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七集
六祖坛经(第三七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37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薛简问:「如何是大乘见解?」大乘见解是指大乘法,尤其是指一乘佛法。六祖说:「明与无明」,明是光明,无明就是暗,「凡夫见解是两桩事,明不是暗,暗不是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我们要注意「性」字。智是具有智慧的人,所谓上智大根性的人,他晓得明暗之相是有二,相不同,可是明暗之性是一不是二,所以说是不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就是真如本性。《仁王经》云:「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实性就是哲学讲的「宇宙万有之本体」。我们迷惑了实性,被称为凡夫,虽然我们在凡夫位,我们的真如实性并没有减少;纵然是在诸佛如来的地位上,真如实性也没有增加。《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六祖说:「住烦恼位上,实性它不乱。像佛与大菩萨住在禅定之中,真如实性也不显得特别的寂静。」从这些形容的语句中,我们要细心体会实性的样子。经上讲,实性是「不断不常」,《楞伽经》云「非断非常」,它不是断灭相,也不能说是常住相。它「不来不去」,无来无去,不来不去就超越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它「不在内外,亦不在中间」,如《楞严经》里的七处徵心,俱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是「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实在没有法子形容,称它作如如。「常住不迁」,不迁就是永远没有改变,永远就是这个样子,《楞严经》云:「众生迷惑颠倒,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无二之性,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此地所讲的实性。这个实性,名之为道。你不是要问「道」吗?这个就叫做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薛简问:「祖师所说的不生不灭,何异于外道?」印度六师外道也讲「神我不灭」,「神我」就是世俗所讲的灵魂。印度一些宗教家们也有相当的定功,他知道我们的身是有生有灭,他看到六道轮回,见到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舍身受身,所以他知道身是无常的,身是生灭的。到六道里投胎,舍身、受身的那个主人,中国人讲的灵魂,佛法讲的神识,好像是不生不灭,于是就错认这个神识是不生不灭。佛法告诉我们:神识不是真的,是虚妄的。这在唯识说得特别详细。佛法,它是要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彻底的了解,认识清楚,所以不同于外道。要认识清楚,必定要亲证,绝对不是记闻之学。别人这么说,我们就相信,这在佛法里是讲不通。佛法是必须要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才算是真实。自己没有证得,释迦牟尼佛为我讲的,阿弥陀佛为我讲的,也不能代表就是自己的境界,这是佛法与一切宗教、一切世间学说不同之所在。薛简误会了,认为这是外道的思想。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当年亲听释迦佛所说,也免不了有许多误会,其中不少处所认为佛所讲与外道所说很接近。当然,佛所讲的决不是外道所说的。可是自己有疑,一定要请教,要请老师为我们断疑生信。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六祖说:「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这几句话答得很妙,实在是高明。外道的概念,还是脱不了相对的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论。它讲的「不生不灭」,生灭是两端,它是将灭来止生,以生来显灭;换句话说,它是生灭法,它是有生有灭。既然是有生有灭,是属于相对的,相对就是错误。它说的灭,灭还是不灭,它所说的生,也不见得就是真正有生。为什么?有灭才显得生,有生才显得灭,这是在相对的境界,一句话就说破外道的境界。
六祖说:「我说的不生不灭,不是相对的,而是本自无生,今亦不灭。」这与外道的见解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它不是相对的。根本就没有生,哪来的有灭?「不生不灭」一句懂得,前面说的「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的意思,统统可以大彻大悟。这是佛法不同于外道所说。我们在这里得到一个结论:佛法是超越相对的,外道没有超越相对;凡是超越相对的就是佛法,凡是未能超越相对的都是世间法。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这几句话很重要,对于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很一精一要的开示。六祖说:「汝若欲知心要」,想要真正了解修心的要诀,「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学佛,有些同修是初入门,有些同修已经修学三十年、五十年,试问问:在这许多岁月之中,我们的修学到底成就在哪里?学禅的,我们是不是得禅定?有没有明心见性?念佛的人,我们有没有证得一心不乱?有没有把握了脱生死、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连消息都无,我们就应当认真检讨。我们这些年来所修所学一定有差错,否则必定有显著的成绩。我们见到六祖大师会下这些学生们,他们修学的时间,少的三、五年,多的十几年,都有显著的成绩表现,这值得我们深深反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我们是一切善恶一天想到晚,心从来没有清净过,这是我们不能成就最大的原因。不但你想一切恶,心不清净,你就是想一切善,心还是不清净。
许多学人对我说,希望能求得佛教的大义,做为自己修学的方针。我自己学佛也将近三十年,三十年之中我所体会的,佛教的教学没有别的,只是教导我们「一心不乱」而已。所以,我把它归结为「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佛法的修学只是如此而已。我们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果然如是,我们就大有进益;若是相反,我们的路就走错了。我们能把握到这个纲领,就应当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心就清净、心就平等了。这两句话大家要特别注意到,不是叫你一切善事都不要做、恶事也不要去断,那就错了。断恶修善是事,是我们一天到晚必须要做的,要断恶、要修善,但是断恶修善的心不能有。事上要断,心上(心就是念头)莫思量,断恶不作断恶想,修善也不作修善想,心一味清净,这是学佛人。如果说,「我心清净,我恶事不做,我善事也不做」,这是外道,这是小乘,这不是佛法。如果是这样作法,六祖怎么能说「妙用恒沙」?「恒沙」是比喻「多」,像恒河沙一样,这是大用无方。懂得这个要领,你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清净心体就是实性,也就是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湛然常寂」是清净心体之相,心清净极了。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诎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薛简承蒙六祖这一番指教,豁然大悟!可见,他也是有相当根基的人。「礼辞归阙」,回到朝廷,把六祖大师的开示转达给皇帝。就在这一年九月初三,皇帝有诎书奖谕六祖大师,说:「大师不肯奉召,而以年老多病为辞。你为皇帝修道,为国家的福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有修道的人,就有龙天护法,此地一定蒙福报,就会消灾免难。「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这是将他比作维摩长者。维摩长者当年示现生病,佛弟子、舍利弗尊者这些人都来问候,他藉这个机会为这些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开导,告诉他们不二法门及学佛的心要。薛简传达六祖大师指授如来知见,皇帝听了之后也非常高兴,感觉到自己是积善馀庆,宿种善根,这才能遇到大师出世,顿悟上乘。为了感谢六祖大师的恩德,将袈裟、水晶宝钵赠送给他作礼物,并赐六祖大师的故乡旧宅名为国恩寺。这是礼遇有加。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