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记 第142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142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八正道第三条「正语」,语是言语,正语的标准还是落实在本经四种善业:第一个是不妄语,第二个是不两舌,第三个是不绮语,第四个是不恶口。这四条范围都非常广大,佛跟我们讲出这四个纲领,如果我们能够受持,依教奉行,我们的语就是正语、就是善语。语从心生,身语要善,心要善。我们的心性,真心本性里面绝对没有一丝毫的过失,过失尚且没有,哪里会有恶的念头?真心本性是纯善的。
中国过去教童蒙,四、五岁的小朋友开始念书,念《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真的,那个「性」是本性、是真心,本来是善的,纯善,一丝毫的过恶都没有。为什么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从本性上看,就是他从「性本善」看,一切众生都是性本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家看的是这个看法,一点都没有看错。我们现在烦恼现行,连佛菩萨也没有看在眼里。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自己把本性迷失了;本性不是没有,有,迷了。迷失了本性,也就是迷失了本善,变成什么?变成不善。这就是《三字经》第二句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相近」是一样的,就是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性本善。但是现在差别差在哪里?习相远。习是什么?习是习气、习惯。我们从小养成不好的习惯,不但是从小,这是生生世世,过去生中无量劫来养成不好的习惯、习气。这事情麻烦了,这样一来与本善愈去愈远,果报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恶道。所以要晓得它是这么来的。
十法界、六道、三恶道,是从习性上变现出来的。有没有?确实没有,这个东西就跟作梦一样。由此可知,迷失了本真,迷失了本性,他就在作大梦,这个梦他不会醒过来,麻烦大了!他要是醒过来,他就成佛了,他就恢复本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也就是这些诸佛菩萨在世间,他的工作就是唤醒梦中人而已。我们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都是梦中人。他到这里来干什么?唤醒我们。他的言行都是启发我们、帮助我们觉悟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得?这就看各人的根性、各人的缘分。
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根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中、下,这是大分,细分就太复杂了。上根的人接触到佛法,他能够领悟,他会跟着佛学习,依教奉行,他能照做;换句话说,他一生就成就,就得度了。他能够把自己的习气、习惯全部放下,随顺佛菩萨,跟佛菩萨过一样的生活,他成功了,一生就成功了,上根。中根人也能够接受,他不是完全接受,他接受一部分,为什么?他的习气、污染不能完全放下,也就是他没有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只能做到一半,或者是一半多一点,所以一生成就是做不到的。一生成就必须百分之百的做到,你说「我做到百分之九十九,还有一分做不到」,这一生都不能成就。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法的修学是不能打折扣的,上根、中根的差别就在此地。下根人就更差了,半信半疑,也肯做,大概做个几分之几而已,为什么?他的习气没有办法放下。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下根人,习气一生都改不掉,这种人一生学佛,只能够说跟佛结个缘,阿赖耶里面种下佛的种子,他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堕三途还是要堕三途,没有法子;也就是说,他做不到。
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纵然学讲经的法师会讲,会讲给别人听,没讲错,自己做不到,果报怎么样?果报还是堕三途。诸位要晓得,讲经救不了自己,讲经是福德边事,不是功德。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好,这个事情,就是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所以讲经是修福,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把福德变成功德,我们自己就得度了。要把福德变成功德,古大德跟我们讲「随文入观」,那就变成功德了。随着经文,我们自己契入境界;也就是讲,随着经文,把我们自己的观念改变了,这就变成功德,这个对自己有大利益。最好的榜样就是《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他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真的是随文入观、随语入观,善知识给他开示,随语入观,随行入观,看到善知识的行为,这种修行厉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统统是智慧。所以他成佛不要第二生,一生就成就;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层,从初注二住一直到等觉,这就成就了。
也许有人问:「善财运气不错,遇到那么好的善知识,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你这个想法全错了,叫邪见,这不是正见。《华严经》摆在你面前,你一卷一卷去读,你每读一卷,自己境界就向上提升,绝不输给善财童子。我念初住这一章,我就是初住菩萨;念二住这一章,我就是二住菩萨;念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等觉菩萨,就成佛了。这是什么?随文能入观。「观」是什么?观念。随着经文改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无量劫来那一种习气、染习统统改正过来了,这是上上根人!这个经没有白念,没有白看,遍遍契入如来果地上境界。我们要学会这种修行方法,对于自己就有大利益了。如果不能,那就降到最低的水平,决定要与四种善的口业相应,「善护口业」;你不能随文入观,你就在这上下功夫,这个功夫有好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断不荆对于一切众生,决定不能有欺骗的心理,当然我们就不会妄语了;决定没有伤害的心理,决定没有占人便宜的心理。先修心,然后才能真正做到不妄语,无论对什么人,句句话都是实话。
我们想到了,一切众生第一个念头是保护自己,「如果我说这个话,对自己不利怎么办?」他就不敢说真话了。这个地方一定要想到,于我不利、于我有伤害,这个伤害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里头有善巧方便。如果伤害的幅度不大,我们还是要说实话。重大的伤害,是从自己牵涉到社会、牵涉到群众,那就可以不说实话;这个在妄语里面叫「开缘」,这个戒条是开戒不是破戒,不但没有罪过,还有功德。佛经里头世尊有举例子说,一个受持五戒十善的人,在三岔路口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追一只兔子;他是猎人,要杀它的。这只兔子从路上跑掉了,这个持戒的人看到了。猎人就问这个持戒的人:「你看到兔子吗?」「我看到了。」「从哪里去了?」从那一边去了,他指错的方向,「从这边走了。」这是妄语,这个妄语救了兔子的命,这是善心,又救了这个猎人,猎人杀生将来要受果报。两边都救了,所以这叫「开缘」,这个不叫破戒。所以修学五戒十善,这是根本,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之下要用什么方法,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
再讲偷盗戒。永明延寿禅师,以后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个小公务员,在税务司里头管出纳的,钱常常从手上经过,他就偷盗。那是国家收税的钱,是国库里面的公款,他常常偷盗,偷盗干什么?放生。以后被人发现,有人把他告到上司去了,这上司来问他:「你有没有偷盗?」他很诚恳:「是偷盗了。」「偷盗多少?」他统统都说出来。这判刑是死罪,他绝不逃避,愿意接受刑罚;这是个老实人,决定没有一句妄语。当时的皇帝遇到这么一个案件,觉得很奇怪,还是按照法律来处分,杀头。
绑到法场去执行死刑,杀头,皇帝吩咐监斩官,吩咐他:「如果杀他的时候,他的态度很从容,他不害怕,没有惊慌,你就把他带回来见我。如果他很恐惧、很害怕,杀了就算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到法场,态度很从容,很欢喜。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我一条命救活了千千万万的命,值得9监斩官把这个话报告皇帝,皇帝召见。以后问他的志愿,他愿意出家,皇帝成就他出家,给他做护法。偷盗戒!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救护一切众生,自己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这些众生生命,人家发的是菩萨心!如果偷盗是为了利益自己,这是大罪;像永明延寿,他那个是属于开缘,是为救护一切众生。所以佛家的戒条,你仔细去观察,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都顾到,非常完善。
口业是最容易造的,中国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要想身体健康,你吃东西要小心谨慎;你要想一生保平安,你的言语要谨慎。决定不可以伤人,决定不可以造恶业,要守着不妄语,不妄语对自己有大利益。不两舌,决不可以挑拨是非,纵然看到有些不如法的事情,我们不了解真正的事实真相,所以不可以随随便便下断语;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该怎么说法,那才是怎么说法。我们是肉眼凡夫,所以看到佛菩萨有许多行持,我们看起来都好像是不如法的,其实不然,他们没有过失,我们自己有过失。
而挑拨是非造的业非常之重。家庭里面挑拨是非,让人家一家不和,要负因果责任;一个团体里面挑拨是非,这团体里头不和,在佛教团体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佛在戒经里面讲,堕阿鼻地狱五个业因: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喜欢挑拨是非。因此,僧团里面纵然有些不如法的事情,我们见到了,敢不敢说?不敢说。为什么不说?怕搞僧团分裂,我们说话的人有责任。我们见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只可以私下劝导,规过劝善,劝导不听,我们离开就好了,决不可以有一句话的批评。为什么?你如果在外面批评这个僧团,你会让信众对这个僧团丧失信心,还是破坏僧团,这个因果责任太大太大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任何一个团体,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不可以分化,不可以破坏。再大而言之,那是族群的团结,宗教的团结,国家的团结,一定要想到这些,我们决定不敢挑拨是非。恶意造谣生事,果报更严重。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诱惑众生。恶口:说话粗鲁,很容易伤人,不知不觉伤害别人,,自己还不晓得。都是跟自己做障碍,一定要懂得戒除!想说话的时候,夫子讲「再思可矣」,多想想这个话该说不该说,正语要从这个地方修起。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