怪不舒服的。”绶蹙着眉头说。
“漂亮啊!今天你特别漂亮。所以我才盯着你看。”
“说这种话才令人更不舒服呢!……到底怎么了嘛!”
“对了!”孔明一拍膝盖。
在狭窄的栈道正中央挖一条深沟,然后使用单轮推车,推车的装载台尽量做宽一点,如此就可以大量运送了。容纳车辆的路沟愈深,车子势必更安定。
“现在的车轮恐怕没法使用。……必须改良车轮才行。……”
孔明的视线由天井降至地板,喃喃自语。
绶想了一想之后,又马上动手做水引饼。孔明自言自语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
二
赤壁之战两年后。
战争翌年——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孙权之妹嫁给刘备。她此去公安似乎是为监视刘备的。
隔年的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建造铜雀台,显示他的力量仍然强劲,刘备去京口向孙权要求荆州八郡未果,主要是因为周瑜强烈反对,周瑜建议软禁刘备,供他美女、玩物,予以架空势力,但未被孙权采纳,刘备得以归返公安。扣留刘备,必然导致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把长江流域弄得扰嚷不安。这正中北方曹操下怀。
周瑜耐不住孙权对曹操畏首畏尾的样子,遂由江陵下长江,至京口会见孙权,提出西征之计。孔明在临蒸获悉此事,叹道:“听说周郎患病,其实何苦如此勉强呢?”
孙权阵营内部评估曹操的实力,有很大的歧见,原因主要来自赤壁之战的战果评估。
赤壁之战的总指挥周瑜当然视此为大胜利,而沾沾自喜。他的看法是,既然已经给予曹操致命性的打击了,短期内曹操势必无法发动大型的军事行动,因此,现在正是西征取下蜀地(四川省)的良机。
与此相对的,鲁肃大为高估曹操的实力,他认为赤壁之战曹操所失去的东西——例如被烧掉的兵船等——是他来荆州之后夺取的。孙、刘两军没能拦截、歼灭曹操军,并没有给予致命的打击。曹操还命令乐进驻守襄阳,并在邺城建造铜雀台。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大力扩展军屯,目标无疑对淮南方的东吴。如果现在西征,对曹操才真是良机。当前东吴应该将荆州让予刘备,增加曹操的敌人,并集中力量防犯曹操军南下正面攻击。
鲁肃的主张正好与周瑜相反。
周瑜来到京口,极力向孙权游说自己的方策,孙权为之心动。
“曹公之忧乃心腹问题。”周瑜如此说道,他认为赤壁战败已动摇曹操的根基,建造铜雀台只是示威罢了,根本无法大举南下。
“将军(孙权)应当溯长江,直取蜀地。主君不妨派遣奋威将军(孙权堂弟孙瑜,丹阳太守)和属下担负此任务,先里并下汉中的张鲁,然后由奋威将军负责征蜀,并与凉州马超连手。属下则返回,与将军(孙权)据守襄阳,一旦攻下曹操,北方中原之地,尽归东吴矣!”
周瑜说得头头是道,不过,打动孙权的,还是他那满腔的热血。周瑜在赤壁之战的雄风,仍然留在孙权的脑海里。
“我懂了。你就着手淮备吧!”
孙权决定西征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临蒸的诸葛孔明耳中。
孔明抱着双臂,现在他最先要考虑的,是立即筹措军资,他思索各种可能的情况,也许孙权会要求“妹夫”刘备参与西征,这个可能性最大,不过,西征的实权必然掌握在孙权手中。
周瑜认为曹操阵营已然疲敝,可能会倾力西征。但是,孙权还是畏惧着曹操,可能会命令刘备攻打襄阳,以防曹操正面南下。
无论情况如何,刘备阵营都需要资金。由于湖南诸州已排除中间的榨取,税收已增加了相当数目。
“如果我方先孙权一步,展开西征,情况又是如何呢?”
孔明一一盘算如果这么做,会出现何种反抗。
刘备阵营要独力取下蜀地并不难,一年来孔明一直研究、观察蜀地,因而有此信心。
蜀地的刘璋势力不堪一击,刘璋甚至担心被反对势力推翻,还想向蜀外的势力寻求支援。这也是他不断向曹操阵营派遣使节的原因所在。使节张松受到曹操的冷淡对待,回到蜀地,立即向刘璋报告:“曹操靠不住,跟随曹操后果堪忧。”
这之后,刘璋几次派遣使者和刘备接触。此事是由孔明处置的。
东吴既然决定西征,孔明立即着手淮备,以便能应付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就在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周郎倒了!”
甘海派遣急使传达这个消息,孔明重複反问:“死了吗?还是重病?”
孔明难得有这样的反应。急使回答:“死了。”
“在哪里死的?”
“巴丘。”
巴丘离临蒸并不近。此地位于洞庭湖畔的岳州(现在的岳阳市)之南。临蒸至巴丘,大概有三百公里。不过,只要一入湘江,就可以直趋巴丘。所以感觉上比实际距离还近。
“不拿下蜀地,就谈不上天下大计。”
想起这个主张,也让孔明觉得周瑜近在身边。
没多久,公安刘备那儿也派来联络的使者,此番也是来传达周瑜的死讯。
“中郎将可有事要转告将军?”联络的使者问。
“请转告将军我最近会前去公安。”孔明回答。
“东吴大概会中止西征吧……”孔明如此猜测。
孙权原本还犹豫,最后之所以下决心出兵蜀地,是因为周瑜担任总指挥。他的决心是建立在对周瑜的信任上。周瑜如今一死,谁能担当征蜀的指挥?周瑜曾指定奋威将军、丹阳太守孙瑜为同行的司令官,但这是认定他在攻下蜀地之后足以担任行政官,谁都不认为孙瑜是当野战将军的材料。
东吴诸将有许多勇猛之士,孙瑜是当中比较奇特的。诸将麾下设立学官(负责教育之官)的,在东吴首脑之中,只有他一人。而领地的行政委诸当地出身的人,也唯独他一人。
《三国志》写道:
瑜虚心绥抚,得其(领地百姓)欢心。
在占领地的行政方面,没有人比孙瑜更胜任。但征战的话,他却是能避则避。东吴在儒须即将与曹操交战,孙瑜主张“谨慎行事”,孙权不采纳,结果交战无法获胜。
“果然如仲异所言。”
事后孙权如此苦笑道。仲异,是孙瑜的字。他热爱音乐、典籍,即使军事期间也大声朗读,甚至使孙权抱怨:“可不可以停一停?”
孙瑜以外,也没有其他干部可以取代周瑜。此事周瑜本人最为清楚,在巴丘的病床上,他留下一封遗书给孙权:
修(长)短命也,诚不足惜。但微志未展,复恨未奉教命,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此朝士旰食(为事晚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朽。
这封遗书并没有说要中止征蜀之战,不过,周瑜推荐鲁肃继其后任。
鲁肃是最强烈反对征蜀的人。他认为较诸征蜀,不如将荆州委诸刘备,东吴应该专心防备曹操正面南下。意见和周瑜正好对立,为什么周瑜还要在遗书中推荐他呢?可能是周瑜认为有自己在,东吴可以征蜀,如果自己不在,采行鲁肃的意见,对东吴才有利吧!
遗书属于东吴的机密,孔明虽布有情报网,也无法知悉内容,不过,他冷静分析现状,猜测东吴势必要改变方针。
三
时局的发展果然如孔明所料想的。
周瑜名为南郡太守,驻守江陵,事实上东吴全军皆在其指挥下,可说是以国防部长的身份掌握整个军权。他指名鲁肃继其后任,用意当然在委让军权。
于是,鲁肃受命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掌握全军,并兼汉昌太守,驻守陆口。陆口位于陆水和长江交流处,正好在武汉和岳阳中间。此地虽属长沙郡,但长沙郡南部实际上为刘备所掌握,由诸葛孔明统领。因此,东吴在北部新设汉昌郡。
东吴此番的人事变动,孔明是在公安刘备府邸才得知的。
“将荆州借予刘备,并抗拒曹操。”
东吴庙议决定采纳鲁肃这个意见,此事立即传至刘备耳中。
“借给我?我还要借?荆州本来就是我刘玄德的,只是被周郎这军人霸占而已。算了,能安之,且安之。……”
刘备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蛮高兴的。他看着孔明的脸,心想莫非又在想出兵蜀地的事?便说:“鲁肃好意把荆州让出来,如果现在派兵伐蜀,恐怕不太好吧?何况那女人在……”
“那女人”是指孙权的妹妹,东吴派来的监视人。
“将军说的是。我们就等蜀来迎驾吧!”孔明说。
“哦?来迎驾?”
“一定会来。”孔明的口吻充满自信。
在此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蜀。
现在的四川省,昔日分成以成都为中心的蜀郡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巴郡,总称为“巴蜀”,又可简称为“蜀”;如称呼州名时,则为“益州”。
四川古来即为丰饶之地,有“天府”的美称。因栈道之险与中原隔离,又有三峡之险与长江流域隔离。由于能自给自足,一旦危急即可自立。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此地便诞生了公孙述的独立政权。后来此地亦屡屡出现独立政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以此地为抗战基地,吾人记忆犹新。
前面提到,东汉末年,刘焉一听此地有“天子之气”,就运用关系当上益州之长。
刘焉进入蜀地,是在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正好在赤壁之战的二十年前。
刘焉号称是西汉鲁王的后裔。鲁王第一代乃景帝之子,亦即武帝兄弟刘余。此人有一事广为人知,那就是他喜欢土木建筑,曾为扩建宫殿而毁坏孔子旧宅,却在牆壁中发现古文经传。这是一批倖免于秦始皇焚书之难的典籍。前汉末年、哀帝时代,此一支王家灭绝,但似乎在其分系中有人因谄媚王莽而得以苟活。刘备也自称是西汉中山王的后裔。第一代中山王刘胜也是景帝之子,亦即武帝和鲁王刘余的兄弟。时隔约三百五十年,当时必然有很多姓刘的人自称有此等关系。
刘焉虽然自愿当益州牧,但却没那么容易就任。益州有马相、赵袛等人自称“黄巾军”,杀死绵竹县县令李升,继而击破雒县,杀死益州刺史郄俭。马相自称天子。
向刘焉煽动说有天子之气这些话的董扶、赵韪等在京的诸官,本来就出身益州,他们只是为乡土寻求强悍的角色罢了。刘焉豢有号称“东州士”的私兵团,本人也是野心勃勃。当时在洛阳必定一副很强悍的态势。
由于马相“作乱”,刘焉只好在犍为这地方的东边驻足,没法前往州政府所在的绵竹。此时,地方豪族贾龙统率私兵,又召集官、民千余人攻击马相,将其赶走。刘焉在贾龙的迎接下,好不容易才进入州政府的官厅。
刘焉既然是被地方豪族迎接的,就相当于是被聘雇的领主,但他岂是甘于当此等角色的人?
益州除豪族之外,还有一支奇特的土著势力,那就是被称为“五斗米道”的道教系宗教团体。其信仰浸透民众之间,教祖张家势力不可轻侮。教主张鲁是第三代,第一代是他的祖父张陵,人称“天师”;他的父亲张衡,则人称“嗣师”。嗣师张衡已然离世,但其未亡人,亦即张鲁的母亲,虽然已有相当年纪,据说却是个绝世美女。由于教势扩大,嗣师未亡人的力量跟着增大。
刘焉抵达绵竹之后,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令他赴汉中就任。汉中已有洛阳政府所任命的汉中太守,张鲁攻而杀之。
刘焉的策略是,给予五斗米道汉中这个据点,同时将这支势力套住在汉中。就地形而言,山岭围绕的汉中一方面是要害之地,但另一方面也是难以外出的地域。他故意断绝栈道,向汉阳报告:“米贼(指五斗米道)断绝栈道,以致通讯困难。”
这无疑是独立宣言。意思是益州无法一一仰赖中央的指示,端赖自己裁决。
接下来,刘焉将王咸、李权等十余名地方有力豪族诱至别地,予以杀害。情况正是被聘雇的领主毁灭僱主集团,“强悍者”展开反击。僱主集团中任岐、贾龙等迎接刘焉有功的人,不满刘焉杀害有力豪族,举兵叛乱,但立即被“强悍者”镇压。
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如此强悍的刘焉也因背上长恶性的疽而一命呜呼。时间是在他进入益州的第七个年头。
继任的刘璋,并不像父亲那么强悍。《三国志》形容他是“温仁”,但他却借称五斗米道的张鲁骄咨,出兵杀害其母嗣师未亡人与其弟。不过,最后还是被汉中的张鲁击破,因信仰集结的将兵之力意外的强大。
益州动摇了。
刘焉带来的私兵团号称“东州士”,这批外人大耍亲卫队的特权,令当地人叫苦连天。这也是益州不安的原因之一。在洛阳劝刘焉来益州的赵韪,也举兵背叛刘璋,但被东州士镇压而杀害。这表示“强悍者”还留下遗产,只是不知道这支武力能保有到何时。
借东州士之力,好不容易才保住位置的刘璋,内心十分不安。这支私兵团的精锐逐年老去,可是傲慢如故,一直招来当地百姓的怨恨。
刘璋抛弃父亲的益州天子梦,转而寻求更强大的人依赖。这一点正与当地豪族的愿望不谋而合,豪族们也希望有更强大的人来取代刘璋。在他们看来,刘璋是外人,他们另外僱用其他外人,情况也是一样的。
阴溥去拜访曹操,就是为这档子事。继阴溥之后,刘璋派遣张肃、张松兄弟往见曹操。阴溥是中原人,张氏兄弟是蜀人,他们都在寻求下一个“强人”。
蜀地派去曹操处的最后一个使者是张松。当时才刚占领襄阳的曹操,对没啥风采的张松颇为冷落。
“曹操不可靠!”
张松对刘璋如此报告,并建议刘璋依靠刘备。刘璋因此与曹操断交,而派遣名为法正的人去见刘备,缔结友好关系。不过彼此并非密切的同盟,而是表面的盟友,只是希望万一有事时,刘备能关照一下。
“蜀必定会前来迎接将军。”孔明重複说道。
天下形势不可能一直这样胶着下去。汉中五斗米道教团势力逐日坐大,此事孔明时有耳闻。关于汉中五斗米道势力,曹操也有他不可弃置的道理。
“汉中一旦卷起漩涡,势必波及此地。……”
孔明对妻子说。喜欢构思器械装置的绶,陆续想出各种装置。这个嗜好也传给孔明,这一阵子,孔明也经常画一些图案的东西。
四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操命令司隶校尉(治安首长)锺繇去讨伐张鲁。时间大约在赤壁之战后二年半。
“果然……”
许多人原本就如此料想。曹操非常厌恶淫祀邪教,“黄巾之乱”后,当上济南之相,才成为地方首长的他,最先做的事是——禁绝淫祀。
五斗米道究竟算不算淫祀邪教,不得而知,但曹操厌恶这类团体,则是众所皆知的。
“这是在逼西方明确表态。”
孔明听到曹操讨伐张鲁的消息,便对妻子绶如此说道。
“西方?”
绶对天下的政治当然不太了然,孔明只是藉由对她说说,自我吟味一下时局的推移。
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必定要经过由陕西通往甘肃的道路。这一带常有若干小军阀蟠踞,他们是顺服还是反对曹操,态势不明,既然要通过这一带,就有必要逼他们明确表态。
如果拒绝曹操军进入自己的领域,就表示不顺服;如果要表示顺服,就得帮忙讨伐张鲁。
情势已至表态的关键时刻。
“曹操早就有意讨伐马超和韩遂,只是没有出兵的理由。现在可能藉着这种方式要来收拾他们。”
这是孔明的看法。
陕西、甘肃的小军阀,统称“关中诸将”。此地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得“关中”之称,中国有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此时所谓的关,是指函谷关。由此以东,出了许多文官,以西则出了许多武将。此语道出地方气质的特征。
《三国志》便记载董卓、吕布此等粗暴将军亦是出身关西。也正因为关西属于军人气质的风土,所以容易出现唯我独尊心态的小军阀割据的场面。
此时所谓的关中诸将,为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十人,其中以马超和韩遂的势力较为突出。
平常他们各拥山头自重,一听曹操西征的消息,倒也相互商讨。毕竟关中十将当中,没有人可以单独抵挡曹操。
“投降吧!”当中虽有人这么说,但喜欢说大话,却是好强的武将们雷同的一点。
“集结我们的力量,老糊涂的曹操又算哪棵葱!”
这句话赢得关中诸将的同意,诸将开始在潼关集结。
孔明听到这个消息,脱口说了一句:“傻瓜!”
“怎么说呢?”绶问。
“这正中曹公下怀,——嗯,让他赚了两年。”
“赚了两年?”
“如果他一一攻打关中十将,可能要费上二年。姑且不谈诸将的军势强弱,他们散落在远处,远征起来就够瞧的了。现在他们却将兵马聚集在一处,曹公本来得打十仗,如今只要打一仗就够了,这样不是赚到了吗?”
孔明分析道。
这个时代,将北方中国分成东西境界的,已经不是函谷关,而是更偏西方的潼关。
黄河环绕鄂尔多斯,画了一个大弧形之后,不再南下,而自风陵渡一带东流。潼关就位于这个地点,因附近的潼水而得名。以现在的地图来看,位于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省境,关口则在陕西省侧。这之后,守护长安,就得守住潼关。唐玄宗获知安禄山攻破潼关,便立即捨弃长安,避走蜀地,就是一例。
关中诸将并非一齐聚集于潼关,有的将军在远隔之地,有的将军则还有点犹豫,因此,他们是慢慢地、而且陆陆续续地聚集于潼关。集合的人数一旦增加,原本还迟疑的将军也本于人之常情,说一句“好吧”,开始移动兵马。
曹操任派他所信任的安西将军曹仁为总司令。曹仁是赤壁战后暂时驻留江陵的勇将。他乃曹操的堂弟,年轻时候就有任侠之风。曹操下给曹仁的命令是:“坚壁,勿战。”
不用说,这是为了等待关中诸将的兵马总集合。不过,曹仁向军队宣告:“我们必须等待曹公亲征,曹公未到之前不可妄自出战。”
曹操要亲征的确是事实。曹操七月自邺城出发,不缓不急地,八月才到潼关。
“曹公一定悠哉游哉地行进。”
孔明如此预测,情况果真如此。曹操正在赚取时间。史书记载:
关中诸将每到一部,操辄有喜色。
出发之前,曹操对劝谏他慎思而行的部属说道:“战在我,非在贼也。”
意思是作战的主导权在曹操这边,他一开始就吃定敌人。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曹操在潼关也遇到惊险的场面。
这一年是闰年,有两个八月。闰八月,曹操军由潼关北面渡河。曹操令军队先渡河,自己则和一百余名虎士(亲卫队)留在南岸,他打算最后才渡过黄河。
马超由谍报得知此事。毕竟战场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当地百姓会逐一报告曹操军的动态。曹操是吃定了敌人,但他却疏忽了战场是在敌地。马超率领一万余步骑攻击孤立于南岸的曹操。
顿时箭如雨下。亲卫队长许褚赶紧扶曹操上船,不料船伕中箭而死。许褚只好左手高举马鞍掩蔽曹操,右手撑船。马超军在箭雨中开船追击,由于许褚单手操船,很快就被专人操船的敌军赶上。就在此刻,潜伏在南岸的校尉丁斐放出军用牛马,马超军争相抢夺这批战利品,曹操的船趁这时候渡过河。
“我太轻敌了。”曹操自我反省,内心发誓以后绝不再命令全军先行,自己和小批军队留在后头。
渡河之后,如同曹操所言,曹军掌握了主导权。敌方因十名军阀聚集一堂,军令无法统一,各自为战。曹操使用各种离间计,甚至伪造密书,于是诸将相互猜疑,向心力逐渐溃散。
在这种情况下,关中诸将岂是曹操的敌手?战争的结果:成宜和李堪被斩;马超和韩遂逃往凉州;杨秋避走北方的安定。十月,曹操亲自挥师北进,围攻安定城。安定在现在甘肃省泾川县北方,是杨秋的势力范围。后来,杨秋投降,曹操应允,并让杨秋保有爵位,淮许他统治其领土与百姓。
五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后半,战争结束。十二月,曹操自安定返回长安。
留守长安的是夏侯渊,京兆尹(首都之长)则由张既担任。曹操自己在长安过年。他离开长安前往邺城,是在翌年的正月之后。
听说曹操由长安东返,世人纷纷谈论:“接下来五斗米道会如何下场呢?”
曹操是宣称要讨伐五斗米道的张鲁,才挥兵西进的,结果关中十将先被讨伐,关中落入曹操手中。谁都知道关中未定,曹操无法安心进兵汉中,根据常识判断,此次战役只能算是讨伐汉中五斗米道张鲁的前哨战罢了。
不管怎么说,张鲁已成了曹操攻击的目击者。
张鲁当然害怕,但却有人比张鲁更害怕——那就是蜀地的主子刘璋。
“张鲁一旦被拿下,下一个目标就是蜀了。”
刘璋作如是的看法。他听张松的进言,已经和曹操断交,因此不难想像曹操必然厌恶蜀。继汉中张鲁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蜀刘璋,这可以说已成了天下的共识。
“如何是好?”
刘璋找张松商谈。他是听张松的建议才和曹操绝交的,追究责任当然也要找他。
“属下以为按既定的方针行事即可。”
张松回答。所谓既定的方针,就是联络荆州刘备,请求支援。
“上次只是去打个招呼,并没有谈到细节的事。”
“这次必须明白说出我们要迎奉刘玄德。”
“那,派谁当使者?……”
“我想同样就派法正吧!与其派新面孔去,不如派熟面孔去,比较恰当。你觉得呢?”
“法正吗?……上次他就不太愿意了。”
上回刘璋命令法正去荆州,法正找各种理由想推辞掉,最后张松好不容易才说服他当使者。
“还是属下去劝他吧!”张松这次有自信了。
法正乃扶风(在今陕西省)人,通《五经》,系以清节闻名的法真之孙。父亲法衍担任廷尉(九卿之一,司掌刑罚)左监,是千石之官,如果将九卿比喻为阁僚,那他就是次长了。
刘焉曾经以南阳太守的身份回到中央,被任命为宗正(九卿之一,司掌天子的宗室),那时候刘焉对宫廷规矩一无所知,法衍亲切地教导他。因此,刘焉常对家人说:“季谋(法衍的字)帮我很大的忙,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才行。”
建安初年,因董卓之乱而闹饥馑时,法正和友人孟达等一起移居蜀地。当时父亲已经去世,而蜀地的刘焉也亡故,由儿子刘璋继任。移居蜀地之后,法正并没有特意提起父亲的事。但为养家餬口,法正势必要谋个官做才行,只是,法正骨傲,不愿意借父亲的关系谋一官半职。
刘璋也听说有恩于父亲的法衍的儿子已经来到蜀地。但因法正迟迟没来通名报姓,他也就没去迎接,久久未曾理会。后来,新都县令出缺时,刘璋问张松:“派谁好呢?”
“派法正如何?”张松回答。
张松当时担任辅佐州刺史的别驾,这个职位随时得乘坐另一辆车跟随刺史,所以称为别驾从事使,有的时代则改称为“长史”。
法正自尊心太强,显得有点狷介,跟别人合不太来,不过,不知什么缘故,居然和张松意气相投。大概是张松不避讳法正的自尊心,却能自然地进入法正的内心,两人因此灵犀相通吧!
“你居然能和法正聊一整天的话,我可一刻也和他谈不来。”
别人曾感叹地对张松这么说道。
“和法正说话蛮有趣的啊!……”
张松也搞不懂,他和法正聊天,总觉得他的话很有趣,简直忘了时间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法正对别人就那么沉默呢?张松百思不解。
“也许法正不愿跟不投合的人说话吧!”
张松只能做这样的解释。由于张松的推荐,法正当上新都县令,后来又担任军议校尉。但刘璋并没重用法正。军议校尉是益州牧刘璋的参谋团成员之一,只是,有谘询时,参谋才回答,没有谘询,则什么事都不做亦无妨。刘璋从不曾谘询过法正的意见。
“碍于你我的父亲的情谊,我不得不给你官做、豢养你。”
刘璋虽然没有说出口,不过,态度上却把这种感受表达得一清二楚。法正当然很不是滋味。
赤壁之战后,决意向刘备做示敬拜访时,张松又推荐法正当使者。让法正当无所事事的军议校尉,张松一直觉得过意不去。但是,法正对这个只是去打个招呼的角色兴趣缺缺。
“这是结识天下大人物的好机会。”张松压低声音说道。
“说的倒也是。……”法正不自觉地看看左右,回答道。
益州牧刘璋并非一流人物。——张松与法正之间有这样的共识。他们二人可以长谈到令人感叹,自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来。
迎奉更厉害的“强人”来益州。
这对刘璋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因此,必须张望左右、压低声音说。
上一次法正去荆州公安时,诸葛孔明正好也从临蒸来。刘备之外,受命为襄阳太守却无法就任的关羽,和孔明都在接见席上。
就如同张松所言,法正在这儿遇到意气投合的人物,法正对刘备主从那副倾心的模样,连张松都觉得惊讶。
“你们说了些什么?”张松问。
“只是闲聊,也没什么特别的。刘备坐中央,关羽和诸葛孔明分别在左右。……对了,孔明曾向我提到我祖父的号和刘公的字相同。大概就谈这些啦!不过,听人说话,就可以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刘备主从正是蜀所需要的人才。……蜀一定需要这种人。”
这便是法正的回答。法正的祖父法真,号玄德,正好与刘备的字相同。
第二次被任命为使者,法正也勉强答应,不过这一次只是装模作样。这两年多来,法正与张松之间已经有共同的结论。那就是:
——换主子。
除此之外,蜀和住在蜀地的百姓都没有生路。所以,此次出使表面上是刘璋个人想迎奉刘备,其实法正和张松私底下已拟定迎接刘备以取代刘璋的基本方针。法正打算明白告诉刘备:“张松和我决议请将军当蜀的主君。”
为保守这个秘密,法正不得不装出不情愿当使者的样子。
六
张松向刘璋进言,说曹操一旦击破汉中的张鲁,益州便万事休矣!但如果这边先取下汉中,曹操就难以染指蜀了。而光凭益州刘璋之力,无法打赢有强大五斗米道这个信仰集团支撑的张鲁。因此应该借助于有千军万马的刘备之力。当然,益州的领导层也有人反对。
当地出身的主簿(文书主任)黄权,便反对迎奉刘备:“左将军(刘备)的骁勇之名众所皆知。现在请他出马,如以部将之礼相待,势必失礼,他也会不高兴;如以宾客之礼相待,岂不成了一国二君吗?这时候蜀应该封闭四境,以待时局转好,这才是最上之策。……”
黄权如此劝谏,但刘璋摇头,说道:“封闭四境?如果真办得到,那就不用这么辛苦了。问题是,我们再怎么封闭,曹操都是有办法攻进来的。”
刘璋一直为强势部将的骄肆而头痛。庞义、李异等将军恃其军功,不把刘璋放在眼里,甚为嚣张。
“你们这些土包子将军,等刘备来了,看你们还敢不敢吭声!”刘璋心想。
刘璋这方面提出具体的请求,那就是代为讨伐张鲁。不过,也并非完全依赖刘备,蜀也出兵四千作为条件。
法正出发之前,已有密使往来。密使则由诸葛孔明用过的人担任。因为牵涉到夺蜀的谋叛计划,不能使用和蜀亲近的人。
周瑜死后,江陵已是刘备的囊中物,但刘备已住惯公安,不忍捨弃,于是便往来于江陵和公安之间。
在蜀迎奉之前,孙权也曾邀约刘备共同讨伐蜀。东吴因周瑜亡故而中止西征,但并未就此放弃。只是判定没有周瑜恐怕无法从事此番远征作战,而暂时中止罢了。
“没有周瑜,还有刘备啊!何不里并合双方兵力西征?”
这个声浪在东吴颇为强烈,主要是因为众人认为刘备是东吴的盟友,又是孙权的妹夫。刘备阵营也有人认为何妨接受孙权的邀约。即使名义上只是援军,在瓜分蜀时,总会有一份的。
“真没志气!我们不是要分一份,而是要为天下万民统一天下的!……”
孔明一肚子不高兴,却没说出口。他感觉得出刘备对孙权的邀约有点心动。因为刘备令人送来一封信,大意是:“不可只粉饰表面。”
蜀刘璋也声称自己是汉鲁王的后裔。刘备同样是汉中山王的子孙,以复兴汉室为职志。攻打蜀,便成了攻打同家族,然而,如果以孙权的一支军之名义攻打蜀,就有藉口说:“我和东吴有盟友关系,必须与东吴并肩作战。……”
对孔明而言,这也只不过是“粉饰”,掩盖真正的用心罢了。刘备应该撇开汉,把大目标放在讨伐曹操上面。同不同家族,这在大目标之前,根本算不了什么。
孔明的目标和刘备大致相同,但他觉得还是和刘备有一些差异。孔明对复兴汉室的希望并没有像刘备那样强烈,他的希望毋宁是“统一天下”,只要能为万民的和平而统一天下,即使不是汉系也无妨。只是,唯独曹操不行。
少年时代目睹的徐州大屠杀景象,仍然鲜明、强烈地留在孔明的记忆中。做出这种兽行的曹操,没有资格统一天下。——这是孔明的信念。如果自己拥有统一天下的威望,何妨成为天下之主。
“刘公有这种威望。”
孔明出仕刘备,便为此缘故。所谓威望,并非仅指是汉的后裔,孔明对同样出身于汉室的刘璋,便只有一个念头:“竖子(毛头小子)宜取而代之!”
孔明接获法正奉命为使者已自蜀出发的密报,立即离开临蒸,赶往江陵会见刘备。
刘备已经断然拒绝东吴的邀约。只要刘备不加入,东吴就不可能征西。但,此次蜀的邀约却不可拒绝。孔明担心刘备对取代刘璋一事会犹豫不决——尽管刘备这种犹疑在孔明眼中是种“威德”。
曹操进兵潼关之际,法正正坐在下长江的船只中。法正有法正的想法。
“总算可以一展抱负了。……”
法正脑中浮现两年前会见的诸葛孔明容貌,油然兴起一股感念,至于为什么会有感念,法正自己也说不清楚。
法正的船接近险峻的三峡时,诸葛孔明的船抵达江陵。法正出使和出使的目的,已经传至刘备耳中。
“卧龙先生,这回又来劝我了吗?”刘备一见孔明便这么说。
“不是劝谏,而是建议。请将军多替万民涂炭的乱世设想。”孔明说。
“我知道。乱世有时不能只讲道义。五霸(齐桓公等春秋时代五名有力的诸侯)合里并众力,才构筑了安定的势力。我一旦完成大业,再封刘璋一大国就是了。……我已经决定了,就赴西蜀吧!”
“哦!那就毋须亮多言了。”
“不,其实这件事不是我的主意,我是这几天听来的。”
刘备在这方面并不讨人厌,也不幼稚,甚至在孔明眼中成了一种威仪。
“是庞统说的吗?”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他和亮曾同窗共读。”
孔明和庞统二人并称,一人是卧龙,一是凤雏。庞统的堂兄庞山民是孔明的姊夫,两人还有姻亲关系。
“从语气就知道是他说的?”刘备露出愉悦的神情笑道。
“是的。”孔明回答。其实是他拜托庞统说服刘备的。
“接下来就等法正来了。”刘备说。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