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付嘱品 第十卷
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 第十卷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後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
六祖大师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传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编述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才可以。志诚——神秀大师曾派他去作间谍偷法,谁知他没有偷法,反而弃暗投明。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不至地的法师。神会——就是那位很顽皮,和六祖大师打机锋,十三岁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彻——就是飞猫张,还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来到六祖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十位和其他人不同,你们应该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圆寂後,你们每个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师表,应人天的供养。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如何说法呢?说法时要不失顿教法门的宗旨。」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常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你讲法应根据三科,以三科为根本的法门,再用三十六对来讲经说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讲说一切法时,最要紧就是不要离开自性而说法。当有入请问你佛法,他说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种对待法,双关语——即怎样说怎样有理。对这种入,就用对待法来应付,来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去也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来去二法尽除,再也没有可去之处了。
三科法门者。一陰一界入也。一陰一是五一陰一。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什麽叫三科法门呢?就是一陰一界入三者。一陰一是五一陰一,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一陰一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什麽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自性里包含一切的法门,故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又叫第八识,若转第八识则为大圆镜智。但你若生出一种思量,这就转识——转到第七识,从第七识又生六识。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上面所讲的就是十八界,它们都是从自心所生出来的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一陰一与一陽一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若邪,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则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用。若用得善,很圆满,就是佛用。用从什麽地方来呢?都是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这是因自性有对待法,而外境本是无情的。
什麽叫五对呢?若人问天就以地来对。日和月是一对,明和暗是一对,一陰一与一陽一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是五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又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即是语言与法是对待法,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和无色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对的,色和空是相对的,动对静,清和浊是相对,凡夫和圣人相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在真如自性生起这种的作用,它有十九对,即是长对著短,没有长就显不出短,若没有短也显不出长,所以长短是相对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在邪与正的中间也是中道义,故邪与正对。痴呆和智慧相对——愚笨和聪明也是相对的。乱与定对,为何心里很乱呢?就因没有定力。慈和毒相对,因慈能予乐。戒与非对,戒即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故它与不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对。危险和平安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能拔苦,它和伤害是相对。欢喜和瞋恚相对。布施和悭贪相对,能舍就没有悭贪。向前进和往後退是相对。生和灭相对待。法身是遍满一切处,它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以上是自性生出这个用,有十九对。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六祖大师说,此三十六对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用,就能将一切经典佛法贯串起来,一切经典佛法都是从这道理生出来的。这样则出入不会落到两边,这就是中道了义。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於相离相。内於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当自性生出用,和人谈话时,外边要於相而离相,对内则要於空而离空。假如你内外都著相的话,就会生出邪知邪见。假设你不执著有,却执著空,就会增长无明。执著空的人就如此说:「什麽都不要,不需要学经典,因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啦!文字是著相的。」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人也不应该讲话,因语言就是文字的相,文字就是语害。
又说:「直心是道场,不要立文字。」要知不立文字此「不立」这两个字,还是文字,还没有离开文字啊!若见人就毁谤人,说人著住到文字上了,你们十人应该知道,自己迷了还不算,因自己迷了,那是自己的事。但若毁谤佛经说无功德,则所造的罪业是无有穷尽!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常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你若尽著相於外,用妄心来作法求真,做种种著相的事,以求真理,或广建立道场,或说有或说无之过患,像这种人,累劫亦不能明心见性。你只要听我所说的法,依法修行即可。但又不可百物不思,因这又变成顽空,对修道的自性上会产生罣碍。
你若只听而不依法实实在在修行,会令人反生邪念。你要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而不著相。你若明白我所说的道理,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讲经说法,依照我所说的道理而生出变化的用来,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修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躬行实践,那就不失去本宗顿教的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间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则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於後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问你法义时,他问你「有」的道理,你就用「无」的道理来对。他问「凡夫」的道理,你就用「圣人」的道理来对。他问「圣人」的道理,你就用「凡夫」的道理来对。这是两种的道理,相因相循,从中就生出中道的义理。
如一问一对,其余的都依此作,这就不失顿教的宗旨。假设有人问你说:「什麽叫暗呢?」你就应该如此回答:「明是因,暗是果的缘。当明没有,就是暗。以光明来显出黑暗,以黑暗才能显出光明。来和去是相因相循,而成就中道了义。」其他的问题,也都根据这个道理答覆。将来你们传法,都依照这个道理转大法一轮 ,互相教授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师於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荆吾若去後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六祖大师在唐睿宗元年年号正极,在延和七月时(因在五月间将其年号改为延和,等到八月又改为先天元年,在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吩咐门下弟子到新州国恩寺。新州即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即他以前的住宅。到此地预备造一座塔,且催促工程早日完成。到第二年夏终七月时落成。
在七月一日鸣钟击鼓,召集所有徒弟至法堂来就说:「你们大家注意!在今年八月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若还有什麽疑问,趁早来问我,我为你们破除疑惑,使你们心中疑惑除荆若我往生圆寂後,就没有人教诲你们,你们知道吗?所以有问题要赶快问。」
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他率领所有弟子,听此番话後都放声哭起来,有的偷著哭,有的不怕羞就哇哇地哭起来,大概也有装著哭的。他看到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里头有真亦有假,就像作戏一样。
唯有最小的小孩子神会他不哭,为何他不哭呢?大概他不懂事,或没有知觉吧!不是的,神会年纪虽小,定力可不小,他明白一切境界来了,都要无动於衷,如此才真学到不动心。如何才叫「不动心」?就是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办道,也不欢喜。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不起烦恼。可是,若你真懒惰而有人说你,你不动心,却自辩说此是定力,那又错了。好像神会这小孩子,神情不动,没有欢喜也没有哭。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於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师、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六祖大师说:「神会小师,他现在不是小沙弥,因他已受具足戒。你们这些人看看,他虽年纪小,却都比你们进步,为什麽呢?因他对善不善,好不好都能平等对待,而没有分别心,他真是转识成智,有大智慧。」你看六祖大师如此地赞叹小师。
「他对毁谤、赞叹均不动於心,亦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於衷。这位小师年纪虽小,你说他好他也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这真是中道了义,真是难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也有,年纪中的也有,考试完全没有合格,火候都还不够呢!这麽多年在山里,修的什麽道?一点都没有定力,一听我说往生圆寂,都哭起来!嗄!这些人真没有出息9各各都被六祖大师骂了一顿。「你们修的是什麽道?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现忧愁悲泣,忧愁那一个?你们为谁哭啊?哭谁啊?假若你们担心我,不知到什麽地方去的话,我现在告诉你们:切记不要担心,放心好了。我自己知道我要到什麽地方,我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也就像『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一样。假设我不知我到何处去的话,那我也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在八月间就要走了。你们这一班人如此悲哀流涕,大概是不知我的去处,你们若知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泣。法的自性,本无生灭,它是不生不灭,没有来也没有去。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哀。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为你们说一偈颂,名叫『真假动静偈』。此偈有讲真的道理,也有讲假的道理,动的道理、静的道理。你们念诵此偈後,好好保存著,就和我意思相同。你们照此偈修,就不失顿教的宗旨。」
众僧被六祖大师如此呵斥後,就叩头顶礼,恭请六祖大师说偈。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於真
若见於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於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将不真的当真来看,若在不真之中而认它为真,则你所见也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若你能离开世间所有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心里没有真,何处能找到真呢?所以真是不离自性,离开自性也找不到真的。
在你有情知觉性上就能明白这个「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就是「不动」。你若想修行此不动的行门,就要像无情那样不动。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就不要离开动而找不动,因动上就有不动。不动就是不动,而动是在有情才有动。若是有情而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不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则你连佛种都没有了。在你有情知觉性上,不用识心来分别,而用成所作智来分别诸法相,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不动」。你但作这种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我现在告知你们诸位学道的人啊!你要努力诚心去修行。不要在大乘佛法法门下,却执著你那生死的智慧,著相的智慧。我现为你们讲此偈颂,听後若能明心见性,那我就可和你们讨论佛理,若你听後不能言下相应,明心见性,也应合掌令一切众生欢喜。我此宗是修无生法忍,无所争论,不和人争执。你若和人一争就失去道义,失去道的本体,故说「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若执著争论的法门,就不能出生死轮回。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後。衣法当付何人。
当时南华寺六祖大师的徒弟,听说此偈後,都虔诚叩头顶礼,且都体谅大师的心意,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闹了,也不互相辩论。从此依法修行,不互相争辩。大家都知六祖大师在世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故法海上座(他时时都忘不了他自己,什麽时候都想争第一),再拜问大师说:「和尚您圆寂之後,衣法当一交一 付给谁呢?」他现也想接这衣钵。
师曰。吾於大梵寺说法。以至於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一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六祖大师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达摩祖师的偈云:「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一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故五祖对六祖亦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你们看「结果自然成」,这结果的「果」就是你们这一些人,要自然成熟。六祖大师亦说:「菩提果自成」,你们的菩提果要快点成,最要紧的就是不要懒惰,你看菩提达摩祖师早就给你们授记。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常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说:「诸位善知识,你们每个人都自净其心,不要存贪瞋痴,来听我说法。
你们若想成就一切种智,就应该明白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而无诸相这种三昧,一行而无诸行的这种三昧。若你在一切处,任何地方——即不论地方好坏,或动或静,也不著住到相上。遇到境界不生憎恨讨厌的心,或喜爱欢喜的心,所谓憎爱无动於衷,心里如如不动。对著你所爱的境界亦不想取为己有,有爱心就有取,如十二因缘上「爱缘取,取缘有」,为什麽要取?就想占为自己所有。舍就因憎,当你一憎就想不要,将其舍弃。你也不想利益成坏等事。对我有什麽利益我才去做,那就是贪心、攀缘心、不乾净的心。也不计较对我是否有成功或害处,都不存这种心。安闲恬静,什麽事也没有烦恼,就像水没有波浪,没有爱憎的烦恼,没宥取舍的烦恼,没有利益成坏的烦恼。你不计成功,也就不知什麽叫失败。虚融澹泊,如万物从虚空生出,但虚空也无所事事,它没有个办事处,说你在这地方出生,或到他那地方去死。因所有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一种天然的现象,而不加造作。很淡泊就是平常是什麽样子就是什麽样子,故淡泊以明志。没有一点贪心、瞋心、痴心,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攀缘心。故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在虚融澹泊中,就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所以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你能够在一切处,无论好处、坏处、善处、恶处、是处、非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里,时时用直心。直心是道场,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你对任何人都应直心、直言、直行,心里不要有委屈婉转。直言不是心想东口说西,心口不一。做事也直,说话也直,若因不直,将来果也不会直,所以行住坐卧要纯一直心,纯一即是一精一纯到极点,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一个就是直心,我们修道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都要用直心,心里不要计算人,例如那人有钱我去向他借些用用。即使穷到极点,也不做这种没有廉耻的行为。若借後有还亦不失为君子,若只借不还这种行为是很卑鄙的。不动道汤,就是你心直,当你能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净土,这个名字就叫一行三昧。
假设这个人具足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能依此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种上种一子一样,在地中埋藏,时间久就自然会长出菩提芽,成熟菩提的果实。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这道理一样。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一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我今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普润大地——当农作物需要雨时,雨就来了。若不需要雨,而多下两,农作物就会被水淹。若需要雨而没有雨,农作物就会枯槁而死。
你们各位本有佛性,就譬如这些种一子遇到及时雨就有长养滋润、成熟菩提果的希望。你们明白我所说宗旨的人,一定会得到菩提。你若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一定得到菩提妙果。你们听听我所说的偈颂,要注意呀!我已对你们说这麽多法,你们听得都散漫无章,故我用偈颂再表达清楚。各位都要自净其心,用心听我这首偈颂:
心地即自性,它含藏一切的种一子。现遇及时雨,普遍滋润一切的种一子,故都生出菩提芽。有情众生顿悟,及时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就要结果。花开後,菩提妙果自然成就。你看8菩提果自成」。
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这都是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说到我们这个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结果自然成,自然果到世界每一角落去,每一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菩提果。各人要自己成就自己的果,我不能帮忙你们,若不自己成,就是自暴自弃。你看!就这麽巧,你们的法字刚巧是排「果」字,我们这个宗派对「果」说得很妙——思修常安果,亲传无为教。
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首偈颂後,对大家说:「我所说顿教法门没有两个,只是一个,就是这顿教,心也要变成一个。所修的道本来清净,且没有一切的相。虽说无有诸相,但你们也不要误会说只观这个静。你若只观静,这也是执著,同时也不要枯守顽空,为什麽呢?因一切众生的心本来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可取亦无可舍,你们各位要努力向前,不要懒惰,随你们各人的因缘到各处去,建立道场,好好地去修行用功。」这时六祖大师座下徒众有几千人,都叩头顶礼退到一边去。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後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後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听吾偈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六祖大师在这一年七月八日,忽对大众说:「我想回新州去了,你们大家赶快准备一只船及摆船的橹。」此时在六祖座下这麽多徒众,有的又哭起来。前边已哭了一次,这回六祖要走,他们又哭起来,不让六祖大师走。
六祖大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於世,尚且示现涅盘相,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这个身体,归回去一定有好去处。」
大众说:「祖师您从此去,我们想您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盘,早晚还是会回来的。」
六祖大师说:「我就像那叶落似的,要归回到树根,来时无口。」我想这口也许是错字,应是来时无日,意谓我来时没有那一天。
「来时无口」,有另一讲法,是我来时没有说法,去时也没有说法,法相本是不增不减。我虽说法这麽多年,实未说一法,故说来时无口。法无定法,只要合理怎样讲都可以,但不要讲到错误的地方,将人都引到地狱去,这种法是不可说的。
一般的弟子罗罗嗦嗦,总舍不得六祖大师走,所以这个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我相信当时六祖大师觉得这些人真麻烦,想:「我还是赶快走。」又问:「正法眼藏即衣钵,传给谁了?」当时这麽多人,都不知六祖大师将法传给谁。这些问的人,大概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这种贪心,不然他们问这做什麽?就像「既在一江一 边站,就有望海心」。在一江一 边站就想望望海,若不望海那麽站在一江一 边做什麽?可见当时的人对衣钵都非常重视。
六祖大师说:「传给谁?谁有道我就传给谁,谁没有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证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人得到我的法。」什麽是六祖大师所得的法呢?就是这些偈颂里的道理。你能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得到他的法。
徒众又问:「将来教里是否会有灾难、困难、魔难?有何祸患呢?」意思即六祖大师在生时遇到这麽多魔难——有人遣使来暗杀,又派间谍来偷法,又有人放火想烧死六祖,种种灾难一言难荆当时六祖坛经只记这麽一点点,可是相信当时有很多灾难,不只记载的几桩。有人来偷衣钵六次,都顺便想将六祖杀了,但因都没有得手,故经典没有记载。六祖大师叫他的徒弟立楷,在前一年去造塔,在这年此塔造成,故他要回新州去。徒众问说:「将来是否还会有灾难?」意思即不会有灾难了吧!带著一种希望的口气。祖师圆寂了,还会不会有人来杀我们这班人呢?因为我们是您的徒弟,杀不了您就来杀我们。
六祖大师说:「我圆寂入灭之後,五年或六年後,在此时有人来割取我的头。」你看!活著有人来杀他,圆寂入涅盘後,还有人要来取他的头。在当时作祖师真不好做啊!现在没有那麽严重了,故不要害怕。不要说祖师这麽难做,我也不做祖师了,不要退心!
现在我说一预言给你们听,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以後就证明此「头上养亲」,是一个高丽贼和尚,想将六祖大师的头偷回到他国家供养,此头是指六祖大师的头,「上」是指他很恭敬。「养亲」是指如供养他父母亲一样。这和尚名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一人叫张净满,来取六祖的头。所以说「口里须餐」,为何他来偷六祖头呢?就因他为口腹生活,需要吃饭,故受人钱去将圆寂祖师的头给斩来。大概这高丽和尚很有钱,给他很多钱,故他答应来斩取六祖大师的头。这人名叫张净满,所以说「遇满之难」。遇满就是遇到张净满,只单用他一个字来作此预言。因为满来了,就要斩六祖大师的头,这也算是一难。「杨柳为官」,当时的刺史叫柳无忝,县今叫杨侃,故说杨柳为官。果然,六祖圆寂後五、六年,在其肉身塔里,某一晚间有和尚听见有大动静。六祖的徒弟曾听六祖的预言,故将六祖的脖子用铁包上,所以张净满来时,用刀斩这脖子,怎样斩也斩不动,一用力就弄出声响来,惊醒守塔的和尚,此人就勿忙从塔跑出——全身穿孝服。後来和尚去检查塔里六祖大师的脖子,发现有被人用刀砍的痕迹,於是报绍州刺史及县官,遣捕快很努力去找,在五天之内就捉拿到张净满。
柳无忝将此贼带到南华寺审问:「你为何要斩六祖大师的头?」他说:「因有一高丽和尚,他想偷六祖的头,但他自己不敢来,所以给我很多钱,而我因需要钱来吃饭,故就答应此事。」当时柳无忝就问六祖的弟子今滔禅师:「这件案子应如何办理?」今滔禅师答:「此若按国法来办,一定要斩头,毫无保留的余地。但在佛教里,是冤亲平等,我的意思还是将他放了,因祖师预先都有预言,应有这一回事。」柳无忝听後说:「我今才知佛门广大,佛门太伟大了9於是就将张净满解放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六祖大师又说:「等我圆寂七十年之後,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是出家菩萨,一是在家菩萨,在同时兴化。」出家菩萨据说是一江一 西马祖道一禅师,一江一 西所有丛林都是马祖造的,所谓:「马祖造丛林,百丈立清规。」在家菩萨据说是庞蕴居士,他全家人都开悟,且在同一时期入涅盘往生。庞居士非常富有,他将家中所有万贯金钱,装到一艘大船上,将钱沉到海底送给龙王去庄严他的龙宫,作一最大布施。回来後就编竹笼以维持生活,虽然过著清贫生活,然而一心修道。有一天庞公叹道:「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这太困难了,将十担芝麻一粒粒放在树上。他的太太听後,就说你这麽老真没出息,有什麽难,难什麽?你看是难,我看是最容易的,故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即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意。他的女儿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饿来吃饭,困来眠。」我不觉得难,也不觉得易,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庞居士他虽有太太,但他们之间就像普通的朋友,并没有一般男女的关系,所以他们全家都开悟了。作居士的都应学庞居士此不可思议的境界。又有人说是黄檗禅师和裴休丞相。讲那一个都是可以。他们建立顿教的宗旨,修造伽蓝庙宇,将佛法发扬光大。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毘婆一尸一佛。一尸一弃佛。毘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大众又叩头作礼问曰:「我们大家不知从最初佛祖应化於世到现在,传授多少代?愿祖师您指示我们。」
六祖大师说:「古来的佛应现於世,已无数无量,多得都数不过来,况且我也不识字,现在只略说过去七佛为始。在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佛出世,那时第九百九十八佛名毘婆一尸一佛,译为胜观、种种观、胜见,或种种见。第二位佛名一尸一弃佛,译为火,是在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位佛。第三位毘舍浮佛,是庄严劫最後一位佛。
接著下来是贤劫,为何叫贤劫呢?因在此劫内有很多圣贤人,有千佛出世。第一位佛名拘留孙佛,译为「所应供」,一般人天都应供养他,另一译为「庄严」。第二位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佛名迦叶佛,第四位佛名释迦牟尼佛,即现在娑婆世界的教主。以上是最近的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球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
释迦牟尼佛首传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尊者。某次,释迦牟尼佛在法会里,百千万人天围绕之中,手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其他人都不知是怎麽一回事,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此法门,已咐嘱於摩诃迦叶。」後传第二祖——阿难尊者。
第三祖是商那和修尊者。此尊者一生出来就穿著一件衣服,他人长,衣服也随著他长。阿难尊者度他出家後,他身上的衣服就变成法服。受具足戒後,其衣又自然变为僧伽服,等他将要圆寂时,他将此衣留下说:「当释迦牟尼佛法灭尽後,此衣才会坏。法若未灭,此衣仍是存在的。」
第十祖胁尊者,此尊者在母胎住了六十多年,既生之後,头发和一胡一 须都白了。出生後就欢喜修行,後遇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将佛的心印法门传给他。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毘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者闍耶多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问胁尊者说:「怎样才可成佛呢?」
胁尊者答:「现在没有成的就是。」
富那夜奢尊者说:「现在未成的就是佛,那我怎麽知道这未成的就是佛呢?」
胁尊者就说:「你怎知道这未成的就不是佛呢?」
由这一问一答,富那夜奢尊者就开悟了,於是胁尊者就将心法传给他。
马鸣大士,此大士绝顶聪明,因知他机缘成熟,故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度化马明尊者为第十二代祖师。
马鸣大士问富那夜奢尊者说:「我想要认识佛,要如何才认识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说:「你不认识的就是佛。」
马鸣大土说:「不认识的就是佛。那麽我不认识佛,怎麽才知道他是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说:「你既不认识佛,又怎知不是佛呢?」这种对话与他跟胁尊者讲的道理差不多。
马鸣大士说:「哦!此是锯义。」就像锯子那样来回锯——我说这样,你说那样。
富那夜奢尊者答说:「彼是木义。」
富那夜奢尊者问:「锯义是什麽意思?」
马鸣大士说:「与师平出和您一样。」
马鸣大士问:「木义是什麽意思?」
富那夜奢尊者答:「汝被我解——你被我锯开了。」就如此一讲,马鸣大士豁然开悟,随即出家,富那夜奢尊者就传法给他。
什麽叫马鸣大士呢?他一说法,马就会叫,因有这种感应,故叫马鸣大士。大士是菩萨另一别名。
第十四祖龙树大士,他将华严经从龙宫里取出,尊者有非凡的智慧,发扬大乘教义,著中观论、大智度论等。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问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说:「你几岁了?」
此童子答:「我一百岁了。」
十七祖说:「你年纪这麽轻,怎会一百岁?」
童子答:「若我百岁而不明白佛法,不如出生一天而能明白佛法。」
十七祖见此小童子这麽聪明,就度他出家而传法给他,为第十八袓。
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後。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第二十一祖是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祖是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是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他也是被人杀的。他游化到罽宾国,其国王信奉外道,有外道领袖来破坏佛教,故此国当时不准有比丘。师子比丘为教化此国王,故游化到其国。国王问:「你已了生死吗?」师子出丘说:「我已了了。」
国王说:「若你已了生死,就应将头布施给我。因佛教讲行菩萨道,要布施头目脑髓,我现在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出来吗?」
师子比丘说:「可以的。我生死既了,这一个头又算是什麽呢!你尽管拿好了。」
国王听他如此说,拿著宝剑按著他的头就斩,头斩下就冒白浆,但没有血出。国王以剑斩师子比丘的头,自己的手臂也当场断了!因他犯了弑阿罗汉之故。此时国王始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将外道领袖斩首。可是外道们就像普通人一样,斩了就斩,也没有留出白浆或现其他异徵。以後国王就通告全国,不准外道存留。复兴佛教,此後佛法大兴。
六祖说:「从上诸祖,都有传承,以心印心,你们这一班人,向後一代代傅,不要令佛法断灭乖错。」众人听完六祖说历代祖师之後,都生出信心,叩头退到一边。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於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曾何教法。今後代迷人得见佛性。
六祖大师在先天二年八月初三,在新州(他的家乡)国恩寺,吃完午斋後,对所有徒众说:「你们各人依次而坐(在佛教先授戒者坐前边,後受戒的坐後边,以戒律为尊卑的次序)。我现要与你们告辞了。」
法海在六祖座下是位长老,比一般人都高,时时都是他出来讲话,故他对六祖大师说:「不知和尚要留何教法,使後代迷人能明心见性呢?」
师言。汝等谛听。後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大师说:你们各位好好注意听,在将来後代迷昧的人,若认识众生,就是认识佛性。若不认识众生,也就不认识佛性。假设你不认识众生而去找佛,就是找一万个大劫也找不著。你想找佛,就要在众生里边找。常不轻菩馑见到众生就叩头,就因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才能成佛。若他见一切人都是魔,他自己也就是魔。
我现在教你们要认识自己心内的众生,要见自己心里的佛性,不要向外驰求。你想见佛,就要先恭敬众生,认识众生是佛,那你也就明心见性。众生不认识佛,而非佛不认识众生,你若自心觉悟,那麽你这个众生就是佛。若你自己愚痴,不明白不觉悟,虽你本来是佛,现在也就变为众生。自己佛性是平等平等,如此一来,众生也就是佛。若你心邪险,尽看人不对,你纵是佛,现在也变为众生,所以佛和众生是在一念之间。你心若不直,弯弯曲曲,佛就在众生里;你若能直心,众生就成佛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真佛,自己这个佛才是真佛。若你自己心里连一个佛都没有,那你又到那里去找真佛呢?真佛就要你心有一真佛。佛即心,心即佛,你存个正念就是佛,存个邪念就是魔。生一清净念就是佛,生一染污念就是魔,就看你生什麽念?若你能自净其心,这才是真正佛呢!你若心不清净,没有一正心、佛心,那你到什麽地方去找真佛?找不著的,所以说:『佛在心头坐。』
你们各位自心就是佛,不要向外驰求,更不要生怀疑心。若向外驰求则没有一物可以建立成功。万法都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故经上说:「因为心生,所以种种法生。若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自心,亦不离自性。我现留下一首偈颂,和你们分别了。」各位要注意这首偈颂,坛经最重要的就是最後这首偈颂,这首太好了!六祖大师不但留给当时的人,亦是留给我们现在修行人。此偈名叫:「自性真佛偈」。我们都有份,都应依此偈修行。若识此偈,就能自见本心,而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一婬一性本是净性因 除一婬一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什麽叫真佛呢?人人都有个真如自性,它又叫实相,又叫如来藏,又叫佛性。真如就是你的自性,自性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真佛你已认识,就应知魔王是什麽,魔王就是你的邪见,你的三毒。而三毒也就是你的邪见,邪见也就是你的三毒,有邪见,有三毒,就是魔王,三毒就是贪瞋痴——贪财、贪色,贪一切都是三毒。有如出家後贪著攀缘,到处想多收几个徒弟,这都是三毒。像在这个道场,谁皈依都是自己发心皈依,若不发心也不勉强。若我叫你皈依我,你问说:「你够不够作师父的资格?你够不够作一好善知识?」那我就没有话讲了。
当邪迷时就生出无明,一有无明就生出爱欲,一有爱欲就是魔在你家里。你有正见而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没有邪知邪见,将心里收拾得乾乾净净,这时就是佛在堂。
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显现,你自性若生邪见,就有贪瞋痴三毒生出。若无邪见,三毒就不生。若生三毒就是魔王来住你的房子里,你的房子也就是你的身体。若有正见,就将三毒除去。没有三毒心时,魔王就变成佛祖,这个道理是最真而不虚假,你只要存正见就是佛,若你存邪见就是魔。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虽说是三身,而这三身是由你一身变化出来的,这叫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若在自性里见自性的真佛,这就是将来成佛菩提种一子。你有菩提种一子,将来定结菩提果,结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你本来的自性是从你化身生出一种清净自性,你清净自性法身也在你化身中。自己的自性能使你的化身行正道,则将来圆满菩提自性的这种量也是无穷的。
人有一种一婬一欲心,但不要怕,你看楞严经的火头金刚,他本来一婬一欲心很重,但以後他能用锻链的功失将一婬一欲的火变成智慧火,而作火首金刚。所以说一婬一欲本是净性因。你若存一正念,这就是净性的因,你若存一邪念,那就不清净。所以,一婬一欲的性不是将其断了,而是将其变成净性。本来一婬一性是不清净,但要将它变成净性——正知正见。这就对了。所以说除一婬一即是净性身,除一婬一,就得清净的法身。
你在自性里要离开五欲,什麽叫五欲呢?即是色声香味触,有的说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你都要远离,在自性里不起邪见,时时要有正知正见。你能离开五欲,就会见性,见性在很短的期间,就会得到真如妙性。
我们在今生都遇到顿教的法门——禅宗的法门,忽然间开悟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时就能亲见世尊及十方诸佛。你若想修行,想作佛的话,你不在自性里用功夫而向外驰求,那就不知到何处去找真佛。
若你在自己本心里去找自己真正的佛性,而能明心见性,见到真如妙性,这就是成佛的种一子。你不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尽向外驰求,生一念头要向外找佛,这就是最愚痴的人。
这禅宗顿教法门现在我已传给你们,世人遇此法门需要自己修行,不能不修行啊!我现在对你们各位学道的人讲,你若不这样想,那就空过时光蹉跎岁月,一点好处都得不到。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祝吾灭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今汝见性。吾灭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六祖大师说完前边那首偈颂後,告大众说:「你们大家好好地住著,不要打妄想,不要放不下,不要看不破,要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我圆寂入涅盘後,不要像一般俗人凡夫的世情表现和举动——就是哭啼悲位,眼泪像下雨那麽多,几百亩田都不会乾旱,受人祭奠,身著孝服。你们若这样做,就不是我的徒弟。是我的徒弟就要听我的话,若你们不听话,就不合乎正法,所以你们不要这样做。但要怎样呢?你但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本心本性它是不动不静。自性是无生无灭,自性是无去无来,自性是无是亦无非,自性是无善无恶,自性是无好无坏,自性是无黑无白,自性是无长无短,自性是无住无往——不是在此地亦不在彼地,你们在自性里用功夫,要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那就空过光一陰一。我恐怕你们心里仍迷惑不明白我所说的道理,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遍,再嘱咐你们一番,无非就想使你们识自本心,见之本性,能明心见性。等我圆寂入涅盘後,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那就和我在世时一样。假设你违背我的教化,纵然我在世不入涅盘,对你们也没有益处。於是又说一首偈颂:
「兀兀」即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而不著住修善,你作善不要像梁武帝到处夸耀功德,这并非叫你不修善,而是不要著住到修善。
「腾腾」即逍遥自在,悠游自得的样子,一天到晚都很快乐。不修善是不著住到善法,不造恶可不是造恶而不著住它,而是绝对不可以造恶,即杀盗一婬一,尤其是一婬一,所谓「万恶一婬一为首,死路不可走」。有邪一婬一的行为,这就是往死路上走。
「寂寂」即安静又安静的样子,这种境界是又平安又舒服又快乐。断见闻即无见无闻,将见闻都断了,不在六根门头生出邪见。生正见可以,但要将邪见邪闻都断了,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荡荡」是平坦,宽广无有边际的样子。心量包括宇宙,充塞天地,荡荡然心无所著祝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於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一兽 哀鸣。
六祖大师说完此四句偈颂後,就结双跏趺坐至三更半夜十二点钟(六祖大师在打坐时,一般门人都陪在旁打坐)。大师就对门人说:「时候到了,我要走了,要与各位再见罗9说完此话,忽然间气断,人不动而入涅盘。迁化就是搬家,谁搬家呢?即肉身菩萨搬家。此时有一股异香充满法堂,在天空现出一道白虹,白光接连到地。林木变白,因为白光照耀,故将林木都变成白色,这是一种说法。另一说法是林木皆因祖师往生圆寂,而怆痛悲哀!故林木变成惨白好像穿孝服似的。当时山上有很多飞禽走兽都哭起来,本来草木是无情,但都变成有情,皆穿孝服。禽一兽 本是无知,但现也有灵性,都哭起来了。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在十一月,广州、韶关及新州三个地方,其官僚、皈依弟子和出家人,争迎真身。广州的弟子欲把六祖的真身请到光孝寺去,,即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那边的人说:「六祖祖师的发都埋在这地方,那麽祖师的真身也应请到我们广州去供养。」而新州的和尚和皈依弟子就说:「大师是我们新州的人,应迎请回到我们家乡来供养。」韶州的人就说:「大师在南华寺是开山祖师,应该请到我们南华寺才对。」大家互相争辩,各申道理,不能作决定,几乎要打起来。你要知道当时的人,都要争祖师来供养。当祖师在生时,他们不争,因祖师有自一由 的。这回圆寂没有气了,大家都有权利来供养,所以就各讲各的道理,各据一词。本来六祖大师是新州人,请到新州去是对的,因六祖大师自己都说:「叶落归根」。而南华寺是六祖造的,请到南华寺也对的。广州光孝寺是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落发,落法,法应落到这个地方,他们要请也对的。各都各有理由,几乎都要打架。
此时就有一位聪明人出来说:「六祖大师在世时,我们要听他的教化,现在六袓大师圆寂了,我们还是应听他的教化,现在请六祖大师自己来决定吧9
有人说:「六祖大师已圆寂了,他如何能教我们要迎到什麽地方去呢?」
那聪明人说:「我有办法,因六祖大师是非常灵的,在生时有他心通。圆寂後,当然也有他心通啦!我们现争著供养他老人家的真身而吵架,他一定很不欢喜。现在我们来焚香,香烟指到那边去,就是六祖大师愿意到那边去,我们听六祖大师的吩咐好吗?」大家听後都赞成说:「好!好!我们听从六祖大师的意思。」
於是就焚香,香烟直往南华寺那儿。广州和新州都为之心服,於是将六祖大师的真身送往南华寺去供养。
你看经文「争迎真身,莫决所之」,就知当时情形很严重;非常紧张,每个人都想抢六祖的宝身。於是焚香祷告说:「六祖菩萨,您大发慈悲,大显神通,您将香烟往那处指去,我们就把您送到那地方去。」时香烟直指曹溪。在十一月十三日,就把六祖大师的真身和达摩祖师所传的衣钵,送回南华寺。次年七月把六祖大师的真身从龛请出来。弟子方辩,即是很善造佛像的那位,他亦是得六祖传法之一,他用香粉、香灰和泥,将六祖的身体有些塌进去的地方,用泥补一补。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於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一般门人记得六祖大师说过,在五、六年後,有人来取他头的预言,所以用铁叶漆布将大师颈子包上,然後送进塔里。忽然间在塔里有白光出现,此白光通到天上,三天後才散去。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一尸一之。永镇宝林道常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韶州刺史将此灵瑞奏明皇上说:六祖大师放白光三天的情形。皇上就封命立碑来记述大师在世道德修行的经过。六袓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得到传法,三十九岁才落发,他说法利生有三十七年,传法弟子有四十三入。至於因得道超凡入圣的入,不知有多少。达摩祖师所传的信衣袈裟,中宗所赐的袈裟和水晶钵,和方辩法师所造六祖大师的真相,及修道所用的三衣、钵、具、锡杖,都由护持宝塔的侍者放置塔内,使永镇宝林道场为镇寺的宝贝。流传六祖的坛经,以显禅宗法门的道理,此都是兴隆三宝,令三宝发扬光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此部六祖坛经已圆满讲解,在此段期间你们受了很多苦,但我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辛苦,你们若知辛苦,那就如六祖大师所讲的,仍是凡夫。若不知辛苦,那就是木头和石头。你们到底是知辛苦或不知辛苦?
至於我讲经,我也不知讲得好或不好,也不知你们听得好或不好,但我们都不要这个好或不好,听就是听,我讲就是讲,也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大家在此,都是有缘才聚在一起。既已听过六祖大师一生修道的情形,你不要存一个好或不好,而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合乎法就依法修行,不合乎法就不要做。你把六祖大师最後的偈颂能熟记,常常念思,而依偈去修行,那一定会成佛的。你不要分别我讲得好不好,而要看你行不行?你要行,则不好也是好,你若不行,好也是不好。
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六祖大师是一位不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是没有什麽知识,但他如何会讲经呢?
学生:我想经上题示,人不需要有很多学术的研究才能开悟。顿教法门主要在自性心地上用功夫,而我们都应依此修行。
学生:在六祖坛经上讲:既一法不立,所以连一字也说不出。
学生:坛经的义理已经非常清楚,但每次我想试著讲,但都无法以言语来描述。
学生:当六祖大师入涅盘时说:再见,那他现在在那里?
答:他现到你说话这地方来了。
现在对六祖大师不识字这个问题,来对大家讲讲:
因为当时中国教育没有那麽普及,且读书必须要有钱,而六祖大师家庭环境非常贫穷,因为他父亲是一清官,故死後家里一贫如洗。六祖大师童年时吃饭生活都成问题,当然没有办法去读书。这是两个原因,所以六祖大师不识字。
那麽,为何六祖大师示现生到贫穷的家庭?生来就那麽艰苦困难不识字呢?这是六祖大师以身作则,给我们大家看,就是不识字也可成佛作祖师。修成祖师不一定要识字或不识字。这是为一般不识字的人来增长他的志愿。六祖不识字但他都修成道果,我们也可以修成道果。我们不应说因为一字不识而放弃修行,自馁的说:「修行是要有学问的人才能修行,没有学问的人不能修行。」他是欲今一切人没有这种偏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各位对六祖大师还要有一真正的认识,六祖大师就是不懒惰,实实在在的去行持,所以他才能开悟。他开悟後说的六祖坛经。虽然他不识字,但这不识字是世间的智慧。而他将自性认识明白,明心见性,故用本有的大智慧。他所说的经典,是从智慧光明说出来,所以这经典的价值是无可比拟,它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说因他不识字,就生出轻慢心。讲完六祖坛经後,希望各位对这一点要彻底明白。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