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2)
此颂所明。谓阿罗汉苾刍永离贪爱。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随意游行空闲聚落。有诸愚夫遇见如是真阿罗汉于最究竟自在游行。不如实知。便于二处妄生轻毁。云何此善男子。弃舍自属养命珍财。乃求属他资生众具。何故弃舍生天方便。苦勤一精一进求有断灭。是诸愚夫见生天上有胜功德。见处居家有多财产故。于牟尼妄生轻忽。彼所事天于此牟尼广大功德。尚不能了。况能事者而能识知。云何离爱诸阿罗汉。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谓诸愚夫由四识住。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死中往还五趣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重过。为魔怨王之所驱役谓或增益或复损减诸恶见故。发起种种执刀杖等恶不善法。堕诸戏论生诸恶趣。令造种种诸恶业缘。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中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处欲爱系缚垣墙。不能出离欲界生苦。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轻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色界及无色界。无明深堑周匝围绕闭在生死众苦牢狱。于生等苦不得出离非阿罗汉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应羞。应羞不羞。于不应怖而生怖见。于应怖中生无怖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若有熏除诸寻思 于内无余离分别
超过碍着诸色想 四轭蠲除不往生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已入有学位。未离欲界欲。依初静虑。熏除欲界诸恶寻思。依第二静虑内等清净心一趣性。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无复分别。依第三静虑。超过第二静虑地诸喜碍着。依第四静虑。超过第三静虑地诸乐碍着。依无色定。超过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渐次因依诸定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蠲除四轭。何等为四。一蠲除染污寻思轭。二蠲除不染污寻思轭。三蠲除喜乐系缚轭。四蠲除一切色想轭。由此因缘。于诸下地不复往生。当知异生虽到有顶若定若生犹为四轭所系缚故。于诸下地还复往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边际有学异生二种差别。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惠施令福增 防非灭怨害
修善舍诸恶 惑尽得涅槃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虽处居家。而心远离悭垢缠缚。受持七种依福业事。由此因缘。若行若住广说如经。乃至生长如是福德。若有复能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既出家已具足忍力。为护尸罗。虽遭他骂侵恼诃责。或以身手瓦砾刀杖欧击伤害。恐坏尸罗当为障碍。心无恶念不出恶言。唯缘彼境与慈俱心。于一切方遍满而住。由此因缘。于现法中自他相续所有怨害并皆止息。当生无恼乐世界中。无多怨敌。为世欣仰。众所乐见。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当于圣谛入现观时。则能永舍趣恶趣业及诸恶趣。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渐次永除所有诸结。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后时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复般涅槃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得净信者四种正行。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离恶趣苦清净修行。四离一切苦清净修行。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诸恶者莫作 诸善者奉行
自调伏其心 是诸佛圣教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彼由三相奉行众善。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律仪。乃至受学所有学处。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彼由此故于所知境如实知见。如是具足诸善法已。复由三相调伏自心。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学学果。显自圣教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难调伏轻躁 沦坠于诸欲
善调伏其心 心调引安乐
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于愦闹处难得远离难可调伏。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嗔离痴。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嗔有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虽强安处内寂止中。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于五欲境驰趣沦没。诸圣弟子于如是等乐着杂染能生苦心。终不纵其令自在转。亦不随顺数数思择成办远离。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实知。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彼既如是善调伏心尽苦因故。于现法中得安乐住。当来众苦亦得永尽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及不随顺所得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心相善知 能餐远离味
静虑常委念 受无染喜乐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有学见迹。能善了知止举舍相。由此因缘得四功德。谓心住一缘远离粗重。能善受用身心安乐。是初功德。又净定心尽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审虑诸法道理。获得内法毗钵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净止观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第三功德。彼由如是无懈惮心。获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又能受用解脱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是第四功德。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相善巧四种功德。谓奢摩他所作。毗钵舍那所作。无懈惮所作。到究竟所作。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无工巧活轻自己 乐胜诸根尽解脱
无家无所无悕望 断欲独行真苾刍
此颂所明。谓成就五支永断五支。当知得名真实苾刍。何等为五。谓不依止矫设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赖有势之家。亦不修治名称族望。亦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犹如依止工巧处所非法悕求衣服饮食。是名初支。又复减省器物众具善弃珍财。衣仅蔽身食才充腹知足欢喜。凡所游行必持衣钵。是第二支。又悕慕沙门爱乐沙门。悕慕学处爱乐学处命难因缘尚不违越所学禁戒。何况少小利养因缘。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净命喜足爱乐学处。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得清净见。或时夫念暂尔发生。恶不善寻引起贪欲嗔恚愚痴迟缓忘念。速复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习如先得道。于诸结缚一切随眠随烦恼缠。心得解脱。是第五支。如是名为成就五支。云何复名永断五支。谓阿罗汉苾刍。于五处所不复能犯。所谓不能舍所学处而复退还。又复不能有所贮积执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诸欲境界。又复不能为财为命知而妄语。又复不能弃舍诸欲行不与取。亦不复能永离贪欲独住独行。而更习近非梵行法两两交会。或计自作而招苦乐。或计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乐。如是名为五支永断
心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能调伏难伏 我说婆罗门
今此颂中所言心者。亦名为意亦名为识。此于过去一切愚夫无量差别自体展转。及因展转虽无作者。而流生死前际叵知。故名远行。此于现在一一而转。第二伴心所远离故。一切种心不顿转故。名为独行。又此现在随其自体初起现前。或由贪性或由嗔性或由痴性。或由一一所余烦恼随烦恼性。即彼自体不毕竟转如五色根。或同或异或劣或胜。随其自体初起现前。即此自体毕竟而转。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经彼彼日夜刹那腊缚等位。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由心自性染污之体不成实故。名为无身。此未来世居四识住而有随眠。可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若有总慧由此四相。能于过现未来世心。如实了知修厌离灭及心解脱。彼能超度诸萨迦耶。到于彼岸安住陆地。名婆罗门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心于过去长时染污无作者性。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自性清净。于未来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净。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谁能覆世间 谁能令不显
谁复能涂染 谁为大怖畏
无明覆世间 放逸令不显
戏论能涂染 苦为大怖畏
诸流处处漏 是漏谁能止
当说谁防护 众流谁所偃
世间诸流漏 是漏念能止
我说能防护 由慧故能偃
念慧与名色 今问是一切
何当永灭尽 唯愿为我说
念慧与名色 我说是一切
若诸识永灭 于斯永灭尽
云何念所行 诸识当永灭
今请垂方便 为释令无疑
于内外诸受 都不生欣乐
如是念所行 诸识当永灭
若诸善说法 及有学异类
彼常委能趣 请大仙为说
不耽着诸欲 其心无浊染
于诸法巧念 是苾刍能趣
此是波罗延中。因阿氏多所请问颂。言世间者。略有三种。一欲世间。二色世间。三无色世间。今此义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种世间。出家世间复有二种。一恶说法。二善说法。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由有明故应可显了。由放逸故令不显了。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为诸戏论之所涂染。当知戏论略有三种。谓三种言事名为戏论。于四种言说有所宣谈亦名戏论。能发语言所有寻伺亦名戏论。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言事。依四言说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若前戏论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戏论之所涂染。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放逸不显。诸在家者戏论涂染。彼于现法苦因转时。于此苦因不能如实知是苦因。于此苦因爱乐而住。由此因缘。生当来苦。即说此苦名大怖畏。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诸在家者由戏论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善说法者由放逸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如是无明放逸戏论诸门流漏。由闻他音内正作意。于诸行中了知过患。此相应念逆流而转。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对治。若出世间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三种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断对治。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种对治皆能断故。俱名防护。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堕于染污品摄。若善说法毗奈耶中二种可得。诸纵逸者堕杂染品非显了摄。不纵逸者堕清净品显了所摄。又若已显了若应显了。当知二种皆无放逸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于不放逸无更须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证得清净识故唯有决定。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净识当永灭故。若念若慧亦随永灭。余依所摄先业所引一切名色亦随灭尽。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离欲地所有内受。及于诸欲相应外受。不生欣乐。如是名为诸阿罗汉正念现行乃至寿尽识方永灭。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于不放逸应更须作不放逸事。彼复二种。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谓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学异类若诸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及于现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为断彼故修习对治。又于诸欲不耽着故。诸下分结不能染污。心无浊故诸上分结不能染污。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实知集乃至出离。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习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如是修习对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诸所应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决定杂染。及显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堕染污品。若不放逸堕清净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爱
诸乐欲众生 若退失诸欲
其色便变坏 如毒箭所中
若远离诸欲 犹如毒蛇首
彼于爱世间 正念能超度
田事与金银 牛马珠环钏
女仆增诸欲 是人所耽乐
攀缘沉下劣 变坏生诸漏
从此集众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绝诸欲 如断多罗顶
弃舍诸愁忧 犹莲华水滴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