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 持戒 安忍 精进 禅定 智慧(3)
如果独自一人在山里呆不住,就要念念回想静处的功德:刚刚到了寂静之地,没有女人等对境,结果依此对境外缘所生的一切烦恼会自然而然泯灭,与飞禽走兽朝夕相伴……往昔诸佛菩萨持明众全是身居深山而得以证果的。不共的修法要远离自私自利的心态。依靠这种远离才能修禅。
要修禅还必须守护心无恶作的清净戒律。如云:“具戒者居彼。”随后修行一心不散之因——禅定。(《入行论》中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 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如果从最初受戒开始一直没有破戒,那就是摧毁魔幢者,也是树立法幢者;假设出现了破戒的现象,没有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对以前所造 的恶业追悔莫及,如理如法进行忏悔,得以恢复,那也是摧毁魔幢、树立法幢者。在此基础上,修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并对犹如大地般的誓言三戒开遮加以取舍。 三戒清净的人,需要修行禅定。
禅定的本体就是不散乱,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分,用正念的绳索拴住这颗心来修。如(《入行论》中)云:“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我们一定要把念念不 忘取舍之处的正念绳索,拴在所缘对境正法的桩子或柱子上,不让他涣散。接着正知的哨兵要察看这颗心到底安住了还是没有安住,如果犹如新媳妇一样谨慎行止的 不放逸心已经散动,那么心就需要数数安住于前面的对境。作为初学者,为了不让心外散,要观察、安住轮番来修慈心和慈等持,系上正念的绳子,用正知的哨兵巡 逻。一开始修禅的小坐垫大小一肘见方,后面稍高前面略低,或者这样调整床铺,端坐在上面,身体作毗卢七法,修寂止的时候做到身体悠然放松、心里无有苦楚。
寂止包括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两种:
其一、有缘寂止,心专注于慈心和慈等持之类善心的所缘相上,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内心不散的因,不追溯过去的足迹,不迎接未来的念头,现在不流散到六识对境当中,自己的心,松紧适度,根据修行人各自的状况而定。在松紧适宜的基础上,不加改造而安住。
其二、无缘寂止,不应该全神贯注于慈心等一个所缘相上面,做到心不改造,坦然放松安住,时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摄持。
当心越来越安住下来的时候,才对禅定类别加以分析:修慈等持等三摩地叫做凡夫行静虑。修行的觉受越来越有进步,尽管全无欢喜的外境,然而内心一直喜 滋滋、乐融融,这是乐觉受;分别念垢染澄清以后能目睹房舍的里里外外等,这是明觉受;看看心是否生起了分别念时,认为无所生起,这是无分别觉受。以上这些 单单是寂止,由于对明乐无分别觉受有着耽著的缘故,属于凡夫行禅定,因为贪执明乐无分别不会成为获得解脱之因,只要心里保留着我的明乐无分别这种“人我” 与耽著明乐无分别这种“法我”的执著,就与解脱之因——证悟无我相违。这般修习,通过分析禅定支和无色定来修行,从而获得五眼六通等,即是禅定的功德所 在。
接下来是义分别静虑,在凡夫行静虑的基础上,凭借理证分析人我和法我,空性、寂止好似水乳交融般圆融双运,在心的执著相方面,虽然不会对前面的明乐无分别耽著,但是仍旧不能放下执著空性的对治心。因此,在资粮道时着重修行凡夫行静虑,加行道着重修行义分别静虑。
如来之静虑,与佛陀的禅定相类似,那是在见道时,止观一味一体而远离了实执、空执,达到了万法实相真如本性中,远离一切戏论承许。
智 慧
智慧的本体是辨别法,所谓的法是多数词,是指所知——轮回、涅槃、道位所摄的一切法,关于抉择法,龙树菩萨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 谛,二第一义谛。”二谛的分基单单是所知的反体,分类有世俗和胜义二谛。与“世俗”同义异名的是虚假、虚妄。那么在谁的面前是“谛”呢?在异生凡夫迷乱分 别心前现似真实,所以有法因果无欺,称为“世俗谛”。关于世俗谛的法相,按照华智仁波切所说:“迷乱心及对境是世俗谛的法相。”或者依照上师麦彭仁波切的 观点,成为心名用三法 之对境,是世俗谛的法相。也就是说,可以作为分别心所了知的对境,可以用语言表达,身体有可以实行的,这以上是自宗关于世俗谛的法相。按照新派的观点,承 许“以观察名言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世俗谛的法相”。
胜义谛:胜义、法界、真如、万法实相、真相、真实际、空性、本性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名称。在谁的面前是“谛”呢?诸位圣者各别自证智慧的对 境中千真万确或者真实不虚,为此称为胜义谛。关于胜义谛的法相:华智仁波切说:“不可言思,超离心识就是胜义谛的法相。”按照上师麦彭仁波切所说:“超越 心名用之对境,就是胜义谛的法相。”由于以分别心不能了知,以语言无可宣说,身体不能实行的缘故,才安立为胜义谛。
那么,谁才能了达胜义谛呢?是诸位圣者各别自证的智慧以对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方式照见的。具德月称菩萨说:“未见之大见,未证之大证”。他在《入中 论》中亲言:“不生是实慧离生。”对境无生的行相,心识呈现无生,或者对境远离戏论的行相,心识呈现出无戏论。“现见对境之法性”,如实现见对境有境的行 相,是从建立方面来说的;“不见境和有境他体”是从遮破侧面来讲的。但实际上,是以全然不见戏论相的方式现见的。
按照新派的观点,凭借观察胜义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即是胜义谛的法相。他们认为:只要超越了两种名言量的对境,就不是所知,就像不可思议的世间造作者一样,那纯属个别无念和尚的见解。
这样的二谛,我们该在何处听闻呢?必须在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前听受。谁听闻呢?合格的弟子听闻。听闻什么?听闻有关二谛的一切道理。比如,尽管对 于赛马者来说,显示的是同一场地,可是由马速快慢导致各种各样的情况。同样,虽说大家同是抉择对境二谛,然而根据行人智力的层次也就形成了如实证悟二谛真 如、没有如实证悟的差别。
首先,所有声闻(有部宗)有关二谛的安立,粗大五蕴等一切法是世俗谛,关于胜义谛,他们通过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结果一无所得。对于法我,粗大的分析成部分,由此了悟微尘是无分微尘的自性、心识是无分刹那的自性。
经部宗承许:显现而能起作用叫做胜义谛,也就是对境自相,能起作用的一切有实法,不能起作用的所有总相是世俗谛。
唯识宗认为:一切法可以涵盖在遍计所执法、依他起、圆成实当中,其中遍计所执法和依他起是世俗谛,圆成实是胜义谛。
遍计所执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相成就遍计所执,一种是差别遍计所执。相成就遍计所执法,是指兔角、石女儿、空中花等等的一切无实法。差别遍计所执,是指柱子、瓶子等有实法。
依他起有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不清净依他起,就是指迷乱颠倒分别前的显现,在众生面前显现的器情。清净依他起,诸位圣者后得的相似世俗——如 梦如幻的显现。依他起,是一切心与心所,他们是因缘缘起所生。依他起的本体——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就是有法圆成实胜义谛。圆成实,是依他起的本体——自明 自知的心识,远离遍计所取能取,是三解脱门的自性,承许为有境各别自证的智慧。遍计在所取能取的依他起的本体上不存在的空分,承许它是对境法界或法性圆成 实。
中观宗包括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自续派,着重强调后得有承认的相似胜义,真实胜义与中观应成派意趣一致。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息灭戏论的法界、远 离一切承认、三圣入定的智慧。因此,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这一差别,在印度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自空派、他空派的说法,只是藏地的诸位上师取名的,而在印度 并没有共许。
所以,原本中观,是如来十七母子般若的密意,按照直接宣说的空性加以诠释的是圣龙树菩萨的《中观理集论》,依照隐义道的现观予以解释的是补处弥勒菩 萨的《现观庄严论》。圣龙树的《中观理集论》和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关于偏向应成派、自续派哪一方展开辩论并没有涉及。所谓的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归根 到底都要接受“原本中观”的密意。婆罗门种姓的佛护论师,把原本中观派的密意以应成派予以解释,而没有加上自性和真实谛的鉴别。国王种姓的清辨论师把原本 中观的密意按照自续派加以解释承许说:没有加上自性和真实谛的鉴别,那是不合理的,原因是:这样一来,明明有眼睛需要说没有,因为眼睛自性不存在,真实性 中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自续派论师也有上下两种,其中吉祥密论师等认为:胜义如幻也是虚幻,依理成立如幻。上自续派的智藏、静命、莲花戒论师被称为自续 派著名的东方三师,我们要跟随他们的见解,此宗派的二谛,如《中观二谛论》中说:“似现起功用,能与不能故,真实非真实,世俗之分类。”世俗谛,从对境自 法相的侧面而言不欺惑心识,就像火能起到取暖、水能起到解渴的作用这一点真实不欺,诸如此类从对境本身来讲能发挥无欺的功用的一切有实法自相,是真世俗。 不能起作用,显现二月、绘画的灯火等凡是不能发挥功用的一切事物承许是倒世俗。胜义也有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相似胜义,是指从色法到遍知之间的万法远离一 体多体的自性,故而说“色即是空”,这是以显现遣除有边。“空即是色”,由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显现不灭,所以是以空性遣除无边。“空不异色、色不异 空”,是抉择空性缘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的自性,所有初学者是次第遮破四边,顿然引发定解。后代承许成实空为应成派密意的所有见解尚且没有超胜自续派的相 似胜义,那更何况说真实胜义呢?关于真实胜义,《中观庄严论》中云:“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一旦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以各别自证智慧现量照 见对境法界,而承许远离有无是非等四边或八边戏论的自性。有无等一切安立,是分别心的行境,至此完全泯灭二取心的一切运行,消除对单单离戏的执著,与中观 应成密意完全达到一致。
中观应成派,关于二谛,诚如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说:“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对于显现分世俗的有 实法加以耽著,以无明所致成为虚妄的一切假法,就安立为世俗谛。世俗有真世俗与倒世俗两种,关于这两种世俗并不是像自续派那样从对境本身的侧面欺不欺惑来 安立的,而主要是从心识有无损害的角度安立的。成为无损之六识的对境,是真世俗。有损心识,也就是因患有涎病等造成错乱的识前显现的一切是倒世俗。胜义 谛,不像自续派那样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一开始便抉择符合三圣入定的智慧也就是抉择离一切边的智慧无有一切承认的实相。如云:“我无承许故,唯我无过 失。”并不是因为承认有或无就会有他宗反驳的威胁才无所承认,而是万法的实相本来就远离承许。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